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劍飄零:「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從詩劍看千古文人的俠客夢

2020-12-23 粒粒無壓力

俠客,是我國文學歷史上的一個很重要的社會群體,也是一個很獨特的文化群體,這個群體也是俠客精神的一個載體。其在中國歷史上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對之造成了很深遠的影響。

對於「俠」的詮釋,雖然曾經有過一段時間對於其的貶低,認為其會對社會產生危害,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人們認識的進步,其漸漸變成了快意恩仇、鋤強扶弱、言出必行等優秀品質的重要代表。而與之同時,其也漸漸成為了我國古代文人筆下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很多文人都有著自己的俠客夢。

一.俠客出現的條件

其實,在我國古代的時候對於「俠客」有著很多別的稱呼,比如說是「遊俠」、「俠」、「任俠」、「劍士」、「劍客」等等。而我們在前面也提及對於「俠客」的認識有一段時間是認為其會對社會造成危害的一個存在,而這個思想最早是韓非子提出的,其在當時很明確地提出了「俠」的存在就是為了向法律進行挑戰,而後其的「名聲」才慢慢變好。而據相關歷史的記載我們可以認為促使「俠客」出現的原因會有三個。

1.「俠客」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而產生

第一個觀點就是認為「俠客」的出現是因為儒家文化的影響,章太炎經過了一些研究認為「俠客」的出現是得益於儒文化的。我們都知道,儒文化的興起被百姓等人接受是因為孔子的諸多思想,這也就說明俠客的出現時期應該在春秋末年的時候了。我們也可以這樣思考,孔子門下有著三千弟子之多,而在孔子離開人世之後,其的三千弟子又慢慢在其的基礎上建立了很多的文化流派。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代一代的向後世流傳,慢慢也就積累了一定的人數基礎,自然而然變成為了一個社會、文化群體。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有門派中的弟子變成了俠客亦或是俠客加入了儒家的們門派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據相關記載,孔子的著名弟子子路在拜入孔子門下之前就是一個持劍走天下的「俠客」。

2.「俠客」的出現是得益於墨雪

第二種觀點則是覺得其的出現和「墨家」息息相關,韓非子曾經直接指出:「世之顯學,儒墨也」。也就是說再起的思想中,「墨」就是俠客,俠客的出現是由墨子門派下的一些人隨著時間的變遷慢慢轉變而來的。

3.「俠客」因世道混亂而出現

第三種說法認為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時候,周平王在公元前770年的時候向洛邑之後,君臣之間的等級分別受到了很大的摧毀,這就導致了王室的勢力漸漸若小,對於諸侯的掌控漸漸力不從心,政治權利漸漸都屬於各諸侯國了。也就是說那個時候已經由「禮樂兵伐自天子出」變成了「禮樂兵伐自諸侯出」的局面。在這樣的局面下,政局漸漸混亂,有了「俠以武犯禁」的條件。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俠客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說法大致是得到了認同的,但是我們也可以發現,「俠客」和文人有著「前世今生」的不解之緣。

二.千古俠客精神的重要內核

1. 受人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快意恩仇

很多人都普遍認為,報恩的意識是俠客精神最初的一個意識形態。先秦時代開始,很多客心中最堅定的一個信念就是「士為知己者死」,而「受人之恩當湧泉相報」也是俠客精神中的一大重要精神信條,並在之後慢慢被大家所接受。比如在春秋時期就有一個叫豫讓的人,他為了報答智伯的知遇之恩多次行刺智伯的敵人趙襄子最後被趙襄子抓住。

在趙襄子抓住豫讓的時候,趙襄子問他,你最開始投靠的那些人都是被智伯所滅門,你為什麼不僅不替其報仇反而選擇對智伯如此忠誠呢?當時豫讓告訴趙襄子說到,之前他投靠的那些人都是把他當成了普通的手下,而只有智伯「以國土待他」,所以他就要傾儘自己的全部來回報智伯

這就是俠客精神中快意恩仇,有恩報恩的一大重要具體的體現。而這種最簡單、樸素的報恩情節就是體現了平民階層要求我們體現自我價值並且和上層階級取得一種精神對等的想法,很順利得到了下層百姓的認可。

快意恩仇的意識是俠客精神中最質樸的核心元素之一,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過分地偏執於狹隘的報恩和報仇思想就一定會產生一種不停地重複報復的悲劇事態。當然對於這個情況,古往今來很多的文人墨客都發出了不贊同的聲音,武俠小說的作家之一金庸就提出過「仁者無敵」,想要以此來平衡快意恩仇中所帶來的悲劇事態,也就是說要用一顆仁愛的心來對待生活中的恩怨仇殺。

2.對於信守諾言的堅持

在俠客精神中有另一個重要的精神是信守諾言,一諾千金。司馬遷在其《史記》中曾經評價俠客道,「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諾必誠。」也其提及的守信重諾的精神就是俠客最根本的人生觀,其也是俠客階層倫理觀念和道德準則的核心之一。我們所熟知的李白也在其的著名詩篇《俠客行》中寫道:「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就是對之很清晰的描寫。

3.重義輕利,助人為樂的觀點

我們在前面提及過,俠客的出現和孔子的一些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繫。而孔子也曾經說過:「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所以俠客不僅是救人於水火之中,也要在助人為樂之後不接受別人的任何報答,不貪圖名利。

比如西漢時期就有一位俠客叫朱家,其假裝什麼都不知道幫助一個叫季布的人躲避了追殺之後就直接告訴大家自己一生都不會再見季布。在朱家的心中他的所有幫助都不是為了回報,他甚至很害怕見到自己幫助過的人。

而正是因為這樣的思想使得其結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後世的很多俠客也都爭先恐後地把朱家當成榜樣。在後來李白的詩歌中曾經寫道:「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這就是對俠客不求回報幫助別人、重義輕利的寫照。

而這個觀點和我們之前提及的快意恩仇以及新手諾言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各個俠客的重要精神。但是這三點只是其精神的一部分,俠客的很多優秀品質隨著時間流傳下來,如今對現世也有著很深遠的影響。

三.俠客手中放不下的劍

俠客們手中的劍就是其的生命保障,對於俠客來說他們是可以沒有錦衣華服的,但是絕對不可以沒有一把鋒利的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劍客們的佩劍不僅僅是當時男子們顯示自己儀態和風度的裝飾物,也是俠客們身份和地位的一個重要標誌。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要把自己的敵人置於死地。

我們古代上的一代豪傑曹操就曾經有做俠客的經歷,曹操這個人,不僅愛劍,也識劍,他日常的佩劍就是「倚天」,其也送了青虹劍給了夏侯恩隨身佩戴,這兩把名劍都是難得的寶劍,其削鐵如泥,十分鋒利。在我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中,也有關於劍的描寫,其中蜀國的大將軍趙雲在大戰長坂坡的時候,奪取了青虹劍,其中的描寫可謂是精彩至極。

而很多的文人也是會佩劍的,唐時期,很多的著名文人都是一手握筆,一手提劍。就連我們都知道體弱多病的杜甫也是會「酒酣擊劍」的。劍不僅僅對於俠客來說是武器,對於有著俠客夢的文人們也是無法放下的責任。

四.俠客手中劍成了文人手中筆

1.繡口吐出俠客夢

作為我國古代唐朝時期的著名詩人,李白曾經被評價說其「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其可以得到這樣高度的評價足可以見其在詩壇上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我認為,其的「繡口」吐出的除了半個盛唐,其也吐出了無數文人墨客心中的千古俠客夢。

其實在李白的心裡就是想要做一個書劍飄零的大英雄,在他的詩歌中,曾經有過這樣的描寫「平明拂劍朝天去,薄霧垂鞭醉酒歸。」從中我們就可以發現其的志向從來都不是做一個單純的文人,在他的骨子裡不僅想仗劍建功立業,也想喝酒仗劍走天涯。

在李白所寫就的《贈郭將軍》中就提及「萬裡橫戈探虎穴,三杯撥劍舞龍泉。」這樣的描繪就像我們展現出其的思想中,手中的劍還可以緊握,面前還有足夠的酒可以入肚,那麼對於平定天下的豪情壯志就還可以在,其實在其內心最深處,一直有一個聲音在講述著對於成為俠客的嚮往。而其似乎就是註定要成為俠客的人,我們前面也提及過古代俠客的重要配飾是劍,而劍作為配飾真的足夠英武和浪漫。其在年輕的時候就曾經帶著自己的劍,告別了自己的親人到遠方去遊玩,一心想要做盛世裡翩然的俠客。

李白的一生都是肆意的浪漫的但是也是劍氣豪邁的,我們都知道文人是詩酒風流的,而李白則更是劍酒風流的代表。他曾經寫詩到「平明拂劍朝天去,薄暮鞭醉酒歸。」而在其六十歲高齡的時候仍然出徵討伐逆賊,如果說美酒是他心目中的最愛,那麼手中的劍就是他一生沒有辦法割捨的夢想和執念,他的一生有太多的風流,太多的愁怨,太多的不甘,卻始終都沒有放下手中的劍,心中的俠客夢。

2.邊塞風沙下藏不住的俠客情

中國文人骨子裡對於俠客的情節到了盛唐的時期,漸漸形成了一個成熟的詩派——邊塞詩。邊塞是所有心中懷著報國夢想的熱血男兒夢寐以求的熱土,邊塞詩不僅寫了對於家國的情懷,寫了徵戰生活,更是燃起了千百年來文人心中早就難以抑制的俠客夢想。

以邊塞為題材的詩歌尤以王昌齡、高適、岑參最被世人所推崇,在他們的筆下有大好的邊塞風光、有不畏辛勞的戰士、有自己滿腔的熱血和報國的志向。

我想,建功立業、保家衛國真的是所有古往今來熱血男兒心中最無法割捨的嚮往,這些邊塞的詩人們,就把這樣的嚮往和志向寫在了這些詩篇中,無論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還」的豪情壯志,還是「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中的豪言壯語,都可以讓我們這些讀者感受到雖然邊塞徵戰過程很艱辛,但是那些人都抱著不怕死的決心,滿懷著所有的鐵血熱淚,成就了古往今來文人內心最深處永遠都不會消失的英雄心。

在這些邊塞詩人心中藏著的就是一個真正的俠客所飽有的一顆赤誠的心,正是這樣的赤誠俠客心,使得邊塞詩在我國文壇上是一顆足夠耀眼的名珠。

六.小結

在我國的古代還有太多的詩人雖然身為文人,但是都懷著俠客夢。比如說辛棄疾曾經寫下「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這樣情真意切的詩句,而李賀的詩中也寫過「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最令人動容的陸遊一生都帶著是如此,或許人終有離開的一天,但是手中的劍會幫助我們記住些什麼,他在彌留之際都不忘叮囑自己的後代:「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就是因為有著這樣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們滿懷著一顆最純真的赤子之心,才可以讓俠客這兩個字對於很多來說有了不一樣的色彩。似乎這兩個字就是一種使命和責任。中華民族歷來都是有脊梁的民族,正是因為這些人手中的劍,從來都沒有放下;中華民族也歷來都是有文化的民族,正是因為這些人手中的筆,從來都沒有停過,他們用手中的劍和筆書寫出了一片壯麗恢弘的千秋文人俠客夢!

相關焦點

  •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金庸的小說為何如此令人著迷
    大俠作為梁羽生的粉絲,每期小說他雖都看,但自己從未寫過,發稿的日子很快到了,編輯派一個老工友上門專門到他家裡等稿子,催促他當夜九點無論如何要寫出一千字,否則第二天報上就會有一塊空白從此以後,「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江湖一一呈現在讀者的世界中。今天,讓我們一起品讀金庸的江湖故事之「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 說「俠」:千古男兒俠客夢,劍膽琴心走天涯
    "千古文人俠客夢 肯將碧血寫丹青",每個中華男兒年輕時都有一個俠客夢,幻想著能夠仗劍江湖,快意恩仇。縱覽上下五千年,好似彈指一揮間,俠客這一形象風起雲湧之時,大多在亂世或王朝更替之際:在這動蕩不安的漫漫長夜黑沉沉的天幕下,一個個痛苦掙扎的生靈期盼著俠,拯萬民於水火。
  • 《十俠》:千古文人俠客夢
    人自詡為萬物之靈,卻時時受到命運的鉗制。意識到自己的脆弱與渺小,人常常渴望上天的拯救。有道仁人尚且遭災罹難,何況身涉亂世的凡夫俗子。無所不能的神靈未免過於虛幻,匡正扶弱的俠客更切近人世。正如明人張潮所言:「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間大不平,非劍不能消之。」天下多有不平事,世上難遇有心人,但「拔劍誰無義,揮金卻有仁」在小說中卻是尋常之事。
  • 千古文人俠客夢,肯將碧血寫丹青
    據媒體報導,一名男子,為了實現自己的俠客夢,手持一支竹笛劍,準備隻身走天涯下。不過,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天下還沒開始走,就被警察勸回,俠客夢就此破碎。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個俠客夢,少時入深山老林遇一高人,拜入門下,習得絕世武功,「然後「仗劍一長笑,出門遊四方」。
  • 千古文人俠客夢 品味一本好書 金庸《越女劍》
    「千古文人俠客夢。」可以說,「俠」自古便是文人所嚮往的完美人格,也是根植於中華文化深處的一種貴族精神。「俠」者,濟世救人,鋤強扶弱,然而這種意向也只能存在於人們的心中,理想中的俠在現實中幾乎是沒有生存空間。
  •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國士無雙,當之無愧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是金庸先生小說《神鵰俠侶》著作中郭靖給楊過講過的一段話總結,什麼是俠之大者,俠之大者當為國為民。而這幾個字用在李蘭娟院士身上,一點都不為過,是當之無愧。
  • 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四首俠義之詩,讀之正氣凜然,千古傳誦!
    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是出自金庸先生小說裡的一句話。在金庸先生看來,俠之大者,就是所作所為,皆符合傳統武俠的標準:具有強烈的正義感和責任感、敢於與侵凌孤弱的豪暴之徒進行殊死的抗爭、不惜犧牲自己的身家性命為別人排難解紛,報仇雪恥、在國家民族危難之時,能夠挺身而出、毫不考慮個人的安危得失、甚至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等等......
  • 潮生紀錄片 | 青蜂俠: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潮生紀錄片 | 青蜂俠: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2020-07-03 11: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金庸小說中誰才是真正的大俠
    在金庸的武俠思想中,「為國為民,俠之大者」,是他作品的主要思想和核心價值觀。那麼金庸的武俠中誰才真正配得上是「大俠」呢?和筆者一起來看看吧。「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出自金庸武俠小說《神鵰俠侶》。書中郭靖對楊過是這樣說的:「我輩練功學武,所為何事?
  • 從殺人如麻的遊俠,到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唐朝詩人的俠客夢
    於塞外,則鬚髮皆張縱馬疾馳的江湖豪客;於江南,則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白衣劍客;俠客是醇酒美人,俠客是良劍駿馬;俠客是浪漫青春,俠客是自由精神。無俠客之夢,則無少年之魂。來自四川的陳子昂,繼承了家族的遊俠之風,少年時練劍習武做遊俠;同樣來自四川的李白,年輕時修道學劍甚至是「殺人紅塵中」;來自江南浙江義烏的駱賓王,也天生一副俠肝義膽;高適曾經走馬飲酒賭博於江湖之上;連一向文質彬彬的杜甫年輕時也曾經裘馬輕狂。千古詩人俠客夢。無遊俠,不盛唐。
  • 關於中國俠文化的追溯,也許為國為民是俠無法到的境界
    而實際上,管仲提出的「士農工商」,乃並舉之義,並沒有先後尊卑之分。但是俠如果是士階層,不管是軍人,還是知識分子我覺得都不太準確,至少從一開初是不準確。我覺得俠還是布衣,還是平民,但是他們又不安分地做一個平民,俠在古代,特別是先秦遊俠時代,更像一個學的一身技藝的人,等待被人賞識和喜歡。最後這個人就是他生命的歸屬,要嘛被這個人養老,要嘛替這個人而死。
  • 俠之小者行俠仗義,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對父子稱得上俠之大也
    大唐盛世不僅僅給我們後世留下了許許多多不朽的詩歌,安史之亂之後,更是湧現出一批描寫豪俠之士及其行俠仗義的傳奇作品,內容涉及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快意恩仇、安邦定國等許多方面。奠定了現代武俠小說的基礎。唐代武俠小說的代表作,有《紅線》(作者袁郊)、《聶隱娘》《崑崙奴》(作者裴鉶)、《虯髯客》(作者杜光庭)等等。
  • 千古文人俠客夢——15句寫劍的霸氣古詩詞,講述詩人的劍膽琴心
    這首詩可以說是李賀的霸氣豪放之言,也可以說是李賀對自己文人之身的一種惱怒。堂堂七尺男兒,豈能終日吟詩作對?應該手持長劍,「收取關山五十州」!這就是文人的俠客夢。13、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唐朝、李白詩仙永遠都是我的心頭摯愛,他把生命活成了詩,他的生命只有詩與遠方,劍與酒。
  • 學會之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致敬這些抗疫英雄!
    學會之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致敬這些抗疫英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在此,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謹向這些抗疫英雄致敬! 「疫」不容辭,逆行擔當人民至上, 英勇奮戰面對未知的病毒他們是埋頭苦幹的人是拼命硬幹的人是為民掙命的人......人民不會忘記,歷史不會忘記!
  •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新武俠電影《左眼太陽右眼月亮》殺青
    【時代呼喚英雄 也呼喚俠者】 《左眼太陽右眼月亮》主要以「俠」入墨,以「情」展開,步步深入環環相扣,其中的主要演員王亞楠、陳昇衛、崔真真等均展現出不凡的武打「身手」,本片無論情節闡述亦或是人物演繹均細膩到位,很好的詮釋了本片的核心定位——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 為何說中國俠客精神來自墨家?他的兼愛精神正是俠之大者的體現
    而真正的俠客,是屬於群體的,屬於社會的,是為天下人的利益而獻身的勇士和君子。所以,金庸先生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筆下的大俠郭靖,正是這種俠客精神的化身。「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才是真正的中國俠客精神。而如果我們要為這種精神找到一個源頭的話,那就是墨家。墨子是哲學家中的俠客,是俠客中的哲學家。
  • 武俠文化,刀光劍影的交錯俠客夢
    武俠文化以各式俠客為主角,以神乎其神的武術技巧為特點,刻畫宣揚俠客精神。什麼是俠客呢?俠,是指武藝高強,見義勇為,憑藉武藝肯舍己助人的人。「武」與「俠」結合的開始,則早在先秦春秋時期,「文者為儒,武者為俠」。戰國時韓非曾說過「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韓非認為俠士以勇武的行為違犯法令。
  • 清明追憶中國球王李惠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李惠堂祖籍梅州五華,1905年在香港出生。6歲那年,因家中兄弟姐妹過多,經商的父母照應不及,李惠堂被送回老家接受基礎教育,同時也迷上了足球。1917年,李惠堂被接回香港,考入皇仁書院。1922年,17歲的李惠堂入選香港南華隊,並逐步坐穩了球隊主力前鋒位置。
  • 51財來評暴跌:俠之大者,為國接盤
    昨日,A股遭遇「黑色星期二」,兩市股指大幅下挫,51財來模範夫妻股票分析師徐茉麗和張以琛慷慨陳詞:「俠之大者,為國接盤,如今在動輒與國運息息相關的A股改革牛面前,縱使不能像楚留香般英姿颯爽,也要做一回小李飛刀李尋歡——夢想必須實現,萬一實現了呢?」面對大盤暴跌應該如何應對?
  • 《射鵰英雄傳》: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1955年2月初,為接上檔期,報館向同為《新晚報》編輯的查良鏞緊急約稿,從未寫過武俠小說、甚至從未寫過小說的查良鏞「趕鴨子上架」,開始連載《書劍恩仇錄》,署名「金庸」——取將「鏞」字拆成兩半之意。金庸後來說:「如果我一開始寫小說就算是文學創作,那麼當時寫作的目的只是為做一件工作。」《書劍恩仇錄》大受歡迎,「金梁並稱,一時瑜亮。」《香港商報》也上門邀稿,遂有《碧血劍》及《射鵰英雄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