篤篤篤……前兩天下午,浙江大學動物科學院3樓的一間實驗室裡,傳出菜刀剁肉的聲音。這是浙大動物科學學院任大喜老師,給同學們在上畜產品加工課。這次課程,同學們的任務是做臘腸,每組同學加工5斤豬肉。
畜產品加工,主要是指對動物肉、蛋、奶的加工。
任課老師任大喜說,很多人愛吃臘腸,進入12月份,天冷起來,是做臘腸的好時節。這次課程,已經有老師提前給同學們買好了新鮮豬肉,有瘦有肥。大喜老師說:「實驗室洪老師給大家買來的30多塊錢一斤的好豬肉,大家一定要好好做哦!」看著色澤鮮豔的豬肉,不少同學都躍躍欲試。
大學裡面做臘腸,有著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先理論再實踐。大喜老師先給各位同學們上理論課。
「古時候,人們為了更好地保存豬牛羊肉,發明了臘腸和香腸。一般來說,做臘腸的步驟是這樣的:選擇好原料之後,瘦肉跟肥肉的比例,是7:3,肉都要切成一立方釐米左右的肉丁,加上鹽、糖、味精等,攪拌均勻,適當醃製。之後就可以在香腸灌制機上灌裝臘腸。灌制臘腸的時候,要不時地用針在腸衣上戳洞,這樣可以去除臘腸裡面的空氣,讓肉質更加緊緻。灌裝後,把臘腸晾曬起來,過一個月後,美味的臘腸就製作完成了。不過,在學校裡,因為條件限制,同學們做的臘腸,會用烘箱烘乾發酵,最後一節實驗課的時候可以做成真空包裝的臘腸,成為同學們過年帶回家的一點小禮物。」
大喜老師給同學們看了上周課程同學們做的臘腸,臘腸掛在烘乾箱裡,色澤好看,還有淡淡的肉香。不過,大喜老師也指出了這些臘腸的美中不足之處,肉丁切得不夠小,所以有些肥肉顆粒有點大。
菜刀、天平齊上陣
雖然很少下廚,更別說做臘腸,但同學們都興致勃勃。穿著實驗室的白大褂,戴好帽子和手套,大家分組開始動手。大喜老師在邊上指導。他說,從握刀姿勢來看,現在很多同學都沒有下過廚。不過,只要根據課堂教學的每個步驟來,每位同學都能做出很不錯的臘腸。
這邊老師說著,那邊同學們已經開始分組忙碌起來。有的同學負責切肉丁,這是一項比較累的活,每組同學要切好5斤肉丁。雖然是第一次做臘腸,同學們都是非常認真,還拿起肉丁,比一下尺寸,爭取切得小一點。大家輪流上陣切肉丁,菜刀砧板發出熱鬧歡快的聲音。
還有同學開始準備調料。他們對著大喜老師公布的配料表格:100kg豬肉,60度大麯酒2.5-3kg,硝酸鈉50g,0.2%味精,精鹽2kg,白砂糖8-14kg,拿出電子天平稱出各自分量的調味品,放在一起待用。
兩個小時左右,各組同學們已調配出了一大盆肉餡。剩下最後一步,灌制香腸。實驗室裡有灌香腸的機器,同學們通力合作,裝肉餡、套腸衣、灌肉腸、扎氣孔,最終做好了合格的香腸,整整齊齊地掛在了烘箱裡。
美食遠不止臘腸
任大喜老師介紹,上這些課的學生,都是動物科學專業的同學。動科科學的基礎專業課程,是學習如何養好豬牛羊雞等。之所以要教大家做臘腸,是想讓大家對肉製品的上下遊產業鏈有更詳細更直觀的了解。
「在我的課上,美食遠遠不止有臘腸。根據季節的不同,同學們還要跟著老師做松花蛋,鹹蛋,滷蛋,冰淇淋,奶酪,酸奶,東坡肉,滷雞爪,滷蛋,烤雞翅……可以說是美味多多了。」
現場有同學開玩笑說,這可能是浙大裡面,最好吃的實驗室了!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來源:都市快報
編輯:劉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