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抗日戰爭,再到解放戰爭,中國人民通過多年頑強的抗爭將帝國主義侵略者趕出來中國,為中國人民贏得了解放與和平。歷經多年抗戰,為我軍鍛鍊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實戰經驗的軍事專家。
解放後的和平來之不易,中國人民也格外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和平,然而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發動了韓戰,並且將戰火引到了我國邊境線上,嚴重破壞了合同。
因此中國人民愛好和平,但是從來也都不怕事,在黨和軍委的統一領導下,快速成立人民志願軍奔赴朝鮮作戰,並指定彭德懷為這次作戰的總指揮。面對我軍如此眾多的將領,今天我們來看看,為何最終確定彭大將軍掛帥出徵。
由誰來掛帥出徵,這個問題自古以來便是需要決策層深思熟慮的一個問題。作為主帥需要帶領幾十萬大軍,並且要統一協調好幾十萬大軍的吃穿用度。
這場戰爭是我國建國後的第一場大戰,並且遠赴朝鮮戰場,因此必然只能打勝,要建立新中國的國威,只有這樣才能滅點帝國主義侵略的火焰。
這種戰爭的指揮要統領全局,因此非一般軍級領導所能把控。在當時國家領導人的心中,初步有了六位功勳卓著的將領可供選擇。
徐向前,當時年齡四十九歲。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中兩次負傷,在陝北時期因為一次意外竟不幸被馬踢傷,直接導致脛骨骨折,隨後又因此而引起高燒。
此後身體便一直不好,44年肋膜炎隨後便高燒不斷,因此不得不住院進行療養。46年病情有所好轉。
恰逢解放戰爭徐帥一上戰場便立新功,收復閻錫山管理多年的山西多地。然而沒過多久他的身體又開始抱恙,建國後身體始終不得康復,只好去青島修養身體。
劉伯承當時已五十八歲,先後負傷九次,身體多部位都有槍傷。對於劉伯承我們應該大多數人在語文課本中都學習過他治療眼睛的故事。
在一次作戰中眼睛受傷,大夫在做手術期間告訴劉伯承如果打麻藥將影響大腦,劉伯承拒絕大麻藥硬是忍著疼痛做完了這場手術。解放後,由於身體確實不好,便主動辭退了一線職務,開辦學校為國家培養新人。
陳庚,他可以算得上我軍的智將,他所帶領的三個軍在他的治理下屢建功勞成為了我軍的王牌師。
但是在50年的時候,越南共產黨主席胡志明向我方國家領導人點名要求陳庚去幫助越南訓練軍隊。
在主席的指示下,陳庚奔赴越南戰場幫助越南人民建立人民軍,並且不負眾望為越南打開了局面。當時的陳庚也分身乏術,沒法去朝鮮戰場。
粟裕可以堪稱我軍當代「韓信」,當時的粟裕已經四十三歲,在戰爭中已經六次受傷。曾經最嚴重的一次直接炮火擊中,儘管進行了手術但彈片仍在頭顱中未取出。
在隨後的日子中深受著頭痛的困擾。主席原計劃安排粟裕前往朝鮮戰場,但粟裕舊病復發,實在難以前往朝鮮。
林帥,當時的年紀也並不很大,只有四十三歲。但是卻在戰爭中受過傷,子彈直接將他的肺葉擊穿,中樞神經也受到損傷。因此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林帥的形象都是比較瘦小,這也正是因為他身體的原因所以顯得很消瘦。
最後一位便是我們的彭大元帥,雖然當時他的年齡已經五十二歲了,但是所幸的是在戰場上並沒有受到大傷害。
彭德懷性格直爽,在戰場上驍勇善戰從來不懼怕任何敵人,可以說是我軍的一員猛將。綜合考慮後,主席便決定讓彭德懷前往朝鮮指揮戰鬥。
抗美援朝,可以說是一場表明我軍立場,壓制美軍的一場戰爭。和美軍在朝鮮戰場廝殺決戰,也讓美軍看到了我軍男兒的熱血戰魂。
記錄講述抗美援朝的作品有很多,但要說真實詳細,客觀易懂的,要屬李峰寫的這本《決戰朝鮮》。
這本書以真實歷史的角度, 詳細記錄了抗美援朝發生前後的各種事件,深受廣大軍迷的喜歡。全書氣勢恢宏、語言簡練易懂、從多個視角記述和分析了韓戰成因、決策過程、五次戰役及板門店停戰談判等重大事件。
對抗美援朝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翻閱此書,你會尋找到當年那段歷史的細節。
歷史微藍總結:
彭帥接到通知後,立刻組織軍隊前往朝鮮參加戰爭,在朝鮮戰場上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令美軍為之顫抖。
我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痛擊美軍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向世界證明了我們的實力。之所以有將卻難選,充分地說明了我軍高級將領在戰場上身先士卒,所以才導致眾多高級將領身受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