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趙曉妮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從南到北,中國的田野正在復甦——春播漸漸進入高峰期。截至4月3日,全國春播糧食1億畝,明顯快於去年同期;夏糧主產區正有力有序推進「奮戰一百天奪夏糧豐收行動」,農民忙著澆水施肥、除草打藥、防治病害。
此時,每一次大風降溫雨雪、每一場大雨,都與期盼中的收穫息息相關。此刻,「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真正落實到每一寸土地上,做好農業氣象服務「加減法」,能幫助農民趨利避害。
精益求精做減法:減災就是增產
今年,廣西3月25日入汛,在歷史上僅次於1983年,為開汛第二早。
3月27日清晨4時,桂林市興安縣氣象臺。業務負責人王方日與值班員盯著「步步逼近」興安的一大片強回波,與桂林市氣象臺會商後,結論是此次降水強度大,過程雨量達100毫米到200毫米。王方日敏銳地意識到,這麼強的降雨會給農村易澇點和水庫下遊農民帶來危險。
得益於綜合氣象防災減災一張圖建設,氣象工作人員快速鎖定洪澇災害重點區域。6時,第一條暴雨橙色預警信號經一體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業務系統發出,通過氣象大喇叭、電子顯示屏、網際網路和簡訊等方式傳遞到政府、相關單位災害防禦責任人和基層氣象災害防禦相關人員,以及重點區域的農戶手上。王方日直接聯繫縣政府主要領導,每兩小時更新發送一次雨情和預報信息。縣政府再次組織防汛布置會,啟動應急,將防禦強降水工作逐層壓實到鎮、村。
當暴雨傾盆而下時,河流水位暴漲,洪澇災害最嚴重的嚴關鎮岑西村被困40多人。但提前、準確的氣象預報保障了防禦工作到位,無一村民傷亡,也保障了農業生產不因災害而停滯。
「抗災奪豐收,減災就是增產」,為了做好減法,氣象部門啟動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總引擎」,聚焦重點區域、關注重點人群、了解各項需求,既力求服務無死角,也講究「好鋼用在刀刃上」。
「氣象信息太及時了!以前早稻直播最怕倒春寒,氣溫突然下降,會導致爛種爛秧,損失不可估量。」江西省安義縣綠能服務發展有限公司十二隊隊長李紹揚得益於農業氣象專家的高招兒,成功避過3月底的倒春寒天氣過程,並在4月初氣溫回升後搶晴播種。
李紹揚曾是村裡的貧困戶,如今根據氣象要素變化種田,成了公司2019年的種糧狀元。對這次成功防禦,他更多的是感嘆:「特別感謝農氣專家提前支招,不然很多貧困戶可能一夜返貧,現在老天爺再變臉,我們都不怕了。」
再往西南走,作為境外草地貪夜蛾遷飛入境的首站,雲南開展草地貪夜蛾的發生發展氣象預報預警,對於全國草地貪夜蛾發生趨勢預判的先導性、聯防聯治都具有重要意義。
雲南省高原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針對今年以來雲南南部地區持續高溫乾旱,西雙版納南部、普洱和文山、紅河等蟲源區的氣候條件利於草地貪夜蛾越冬存活,省內蟲源基數大的情況,結合今春和初夏氣候條件,對2020年雲南草地貪夜蛾發生態勢做出分析預測。從3月起,草地貪夜蛾氣象評估預警每周發出,提醒各相關部門及早防備。該中心製作的周報也發送至雲南省農業農村廳、發改委、統計局、農業調查總隊等涉農部門及國家氣象中心、各州(市)氣象局,這在國內氣象部門是首次。
精雕細琢做加法:氣象資源多元轉化
「老鄉,這幾天氣溫較低,多通風透光,作物會長得好一些。」4月7日,貴州省山地環境氣候研究所工程師左晉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縣卡烏羅伊壩區調研時,指導農戶如何「沾老天的光」。
從2019年初開始,貴州打響以500畝以上壩區為主戰場的農村產業革命,在壩區發展種植養殖業,依靠土壤肥沃、光熱條件好的自然資源稟賦實現一年一收、一年多收。卡烏羅伊壩區是貴州500畝以上壩區之一,主要以優質花卉、藍莓為主,以水稻、烤菸、藥材為部分地塊輪作作物。
「由於特殊的山地氣候,貴州十裡不同天,種什麼並不能隨心所欲。」左晉介紹,貴州500畝以上的壩區共有1641個,涉及86個縣(市、區)854個鄉鎮4700個村。為讓適宜壩區種植的蔬菜、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產業「落地生金」,貴州省氣象局開展了600個壩區農業氣候資源和氣象災害精細化分析,為各市州製作服務手冊;加強壩區氣候數據集的應用,從壩區基本情況、溫度、水分、日照條件、壩區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壩區主導產業氣候適宜性等方面積極開展主要壩區農業氣候資源分析;還要求各市(州)氣象局將500畝以上壩區氣象服務與「一縣一品」氣象服務方案結合,以縣為單位收集壩區「直通式」服務對象信息,堪稱「精益求精」。
在服務農業生產中,氣象部門除了做好防災減災以外,也不斷想辦法幫助農民更好地利用氣象資源,並提供強大專業支持,這也使當前的春耕生產呈現出更多新氣象。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天池茶場,擁有280畝有機茶葉、2000畝無公害茶,最近迎來白茶採摘期。
把握好採茶時間,是個細緻活兒。早一天或晚一天採摘,茶葉的香氣與滋味便極不相同。為了幫助茶農「算好日子」,安吉縣氣象局在天荒坪鎮加密建設了四個自動氣象站,其中包括一個生態自動氣象站,填補了因山地遮擋而形成的低空監測盲區;同時,開展「一對一」定製服務,多次組織技術人員前往茶場開展調研。
在今年3月底寒潮來臨前,縣氣象臺工作人員特意打電話給天池茶場負責人嚴梁珉,叮囑他密切關注天氣變化,抓住有利時機採摘新茶。嚴梁珉立即決定3月26日開始全力採摘,來不及採摘的做好保暖等防範工作,終於趕在風雨來臨前,收穫了高品質茶葉。(楊春竹 宋江毅 陳瑤 胡雪瓊 廖桂芬 唐莉梅 高育興 張曉晨 李毅宸 黃姿娜 鄧敏佳對本文有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