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武俠小說,金庸、古龍、梁羽生這些名字如雷貫耳。的確,現代武俠小說的開端及發揚光大,離不開這些大師們。金庸的武俠,更是吸引了「上至大學教授、國家元首,下至販夫走卒、僕役小廝」,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
那麼,武俠從何而來呢?
「俠」概念的源頭
俠這一概念,來源已久。早在戰國著名法家韓非的著作《韓非子·五蠹(dù)》篇中,便有了俠的概念: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文中首次出現了「遊俠」、「私劍」等名稱,並將二者等同並稱,而這些「帶劍者」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尚勇好義,為人打抱不平為自己揚名,甚至會無視國家法律。
雖然後來「俠」的概念有所發展變化,但最早在此卻已露端倪。
漢朝魏晉,武俠小說的起源
最早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已經可以看到後世武俠小說的影子,其中《遊俠列傳》、《刺客列傳》,可以算是武俠小說的開端。司馬遷肯定了這些遊俠刺客們,讚揚他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其中聶政、劇孟及郭解等人的事跡,今天讀來仍讓人感動不已。
到了魏晉六朝時期,盛行的」雜記體」神異志怪小說,繼承並進一步發展了司馬遷遊俠刺客的一些傳統,也更加注重故事性,更加離奇曲折。
唐宋時期,武俠小說的發展
到了唐代,國力空前強盛,經濟也比較發達,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逐漸旺盛了起來,文學領域出現了機器繁榮的局面。從史記中的遊俠刺客及魏晉時期志怪小說一路傳承下來,唐傳奇這一類型也迅速發展,出現了《崑崙奴》、《虯髯客傳》等出色的豪俠題材小說。
唐代中後期,藩鎮割據現象日益嚴重,時局混亂,各個藩鎮之間互相敵視,各自蓄養遊俠刺客來牽制和威懾彼此,故而社會上遊俠之風盛行。文學領域離不開生活,自然便出現了不少義俠刺客題材的小說,其中又以《聶隱娘》為最。2015年,臺灣著名導演侯孝賢,還將《聶隱娘》這部小說搬上了大熒幕,歷經一千多年,重新煥發出新的光彩。
宋朝由於重文輕武,武俠小說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但當時經濟發達,市民生活豐富,勾欄瓦舍遍地皆是。結合當時流行的「話本」這一新的體裁,武俠小說擺脫了過去小說文言文傳統,更加的平民化。經過說書人的改編潤色,豪俠義士這一題材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為其後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明清時期,武俠小說迎來成熟期
經過了宋元時期「話本」形式的改編及說書人的傳播,長篇小說在明清時期有了巨大的進步,日漸成熟。武俠小說形式與規模更加的完善,《水滸傳》的出現,在武俠小說的發展史上,更是具有裡程碑的意義。書中好漢雖多是強盜土匪,但也不乏像魯智深這類好打抱不平,急人之難的英雄形象,在民間廣為流傳。
到了清代,俠義小說和公案小說相結合,《三俠五義》、《七俠五義》等作品相繼問世,我們所熟知的「南俠」展昭、「錦毛鼠」白玉堂等人物皆出於此。但由於皇權日益強大,像聶政、郭解之流逐漸為官方所不容,武俠小說中的俠客也只能逐漸向官方靠攏,投靠清官或朝廷,失去了往日在江湖中的自由逍遙。
民國之後,武俠小說達到巔峰
1840年以來,中國積貧積弱,淪落到了任由西方列強蹂躪的地步。當時民眾自感實力不濟,民間便出現了各個武學門派,習武之風盛行。武俠小說也適應時局變化,這一時期題材多表現忠群愛國,自立自強等,逐漸迎來了大發展,形成了多個流派:
奇幻仙俠派:代表作《蜀山劍俠傳》;社會反諷派:代表作《十二金錢鏢》;武打技擊派:代表作《鷹爪王》;奇情推理派:代表作《羅剎夫人》;抗戰勝利之後,中國人精神上有了新的面貌,武俠小說也迎來了新的變化,進入了它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武俠小說主要在港臺地區流行,梁羽生開創了新派武俠小說,《白髮魔女傳》《萍蹤俠影錄》等小說流行一時。他更極力推薦報社同事查良鏞撰寫武俠小說,從此,查良鏞便以「金庸」為筆名,寫下了《射鵰英雄傳》《雪山飛狐》《神鵰俠侶》《天空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一部部膾炙人口的經典武俠作品,「凡有華人處皆讀金庸」,一舉將武俠小說推向了巔峰,影響了後來無數作者。古龍便深受金庸小說的影響,初期也以模仿金庸小說為主,後來發現難以企及,只能劍走偏鋒,先後創作出《多情劍客無情劍》《武林外史》等小說,開創了屬於自己的一片武俠天地。
結語
從司馬遷到金庸,從《遊俠列傳》至《天空八部》,俠客們見義勇為,任俠好義、急人之難的品格,歷來受到人們的追捧、歌頌。雖然斯人已逝,但只要這些經典作品在,武俠的魅力便一直都在!
歡迎大家評論、關注、點讚,謝謝支持(^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