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涸30年的水渠,終於通水了」

2021-01-19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乾涸30年的水渠,終於通水了」

浠水嚴厲問責倒逼救災責任落實

湖北日報訊 記者 楊宏斌 通訊員 夕紀萱 申建紅

「乾涸30年的水渠,終於通水了!」8月底的一天,70歲的浠水縣關口鎮黃畈村村民查大光扛著鋤頭守在自家的田頭,望著一泓清水流進稻田,喜不自勝。「多虧縣紀委甩開牛鞭子讓幹部改作風,不然,渠道不可能清得這麼快!」黃畈村村民說。

今年入夏以來,素有「大別山糧倉」的浠水縣先是大澇,降雨量百年一遇;後是大旱,農作物受災面積多達64.14萬畝。

7月14日,按縣政府統一安排,關口鎮政府指派該鎮三店黨總支書記南小勇到黃畈村督辦該村支渠的清渠工作。然而,得令後的南小勇並未立即趕赴渠道清淤現場,而是開著私家車拐到親戚家喝酒去了,清淤的任務也被拋在腦後。

中午1點,縣紀委督查組檢查關口鎮渠道清淤進展情況,發現黃畈村5組支渠因梗阻發生潰口,而本應灌溉農田的「救命水」把道路衝毀了20餘米,南小勇不見蹤影。督查組要求南小勇立即趕到現場。

半小時後,醉醺醺的南小勇「晃」到現場。紀委工作人員嚴厲追問:「你是不是喝了酒?為何擅離職守?難道不知道工作日中餐禁酒的規定嗎?」南小勇面紅耳赤,企圖用謊言應付檢查,稱「今天是父親生日,不得已趕回去應酬一下。」

然而,謊言掩蓋不了事實。縣紀委查實,南小勇擅離職守赴親戚家中餐飲酒,發生支渠潰口事故。對其不正確履職的問題,縣紀委給予其黨內警告處分,並在全縣通報。

浠水縣紀委書記陸續中介紹,自浠水抗災保規劃、保發展、保民生、保穩定工作開展以來,縣紀委組織11個督查組在全縣開展生產自救督查,採取動態巡查、重點督查、信訪調查等方式,對恢復重建、渠道清理等工作進行重點督查。對巡查發現的問題,嚴把紀律戒尺,用追責問責倒逼抗災救災責任落實。到目前,該縣紀檢監察系統組織開展巡查36次,發現並查處問題23個,給予黨紀政紀處分27人。

一石激起千層浪。南小勇被查處的事在全縣引起強烈反響,從8月29日的巡查反饋看,在抗災自救一線,未發現一起違反工作紀律的問題。清渠工作得以迅速推進,僅關口鎮一天就組織1200餘人、30餘臺機械,清理渠道32公裡。

相關焦點

  • 村裡的水渠
    水渠飽經風雨,歷盡滄桑,村內雖幾經人事變遷,但此渠卻容顏不變,依舊如昔。溯源而上,水渠盡頭直抵村東水庫,渠深處水可沒胸,渠淺處水未及膝。水渠常年乾涸,渠內雜草叢生,石礫遍地,時有野雞野兔出沒其中,驚起飛鳥振翅而鳴。
  • 南水北調通水六年 居民生活迎可喜變化
    央視網消息:水利部發布:截止到今天(12月12日),我國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年來,工程累計調水超過394億立方米,超1.2億人直接受益。工程累計向北調水394億立方米,沿線京津冀魯豫江皖七省市1.2億人直接受益,其中,中線工程通水六年,累計調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東線工程通水七年,累計向山東調水46億立方米,惠及人口約5800萬。受水區41座大中城市、260多個縣區用上了北調的優質水,南水已經成為很多城鄉供水新的生命線。廣大北方地區、黃淮海平原的供水格局、水資源配置得到優化。
  • 上世紀清水長流的北方農田水渠,為何現在不見蹤影?答案很遺憾!
    在上世紀80年代,農田裡遍布水渠,清水四季長流。和小夥伴們在水裡捉魚、嬉戲,是很多八零後七零後,最美好的回憶。然而現在北方農村,農田裡卻再難尋覓水渠的身影,更不要說清水長流了。基本就見不到水,旱的時候只能靠機井灌溉,以上世紀水渠自然灌溉天壤之別。為什麼會這樣呢?通過小編對這段歷史的回憶和走訪,得到幾點結論,其實這幾點結論與一定的歷史事實關係密不可分。
  • 碧水環繞「北京灣」 永定河北京段恢復通水見聞
    2020年5月,永定河北京段在時隔25年後,首次實現全線通水。  22天穿越北京城  在永定河北京段出山口的標誌性建築——永定樓前,大興區清源街道老年協會會長慄書平與幾位老年人一起拍照留念。她說,聽說永定河北京段全線有水了,大伙兒驅車穿過大興、豐臺、石景山區,特意來到上遊看看。
  • 大陸與金門正式通水
    歷時23年,「兩岸一家親,共飲一江水」的願景終於成真。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劉結一5日在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通水現場會上表示,福建向金門正式供水是金門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喜事,也是兩岸同胞共同慶賀的一件大事、喜事,更為兩岸關係史冊增添了同胞情誼、水乳交融的又一佳話。
  • 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六年 沿線居民生活迎可喜...
    工程累計向北調水394億立方米,沿線京津冀魯豫江皖七省市1.2億人直接受益,其中,中線工程通水六年,累計調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東線工程通水七年,累計向山東調水46億立方米,惠及人口約5800萬。受水區41座大中城市、260多個縣區用上了北調的優質水,南水已經成為很多城鄉供水新的生命線。廣大北方地區、黃淮海平原的供水格局、水資源配置得到優化。
  • 溝渠「梗塞」,田裡乾涸!鄉親愁壞:下遊修渠比上遊高,簡直是浪費...
    去年12月份,我們《壟上行》報導了鹹寧市嘉魚縣高鐵嶺鎮九龍村水渠無法正常用水的問題,經過多方了解,嘉魚縣水利和湖泊局負責人承認,水渠在建造時存在問題,並表示會及時整改,不誤農時,如今,這條水渠整改情況如何?鄉親們的農田能正常用水嗎?
  • 南水浩蕩潤天下——寫在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五周年之際
    東、中線一期工程分別於2013年11月、2014年12月通水。  在陶岔渠首大壩,清澈的江水滔滔奔流。長期奮戰在工程一線的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渠首分局局長尹延飛難掩激動與自豪。  「那一年,河南省遭遇了63年來最嚴重的夏旱,平頂山市則是建市以來最嚴重的旱情,城區百萬居民用水困難。市裡很多洗車場、理髮店、浴池都關掉了。」
  • 水渠造句和解釋_水渠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水渠(shuǐ qú)。水溝。多指人工開鑿的水道。[丁玲《記磚窯灣騾馬大會》:「在這條河邊…修築了水壩和水渠。」]水渠在教材中的例句:1、水渠裡流水潺潺,樹上嫩芽滿枝,小鳥在耳邊歡唱。(出自:統編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6、騎鵝旅行記)2、這天天氣好極了。水渠裡流水潺潺,樹上嫩芽滿枝,小鳥在耳邊歡唱。
  • 日本網民評論:日本岡山吃人的水渠終於安裝了護欄……但是……
    岡山の人食い用水路にようやくフェンスが設けられる・・・が日本岡山吃人的水渠終於安裝了護欄……但是……
  • 中國神奇的湖泊,乾涸51年成為沙漠,如今卻「起死回生」
    因為有很多湖泊在歷史上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所以就乾涸了!舉個好例子,過去羅布努盧布沒有幹的時候就按中國第二函數,羅布按住了,現在已經沒有一滴水了,只剩下一個大鹽殼了!我們今天要講的這個湖,儘管它的經歷和洛夫博差不多,但它已經乾涸了,但湖水乾涸後又恢復了生機,這是甘肅省的清土湖!
  • 福澤大民生 北投環保水務集團鬱江調水工程通水運行
    10月15日上午9點30分,隨著鬱江調水工程進水口控制閘門緩緩提起,伴隨著轟隆隆的水流聲,清澈的鬱江水順著引水隧洞出口流入欽江,標誌著鬱江調水工程順利通水運行,也意味著珠江水系與欽江水系實現互聯互通,鬱江向欽江和大風江補水成為現實,將惠及民生超過100萬人。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長渠通南北 潤澤千萬家
    從1952年提出「借水」設想,到62年後夢想成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砥礪奮進一甲子,世紀工程終於成為現實。  調水逐夢六十載  1952年深秋。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第一次出京考察。站在黃河邊的邙山上,毛澤東留下這樣的感慨:「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
  • 媒體追問:「手捏成渣」的水渠是如何建成的?
    原標題:「手捏成渣」的水渠是如何建成的?  中標單位、監理單位,恐怕難辭其咎,這當中的責任,都必須一一釐清。  據新華社報導,近日,一則關於「湖南省東安縣新建水渠形同豆腐渣」的視頻,在網上引發熱議。
  • 修建中的南寧鄭氏宗祠:通江通水通碧海****旺裔旺財旺後昆
    2、工程一期預算計劃:預計土地長期租用費及前期基礎費用30萬元,每平方計劃建築費2000元計90萬元,裝修費用 80萬元,設計和雜項費用10萬元,供奉用具20萬元,功德碑10萬元,圍牆地坪等20萬元,門當、戶對等(石刻)10萬元,各項裝飾、雕刻費用15萬元,宗祠建設資金約需285萬元(以實際開支為準)。
  • 羅布泊乾涸之後還有沒有可能恢復呢?它是如何乾涸的?
    在漢朝的時候它哺育著一個有著近800年歷史的樓蘭古國,史書裡記載的羅布泊「廣袤三百裡,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水草豐美,人民安居樂業,好一副其樂融融的景象。歷史上的羅布泊最大的面積曾經達到5350平方公裡,如此巨大的一個湖泊究竟是如何乾涸的呢?它還有沒有可能恢復呢?昔日的樓蘭古國盛況是否還能被找尋到呢?
  • 福建向臺灣金門供水合同正式籤訂 明年底試通水
    福建省長蘇樹林在金門金沙鎮田埔村,從遠處察看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並聽取有關情況 福建日報記者常剛攝  金門自大陸引水計劃  供(購)水合同籤訂  福建負責工程確保今年10月開工 預計明年底試通水至此,歷時二十載、在兩岸共同努力推動下,金門自大陸引水計劃終於突破了「最後一公裡」,確保在今年10月開工、明年底實現試通水。  據悉,向金門供水工程,輸水線路總長約27公裡,其中陸地管道11公裡、海底管道16公裡,總投資3.8億元人民幣。大陸方負責龍湖取水泵站、龍湖水庫至丙洲入海點的供水設施建設,金門方負責從丙洲入海點至田埔水庫的購水設施建設,即海底管線由金門方全段出資、建設和營運。
  • 消失的河道回來了 被填埋掉的中張家巷河通水「復生」
    昨天,記者從蘇州市河道管理處獲悉,位於蘇州平江歷史街區內的中張家巷河西段恢復工程完工,這條「消失」了半個世紀之久的河道終於通水「復生」了。中張家巷河曾是蘇州古城中心直通護城河的主要通道之一,東西走向,東邊連著護城河,西邊連著平江歷史街區的主河道平江河,三條河呈「工」字形。據記載,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後期,中張家巷河道被填埋。
  • 廣東:25畝魚塘一夜之間乾涸,魚和水都消失了,現場僅剩兩個大洞
    對於那些養魚的養殖戶來說,他們的家庭收入就靠著魚塘裡的那些魚了,平時也是細心地照料著,生怕出現什麼意外,然而廣東一家養殖戶卻遭遇了這樣一件奇怪的事:25畝魚塘在一夜之間就乾涸了,魚和水都消失了,現場僅剩下兩個大洞。
  • 陝西引紅濟石調水工程啟動通水
    引紅濟石通水啟動會  中國水利網站12月21日訊 (記者 劉豔芹)12月20日,陝西引紅濟石調水工程通水啟動會在太白縣舉行,副省長魏增軍講話並啟閘通水。  引紅濟石調水工程位於太白縣境內,自秦嶺南麓漢江水系褒河支流紅巖河上遊取水,通過穿越秦嶺腹地19.76公裡隧洞自流調入石頭河,經石頭河水庫調蓄後,年供水能力達到2.66億立方米,除保持向西安市供水0.95億立方米外,新增向鹹陽、楊凌、寶雞等城市供水1.26億立方米,保證向岐山眉縣兩縣灌區供水0.55億立方米外,還向渭河生態補水4696萬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