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荔枝
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裡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四時,即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每節又分孟、仲、季(暮)三月(夏曆月起為孟春、仲春…)還要注意,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時,因此用春秋來代指一年,而平常所說「春秋冬夏」背後有著一定的道理。
思考題:如何劃分四季
劃分四季的方法很多。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為四季的開始;
民間習慣上習慣上用農曆的月份來劃分四季:農曆一月到三月是春季,四月到六月是夏季,七月到九月是秋季,十月到十二月是冬季;
在天文上,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為四季的開始;
氣象上,通常以陽曆的3月之5月為春季,6月到8月為夏季,9月到11月為秋季,12月到 第二年2月為冬季。
這種劃分四季的方法,存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不論什麼地方,都是分別在同天進入同一個季節,這就和各地區的實際氣候狀況有了很大差距。為了儘可能真實地反映一個地區季節變化的物候情況,現代氣候學是用五天平均氣溫的高低(簡稱氣候平均氣溫)作為劃分四季的指標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下,比較寒冷的時期稱為冬季;平均氣溫穩定在22C以上,人們可以穿單衣的季節稱為夏季;平均氣溫在10℃C至22℃之間、不冷不熱的季節就是春季和秋季。這樣的劃分方法和我國氣候的實際情況,尤其是我國東部地區自然景物的變化,還是比較符合的。
思考題:什麼是「三九」、
"三伏從冬至起,每九天為一九,一直到九九,共81天。
冬至後第一個九天至第二十七天為「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有民謠:「一九二九難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年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
八九燕來,
八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又有:「春打六九頭」(或五九尾),即六九的第一天(或五九的第九天)立春,自此天氣漸暖。
三伏,是初伏、中伏、未伏的統稱。
我國從公元前776年至今,流行「幹支紀日法",即是把天幹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個字結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組的不同名稱來記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秦漢時盛行"五行生剋"的唯心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日子屬火,而庚屬金,火克金(金怕火燒融)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
於是就規定從夏至日(陽曆6月21日或22日)後第三庚日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陽曆8月7日或8日)後第一庚日為三伏,有十天。
三伏通常也指從初伏第一天到未伏第十天的段時間。可以算出伏天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一般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