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名人數或超400萬!史上最難的2021屆考研到底有多難?看完:還是...

2020-12-14 騰訊網

前不久,2021年考研預報名通道正式開啟

而「研招網」果然不負眾望——

又又又崩了!

每年大家的考研熱情到底有多強烈?

全國最愛考研的是哪個地區?

被稱為「最難考研年」的2021屆到底有多難?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吧!

聊聊「考研這件事」

一、2020年考研最瘋狂地區是哪裡?

二、2021年考研究生到底有多難?

三、考研 VS 高考!哪個性價比高?

一、2020年考研最瘋狂地區是哪裡?

眾所周知,隨著國家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社會對人們學歷的要求也越來越苛刻。自2015年起,報名人數逐年增長,到2020年實際報名人數已達到341萬人,首破300萬大關。以近幾年的增長率來看,2021年報考人數甚至有可能超過400萬!

來源:教育部

2020年的三百多萬考生都來自哪裡?

來看看報名人數排名前三的省份都有哪些

top

1

山東。山東考生間流傳著一句話:「在山東不孝有三:一不考研、二不考公、三不考教師!」據山東省教育廳消息,山東省2020年碩士考試人數共313190人,比2019年增長率23.1%。

top

2

江蘇江蘇一直是考研大省,據江蘇省教育考試院消息,2020年江蘇省共有24.9萬名考生報名參加碩士研究生考試,比去年增長17.7%,再創歷史新高。

top

3

河南河南省並未公布2020年報考數據,但根據2019年的23.36萬考生,如今的考研人數只多不少,依舊是板上釘釘的全國前三位。

再來看看其他省份的包括人數

(人工搜集數據,如有錯漏,歡迎指正)

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

考研的競爭只會一年比一年更加激烈

因此每年都可以說是「最難考研季」

二、2021年考研究生到底有多難?

那麼即將開始的2021年考研呢?

可以確定的是——

由於疫情影響,今年的考研形勢的確更加艱難了

其困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出國留學「遇冷」

每年六月的畢業季,本科生們的去向無非是三條:考研、出國、就業。對於深造率較高的大學來說,畢業生們出國深造的比例有時甚至會超過50%以上,最高達到86.5%。

來源:軟科

而今年,在疫情的影響下,原本頗受歡迎的「出國深造」路線大大受阻:首先是許多國外高校延遲或取消了開學計劃,已經拿到offer的學生也不得不擱置留學行程;其次是仍在觀望的學生家長們,由於目前全球疫情控制仍不穩定的情況而放棄了原有的出國計劃,轉而投向國內考研升學。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有出國意向的畢業生們都有著成績優異、家境殷實的特點,且在英語面極具優勢,是考研大軍中的「潛力股」,無疑加劇了競爭的激烈程度。

2

就業形勢困難

2021年的就業形勢之艱難已無需贅述,即使國家方面已出臺了相關的扶持政策解決就業難題、不少企業也增加了招聘崗位並開闢了「線上崗位」以拓寬渠道,真正具有吸引力的「好工作」仍然供不應求,比起草率就業,畢業生們似乎更青睞在家全力備戰考研或考公。

另一方面,曾經考研失利的「二戰」甚至「三戰」選手也不容忽視,2019考研調查數據顯示,第二次考研的人數佔比約20%,三次及以上佔比約6%,在一些熱門專業中則佔比更高。此外2021年考研大綱中還新增了留學生報考的條件,即來自海外的競爭者們也將參與到2021屆的考研鏖戰中來。

3

「推免生」成香餑餑

除了內部競爭已足夠激烈的統考外,推免生隊伍的不斷壯大也是年年考研難的原因之一。越是優質的高校,出於新階段學科建設的需要,就越偏愛「推免生」。調查發現,90%的招生單位認為推免生的質量高於統考生。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與之相符的是日益提高的推免生名額佔比,如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招生計劃中推免生比例普遍較高,基本都接近50%的上限。部分高校的部分學院,推免生比例甚至達到或超過70%。

4

「統考」也看出身

如今越來越多學霸加入了考研大軍,名校學生考研天然就具備許多優勢:名師的指導、學長學姐的幫助、同學之間的學習氛圍、學校提供的優質資源等,另一方面,名校學生相對而言具備更多的競賽、參與項目的機會,在考研複試階段往往更受導師們的青睞。

而對於更迫切需要提升學歷的「雙非」學生而言,即使在初試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也很容易由於種種「軟因素」而落敗於名校學生,對於本科學歷的看重不論在考研或就業中都存在著。

種種因素交加,使得普通本科院校畢業生們的「逆襲之路」格外艱難。

三、考研VS高考!哪個性價比高?

最後,讓我們來探討這樣一個問題:

高考和考研,究竟哪個更划算?

競爭激烈程度:各有難度

(1)高考作為全國最盛大的考試,其競爭激烈程度自不必多言,「一分千人」也並非玩笑,也因此高三考生們往往承受著較大的競爭壓力,但考生們可最大程度進入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院校;

(2)考研的競爭壓力則因人而異,其相比於高考的風險主要在於考生通常只能選擇報考一所院校,因此報考冷門院校則壓力較小,報考名校熱門專業便如同「豪賭」,成敗只在一考之間。

備考條件:高考√

(1)落實到備考條件上,高考則有明顯優勢,一來有學校提供全日制的學習環境,二有老師全程保駕護航,三有同學互相競爭學習,三年寒窗只為一朝用兵,只需專心致志備考即可。

(2)考研則是一個人的戰鬥,沒有人為你準備好學習資料、監督你學習,一切規劃全靠自己,如何能打贏「信息戰」也是個費時費力的難題,此外還有學習環境、畢業論文等因素的幹擾,看似只需學習半年其實並不容易。

公平性+含金量:高考√

關於這兩方面的問題,在上文中已有提及,這裡不再贅述,簡而言之,考研中的競爭是多方面、多維度的,而高考相對單純,只以成績作為標準;含金量方面,「第一學歷」的烙印無論在哪裡都難以抹去,是無奈但也是現實。

說了這麼多,不知你有何感想?

小圈的感想是:還是高考好啊!

不少同學在高中階段陷入迷茫,不知為何而學習

只有當時過境遷後才恍然醒悟

原來自己錯過了最寶貴的機會

世界有個殘酷的規則:

弱者愈弱,強者恆強

把握在眼前的每一個機會吧

希望正在路上的你,能成為贏在起點的強者!

相關焦點

  • 部分學校公布2021考研報名人數,考研人數創歷史新高!
    2021考研報名已經結束,這幾天有幾所院校公布了今年的報考人數,報考人數較去年都有所增長!看來今年的考研人數極有可能突破400萬!下面小掌就帶大家一起看看!
  • 2021年考研人數突破400萬!那些爭相考研的人,究竟為何考研?
    近幾年考研的熱度以極快的速度蔓延到全國各地,2018年人們說考研競爭大、難度也加大了,可那個時候考研人數僅240萬人。到了2019年,考研熱席捲全國,考研人數急劇上漲到290萬。研究生再怎麼擴招也比不上考研大軍人數的增加,考研的招錄比在這幾年依舊在急速提升。根據數據,哲學、軍事和文學的招生人數在下降,其他學科的招生人數卻在上漲。有人預估,按照這個漲幅來看,2021年考研大軍恐怕有望突破400萬的大關。
  • 都說2021考研是史上最難的一年?莫慌!今年也許是「小年」!
    不知不覺時間已經來到9月尾,距離2021考研初試只剩下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了。時間越緊氣氛也越緊張,最近網上甚至出現了這樣一種論調:「2021考研將是史上最難的一屆」。
  • 作為一個普通人,想考研985/211院校到底有多難?
    在距離今年考研只剩30多天的日子裡,很多備戰的朋友們開始焦慮了。 雖然網上有很多二本甚至三本出身也考上了名校的例子,但是今天還是想冷靜地思考一下:作為一個普通人,想考研到985/211院校到底有多難? -1-
  • 官方公布21考研報名真實人數!
    從21屆考研報名開始,關於今年考研具體報名人數的猜測就一直沒有斷過,有說450萬的,有說422萬的。今天,教育部終於為我們一直好奇的這個問題公布了答案。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全國報考人數為377萬。看來各位大咖們預測的都不是很準啊,和網傳的還是差了不少的。
  • 2021考研人數422萬!同比增長81萬增長率23.75%
    2021考研人數422萬!同比增長81萬增長率23.75%,從今年預報名的報考點爆滿情況已經知道,相比去年2020年報名人數的340萬,今年考研人數再創新高,近期,各大院校已經陸續開始公布報考人數,個別院校報考人數增幅達70%,可謂激烈,但是別慌,考研人數不等於實考人數一起來看一下各院校的情況吧。
  • 研究生報錄人數緣何「雙增長」 2021年考研報名人數可能會達到422...
    近日,高校陸續公布2021年研究生報名情況,公布數據的高校中絕大多數報名人數增幅超過10%,而各高校研究生招生計劃增幅也基本超過10%,招生、報名人數實現雙增長。記者採訪了解到,提升學歷層次,建構更加完善知識體系,是多數在校大學生選擇考研的主要原因。而職場人士選擇考研則主要是為了謀求更好的發展機會。
  • 考研人數每年都有增加,為什麼說2021年考研會更難?備考時間緊迫
    受到本科學歷的大學生越來越大,就業壓力越來越重等的多方面影響,考研也隨之越來越火爆,近幾年,雖然各高校的研究生名額在不斷擴招,但依然趕不上選擇考研的人數的增長速度,每一年都有消息稱是世上最難考研年。 如今,2020年考研複試還沒落下帷幕,2021的考研戰又要打響,難度肯定是一年比一年難。
  • 考研數據大匯總,報名人數、報錄比、棄考率等
    每年的考研數據都會受到很多考研人的關注。報名人數、報錄比、棄考率等方面內容,對考研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們不妨一起來解析一下,看看從中可以受到哪些啟示。但正常擴招5%的比例還是有的,而且是在今年擴招人數的基礎上,所以名額也是挺多的。 5、推免 2020年,推免生招生計劃人數持續上升。據了解,在全國內地3000多所高校中,具有推免資格的大學達到366所,一些普通院校雖然有保研資格,但和重點高校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 2021年考研:多所高校報名人數增幅超10% 線上教育機構收入大增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2021年考研「白熱化」競爭:多所高校報名人數增幅超10%,線上教育機構收入大增作者:陳潔,實習生招海瑩2021年考研的時間點正在一步一步逼近,目前僅餘下不足20天。27所高校考研人數大增從數據上看,2021年考研之路並不好走。在已公布報名人數的高校中,除了等個別學校有小幅下跌外,其餘高校的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均為正增長。其中,溫州大學2021考研報考人數增長50.12%,是各高校中增長幅度最大的。
  • 又一個省份公布21考研報名人數
    時間已經來到了12月,距離本月26日的21年研究生入學考試還有23天,而21考研的考生規模也一直是個謎,之前網傳的422萬人雖然還沒有被證實,但從各省份和各院校公布的數據來看,今年考研的考生規模突破400萬也不是不可能。
  • 瘋傳考研人數達到422萬,21考研報錄比將創新低!
    近期,網上很多人都在傳一個來自qq群的截圖:據某院招生老師透漏,今年全國報名人數422萬。 小編不敢妄加評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2021年考研人數突破400萬還是有很大可能,原因有四: 2021報考人數多數呈增長狀態 四川省2021年研招考試網上報名已經結束。據四川省教育考試院統計,四川有效考研報名人數為21.7萬人,較去年同期增加3.1萬人,增幅為16.87%。
  • 2021考研報名,南開大學降溫,考研報名人數再次下降
    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確認工作結束,據教育部有關資料庫最新數據統計,今年全國共有16057人正式確認報考南開大學。報考學術學位碩士專業考生共計7524人,人數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應用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生物學、工商管理、外國語言文學;報考專業學位碩士專業考生共計8533人,其中全日制專業學位5148人,非全日制專業學位3385人,人數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會計、金融、應用心理。
  • 考研到底有多難?全國100所高校考研難度排行榜,想考研儘早準備
    近幾年,隨著就業競爭壓力的增長,「考研熱」又再度成為輿論焦點。從數據來看,考研大軍的規模不斷壯大,考研難度每年也在增加,但大家的報考熱情並沒有消退。有人考研是早就做好的人生計劃,而有的人考研則是迫於就業壓力,臨時起意,無論哪種,我們都要了解考研到底有多難?
  • 2021考研人數377萬 堅持住你就贏了10%
    2021考研倒計時3天,大家都在猜測2021年考研人數有多少,此前爆出的422萬著實讓人一驚,教育部終於在今天發布了官方數字2021考研人數377萬!雖說沒有422萬但是同比2020年的考研人數341萬增長了36萬!
  • 2021年考研報名人數420多萬,學生悲哀之餘,又迎來壞消息
    2021年考研報名人數420多萬,學生悲哀之餘,又迎來壞消息受就業形勢的影響,大學生考研變得多了起來,近幾年考研更是出現了大熱潮,2021年的考研,考研報名人數達到了420多萬,在面對這樣的考研競爭下,很多學生已經是很悲哀了,因為自己上岸機率變得更小了
  • 這些雙非院校報考人數破萬!研究生繼續大幅擴招?教育部最新表態!
    報考雙非院校人數也逐年增加~近來,各大高校陸續公布了今年的報考人數,往期回顧:8省市+16院校公布2021考研報名人數,某211院校報考人數超4萬!報考人數再創新高!確認未通過還可交材料彌補?12月考研人要做些什麼?
  • 考研有多難,中山大學一專業86人進複試,74人初試成績超過400分
    2020年考研難,從報考數據剛出來時就已經預料到了,341萬人報考,比2019年時增加了51萬,比五年前翻了一番還多(2016年時報考人數為177萬)。因為特殊情況的影響,874萬畢業生就業面臨巨大壓力,為此相關部門採取了多項措施促進大學生就業,其中一項重要舉措便是研究生擴招18.9萬,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考研同學的壓力。
  • 2021考研人數預計422萬?別慌不等於實考人數
    2021考研,預計今年總報名人數為422萬,從今年預報名的報考點爆滿情況已經知道,相比去年2020年報名人數的340萬,今年考研人數再創新高,近期,各大院校已經陸續開始公布報考人數,個別院校報考人數增幅達70%,可謂激烈,但是別慌,考研人數不等於實考人數一起來看一下各院校的情況吧。
  • 2021考研報考人數377萬,研究生墜入圍城?
    自去年考研報名人數首次突破300萬人後,今年繼續大幅增長。根據教育部官宣,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將於12月26日至28日舉行,全國報考人數為377萬。伴隨研究生擴招,群體性擔憂不絕於耳,學歷貶值、研究生鄙視鏈、學術近親繁殖,即使上岸的研究生,也自覺身處一場巨大的內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