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順的古建築中,尤其是古祠堂和古民居上面,我們會經常看見這樣一種結構,即前簷柱連續多跳插拱偷心造,這種做法與日本大佛樣前簷柱插拱的做法極其相似,具有非常濃厚的地方特色,在此舉出數例,與大家分享。
司前圓洲民居(中柱出四跳偷心造插拱)
日本大佛樣源自中國
大佛樣在以前稱作天竺樣,是十二世紀末由日本名僧重源從中國引進的一種建築樣式,用來重建在公元1180年被毀的奈良東大寺大佛殿,所以日本又把這種建築風格稱作大佛樣。大佛樣和稍晚數十年從江浙地區「五山十剎」等臨濟宗寺院引進的「禪宗樣」為日本鎌倉時期來自中國的兩大建築樣式,它的風格、構架方法、細部裝飾都與日本當時傳統的「和樣」建築明顯的不同,是一種全新的建築樣式。
日本奈良東大寺(圖片來自網絡)
大佛樣建築的特徵
大佛樣最普遍的特徵是穿鬥式梁架,用通柱,柱與柱間大量用穿枋,柱頭科用多層插拱,平身科用斜梁形單昂,鬥下斜稜加厚(皿板蛻化的殘跡),耍頭、昂咀、梁頭雕成兩折曲線,室內徹上露明造,方椽、角椽呈輻射狀,還有月梁無斜項等。其中柱頭科用多層插拱的做法,一般認為是日本大佛樣的典型特徵。
日本奈良東大寺(圖片來自網絡)
玉巖包氏宗祠門樓(明間中柱出四跳偷心造插拱)
泰順有大佛樣古建築
最早在日本建造這種建築樣式的匠人名叫陳和卿,明州(今寧波)人,根據日本史籍記載,日僧重源曾三次入宋,來過明州,因此有宋代明州為日本大佛樣源頭的說法。但是連續多跳插拱偷心造的做法在浙北幾乎沒有看見,在浙南及福建地區卻廣泛分布,因此也有人認為大佛樣的做法傳自於福建地區。
洲嶺吳氏宗祠門樓(明間中柱五跳偷心造插拱)
地處浙閩交界的泰順遺存有大量的古建築,穿鬥式梁架,用通柱,多穿枋,以及室內徹上露明造的做法在縣內民居、宗祠中普遍存在,而前簷柱多跳插拱連續偷心造在泰順也實例較多。所謂偷心造,指一朵鬥拱中只有出跳的拱(華拱),跳頭上不安橫拱(令拱)。
羅陽沙堤王宅(前簷柱插拱三跳偷心造加二跳計心造)
泰順古建築中偷心造出跳最多是洲嶺吳氏宗祠門樓,連續出五跳偷心造插拱,其次是玉巖包氏宗祠門樓和圓洲吳氏民居門樓,連續出四跳插拱,這些插拱層層疊出,除了沒有滿置鬥外,做法與日本大佛樣樣式幾乎一致。至於出三跳和二跳偷心造插拱的實例泰順也很多,也有偷心造和計心造混合的樣式,可謂多模多樣。
泗溪下橋湯宅(中柱插拱二跳偷心造加二跳計心造)
結語
大佛樣最初傳入日本時,它粗獷豪放的風格和疏朗簡潔的構架,使看慣了典雅謹飭的「和式」建築的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加上又是由名僧重源引進,於是這種樣式在日本便一時風行起來。但是大佛樣在日本只流行了幾十年的時間,後來隨著中國江浙地區禪宗樣的進入,和那些精麗莊嚴的禪宗樣大寺院殿堂相比,大佛樣很快就沒落消失了。反而倒是在浙南以及福建地區,如連續插拱偷心造這種工藝做法歷久不衰,一直沿承了下來。
鳳垟陳氏宗祠(明間中柱一跳偷心造二跳計心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