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遜 腎內科主任
我們發現,首次到腎內科就診的腎病患者中,大約有50%左右比例的患者出現血肌酐(SCr)升高,而在這些已超過正常範圍的腎病患者中,診斷為急性腎衰竭(即ARF)或慢性腎臟病合併急性腎損傷(即CKD+AKI)的佔有相當大的比例。首次就診時,慢性腎臟病患者沒有急性加重或可逆因素,而出現血肌酐升高的佔比是比較低的。也就是說,首次就診,當發現腎病患者的血肌酐超過正常時,就應該第一時間明確診斷及尋找可能的急性加重或可逆因素,並給予積極正規而有效的治療,從而讓升高的血肌酐降下來。急性腎衰竭(ARF)者降至正常,慢性腎臟病2-5期合併急性腎損傷(CKD+AKI)者降至原來水平。
具體來說,急性腎小管壞死患者的血肌酐升高、急性過敏性間質性腎炎患者的血肌酐升高、腎病症候群合併特發性急性腎損傷患者的血肌酐升高、狼瘡性腎炎合併急性腎衰竭患者的血肌酐升高、慢性腎臟病患者因感冒及其它感染性疾病導致的血肌酐升高、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因高蛋白飲食後出現的血肌酐進一步升高、慢性腎衰竭患者因發熱或大量出汗及嚴重失水等導致的血肌酐進一步升高等等,只要能找準原因與誘因,並及時採取有效的處置措施,就可以將升高的血肌酐降下來。
當然了,不同的原因與誘因引起的血肌酐超標,其治療方法也是不同的。在我們經治的腎病患者中,沒有慢性腎臟病這一基礎疾病,而單純出現急性腎衰竭或急性腎損傷是比較少見的。絕大多數血肌酐超標的腎病患者,都存在慢性腎臟病基礎疾病,即慢性腎臟病合併急性腎衰竭或急性腎損傷(即CKD+ARF或CKD+AKI)。其主要治療措施仍然是針對慢性腎臟病這一基礎疾病,同時治療其原因與誘因。少數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質激素與免疫抑制劑(如膜性腎病或狼瘡性腎炎並發急性腎衰竭),有的患者則需要抗感染治療(如IgA腎病因感染後引起血肌酐升高),有的患者則需要補液治療(如慢性腎臟病因大量出汗致嚴重失水引起的血肌酐升高),有的患者則需要停用相關藥物(如沙坦類或普利類藥物引起的血肌酐升高)等等。總之,應分別採取措施,就能讓升高的血肌酐降下來。
升高的血肌酐降下來之後,就萬事大吉了嗎?當然不是,腎病患者還需注意如下五個關鍵點,以確保已經降下來的肌酐不反彈。
1.不能再亂用藥物
在血肌酐升高的腎病患者中,有相當大的比例與亂用藥物有關。解熱鎮痛藥與氨基甙類抗生素等腎毒性藥物及沙坦類與普利類藥物等非腎毒性藥物,都有可能引起血肌酐升高。這就需要醫生與患者配合,並掌握好藥物使用的適應症與劑量,從而讓已經降下來的血肌酐長期保持穩定。
2.減停藥不能過快以防復發
腎病症候群或狼瘡性腎炎等疾病容易並發特發性急性腎衰竭,表現為血肌酐升高。只要積極有效治療,升高的血肌酐都能降下來。腎病症候群(包括微小病變與膜性腎病)與狼瘡性腎炎,因減藥或停藥過快,特別容易復發,患者會再次出現高度水腫與尿量減少,血肌酐又會升高。因此,腎病患者準備減藥或停藥時,不能過快,以防止腎病復發與血肌酐再次升高。
3.防止再次並發感染
慢性腎臟病患者特別怕感染,感染一次,腎病患者就會被「打擊」一次。雖說及時採取措施可以讓升高的血肌酐降下來,但是多多少少還是會傷及腎臟的,有的甚至可造成不可逆的腎損傷。因此,就需要腎病患者儘可能減少或避免再次並發感染性疾病,從而將其對血肌酐與腎功能的影響降到最低。
4.注意補水防水分不足
腎臟是最不能缺水的臟器,體內水分不足,則首當其衝的是影響腎臟血液灌注,致腎血液量減少。嚴重或持續缺水,可引起腎病患者腎功能減退,從而使血肌酐升高。因此,就要求腎病患者保證身體不缺水,尤其當出現發熱、大量出汗、大出血及高溫環境下,需及時補充水分。合併有水腫的腎病患者,也不能過度利尿。
5.始終都要控制飲食
如大魚大肉與胡吃海喝等高蛋白飲食,都可能引起血肌酐升高,及時調整飲食,就可讓升高的血肌酐降下來。但是,如若繼續之前的飲食習慣且未作出改變,則再升上去的血肌酐很難恢復。因此,就要求咱們腎病患者自始自終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原則應堅持優質低蛋白飲食。
綜上所述,就算升高的血肌酐降了下來,也並非高枕無憂,腎病患者仍需注意如上五點,以防血肌酐再次升高。
文章為作者周遜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