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色光
日前,浙江吉利新能源商用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利新能源」)以4.35億元拿下公司控股權,華菱星馬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華菱星馬,證券代碼:600375.SH)「官宣」易主。顯然,華菱星馬此舉事關業績,但吉利新能源及其背後控股方的戰略目標,僅僅是為了給汽車陣營引進「一輛重卡」?可能沒那麼簡單。
公開資料顯示,身為重型專用商用車公司的華菱星馬,是全國重要的重型卡車、重型專用車及核心零部件生產研發基地,旗下中型商用卡車不僅國內銷售,還出口全球市場。2003年4月,公司在上交所上市。
成立於2016年的吉利新能源,則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利控股」)全資子公司,主要聚焦新能源商用車整車與零部件相關的研發、製造、銷售和服務,旗下產品覆蓋輕商、重卡、皮卡、客車、倫敦電動車TX等五大系列。
華菱星馬「易主」能否提振業績?
今年4月29日,華菱星馬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安徽星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馬集團」)及其全資子公司馬鞍山華神建材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神建材」)擬協議轉讓所持公司全部或部分股份。若得以實施,公司控股股東及實控人將發生變更。
5月23日,華菱星馬披露,星馬集團及華神建材本次擬公開徵集轉讓公司股份合計84680905股,佔總股本15.24%。6月7日,吉利新能源向星馬集團遞交受讓意向書及相關申請材料,並支付認購意向金3000萬元,並通過了星馬集團的綜合評審。
7月23日,華菱星馬公告,星馬集團、華神建材與吉利新能源正式籤署《股份轉讓協議》,將所持全部公司股權轉讓給後者。轉讓完成後,吉利新能源成為公司控股股東。
別看華菱星馬與吉利新能源「聯姻」順風順水,實際我們查閱歷史公告後發現,公司此前兩度高調重組,惜皆折戟。
回溯2015年12月25日,華菱星馬披露,擬實施重大資產重組,交易標的為安徽安糧秀山建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糧秀山」)全部或部分股權。2016年2月23日,華菱星馬與交易對方江東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馬鞍山市秀山投資有限公司籤訂了收購安糧秀山股權的框架協議。
時隔一個月,事態驟變。華菱星馬3月19日公告,根據審計機構、評估機構對安糧秀山進行預審和預評估的結果,標的資產未能達到證監會《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規定的構成重大資產重組的標準。同時,受宏觀經濟及土地政策等因素影響,安糧秀山的經營情況也將受影響。經審慎研究,決定終止本次重組。
一年後,華菱星馬捲土重來,2017年6月26日公司公告,星馬集團、華神建材與中國恆天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恆天集團」)籤署《股份轉讓協議》,擬將持有華菱星馬84680905股股份轉讓給後者,交易總價約6.15億元。轉讓完成後,恆天集團將成為公司控股股東,公司實控人將由馬鞍山市人民政府變更為國務院國資委。
但兩個月不到,二度重組又告吹。華菱星馬8月3日披露,本次重組方案初步確定為公司向恆天集團、恆天汽車、隨州投資及隨州開發購買所持新楚風汽車100%股權,但經公司充分調查論證,推進重組條件尚不成熟,經審慎研究,決定終止本次重組。10月26日,星馬集團及華神建材與恆天集團籤署《股份轉讓協議終止協議》,友好「分手」。
一邊是華菱星馬頻頻謀劃重組,另一邊則是公司連年堪憂的業績。先看2014年—2016年,公司分別實現歸母淨利潤-3.76億元,-9.43億元、7554.82萬元。其中,因2014年、2015年連續虧損,公司股票一度「披星戴帽」,變為「*ST星馬」。2016年看似扭虧,實則扣非淨利潤仍虧損3.02億元。與之「對照」,華菱星馬擬與安糧秀山實施重大資產重組時稱,旨在「改善公司虧損狀況,提升綜合盈利能力」;擬與恆天集團實施重大資產重組時稱,旨在「提升公司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足見急切溢於言表。
再看2017年—2019年,華菱星馬分別實現歸母淨利潤5585.45萬元、5948.80萬元、4326.58萬元,雖然保持盈利,但2019年再度下滑。進入2020年,公司一季報顯示,歸母淨利潤-1.10億元,同比大跌1941.73%。另據其7月14日披露,預計2020年上半年歸母淨利潤為-8000萬元到-1.0億元;扣非淨利潤為-9500萬元到-1.15億元,形勢大告不妙。
對于吉利的「接盤」,華菱星馬表示,公司引進這位戰略夥伴,能「突出主營業務發展,提升市場競爭力;提升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實現轉型和良性發展。」
吉利要的不只是「一輛重卡」
那麼,將華菱星馬納入版圖的吉利新能源,或者說其背後「大樹」吉利控股,圖的也是業績嗎?或許沒那麼簡單。
據其官網披露,作為一家集汽車整車、動力總成和關鍵零部件設計、研發、生產、銷售、服務於一體的全球型集團,吉利控股2017年—2019年分別實現淨利潤106.34億元、126.7億元和81.90億元,全無業績煩惱。難道,吉利控股將華菱星馬收入囊中,只為給汽車陣營引進「一輛重卡」?其實,答案與之在商用車領域繼續蓄力待發有關。
目前,吉利控股旗下有三家汽車子公司:吉利汽車集團、沃爾沃汽車集團和吉利新能源,囊括吉利汽車、領克汽車、沃爾沃汽車、Polestar、寶騰汽車、路特斯汽車、倫敦電動汽車、遠程新能源商用車、太力飛行汽車、曹操專車等知名品牌。總體看,乘用車表現突出。
據吉利控股官網今年1月4日披露,2019年集團汽車總銷量超過217.8萬輛,同比增長1.23%。其中,吉利汽車全年銷售1361560輛,同比增長9.84%;沃爾沃汽車全年銷售705452輛,同比增長9.84%;寶騰汽車全年銷售100821輛,同比增長55.7%。
值得注意的是,與上述「細化」公示數據不同,對於2019年遠程商用車的銷售情況,吉利控股只給出「同比增長12.45%」的變化幅度,卻未公布具體銷量,這可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集團在商用車領域的發展尚未達成信心滿滿。
讓我們根據吉利控股官網披露信息,梳理一下集團在商用車板塊的布局。
2006年,吉利控股購買英國錳銅公司(倫敦經典黑色計程車製造商和擁有者)19.97%股份,成為錳銅控股最大股東。2013年2月,吉利控股以1104萬英鎊收購錳銅控股核心資產與業務,並將其改名倫敦計程車,完全擁有了倫敦經典計程車及其附屬資產。這些舉措,可看作是吉利在商用車領域的前期摸索。
2014年,吉利控股成立商用車項目組,後於2016年收購東風南充100%股權,成立吉利四川商用車有限公司,獲得載貨汽車和天然氣汽車的商用車整車生產資質,正式進軍商用車領域。同年10月,由倫敦計程車和全新商用車品牌「遠程汽車」組成的吉利新能源正式成立。2017年,吉利控股建立義烏、南充、晉中和英國考文垂四大商用車基地,提出「全面補齊商用車短板,2020年商用車銷量達25萬輛」的目標。
然而,雖經高調操作,2019年上半年遠程商用車銷量不到5000輛,未見明顯突破,可見要實現2020年25萬輛銷量目標,集團還需加倍努力或者「另闢蹊徑」。這種情況下,華菱星馬來得正是時候。對吉利控股而言,收購一家成熟的商用車公司,不失為彌補商用車短板的良方。
應該說,吉利控股眼光很準,雖說華菱星馬近年業績欠佳,但其擁有自主研發的發動機、變速器和車軸,優勢不容小覷。據披露,華菱星馬於2006年、2010年、2012年、2014年四次攜最新的牽引車、混凝土攪拌車、「星凱馬」等產品走進德國漢諾瓦車展,是國內最早和參展次數最多的商用車企業之一。尤其2012年,華菱星馬攜自主開發的發動機「漢馬動力」參展漢諾瓦,「宣告」公司已掌握汽車核心技術。華菱星馬同時推出CM6D18、CM6D28系列產品,功率分別為420馬力和480馬力,最大扭矩為1840Nm和2250Nm,排量為9.84升和11.81升,全部達到歐Ⅴ排放水平。或許,華菱星馬所擁有的自主技術,可幫助吉利儘快完成相關技術積累,加速商用車規模化生產,進一步蓄力商用車版圖。
另據吉利控股官網披露,去年10月,吉利汽車和沃爾沃汽車宣布探討合併旗下發動機業務的可能性。今年2月10日,兩者正式宣布籌劃將雙方業務進行整合,從而組建一個更強大的全球企業集團。由此不難想見,將頗具動力裝配優勢的華菱星馬納入版圖,對吉利控股而言「恰逢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