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公冶長第五

2021-02-06 快文速遞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梲,何如其知也?」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譯文】

孔子評論公冶長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被關在牢獄裡,但這並不是他的罪過呀。」於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孔子評論南容說:「國家有道時,他有官做;國家無道時,他也可以免去刑戮。」於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

孔子評論子賤說:「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呀。如果魯國沒有君子的話,他是從哪裡學到這種品德的呢?」

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你呀,好比一個器具。」子貢又問:「是什麼器具呢?」孔子說:「是瑚璉。」

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但不善辯。」孔子說:「何必要能言善辯呢?靠伶牙利齒和人辯論,常常招致別人的討厭,這樣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辯呢?」

孔子讓漆雕開去做官。漆雕開回答說:「我對做官這件事還沒有信心。」孔子聽了很高興。

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很高興。孔子說:「仲由啊,好勇超過了我,其他沒有什麼可取的才能。」

孟武伯問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說:「我不知道。」孟武伯又問。孔子說:「仲由嘛,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裡,可以讓他管理軍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問:「冉求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在一個有千戶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輛兵車的採邑裡當總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問:「公西赤又怎麼樣呢?」孔子說:「公西赤嘛,可以讓他穿著禮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貴賓,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兩個相比,誰更好一些呢?」子貢回答說:「我怎麼敢和顏回相比呢?顏回他聽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事。」孔子說:「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說的,是不如他。」

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牆壁無法粉刷。對於宰予這個人,責備還有什麼用呢?」孔子說:「起初我對於人,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人,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在宰予這裡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剛強的人。」有人回答說:「申棖就是剛強的。」孔子說:「申棖這個人慾望太多,怎麼能剛強呢?」

子貢說:「我不願別人強加於我的事,我也不願強加在別人身上。」孔子說:「賜呀,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子貢說:「老師講授的禮、樂、 、書的知識,依靠耳聞是能夠學到的;老師講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論,依靠耳聞是不能夠學到的。」

子路在聽到一條道理但沒有能親自實行的時候,惟恐又聽到新的道理。

子貢問道:「為什麼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諡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諡號叫『文』。」

孔子評論子產說:他有君子的四種道德:「他自己行為莊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養護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孔子說:「晏平仲善於與人交朋友,相識久了,別人仍然尊敬他。」

孔子說:「臧文仲藏了一隻大龜,藏龜的屋子鬥拱雕成山的形狀,短柱上畫以水草花紋,他這個人怎麼能算是有智慧呢?」

子張問孔子說:「令尹子文幾次做楚國宰相,沒有顯出高興的樣子,幾次被免職,也沒有顯出怨恨的樣了。(他每一次被免職)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訴給來接任的新宰相。你看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可算得是忠了。」子張問:「算得上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這怎麼能算得仁呢?」(子張又問:)「崔杼殺了他的君主齊莊公,陳文子家有四十匹馬,都捨棄不要了,離開了齊國,到了另一個國家,他說,這裡的執政者也和我們齊國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離開了。到了另一個國家,又說,這裡的執政者也和我們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離開了。這個人你看怎麼樣?」孔子說:「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張說:「可說是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這怎麼能算得仁呢?」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多次。孔子聽到了,說:「考慮兩次也就行了。」

孔子說:「寧武子這個人,當國家有道時,他就顯得聰明,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傻。他的那種聰明別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種裝傻別人就做不到了。

孔子在陳國說:「回去吧!回去吧!家鄉的學生有遠大志向,但行為粗率簡單;有文彩但還不知道怎樣來節制自己。」

孔子說:「伯夷、叔齊兩個人不記人家過去的仇恨,(因此,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率?有人向他討點醋,他(不直說沒有,卻暗地)到他鄰居家裡討了點給人家。」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好看的臉色,擺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過分恭敬,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把怨恨裝在心裡,表面上卻裝出友好的樣子,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顏淵、子路兩人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子路說:「願意拿出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淵說:「我願意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向孔子說:「願意聽聽您的志向。」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子弟們得到關懷。」

孔子說:「完了,我還沒有看見過能夠看到自己的錯誤而又能從內心責備自己的人。」

孔子說:「即使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樣好學罷了。」

相關焦點

  • 論語公冶長第五5.10原文及翻譯
    論語公冶長第五5.10原文及翻譯「原文」:宰予晝寢①,子曰:「朽木不可雕②也,糞土③之牆不可杇④也。以上就是論語公冶長第五5.10原文及翻譯,歡迎交流指正。更多內容請搜索95國學
  • 論語公冶長第五5.20原文及翻譯
    論語公冶長第五5.20原文及翻譯「原文」:季文子①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②,斯③可矣。」以上就是論語公冶長第五5.20原文及翻譯,歡迎交流指正。更多內容請搜索95國學
  • 論語公冶長第五5.7、5.8、5.9原文及翻譯
    論語公冶長第五5.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於海,從②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論語公冶長第五5.8原文及翻譯「原文」: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①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
  • 初論《論語》「三十而立」
    (《論語·為政》)「三十而立」與「四十不惑」、「從心所欲」,是《論語·為政》「子曰」的第四句中,最為人熟知的三個成語。由於時代變遷,夫子所謂「學」何謂,其「立」何謂,這些問題,古今學者解釋多有。而一如「詩無達沽」,解釋歧見亦多有。因「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一節涉及夫子自道為學成長之路,故關於其中所謂「學」與「立」等的辯論與解析,自有了解孔子其人及其學說的價值。
  • 《論語》中的子路
    《論語》中提到姓名的有二十七人。這些人,思想各異,性情有別,人生追求也不一樣。《論語》記錄了他們各自的言行,為我們勾畫了他們不同的個性形象。其中以子路、子貢、冉有、顏淵、曾參、宰予、閔損、子遊、子張、子夏等人的形象最為鮮明。
  • 記臧否,論所長,載所短——《論語》寫人藝術之四
    《論語》所記評語,或讚美其品德高尚,或強調其才能所長,或突出其性格弱點,或指摘其為人缺陷,與人物自己的語言相映襯,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從而使人物形象更為豐滿。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公冶長》)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 ...男孩:起名字大全:大方優雅、美麗溫存的出自論語有典故的女孩名字
    精選論語有典故的女孩名字 【星辰】 「星辰」這個名字出自《論語·為政》裡面的「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一句。這句話的原本意思是比喻受眾人愛戴的人,用作女孩的名字寓意這個女孩像星辰一樣耀眼,受人歡迎。 【美慈】 這個名字出自《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
  • 《論語》起名:高大魁梧、玉面郎君的男孩名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經典,是孔子弟子及後學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這部書大約最後編定於戰國初期。因其成於眾手,具體作者已難考定,但它是一部最集中地記載孔子思想的著作。《論語》中高大魁梧、玉面郎君的男孩名1. 忠之取自《論語》:「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2. 其樂出自《論語》:「賢哉回也!
  • 論語旁白 盍各言爾志
    ——《論語·公冶長》文/田舍之午後閒適。翻看《論語》時百感交集,總覺得不吐不快。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現在交通便利,行萬裡路已經算不得什麼難事,難的是有時間也願意坐下來讀萬卷書,讀哪怕只是一卷好書。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半部《論語》是治不了天下的,是"讀《論語》"的人去治天下。
  • 《論語》的說理藝術
    如果把《論語》中的這類名言作成專論,就是一部人生哲學總匯。《論語》說理往往有論點而不詳其論據,較少反覆的辯難論證。從嚴格意義上講,《論語》中還沒有非常完整的議論文,但議論說理卻俯拾即是。《論語》記載了許多人物對話,一問一答,便成議論。如宰予問三年之喪章,陽貨欲見孔子章,子貢批評叔孫武叔章等,議論透闢精警,說理性極強。《論語》中篇幅最長的對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和「季氏將伐顓臾」兩章。侍坐章末尾曾皙與孔子的問答即為簡潔的議論,但不若季氏章更為典型。
  • 公冶長的故事——鸚鵡請師
    閃立在一旁的公冶長乘機開教:「打狗,打狗。」小鸚鵡以為這話語是出自它媽之口,當然樂意學。於是,忙接口學說道:「打狗,打狗。」從此以後,人們也仿效著公冶長的辦法,養訓起鸚鵡來了。
  • 《論語》中的顏回
    顏回,字子淵,《論語》書為顏淵。《論語》中有關顏淵的語錄有22章。顏淵以德行稱,在孔門弟子中被列為「德行」第一。孔子曾多次稱讚他。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
  • 《論語》不是博物館裡的陳列品——讀周志文《論語講析》
    這是婦孺皆知的《論語》開篇第一章。看似平易,卻蘊含奧義。周志文先生在《論語講析》(活字文化·北京出版社2019年10月)中獨闢蹊徑,把這三句話視為一個整體,給出了與眾不同的解釋。說「不同」,卻又不給人標新立異的感覺,相反,不論贊成與否,過目之後都會覺得他的詮解於理可通:《論語》以此篇此章為首,或是偶然,或有深意。
  • 《論語·公冶長篇第五》5.13: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的第 102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論語》一書中言及人性與天道的內容確實不多,孔子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現實精神和實際行為結果,對於人性和天道採取存而不述的態度,僅僅是示之以端,想要學生深造而自得。
  • 讀論語:公冶長第五·從孔子挑的兩個女婿學為人處世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孔子談到公冶長說:可以嫁,雖然他在坐牢,但不是他的過錯。孔子把女兒嫁給了他。】
  • 《論語》中的30個成語典故 助你修身養性
    學而不厭、名正言順、見賢思齊、殺身成仁、成人之美……這些成語都是來自《論語》。孔子與其弟子在論道講學中留下了大量經典言論,包括教育、為政、修養、處事等方面。
  • 《論語》中的宰予
    宰予是《論語》中遭孔子批評最嚴重的弟子。《論語》中涉及宰予的語錄有5條,除《先進》第二章在門生列表中出現,略有褒獎之外,其他幾條全是批評。孔子之責宰予,辭氣之厲,為孔子待弟子所僅見。蓋宰予是孔門弟子中最具叛逆精神,最具獨到見解,在孔子眼中最不聽話的一個。哀公問社於宰我。
  • 《論語》:學而篇第五、六
    【注】楊伯峻《論語譯註》(下簡稱《楊注》):古代以農業為主,「使民以時」即是《孟子·梁惠王》上的「不違農時」。 【記】《論語》一書講政治極多,大同小異,將在以後篇章繼續評論。這裡應首先提出的是,《論語》和孔子本人都有很多關於政治方面的講述,並且放置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即使是曾參學派的記錄傳承,也仍可看出。所以儒學決不是專談道德和心性。這也就強調的「如何活」非常重要,它在「為什麼活」(道德等等)之前的道理。
  • 遺貌傳神,口吻畢肖——《論語》的寫人藝術之一
    《論語》是語錄體哲理散文,所記多人物對話或經典獨白,敘事文字比較簡略。孔子「弟子相與輯而論纂」,主要是為了記述孔子的「微言大義」,使傳於世而不至磨滅,而不以塑造人物為目的。但由於所記內容涉及到人,以文傳言而存「義」,自然也就傳了人。閱讀《論語》,我們既可以窺見孔子學說的思想神髓,又可以想見所及人物的神情風貌、氣質修養。
  • 《論語》究竟怎麼讀?
    到了今天,我們應該一句一句的去讀《論語》。為什麼應該一句一句讀《論語》?我給你五個理由:第一、《論語》是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基礎代碼。它既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後來2500年在中國流行最廣的的基礎教材。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