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捨赤子情
山村黨旗紅
太行山深處的丈河村,四面是鬱鬱蔥蔥的青山,村中有陵川的母親河寥東河穿村而過。丈河孤峰祖師頂,絕壁上的南崖宮,這些久藏深閨的傳統古建,和優雅恬靜的村落,涓涓清澈的河流,河流上的小橋,小橋邊的人家,一道成為丈河「世外桃源」的構成元素,暢快地呼吸清新的空氣,盡情地享受田園的野趣,山野裡的農家美味,古樸的民俗文化,丈河,正漸漸打響名號,成為人們休閒度假遊玩的首選。
誰也不會想到,曾經「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的山坳坳,僅僅十幾年間,已成為人們眼裡的「桃源地」。這種巨變,離不開丈河村黨支部書記石愛國的辛勤工作。
1990年,從部隊退役後的石愛國在河南焦作有了一份汽車教練的穩定工作,後來,下海經商,幹過多種行當,積累起了第一桶金,在焦作也是小有名氣的富裕人。儘管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可每次開車回丈河時,在河道裡推車的情景,總是讓石愛國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對於家鄉落後的面貌更是感慨萬千!
「我是2004年底,有了回鄉辦企業的想法的,那個時候的丈河村,路是崎嶇不平的泥土路,村民除了種地幾乎沒有任何收入。」石愛國回憶說。正是因為自己這些年走南闖北積累的學識和開闊的眼界,他想改變家鄉面貌的願望越加強烈,至少得先讓那些因為沒錢娶不上媳婦的年輕人腰包鼓起來。
2005年,羊明鈣業有限公司創建;2006年試產;2007年投產,當年見效,許多丈河村民和周邊村民放下鋤頭、拿起扳手,成了羊明鈣業公司的「正式工」,一幹就是十幾年。
也就在這一年,石愛國在丈河黨員和村民信任的目光中,當選為丈河村黨支部書記。企村共建,也成為石愛國十幾年來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15年來,公司安排了60多名村民就業,合理安排上班時間,扛起鋤頭去種地,拿起扳手來上班,既不耽誤春種秋收,又不影響正常上班;女工人每年能拿到2萬多元工資,男工人每年能拿到3萬多元工資,家門口就業成了丈河村民最為炫耀的一件事。
15年來,公司免費為丈河村家家戶戶安裝了自來水,吃水全免費,並通過公司餘熱再利用,讓村民在寒冷的冬日用上了安全清潔的暖氣。村民到公司澡堂洗澡不掏錢,24小時的熱水隨時能洗,村民高興地說,城裡人不也就過這樣的生活?
15年來,每逢村裡有大型工程、大型活動需要大宗開支而又缺錢的時候,石愛國總是先從公司裡拿出錢來,墊付了有近二百萬元。石愛國說:「企業建在了丈河地面上,就不只是我個人的企業,而是丈河人的企業。」
15年來,石愛國把村幹部應領的工資報酬,全部用在了村裡老人身上,每年春節,60歲以上老人給一袋大米,70歲以上老人再加一袋白面,80歲以上老人再加一壺食用油,90歲以上老人除了大米、白面和油,還給2000元現金;這種實打實的帶頭,這樣勝過言傳的倡導,丈河村風越來越正,孝老愛親,家庭和睦,成為遠近村莊傳揚的佳話。
丈河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5000畝林草地,57%的森林覆蓋率,祖師頂、南崖宮、寥東河、古民居,還有原始古樸的民俗文化,這些都是丈河發展鄉村旅遊的優質資源。
眼看著縣裡、鎮裡其他村把鄉村旅遊搞得紅紅火火,村民著急了,找到石愛國理論,再不動手,咱丈河村可就落後了。
石愛國嘴上說不急,心裡其實比誰都急,但他想得更長遠。
思謀成熟,石愛國把「如何讓一方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這個課題提在了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上。
開發定調:別人的教訓就是咱的經驗,要記住鄉愁,就不能大拆大建,僅做修繕整理,保留古民居風格;
客源定位:晉城、長治地區遊客,特別是打響丈河清涼品牌,吸引河南焦作市場進入丈河;
發展之基:一是祖師頂、南崖宮、長壽山等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二是民風民俗等鄉村文化資源的優勢發揮;三是不能急功近利,先做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同步基礎設施完善。
說幹就幹,石愛國帶著支村兩委一班人各負其責、分工協作,全身心投入打造丈河新名片工作中。
幾年下來,200畝的採摘園蘋果、梨、櫻桃、杏、桃相繼掛果;水面上遊弋著鴨子和白鵝;還有15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採摘園就了業;村莊環境煥然一新,基礎設施日臻充備,修建現代化公廁8個、汙水處理站1個、雨汙分離管道4000米,停車場7500平方米;老舊房屋維修一新,落後的廁所、豬圈全部改建成了草坪綠地;丈河村先後獲晉城市首屆「最美鄉村」、山西省第一批傳統村落、山西省「最美旅遊村」、「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慢生活休閒體驗區、村(鎮)」、「全國傳統古村落保護村」等榮譽;慕名而至的遊客越來越多,紅葉山莊等多家農家接待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當初急眼的村民笑了,去給石愛國道歉。石愛國也笑了,說,「丈河也是我的家,我比你更愛她」。
丈河人富了,可丈河片區還有8個建檔立卡貧困村、1個低收入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96戶、1162人。在鎮黨委的指導下,丈河村和仙泉村、裡進掌村、東西掌村、東瑤泉村、西瑤泉村、臺北村、柏崖村、新莊村、桑家坪村、羊明鈣業等11個黨支部組建了丈河片區脫貧攻堅聯合黨(總)支部,創新了富村帶窮村、大村帶小村、企業合作社帶貧困戶的「三帶」幫扶的脫貧攻堅模式,確定了脫貧攻堅產業項目,也創新了專項扶貧資金切換使用方式。
只是這一來,擔任黨總支書記的石愛國更忙了。企業的事要操心,村裡的事要操心,兄弟村的事也得操心,大大小小的事過了他的手才放心。
東西掌村支部書記申國亮逢人就誇:「支部聯建的方式,給我們村帶來了三大變化,一是在羊明鈣業公司就業的村民有20多人,有了工資性收入;二是村裡的專項扶貧資金52.7萬元入股羊明鈣業公司後,年分紅47430元,其中60%給貧困戶,人均增收113元;三是分紅的40%留作村集體陣地建設、公益活動等使用,村級集體經濟實現了『破零』目標。」
此外,各村還結合村情,分別實施了連翹、杏用仁、梨園種植、黑山羊、中蜂養殖等產業項目;圍繞脫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支部聯建的聯合幫帶作用,利益聯結長效機制,正在引領區域村民脫貧致富的夢想成為現實……
石愛國說,支書富不算富,一村富也不算富,以點帶片、以片帶面,能把丈河村規模較大、基層組織戰鬥力強、產業結構合理、農民增收渠道廣的優勢發揮出來,讓所有的兄弟村在脫貧攻堅中不掉隊,工作再苦點累點,事情再多點雜點都算不了啥。
黨旗映照山村紅,紅如朝霞,耀眼奪目。村民們記得2016年7·19特大暴雨中,石愛國自己開著鏟車衝上了抗洪救災第一線;老人們記得每逢春節、重陽節,石愛國挨個把一份份節日禮物送到他們手中;孩子們記得每年的六一節,石愛國親手給他們系上鮮豔的紅領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