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我國南方的江西省,因為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屬於多雨的省份之一,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600毫米左右。同時在江西省內還分布有多條大型的河流和湖泊,比較著名的有贛江,饒河,信江,撫江,修水和最北部的長江,特別是受到江西三面環山地形的影響,幾乎所有的降水都會朝江西北部地區匯集,這也導致了北部地區多湖泊,多沼澤,水資源相當豐富。比如說我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以及在其周圍分布的軍山湖,陳家湖,青嵐湖等,這些湖泊可以儲存300多億立方米的淡水(光鄱陽湖的庫容就有276億立方米)。所以在江西的北部平原地區(南昌,九江這一帶),水資源是相對充足的,甚至在多雨的夏季還會發生洪澇災害(1998年的洪水的記憶最為深刻)。
而人工水庫的修建主要是為了提供水源,供農業灌溉和生活所用。觀察我國地圖可以發現,在我國境內的大型湖泊附近幾乎沒有大型的人工水庫的分布(太湖,洪澤湖等附近都沒有大型人工水庫分布),有也是比較小型的山塘水庫。可以在鄱陽湖以西,不到50公裡的地方卻存在著一個理論庫容達79億立方米的大水庫。這個水庫就是位於修水上的柘林水庫,它位於九江市境內,是一座土壩水庫,壩長590.7米,高62米,水面面積308平方公裡,於1972年建成使用(1975年完全完工)。可是柘林水庫下遊河網密布,又有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的存在,壓根就不缺水,它的修建目的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柘林水庫修建的第一個目的就是防洪。其下遊地區的鄱陽湖雖然在地質構造上屬於沉降湖,湖底每年都往下沉降,按理來說鄱陽湖的水深會越來越深,庫容也會越來越大。可是近代以來受人工圍墾,河流泥沙沉積的影響,湖泊的淤積量已經遠遠超過沉積量,湖泊面積和庫容逐年減少(在冬季湖面面積甚至不到1000平方公裡,從高空俯瞰就是一條帶狀的河流型湖泊)。江西的地形是三面環山,全省的降水幾乎都往這裡流,在北部地區的湖泊蓄水能力減少的前提下,勢必會造成洪澇災害。鄱陽湖西部的修水河又是其主要的五大河流之一,所以在修水河上修建柘林水庫能在雨季幫助攔截洪水,保障下遊平原地區的安全。
其下遊的鄱陽湖附近平原地區是江西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人口稠密,同時京九鐵路,南潯鐵路等重要交通幹線就在下遊穿過。柘林水庫用其79億立方米的庫容在1998年洪水的時候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最大程度的緩解了下遊平原地區的汛情,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下遊抗洪能力從10年一遇提升到了50年一遇)。
柘林水庫修建的第二個目的就是灌溉發電。我們從地圖上可以看到,柘林水庫地處山區,水庫湖面海拔60米左右,而下遊地區海拔30米左右,落差達30米,水能資源豐富,加上修水河流量還算可以,十分適合水力發電和灌溉。因此從1972年第一臺機組投產發電,到1999年擴建裝機容量到420兆瓦(新安江水電站為662兆瓦,對比之下柘林水電站規模在當時是很大的),柘林水庫發電站至今已經運行了整整48年,極大緩解了江西省的電力缺口。因為和下遊農田有地勢差的存在,水庫的水源還可以自流到農田裡,相對於用抽水機從下遊鄱陽湖附近取水,從柘林水庫取水經濟實惠的多。灌溉水渠從1973年修建到1979年建成,一共可以灌溉下遊2.14萬公頃的耕地(並且是依靠重力自流灌溉)。灌溉和發電產生的經濟效益無法用金錢衡量。
到了現在,柘林水庫又多了一個功能那就是供水。下遊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由於受到社會經濟開發的影響,水源或多或少受到汙染,而柘林水庫的水體能見度可達11米左右,是非常優質的水體。所以在2020年5月15日,下遊的共青城市在網站上發布了柘林水庫引水工程,線路全長40公裡,工程建成後將提升城市的用水品質和緩解供水壓力。
因此柘林水庫的修建是非常有必要的,是江西北部平原地區的「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