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小鴞 又稱穴鴞,是鴟鴞科小鴞屬中的一種,因住在洞穴而得名。主要分布於北美洲及南美洲地區。有別於其他的「貓頭鷹」僅活動於夜間,穴小鴞於日間依舊能照常活動。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鳥綱 Aves
目:鴞形目 Strigiformes
科:鴟鴞科 Strigidae
屬:小鴞屬 Athene
種:穴小鴞 A. cunicularia
穴小鴞,身長19-28釐米,翼展50-61釐米,體重140-240克。體型因亞種不同而存在差異。
雄性與雌性在外貌上相差無幾,雌性相對於雄性較為重,而雄性的翅翼與尾巴則較雌性修長。
穴小鴞與人手的比例參考
成年後的穴小鴞,頭部羽毛毛色轉為棕色,並在翅膀上有著白色的斑點。前胸、腹部的羽毛為白色,因亞種的不同,而有著棕色的斑點或條紋。
成年雄性穴小鴞,因較常在洞外活動,羽毛因被太陽曝曬而變色,相比於雌性明亮。
比起其他貓頭鷹來說,穴小鴞飛行的能力雖然弱,但其細長的腳卻有利於補捉草叢或水邊的獵物。
視頻截圖:穴小鴞的「大長腿」
複製一下視頻連結查看
https://www.ixigua.com/i6766760281545638403/
歪腦袋的穴小鴞
穴小鴞眼睛為亮黃色,額嘴依亞種而不同,為暗黃或灰色。
穴小鴞的亞種與分布
穴小鴞在分類方面形成了為數不少的亞種,但是它們在外觀上相異不多,並且尚有幾個需進一步研究,方能證實。
北方穴鴞
A. c. hypugaea
佛羅裡達穴鴞
A. c. floridana
多數亞種被發現於安地斯山脈附近與安的列斯群島上,唯獨北方穴鴞(或稱西方穴鴞)與佛羅裡達穴鴞被發現於美國。
南方穴鴞(A. c. cunicularia),分布於南波利維亞、南巴西和火地群島。
巴西穴鴞(A. c. grallaria),分布於巴西中部、西部。
北方穴鴞(A. c. hypugaea),分布於加拿大南方至北美大平原間。
佛羅裡達穴鴞(A. c. floridana),分布於佛羅裡達與巴哈馬。
瓜德羅普穴鴞(A. c. guadeloupensis), 分布於瓜羅德普島與瑪莉嘉隆,於1890年絕種。
安地卡穴鴞(A. c. amaura),分布於安地卡島、聖徒基茨希爾和尼維斯島,於1905年絕種。
伊斯帕尼奧拉穴鴞(A. c. troglodytes),分布於伊斯帕尼奧拉島、戈納夫島和貝塔島。
雷維利亞希赫多穴鴞(A. c. rostrata),分布於雷維利亞希赫多群島和克拉裡翁島。
西南秘魯穴鴞(A. c. nanodes),分布於秘魯西南部。
瑪格麗塔穴鴞(A. c. brachyptera), 分布於瑪格麗塔島。
西哥倫比亞穴鴞(A. c. tolimae),分布於哥倫比亞。
南安地斯山穴鴞(A. c. juninensis),分布於秘魯中部至阿根廷間。
普納穴鴞(A. c. punensis),分布於阿爾蒂普拉諾高原。
阿魯巴穴鴞(A. c. arubensis), 分布於阿魯巴。
西秘魯穴鴞(A. c. intermedia),分布於秘魯西部。
蓋亞那穴鴞(A. c. minor),分布於蓋亞那、羅賴馬州。
東哥倫比亞穴鴞(A. c. carrikeri),分布於哥倫比亞東部。
西厄瓜多穴鴞(A. c. pichinchae), 分布於厄瓜多西部。
玻利維亞穴鴞(A. c. boliviana), 分布於玻利維亞。
委內瑞拉穴鴞(A. c. apurensis),分布於委內瑞拉。
科連特斯穴鴞(A. c. partridgei), 分布於阿根廷科連特斯省。
古巴穴鴞(A. c. guantanamensis),分布於古巴青年島。
它們常見於草原、牧地、農業地區、荒漠,或者低植被的乾燥區域。大多數的穴小鴞不具遷徙之習性,一年四季皆在其生存地區活動。有別於其他種貓頭鷹僅活動於夜間,穴小鴞於日間依舊能照常活動,亦因此,其狩獵時間自黃昏即已開始。
在狩獵時,它們會在棲息處靜靜觀察著,直到獵物出現,再從至高點像獵物猛撲,並抓往空中,使之無法逃離。其獵物組成為無脊椎動物與小型的脊椎動物,分別在其飲食比例上佔了30%和70%。大部分來說,穴鴞通常以大型昆蟲與小型的齧齒目動物,而像地松鼠此類動物,穴鴞雖然時常接近,但捕食機率不高。
在爬行和兩棲動物中,穴小鴞尤其偏好小型蜥蜴、青蛙和蟾蜍。通常情況下,穴小鴞所獵捕之脊椎動物為脫離群體,落單的個體。而穴小鴞最常獵捕的脊椎動物是小型鳥類。
而在無脊椎動物方面,穴小鴞並沒特別的偏好與特定獵食對象。白蟻、直翅目的螽斯科與沙螽科、蟋蟀、金龜子、狼蛛、蠍子、馬陸、步行蟲都是它們的狩獵對象。
不同於其他貓頭鷹,穴小鴞為雜食動物,除了昆蟲、小型脊椎動物外,亦吃果子、種子,尤其是仙人掌的果實。在克拉裡翁島,因缺乏可獵食之小型哺乳動物,穴小鴞以蟋蟀、仙人掌果實為哺育幼兒的主食。
穴小鴞的繁殖季節為3月下旬或4月開始,為一夫一妻制,但亦偶有雄性穴小鴞有著兩個甚至以上之配偶的情形發生,但僅為少數。
它們通常於平原或大草原築建繁殖的棲所,但視情形而定,亦有發生過穴小鴞於機場、高爾夫球場、農地等開闊性場地築建棲所的案例發生。
在繁殖季節時,穴小鴞會到處收集各式各樣的材料來築建它們的巢。最常見的材料為糞便,並以牛糞居多。
早些時候,使用糞便裝飾此一舉動多半被認為是掩蓋氣味,使天敵未能發現他們之巢穴。然而實驗顯示,此舉並未任何幫助於此,並進而發現,此一功能類似於捕鼠器,吸引獵物前來,進而方便於自家門前狩獵,便於哺育幼兒。
雌性穴小鴞每次生產會產下4-12顆蛋(通常為9顆)。生產完接下來是3-4個星期的孵化期,此一時間由雄性穴小鴞負責在外狩獵。小穴鴞誕生後須歷經4個星期方能進行短程飛行與離開巢穴,此段時間則由父母輪流照顧、餵養。通常到最後能安然離開巢穴的僅4-5隻。
穴小鴞壽命大約9到10歲。
在歐洲殖民美洲之前,穴小鴞廣泛的分布於新大陸各個適於其生存之地。但是在歐洲列國的殖民下,生態遭到破壞,於北美洲僅於限定區域生存,如北美大平原、佛羅裡達等地區。而在南美洲,其生存範圍,亦隨著森林開伐而不斷減少。
穴小鴞在IUCN的評鑑下歸屬為無危物種,然而在加拿大,穴小鴞屬瀕危物種。在科羅拉多其數量亦不斷減少中。它們普遍分布在新熱帶界國家的開放區域中,在城市裡,像是公園、停車場等地都可見到其身影與居住過的痕跡。而生存於附近亞馬遜雨林的穴鴞因為森林被人類不斷的砍伐下,棲息地與以往相比,逐漸縮小。
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地區,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中的制約所保護著。
在北美洲,對於草原犬鼠的控管,致使穴小鴞棲所因而減少。於此,穴小鴞開始遷往城市,與人類共生,造成上述於高爾夫球場、機場等開闊地區發現其巢穴的狀況發生,也因此造成人為過失致死的情況也提升,數量旋即減少。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動物世界」
微信公眾號:iltawcom
投稿郵箱:iltawc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