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陽山石鑊洞考察記
戊子季夏十三日(2008年7月15日),睛空萬裡,縣誌主編熊公未喜,率縣誌辦等十餘人,前往嚴陽山麓石鑊洞尋蹤探勝。
驅車二十餘裡至馬頸橋,後沿嚴陽港步行。石多綿亙,水甚清澈,兩岸林木蔥翠、巉巖疊起。逢淺水,跳石磴;遇深潭,攀峭壁。雖跋涉辛苦,然群情高昂。或歌聲悠揚,或詩興大發,或攝影採風,或握筆寫生,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越裡許,忽見左岸石罅銀練飛瀉、聲如雷鳴,疑為「石罅泉」,而覓字了不可得,大失所望。
又一裡,豁然開朗,「石鑊洞」三字橫臥於巖,映入眼帘,眾皆欣喜若狂。稍憩片刻,分工協作。或闢榛,或填字,或丈量,或攝影,汗流滿面,不亦樂乎!察其處,有大小、深淺不一之石鑊十個,「外方內圓,相連若灶,泉出其中,不泛不涸。」大之石鑊,徑三米、深丈餘,即舊志所謂嚴陽尊者製毒龍與祈雨處。小之石鑊,徑深尺餘,中兩隻相通,形同豬鼻,惹人喜愛。旁之石潭,塞後尚有丈深,峭壁凌空,煞是壯觀,又疑為石罅泉,覓字復不可得。詳察石鑊洞上方約三丈處之山麓間,有鑿平橫巖一方,高約四尺,長近一丈,中刻「石鑊洞」三大字,字均尺餘;右鐫「皇宋嘉泰辛酉夏旱,邑宰入洞祈求,隨車而應。邦民感令君之誠、獲龍神之貺。周友直率劉鈜書於神水之旁,而命工刻石」、左勒「承議郎知隆興府武寧縣主管勸農營田公事兼兵馬都監毗陵吳蔣立,刊者餘鵬程」等字樣,字匾寸餘,楷書陰刻,筆力遒勁,章法堪佳,鐫工精良,實不可多得之珍貴文物。經此次填紅,尤顯清晰剛勁。此石刻與清江摩巖石刻相比,遠勝於彼,彼被列為省文保單位,而此縣文保單位尚未列入,實屬憾事一件。故餘以斯事作《社情民意》呈報縣政協,尚祈縣政府責成有關單位報批解決。
又上丈餘,榛莽處,有高約八尺古石屋一座,舊志曰「泉神廟」,載有《石鑊洞泉神廟記》,圓頂翹角,內刻囚龍陰霾,意為紀念尊者製毒龍與祈雨澤民之事,建於清嘉慶年間。除簷層、拜臺倒塌外,餘皆保持完好。屋周雖茅草叢生,然新舊香棒直立依然,可見祭祀者寥有人在。
折回港中,見直立一長方型巖石,高五尺、長近丈,如中流砥柱,上方刻一七寸見方「佛」字。頂面平整光滑,相傳為尊者禪坐處。孔子曰:「逝者如斯乎!不分晝夜。」然尊者之心,靈明洞徹,恆寂不變。
諸事辦妥,又上行裡許,驟見壁立間有一深潭,清澈湛藍,復疑為「石罅泉」,眾雲「泉」字依稀可見。然餘眼拙,未辨究竟。熊公吩咐攝家仔細拍照,返縣分析。
驕陽當空,飢腸轆轆。頃刻間登上公路。仰望嚴陽山,群峰疊翠,蒼崖競秀;紫霧騰空,祥雲託日;白鷺叫樹,古澗生風;鶯啼鳥語,雀噪蟬鳴;「颯颯風雨來,隱隱蛟龍怒」;春時山花爛漫,夏來蒼翠欲滴,秋至五彩斑斕,冬臨銀裝素裹:說是仙境不為過也!遐思間,車門大開,餘等乘至嚴陽小鎮用膳。
返城,仍無倦意,出斯語,聊作紀念雲耳。
文稿:舒實波
攝影:葉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