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第一批看到《芳華》的人,怕也是最後一批。
這個136分鐘的版本,是絕版了。
《芳華》在豆瓣上已有評分9月23日,馮小剛導演帶著編劇嚴歌苓,兩位主演苗苗和鍾楚曦來深圳開始路演。因為早知道他們要來,我提前一周買好了票,一是想目睹小剛老師的尊容,二是窺探一下這部國慶檔唯一的文藝片。
現在想想這真是2017年做的最機智的事。那一天深圳有5個場次的見面會,我買了2點的票,現場已經是座無虛席了。
我觀察到,當場的觀眾,出現了一定比例的老人。我身邊就坐了一位意氣風發的老人,他還特意帶了單眼相機,不知道是要拍馮小剛還是嚴歌苓。本著好奇的心態,我禮貌地問他:「爺爺,您為啥來看這部片啊?喜歡馮小剛嗎?」他只簡單地回了我一句話:「這講的我們那年代的事兒。」看來《芳華》聚焦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軍隊文工團的事,能勾起一些老人家們的回憶。
不得不說馮導這部耗資巨大的文藝片,拍的確實很有感染力。也的確很真實。我理解的這個「真」,可能不是站在那個時代的立場上,因為我沒有經歷過,更多的是說「人性」的側面。舉個例子,黃軒飾演的「活雷鋒代表」劉峰,吃餃子只吃餃子皮,去一趟北京幫10幾個戰友帶包裹,連圈裡的豬跑了,他都要幫忙去抓,甚至,他還把去大學進修的名額,讓給戰友。這麼一個高大全的形象,簡直就是「學雷鋒」運動的旗幟人物。可人都有私心,劉峰也不例外。就在他向林丁丁表白並擁抱她的那一晚,這個人物終於擺脫了符號化,變得像一個豐滿立體的「真」人。
而被林丁丁指認「耍流氓」,是本片對集體主義控訴的一個開端。同樣的情況,出現在女主角何小萍身上。她出身貧寒,父親還在接受勞改,按古代的說法,是「罪臣之女」,這名聲傳出去,肯定不好。另外按照書中的描寫,何小萍的汗腺特別發達,跳起舞來身上會散發異味。所以,「她的出現,成為了團裡的一個笑話」。
「借軍裝拍照事件」、「泳衣事件」讓她一步步被集體排擠,她的戰友們,一個個打著「革命的隊伍裡容不得沙子」的旗號,對她實施著溫柔的懲罰。綿裡藏針,既不刻意又招招致命。但更讓她心灰意冷的,卻是劉峰被開除出團的遭遇。所以她反抗,當支隊長要求她臨時應急出演主角時,她佯裝高燒逃避,卻被無情識穿。宣布被下放到野戰醫院的那一刻,她笑得特別「真」。
人性之惡和集體主義之「真」,讓人不忍仔細琢磨。更讓人不忍的還是這兩個片段。一個長達6分鐘的描寫戰爭場面的長鏡頭,從一名衝鋒在前的士兵被別在腰間的手榴彈炸得血肉模糊開始,到劉峰企圖將深陷沼澤地裡的隊友拉上來為止,6分鐘,看盡戰爭殘酷,人之渺小。看這個長鏡頭時,我感受到了絲毫不亞於《血戰鋼鋸嶺》、《拯救大兵瑞恩》、《太極旗飄揚》的震撼、扣人心弦,最重要的是,它屬於國人。國內終於有導演敢這麼拍戰爭了。
還有一幕是何小萍的月下獨舞。這場戲甚至是從指尖開始表演的,當聽到熟悉的旋律時,她不由自主地開始做動作,一點一點釋放情緒。月光下,她身上的病號服顯得刺眼,但伴著配樂,她的動作越來越激烈,讓這個病態的符號幻化成了無聲的諷刺,打到了每一個集體施暴者的心裡。那一刻,我覺得這個女演員以後一定大有可為。
看來,馮導也有這種想法。映後,他在不斷感謝觀眾之餘,希望大家能給兩位女演員提出更多表演上的寶貴意見,幫助她們以後更好地發展。
一位觀眾這樣回答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何小萍這個角色,在那場慰問演出的戲中,她明顯表現出了對集體的失望,在得知要被派去野戰醫院之後,她笑了,是那種很鄙夷的笑,很絕望的笑,我覺得苗苗詮釋得非常好。」馮導聽到了這段點評,接過話筒,說了這樣一句話:「現在咱們的觀眾真是了不起啊,看得這麼仔細,太有水平了,非常感謝。」話畢,觀眾報以熱烈掌聲。這一下就讓我想到了馮導之前關於「垃圾觀眾」的言論。
但沒想到就在馮導好不容易表揚了中國觀眾之後,影片在當晚傳來被撤檔的噩耗。在這之前,片方在見面會上一直跟我們強調的點是《芳華》提檔9.29,並讓大家多多幫忙發微博、發朋友圈宣傳。不到12小時之後就被撤檔了?
起初我還不太相信,這是哪來的洋蔥新聞。但鋪天蓋地的消息傳來之後,我勉強接受了這個事實。回想起電影中的一幕幕,不知道哪些要在重新歸來之後消失在觀眾的視野裡了。血肉模糊?殘肢斷腿?內部鬥爭?驅逐下放?136分鐘,會剩下多少?
馮小剛在得知撤檔消息之後,難掩悲傷情緒,但還是公開給觀眾道歉,言辭誠懇。我看了絕版的《芳華》,但我一點都不慶幸,我覺得它值得被更多的中國觀眾看到,一起去見證那段歷史。馮導你不必道歉,請你相信,有大批了不起的中國觀眾,在等著《芳華》歸來。「待到春風傳佳音,我們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