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建設的道路上我國經歷了數次戰役,雖然過程艱辛但都成績斐然。戰爭能否勝利不僅在於戰士的作戰能力,極大程度上取決於指揮者的領導方針。
1979年的對越反擊戰,便是對我國將領以及軍隊實力的一次完美見證。由許世友將軍領導的我國軍隊大獲全勝直達越南首都,然而此時的許世友將軍已有74歲的高齡了,為何國家仍然派遣許世友將軍帶兵出徵呢?
一、對越反擊戰的嚴峻
越南作為中國的鄰國,一直以來都與中國有深厚的淵源。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越南的野心逐漸膨脹。
源於國際關係的變化,越南不再滿足於自己狹小的版圖,企圖開始其擴張之路。在獲得了蘇聯支持後的越南有恃無恐,將侵略的目光瞄準了與其接壤的柬埔寨。
1978年越南大肆向柬埔寨發動侵略戰爭,很快便佔領了柬埔寨的大批國土。這本是兩國之間的政務,然而彼時柬埔寨作為中國的盟友,與中國始終保持著友好往來。
越南對柬埔寨的侵略,不僅是對中國盟友的侵害也嚴重威脅著中國的領土安全。如果越南成功佔領了柬埔寨,那麼下一步就會入侵中國的領土。與此同時中越邊境不斷被挑起武裝衝突,使中越之間的關係也趨於惡化。
越南這種不義之舉令我國邊防的士兵和人民都氣憤不已,我們怎能允許中國的領土受到他國侵犯。同時美國與蘇聯都在背後虎視眈眈,國際關係的複雜使中國必須儘早做出決斷。
1978年12月,中央軍委召開會議,決定進行對越反擊戰,捍衛我國的主權。中央派遣廣州軍區和昆明軍區的部隊士兵,組成了廣西邊防部隊和雲南邊防部隊前往中越邊境抗擊侵犯我國邊境的越南軍隊。
如此重要維護邊境安全、支援盟友的戰役,必然需要制定周密的作戰計劃來指揮軍隊作戰,也少不了一位經驗十足的將領來領導軍隊。
當時尚有粟裕大將坐鎮,以及多位上將都是極佳人選,但中央還是選擇了已有74歲高齡的許世友上將來領兵。
這樣的選擇或許會令人不解,戰場兇險萬分,有許多更為年輕的將領可以領兵出徵,這也是對許世友上將的安全保障。
倘若不以年齡論,粟裕大將領兵前往也更有威懾力。而中央在經過了深思熟慮以後選擇派遣許世友上將領兵。
二、中央選擇許世友上將的原因為何?
1、長期堅守一線,作戰經驗豐富
中央派遣許世友上將的原因究竟為何?在如今看來恐怕還要從兩個方面來考慮。首先,許世友上將自少時參軍以來參與過我國抗戰、解放戰爭中的各大戰役,曾跟隨眾多大將共同作戰。
因此許世友上將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統領起軍隊來自然是得心應手。曾經毛主席就稱讚過許世友上將:"許世友是員戰將,打紅了膠東半邊天,了不起!了不起!"可見許世友上將的戰鬥能力與指揮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認可。
並且許世友上將長期在一線工作,經常接觸軍隊,對領兵作戰不至於生疏,帶兵的能力更有保障。
與許世友上將相比,粟裕大將的領軍能力雖然毋庸置疑,但問題在於他在任職的時間上並不適於對越反擊戰。
直到1979年,粟裕大將已有近三十年左右的時間沒有統領過軍隊了,若是再早個幾十年或許他是更適合的人選,但三十年沒有領兵,在統領軍隊的熟練程度上難以估計。兩相比較之下,許世友上將就更加適合帶兵出徵。
2、作為廣州軍區總司令,熟悉部下
選擇將領,出色的領軍能力當然是必備的,當時也不乏其他更有經驗的將領,但選擇許世友上將應該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便是派遣前往越南的廣西邊防部隊戰士都來自於廣東軍區,許世友上將當時正好為廣東軍區的司令員。
既然要將廣東軍區的士兵們調去戰場,那麼由他們的司令員來統領最合適不過了。倘若另尋他人恐難以服眾,因此許世友上將在當時的局勢之下是最佳人選。中央在組織軍隊的過程中勢必要從多方面考慮,既要考慮人員調度問題,又要充分實現對作戰綱領的部署。
在中央的再三思量下越南反擊戰所成立的軍隊中既有領導能力卓越的將領,又有勇猛的戰士,相互又極為熟悉作戰風格,何愁不能勝利。
於是許世友上將即使已經是一位74歲高齡的老人了,但在中央的信任下,仍舊欣然帶兵出徵。
在對越反擊戰中領導了由解放軍第41軍、第42軍、第43軍、第50軍、第54軍和第59軍組成的東線兵團前往越南邊境作戰。自此解放軍分為東、中、西三路向越南發起進攻,開始了捍衛我國領土主權的戰鬥。
三、許世友上將所採用的作戰方針
許世友上將一往無前的作戰風格在當時令我國戰士們士氣大振,在東線兵團的戰鬥中,許世友上將一路帶領著戰士們打到越南的首都河內。
能夠在短短一月便取得如此戰果,得益於許世友上將在戰鬥方針上的充分部署。
1、將越南重鎮逐個擊破
在1979年2月17日的戰鬥中,三路解放軍在約五百公裡的邊境戰線上,對越南發動了總進攻。在炮擊過後許世友上將帶領東線的戰士們進入越南境內向越南重鎮進攻。
雖然越南軍隊拼死抵抗,但東線解放軍作戰靈活,迅速繞過了越南軍隊的防禦部隊繼續向前。一天之內,解放軍便攻下了重鎮東溪。這對解放軍來說這是個絕佳的地理位置,向東面前行可達諒山,西北可到高平。
在許世友上將的指揮下解放軍在東溪建立起了防禦陣地,令越南軍隊束手無策、接連丟失領地。一直持續到2月27日,越南軍隊在我方的進攻下接連慘敗,撤退到了中越交通要道同登。
許世友上將在作戰策略上的運籌帷幄,絲毫不受地形地勢的影響。採用了坦克進攻的戰術,除正面進攻外,還派遣了兩支部隊從側後方直入敵軍,阻絕了越南軍隊向後方撤離的道路,將越軍盡數殲滅,佔領了高平、同登等城鎮,直達諒山。
在此階段取得的勝利,是許世友上將充分利用了利於我軍的地形優勢,因地制宜。不僅擊破了越南軍隊的防守,還令他們進入了我軍的包圍之中。令越軍層層圍困,無可乘之機。
2、長驅直入達越南首都
越南重鎮連連失守,只剩下攻克最後一道屏障諒山便可長驅直入越南首都。許世友上將自然藉此機會乘勝追擊。讓敵軍徹底的失去戰鬥力。3月1日,我軍直接將三百餘口大炮對準了諒山進行炮火攻擊,同時殲滅周邊的越軍部隊,整個諒山市都被我軍攻破,越南首都徹底在我軍的掌控之中。
由於中央採取的仁政,我軍並未攻佔越南首都便撤離。解放軍從出徵到撤軍僅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佔領了越南二十多個重要城鎮,並將越南的軍隊以及沿途的設施、建築摧毀殆盡,令越南在這次戰役中遭受了重創。
如此迅猛的戰鬥是源於許世友上將與楊得志上將的精準指揮和密切配合,在排兵布陣上充分發揮了解放軍的優勢,同時利用越南各地不同的地理位置使越軍措手不及。
雖然解放軍遵循中央的政策僅攻克諒山後便撤離回國,但這一次的對越反擊戰徹底震懾了越南,令他們清楚的認識到與中國軍隊實力的懸殊。
這場戰爭調用了炮兵、裝甲兵、空軍十三個師共七百七十四架飛機隨時待命,以及數百架戰鬥、艦艇保駕護航。三條戰線相互配合,以及兩位擁有豐富作戰經驗的上將親自指揮,還有無數戰士們的勇敢無畏。足以見得中國對於侵略我國國土的行為,始終保持著零容忍的態度,面對侵犯中國領土者絕不退讓。
經歷了中越邊境戰爭,讓其他的國家也見識到了中國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國家,證明了中國是一個有能力、敢擔當的大國,從此越南也不敢再覬覦中國的領土。
結語
看到越南反擊戰的成果,應當可以明白當初中央為何堅定不移的任命許世友上將擔任抗擊越南的將領。因為他有著領導軍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指揮作戰能力。
他在所領導的廣州軍區中有威望,能夠得心應手的管理手上的軍隊。一場戰役中,僅有勇敢衝鋒的戰士還不夠,更需要的是能夠凝聚起這些力量的指揮者,才能讓勁往一處使。
中國是幸運的,在發展的道路上既擁有戰功赫赫的將領,又有不畏艱險的戰士,還有何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