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法理學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同頻共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2020-12-16 人民網

核心閱讀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我國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設具有重大影響。法理學研究應及時反映和解讀時代提出的重大法律問題。

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下,找準與黨和國家制度建設緊密結合的法理學研究方向,才能更好推動中國法理學創新發展。

當代中國法理學研究要堅持從我國國家治理與法治建設的實際出發,聚焦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大法理問題,深入闡述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設的基本法理邏輯。

馬克思指出,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法理學研究只有密切關注時代的重大問題,才能不斷創新發展。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理論研究,總結70年來我國制度建設的成功經驗,構築中國制度建設理論的學術體系、理論體系、話語體系,為堅定製度自信提供理論支撐。」這一重要論述對當代中國法理學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前進方向。

把握當代中國法理學研究的使命任務

法理學以法的現象和運動的普遍規律與一般理論為研究對象。這決定了法理學不能成為游離於現實世界的主觀臆想,必須立足生動的社會現實,反映並解讀時代提出的重大法律問題。體現時代精神,是永葆法理學學術生命力的關鍵。

當代中國正經歷著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我國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設具有重大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國家與法的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人類制度文明史上的偉大創造,是在長期革命、建設、改革的艱辛探索中形成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制度體系。當代中國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現代化進程所折射的是整個中國社會大變革大發展的歷史潮流,所要確立的是同人類制度文明進程相協調而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

因此,中國法理學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就是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認識和把握當代中國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現代化的本質屬性、戰略目標、功能特徵、結構體系、運行機理、價值取向、動力機制、實現路徑、模式選擇、發展方向等問題。自覺思考和回應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所提出的這些嚴肅的法理問題,是當代中國法理學研究的歷史使命。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與法的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為指導

馬克思主義國家與法的理論以其鮮明的歷史唯物主義國家觀與法律觀,構建了理解國家與法的現象運動規律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革,馬克思主義國家與法的理論中國化取得了豐碩成果,表現為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對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形成一系列與時俱進的重要理論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對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當代中國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現代化進入新時代。習近平同志著眼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科學論述我國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內在機理、主體力量、工作布局、重點任務和條件保障,系統闡述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如何全面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如何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一系列根本問題。這些重要論述是當代中國法理學研究的根本遵循。

習近平同志深刻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特徵,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體制機制等具體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國家層面民主制度同基層民主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符合我國國情,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是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重要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載體。我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國家與法的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指導法理學發展,加強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研究,回答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產生的一系列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努力揭示當代中國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現代化的客觀規律。

推動法理學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創新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法理學研究在理念更新、範式轉換、空間拓展、原理闡釋、方法創新、體系重構等方面日益煥發出蓬勃的學術生機和活力。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下,只有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論和實踐問題,找準與黨和國家制度建設緊密結合的法理學研究方向,才能更好推動中國法理學創新發展。

在法理學體系中,本體論具有核心地位。它所探究的是一定的國家與法的現象賴以存在的根基。對此,許多思想家力圖通過複雜的法學思維,為自己的法理學體系尋求本體論意義上的理論根據。當代中國法理學本體論的深厚根基,就在於對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設的經濟社會條件進行深入探究,把握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由此確立當代中國法理學的歷史和邏輯基石。

從法理學價值論來看,對國家與法的現象進行價值分析,是指一定社會主體對一定國家與法的現象的價值評價和價值選擇。這種價值評價和價值選擇,反映了社會主體的價值判斷,反映了社會主體的法治觀念。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求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設彰顯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也需要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日益增長的要求。因此,中國法理學價值論的時代含義,就是在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設中,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作為推進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從法理學功能論來看,法理學研究基於對國家與法的現象的認識,對法律能否滿足社會生活需要等問題進行功能分析,涉及功能性質、功能取向、功能類型、功能狀態、功能評價等諸多發展層面的問題。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對制度與法治的需求日益豐富多元。當代中國法理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不僅要深入探討國家制度、法律制度與發展之間的關係,而且要深刻把握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現代化在保障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中的作用,充分展示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設對實現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高質量發展的意義,著力分析解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問題,走出一條體現中國特色的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現代化道路。

不斷深化和拓展當代中國法理學研究

建立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法理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艱巨任務,已經擺在當代中國法理學研究者面前。當代中國法理學研究應堅持從我國國家治理與法治建設的實際出發,聚焦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法理問題,深入闡述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設的基本法理邏輯,推動研究不斷深化和拓展。

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國家治理和法治建設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植根於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所積澱的深厚歷史文化傳統。在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獨特的、博大精深的國家制度文化與法律文化,形成了關於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如大同、大一統、德治、民本等。我們可以從研究古代國家制度與法律制度建設的成敗得失中提煉和概括我國古代國家治理與法律發展的智慧,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總結新中國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設的基本經驗。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體系。當代中國法理學研究應系統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黨領導人民推進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設所走過的道路,深入分析各個歷史時期國家治理面臨的突出問題、選擇的治理方略及其實際效果,認真總結其中的寶貴經驗。

著眼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把握法理學創新發展的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當代中國法理學研究應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戰略引領,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科學認識和準確把握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適應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的新要求,深入探討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現代化所蘊涵的法理命題,促進當代中國法理學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豐富發展,為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法理支撐。

(作者為南京師範大學中國法治現代化研究院院長、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

《 人民日報 》( 2020年03月09日 09 版)

相關焦點

  • 推動法理學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同頻共振
    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下,找準與黨和國家制度建設緊密結合的法理學研究方向,才能更好推動中國法理學創新發展。當代中國法理學研究要堅持從我國國家治理與法治建設的實際出發,聚焦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大法理問題,深入闡述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設的基本法理邏輯。
  •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構建暨《江蘇社會科學》三十周年刊慶...
    12月11日,由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主辦,《江蘇社會科學》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構建暨《江蘇社會科學》三十周年刊慶高峰論壇」在南京順利召開。  江蘇省社科院黨委書記、院長夏錦文致辭表示,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社科界的要求,並提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提升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水平,要始終始終不渝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努力建構具有原創性時代性的概念和理論、要把改革開放實踐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為主攻方向。
  • 哲學社會科學與時代同行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兩個不可替代」可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極端重要性。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是城市「智庫」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一頭聯合著高校系統、黨校系統、社科院所、黨政部門研究機構等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一頭連著黨委政府的決策和政策。
  •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怎麼建?學術期刊的責任和使命是什麼...
    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提出「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新要求之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任務尤其顯得重要而緊迫。為此,要始終不渝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及其文化形態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體內容,也是當代中國社科理論發展的最大增量。
  •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從哲學層面深化制度理論研究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制度建設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制度建設實踐的深入,呼喚和推動著制度理論研究的深化。深化制度理論研究,需要增強哲學自覺,從世界觀和方法論層面對制度之所以為制度、制度何以要發展、制度如何不斷完善發展等問題作出回答,從而為制度建設提供哲學支撐。
  • 人民日報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國學派
    中國共產黨自十八大以來,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伴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的提高,中國日益走近國際舞臺中央,不斷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 大亞灣推進城市基層黨建與社區社會治理同頻共振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西區街道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聚集和企業落戶,激發了城市活力;與此同時,城市管理相對滯後、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物業糾紛頻發、居民服務需求未充分滿足、社會治理未形成合力等問題也日益凸顯。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引領作用,創新社會治理,是破解治理困局、改善城市現狀的有效辦法,也是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內在要求。
  • ...召開第十八屆學術年會 發布「十四五」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大選題
    新華網上海12月19日電(記者 吳霞)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八屆學術年會大會18日在上海社會科學會堂召開。會議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權衡主持。    上海市社聯主席王戰在致辭中指出,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起點上,危機中尋新機,變局中開新局,必須充分發揮社科界專家學者在科學決策中的智囊團作用,發揮社科專家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生力軍作用,發揮哲學社會科學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主引擎作用。
  •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習近平這次全會聽取了中央政治局工作報告,分析了當前形勢和任務,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圓滿完成了各項議程。
  • 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2020年年會在廣西桂林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武勇 通訊員 陳昱平)2020年10月17-18日,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主辦、廣西師範大學法學院承辦的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2020年年會暨「全面依法治國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學術研討會在廣西桂林召開。
  • 王滬寧:以黨的創新思想引領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四大」體系
    王滬寧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工作會議上強調 深入學習研究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他表示,進入新時代、開啟新徵程,要牢牢把握工程職責使命,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圍繞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紮實做好各項工作,不斷把工程引向深入。
  • 紅船精神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契合邏輯
    這使得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的革命發展歷程中的精神譜系更加完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徵程中,百年紅船精神歷久彌新,與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踐道同契合,並以其精神之基的新姿態煥發勃勃生機。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契合邏輯
    這使得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的革命發展歷程中的精神譜系更加完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徵程中,百年紅船精神歷久彌新,與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踐道同契合,並以其精神之基的新姿態煥發勃勃生機。
  • 中國法理學歷史脈絡梳理
    《中國法理學發展史》是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資深教授李龍的新作。該書描繪了我國法理學從古至今的發展脈絡,展現了法理學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是對我國數千年來法制探索的實踐總結和理論表達。全書以史料為出發點和立足點,以評述和總結為綱要,對我國古代、近現代和當代法理學進行了全面梳理,系統地闡述和解讀了法理學發展的理論和史實,對古代法理學在治國理政中的經驗進行了借鑑、繼承和升華,對新中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的治理體系和治理經驗進行了提煉。以理為史,填補中國法理學無學說史空白。
  • 「第八屆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壇」召開
    ,推動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和創新,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發展,「第八屆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壇暨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2020年高層論壇」於9月19日在南京審計大學舉辦,論壇主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定型的哲學根據」。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契合邏輯
    這使得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的革命發展歷程中的精神譜系更加完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徵程中,百年紅船精神歷久彌新,與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踐道同契合,並以其精神之基的新姿態煥發勃勃生機。
  •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2020年法學研究發展報告
    圍繞法治中國所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法學研究在法學資源的整合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既注重傳統法學資源的挖掘,又注重傳統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以及現代域外法學資源的借鑑,在繼承和借鑑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回應法治中國建設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彰顯了中國法學的自主性和自覺性。   2020年的中國法學研究始終與法治實踐一道,不斷以創新理論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
  • 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制度邏輯
    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要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權威,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執行力,樹立堅實的制度自信,把我國的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經過長期探索和實踐,構建了「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形成了「治理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不斷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構成了支撐「中國之治」的制度密碼,從而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了根本前提和制度基礎。
  • 【法治新聞】不斷適應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要求 讓刑法更好守護人民安全
    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刑法需要不斷完善,有效發揮預防和打擊犯罪的作用,促進社會主義法治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刑法是法律體系中剛性較強的規範,為公民劃定了行為底線,也確認和增強了其他法律規範的效力。
  • 【聚焦】王昌林:紮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資料圖片)(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紮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王昌林世界現代化進程的歷史表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是全面完整的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國能否順利實現現代化的關鍵因素和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