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淮河一線除了是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之外,同樣是以下幾個重要的區域的界限:
秦嶺淮河是南方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北方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在氣溫上,秦嶺淮河是1月均溫南方0℃以上和北方0℃以下區域的分界線。在降水上,秦嶺淮河是水量800毫米以上(南方)和800毫米以下以下的分界線。
氣溫和降水的差異是氣候差異的具體表現和基本表現。這是南北方最基本的差異,是其它差異形成的基礎和前提。
在自然帶上,秦嶺淮河是南方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和北方暖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的分界線。
在農業環境上,秦嶺淮河是南方水田為主和北方旱地為主的分界線。
在主要糧食作物上,秦嶺淮河是水稻和小麥的分界線。南方人愛米飯,北方人喜麵食,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
我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就人口的生物學特徵而言,我國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據統計,我國東北、華北地區的男子平均身高為1.693米,雲貴川地區則是1.647米。從南北方的氣溫差異來講,由於南方氣候炎熱,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較快,生殖器官發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
我國居民屋頂的坡度從南往北是逐漸減緩的。南方屋頂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氣候又炎熱,高而尖的屋頂既利於排水,又利於通風散熱。北方由於降水較少,所以屋頂多建成平頂,這樣既可節省建築材料,還可兼作晾曬作物的場所。
我國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我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各地語言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南方不僅雨季歷時長,而且由於夏秋季節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西北降水較少,再加上墾殖、放牧過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臨嚴重的「水荒」,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實施南水北調工程,以調節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配矛盾,這樣既可緩解南方的水患,又可解決北方的水資源危機。
由於受到資源和區位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工業布局有南輕北重的地域特徵,即我國北方以重工業為主,南方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國北方煤炭、石油、鐵礦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因而逐漸形成以採礦、冶金、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而東南沿海地區資源貧乏,但交通便捷、資金技術力量雄厚,所以便揚長避短,發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業類型,因而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從總體上看,我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我國南方人愛吃甜食,而北方人愛吃鹹食,我國南方人特別喜愛甜食,有的家庭做什麼食品都放糖。我國北方人形成愛吃鹹食的習慣,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口重」。
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地區流行的武術手法多,樁步穩,拳勢激烈,並常以發聲吐氣協助動作發勁,需要場地較小,素有「拳打臥牛之地」的說法。而流行於黃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的武術,長於腿法,架式大,節奏快,多竄奔跳躍。北派拳術需要場地較大,有「拳打四方」的說法。南北武術各有側重,特點鮮明。
大體上可以劃分為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黃河流域及其東北地區的南北兩大龍舞體系。南方龍舞多具荊楚之風,風格上精巧纖細;北方龍舞則以古樸剛勁的古燕、趙之風見長。前者體現出「秀美」,後者體現出「壯美」,兩者客觀地呈現出不同風格、不同形態的美。一般說來秀美多柔和、清麗、流暢;壯美多豪放、雄渾、粗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