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8 21:20 |浙江新聞客戶端 上虞區融媒體中心 記者 馮楠
一頭乾淨短髮,說話柔聲細語,張豔華身上有一種鄰家小姐姐的溫和感。耐心傾聽患者自訴,接著把脈,看舌象,聊飲食、問作息,抽絲剝繭揪病因,再將「玄虛」的中醫病理用通俗的大白話給你娓娓道來。整個問診開方的過程,既像是幫助你了解自己身體的「秘密」,還像是做了一次小小的中醫科普。
「中醫很好,希望可以造福更多老百姓。」張豔華說,從事中醫臨床工作20多年來,越來越覺得中醫是一個極其豐富的領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老百姓能夠走近它,了解它,進而正確看待它。
多年抄方經歷練就紮實基本功
張豔華曾跟隨多位名老中醫臨證抄方。
剛開始時,往往是老先生報一個藥名,她抄一個,慢慢地,一邊聽老先生診斷病因,一邊就自己動手寫了。等病看好,方子也就開好了。老先生拿去一過目,或改上一兩味,或增減些劑量,到後來,需要勞駕老先生動筆的次數就越來越少。有時老先生有事來不了,她就代為出診,底氣和膽量也就慢慢培養出來了。
這樣的經歷,在她看來,不僅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病例,還能慢慢摸到隱含其中的中醫思維和處理方式。「這是很關鍵的。中醫思維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其實是共通的,重體悟,西醫呢,講邏輯。」張豔華說,相比上課看書,中醫最基本的望聞問切,在現場,體會會更深。
一人一方,辨證施治,是其中最觸動張豔華的地方,也成為她日後看病的基本準則。有一回,一位女患者自訴十多年來飽受頭痛之困,但參照CT檢驗等各項指標,又都顯示無異。張豔華通過把脈,看舌頭,了解具體頭痛症狀後,診斷其病因主要為肝火過旺。喝了一周的中藥,其症狀得到明顯減緩,兩周後基本痊癒。不久,她又帶著自己的父親前來,主訴也是頭疼。一番問診,張豔華發現,相比女兒的跳動性偏頭痛,父親更多偏向昏痛,表現為一種昏痛伴頭暈,主因則在於體內痰溼困阻的緣故。
「雖然都是頭痛,成因卻不一樣,甚至相反。」張豔華說,很多病症不能光看表象,要尊重個體差異,追根究底。有的看似一派熱象,實則內寒,有的看似畏寒怕冷,實則又內熱。
帶頭把中醫特色診療帶進病房
因人制宜,辨證論治,也同樣被她帶進了病房診療。張豔華說,中醫進病房乃至參加會診,推行時間並不長,但對中醫而言,又是一片可用武之地。這些年,她通過開展內服外治等多項中醫特色診療技術,對內科常見病、多發病,尤其對胃腸疾病、冠心病、高血壓、肝膽等疾病方面的治療,得到了越來越多病人的認可。
尤其在今年新冠疫情期間,上虞人民醫院作為我區唯一定點醫院。張豔華作為該院中醫管理科科長,每天帶頭深入感染病房和我區各個醫學隔離點,探討研究每位患者的治療方案,確保每位患者都能得到「度身定製」的中醫治療。獲得患者好評。
當時,病房收治了一位從武漢回虞探親的男性患者。其自入院後一直高熱不退,咳嗽有痰,咽癢咽痛,又伴胸悶氣急,還容易口渴。病房氣氛一度十分緊張。張豔華又發現,其痰質濃色黃,面色潮紅,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這在中醫上屬於溫熱病,是邪熱壅肺所致。為此,她投以麻杏石甘湯為主之加減方,意在宣肺洩熱,止咳化痰。讓人驚喜的是,一劑後患者就退了熱,接著各種症狀也漸趨平穩,之後血象、體溫都歸於正常,度過隔離期後就順利出院了。
每一次出診都是一次中醫的科普
近年來,張豔華還經常利用業餘時間,進校園宣講,去社區義診。「我們就是要主動走出去,讓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中醫的惠利。」她坦言,對中醫,社會上常常會有兩種極端的看法,不信的認為是偽科學,相信的,又近乎迷信,傳得神乎其神。而更有甚者,拿中醫為幌子打各種「擦邊球」,對中醫形象帶來了嚴重傷害。
有一回,她剛結束一場校園宣講,就有一個小女孩跑過來,很認真地跟她說,自己以後要報考中醫藥大學。張豔華心裡一陣感動。「無論如何,至少是種下了一粒種子。」在她看來,但凡懂一點中醫常識,在她看來,但凡懂一點中醫常識,對家庭日常飲食的安排以至抵抗滿天飛的養生謠言,都有好處。而為增加宣講的趣味性,她總會帶去一些中藥材,如甘草、蟬蛻、黃芩、白芷等,從名字到樣子,從聞氣味到觸摸實體,去試著激發大家的好奇和興趣。
「跟中醫接觸久了,會習慣性地用『陰陽五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會覺得一草一木皆有情。」張豔華說,作為中國人,對中醫還是會有一種天生的好感。比如,據她觀察,在進社區進農村的各類義診活動當中,每個中醫醫生的前面總是排著長長的隊。所以,每次出去義診,她都倍加重視,組織骨幹醫生,認真對待每一位患者。在她看來,每一次義診都是一次宣傳中醫的好機會,每一位醫生也都是中醫最直接的形象代言人。
160043520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