我們黨和國家傑出的領導人周總理,在光輝的一生中,曾屢遭險難,其中危及人身安全的就達20次之多。
例如1925年在廣州率黃埔軍校學生遊行,遭到帝國主義軍警機槍的掃射;1936年在陝北瓦窯堡,幾乎被騎襲入城的國民黨土匪部隊圍堵在駐地;1937年由延安乘車去西安,在勞山山隘遭到政治土匪的槍擊;1938年夜宿長沙,全城火起烈焰封門等等。
本文要講的這次遇險,發生在1925年大革命已經到來的廣州城。
1925年8月23日晚9時許,當時擔任國民黨革命軍第一軍(軍長為蔣介石)第一師(師長為何應欽)國民黨黨代表的周恩來,乘坐汽車去司令部,駛近營門時,守衛哨兵呼問口令,隨即開動機槍射擊。
隨身護兵中彈倒地,同樣中彈的司機,急忙調轉車頭開進小巷。周恩來大吼:「我是黨代表!我是黨代表!……」哨兵才中斷槍擊。
那麼,作為國民黨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黨代表的周恩來,為什麼在這天晚上遭到哨兵的槍擊?是什麼人下令幹的?
這事還得從國民黨左派、領導中堅、共產黨的摯友廖仲愷遇刺一案說起。
1925年,沙基慘案(即1925年6月23日發生的英軍在廣州城沙基槍擊廣州人民反帝遊行示威隊伍的事件)一周之後,7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的建議下,國民黨將孫中山的陸海軍大元帥軍事政府改組為國民政府,左派領袖汪精衛被推舉為國民政府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
廖仲愷為常委和財政部長,仍兼國民黨黃埔軍校黨代表。廖仲愷當時是推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主將,國民黨右派勢力對他極為不滿,一心要鋤掉他。鋤掉他的主謀就是許崇智。
許崇智是當時的粵軍司令,而粵軍是國民政府的武裝主力。他自恃有軍隊在手,便糾集了一些人,半公開半秘密地在原代理大元帥胡漢民家中開會,策劃倒廖。
會上,多數人主張把廖仲愷刺死,以絕後患。孫科也參加了這次會議,他也是這次倒廖的幹將,只不過他不主張刺死,而是恫嚇廖仲愷,使廖不敢出頭。
倒廖會議先後聚首了11次。風聲傳出,汪精衛在8月間一次國民政府會議桌上,私下寫了個條子給廖仲愷,告訴他:聽說將有人對你不利,請注意。
廖夫人何香凝女士,當即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的身份,面見了當時任廣州市公安局長的吳鐵城,把有人要加害廖仲愷的事告訴了吳鐵城,並提請吳鐵城注意。
與此同時,何香凝女士提出給廖仲愷加派衛兵。廖仲愷很不以為然,他說:那刺客要是裝扮成記者或工人,派了也沒用。當時,他只以為有人即使要害他,也只有在暗中進行,卻沒有料到右派勢力居然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公開布陣,對他狠下毒手。
1925年8月19日,廖仲愷接到通知,要他在20日上午9時到國民黨中央黨部出席中央執行委員會第106次會議。次日,廖仲愷按時到達。汽車在中央黨部大樓門前停下,廖仲愷剛登上門前的臺階,就遭到了預伏騎樓下的幾名刺客的槍擊。隨身護兵開槍還擊,展開了一場槍戰。廖仲愷身中4彈,當即送醫院搶救。
周恩來聞訊後,逕奔醫院,見了廖仲愷最後一面。
廖案一發生,國民政府立即成立了「廖案檢察委員會」。共產黨人楊匏安和周恩來都參加了「廖案檢察委員會」,並擔任委員。
周恩來提審了被捕的刺客。刺客供認:「有人花費了幾十萬元買槍手,專門刺殺猛人(廣東方言,指大人物)。猛人為廖仲愷、譚平山。」還說:香港有人花200萬元買兇手,刺殺共產黨。
早在前一年,即1924年10月出刊的《響導》上,周恩來就署名「伍豪」,寫文章揭露國民黨右派,指出「國民黨右派是永不革命的」,「當前的急務是『肅清內部』」。廖案發生後,他又寫了《勿忘黨仇》和《沙基慘案與黨代表之死》兩篇文章,並多次發表演說,指出:「這個暗殺案的後邊藏有極大的黑幕陰謀」。並主張處置廖案要同肅清革命政權內部的右派聯繫起來。他自己這時當然自覺地站到了肅清右派的前鋒線上。
這時,國民政府能依仗的武裝力量,只有以共產黨人為骨幹的第一軍。軍長為蔣介石,他既是黃埔軍校校長,又是廣州市衛戍司令和長洲要塞司令(長洲要塞為黃埔軍校學生駐守)。他設官邸於長洲,邸前豎一大纛,纛上寫一個鬥大的「蔣」字。蔣時年38歲,在江湖上已經廝混了20年,學了一手權術。
廖案發生後,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知道與粵軍干係不淺,而粵軍又正駐守在廣州城內,便命蔣介石在全城實行宵禁,以防不測。
蔣介石接到命令後,便下令要以何應欽為師長,以周恩來為國民黨黨代表的第一師立即出動,佔領軍事要地,實行戒嚴。
許崇智見情況不妙,急調城外粵軍入城,企圖反撲,但為時已晚,城內粵軍的軍事生命線已被第一師全部控制,城外粵軍入城的大門也被封死。
儘管如此,「廖案檢察委員會」開展工作仍然困難重重:廣州市公安局長吳鐵城是倒廖的主要成員;汪精衛又以辭去國民政府主席職務相威脅,反對蘇聯顧問鮑羅廷等人扣押胡漢民的主張。因此,一直到8月24日,一些主要案犯仍然逍遙法外。
8月24日,蔣介石和周恩來、何應欽一起集議,決定在當天晚上加強戒嚴,組織兵力進行搜捕。他們決定開始戒嚴的時間為晚11時,內部聯絡口令為X X,任務仍由第一師執行。
決定之後,蔣介石怕晚上的行動計劃洩露,刺廖兇犯又乘機逃匿,忽然念頭一轉,又多出一個心眼,獨自召集第一師的親信,更改了原來的計劃,把原計劃戒嚴的時間提前2小時,並更改了原來的內部聯絡口令。
而這幾天,周恩來正沒日沒夜地奔忙,很多工作迫在眉睫、千頭萬緒,都需要他親力親為。24日晚9時許,戒嚴緝兇的時間即將來臨,周恩來與蘇聯使者匆匆話別,坐進汽車,急忙趕往司令部,督察部隊行動。
汽車在不平坦的馬路上疾駛。夜幕中,人影稀少,槍聲時聞。周恩來坐在車上,正在期待著新的勝利的來臨。
司機按周恩來的習慣加大油門。隨身護兵按規定手抓車門,站在車外的踏腳板上。汽車駛到可以看得見司令部的街上,車燈已經照見司令部大門。
按說已經是平安返回了,然而就在這個時候,門衛忽然大聲喊叫「停車!」
司機從來沒有想到周恩來的汽車會在離大門較遠的地方被叫停下,仍舊向前行駛。門衛又大聲呼問:「口令?」
隨身護兵並不知道戒嚴提前,口令已變,當即按原定口令作了回答。門衛見眼前的汽車是在戒嚴當中應停而不停的車,回答的口令不是新口令,便大聲喊叫:「再不停,我就開槍了!」
在喊的同時,門衛摟動了機槍的槍機。司機還未來得及剎車,一串無情的子彈就射了過來。隨身護兵被擊中要害倒在地上。
司機見情況不妙,趕緊調頭把車拐進小巷,由於身負重傷,倒在了駕駛座上。
周恩來聽到槍響,急忙把身子伏下,才倖免於難。他走下車大聲高呼:「我是黨代表,黨代表!」
門衛聽到喊聲,這才察覺錯打了黨代表,一個個恐慌異常,急忙趕來搶救司機和衛兵。但兩人早已被無從解釋的「誤會」無情地奪去了生命。
周恩來此次遇險,幾乎丟掉性命,究竟蔣介石和何應欽是有意還是無意,在歷史的案卷裡並沒有作出解答,但蔣介石和何應欽是難逃其咎的:
周恩來既然是執行搜捕廖案兇犯的第一師黨代表,又是「寥案檢察委員會」成員,變更戒嚴時間和口令為什麼不通知他?不通知的本身,就說明他們是有意搗鬼。
由於緝拿廖案兇犯任務在身,當時周恩來在簡單處置了兩個犧牲者的事務之後,立即又奔赴各搜查點檢查部隊執行情況去了。
當晚,在部隊的嚴密搜查下,抓獲了三、四個刺殺廖仲愷的兇犯。對刺廖的真兇——國民黨中的一些右派,雖未觸及,但卻已給了很大的打擊:原代理大元帥胡漢民不得不出洋,粵軍司令許崇智被趕下臺逃出廣州,左派勢力取得了很大的勝利。
搜捕兇犯的任務完成後,直到深夜,周恩來才返回文德路他的寓所。自從廖仲愷遇刺事件發生後,他還沒有回過家。
新婚的妻子鄧穎超,聽到他回來了,趕緊起身迎接。就在此前的1925年8月8日,兩人才剛剛舉行了簡樸的婚禮。
周恩來進屋後,鄧穎超在燈下見他的灰色西服上血跡斑斑,以為他可能是在緝捕兇手時沾上的,就沒有問,周恩來也沒有細說,他不想讓妻子因此而擔心。
周總理生前,在人們面前曾不止一次地提到過為保護他而不幸犧牲的人,其中也包括這次遇險時犧牲的司機和護兵。在他提到這些人的時候,對那位司機的懷念之情似有不同。
也許他對那位司機的感情,正如他在青年時代,因一次坐黃包車有感而發寫的那首詩一樣:
《死人的享福》
出門僱輛人力車,車夫身上穿件棉袍,我身上也穿件棉袍,我穿著嫌冷,他穿著卻嫌累贅,脫下來放在我的腳上……活人的勞動,死人的享福!」
每一位為保護周恩來總理而犧牲的人都是偉大的。就像那位司機,在彈雨加身之時,仍然盡心盡職,將車急調頭開進小巷,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為我們黨保存了一位傑出的領導人。雖然我們無從知道他的姓名,但我們相信,倘若他泉下有知,定會為救下了這樣一位深受人民愛戴的好總理而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