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每兩秒一更新,『工業大腦』根據迴轉窯轉速、料量等98個變量上萬條數據信息即時進行生產調整。其利用大數據進行精密控制遠非人工做操可以比擬。」山能淄礦集團東華水泥公司副總經理徐路指著中控大屏上密密麻麻的生產數據笑著對記者說,言語中頗有些自豪。
今年5月,東華水泥公司單月熟料標準煤耗達到93.13千克/噸,創歷年新低。
水泥行業是傳統產業的典型代表,是國家重要的基礎原料之一,卻因頂著「高耗能、高排放、附加值低」的帽子,時常面臨限產關停的尷尬處境。在環保形勢步步急逼,減排目標持續上調,行業競爭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2018年7月,東華水泥公司攜手阿里雲組建水泥「工業大腦」研發團隊並斥資2.17億元推進智能工廠建設,通過智慧生產流程再造,向價值鏈高端延伸,重塑企業競爭力。
「其實,我們從2016年,就一直在思考企業轉型升級的方向。」東華水泥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李慶文介紹,雖說水泥並非淘汰類行業,但一直貼著高耗能、限制類、去產能的標籤,自動化控制方面遠遠落後於國外水平。為此,東華水泥公司也曾派人多次到德國、日本取經。多番接觸後,東華水泥公司與阿里雲一拍即合。
其實,水泥「工業大腦」,就是以大數據為核心,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基礎,結合人工智慧技術,研發一系列算法模型,讓數據成為生產要素,實現生產品的自主決策、主動駕駛。說起來不難理解,但東華公司作為水泥行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難免會碰到這樣那樣的質疑。
「項目開啟後,面臨了不少的考驗。首先,雙方互相的了解不夠,阿里雲不了解我們生產的具體工藝,我們也不了解阿里雲的大數據。其次,我們公司搞大數據,很多同行甚至是自己公司的工藝工程師們都對此持懷疑態度,沒多少人相信多年來的實際經驗能被所謂的『機器』打敗。」徐路說。
李慶文坦言:「在東華同阿里雲合作之前,沒有人相信水泥企業也能搞大數據,以前製造業發展看電力指數,現在我們看信息數據、看計算指數。工業大腦通過分析生產中收集的數據,優化機器產出和減少廢品成本,解決製造業的核心問題。」
2018年底,「工業大腦」上線試運行後,企業利潤和降耗指標立竿見影,產品品質、單位能耗不斷刷新紀錄。質疑聲徹底消失。2019年,該公司熟料標準煤耗同比下降6.07%,熟料綜合電耗同比下降7.17%。如果以2019年生產熟料255萬噸為例計算,同比節約標準煤1.86萬噸,節電663萬度,降本減耗產生的綜合效益達到4000餘萬元,相當於2017年的全年利潤總和。在面對更嚴環保政策、去產能壓力時,東華水泥公司也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從一個水泥生產行業的服務商,到現在給水泥生產裝上了「工業大腦」,作為面向全國水泥企業提供大數據分析服務的行業領先者,東華水泥公司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目前,該企業以水泥「工業大腦」為核心的全流程「智慧工廠」建設正在全力推進,智能物流和智能生產管理系統已經上線運行。
「公司原輔材料及熟料外運實現進出廠、過磅、裝車『一卡通』,輔料堆取料機、變電站等多個工作強度大、安全要求高的崗位實現了無人值守。在水泥『工業大腦』的助力下,春節後疫情期間,公司熟料線只用102人(佔全部員工的三分之一左右)就實現了正常運轉。」徐路說,按照計劃,到今年年底,兩條熟料生產線用工將減至200人,減少30%;三年內再減少一半,達到單線50人水平。
2019年山東省水泥產量為14357.1萬噸,同比增長5.12%。無論對於山東還是淄博而言,水泥行業作為重化工業的代表,其結構調整和企業創新能力提升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說,東華公司建設水泥「工業大腦」項目,以解決降能耗和提高產品穩定性為突破口,為傳統產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李慶文介紹,根據東華水泥和阿里雲兩家公司合作規劃以及新近籤訂的聯合推廣水泥「工業大腦」合作框架協議,未來將面向全國乃至全球建材企業提供大數據分析服務,從「產業智慧化」走向「智慧產業 化,實現由「賣水泥」向「賣大腦」轉變。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磊 通訊員 弋永傑 位少青 潘賀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