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幸孕姐(擁有本文版權,歡迎分享)
危險和意外總是藏在黑暗處,而它的出現也總是讓人猝不及防,尤其是對孩子來說,危險和意外總是嚴重且致命的。
如果家長們放鬆警惕或是沒能用對正確方法來保護孩子免受意外的傷害,那麼也將導致他們陷入危險之中。
幸孕姐的一個大學同學在朋友圈裡分享了這樣一個真實經歷,讓人不禁冷汗直冒——
牽著孩子的手過馬路,結果差點發生意外
小菲和鄰居胖達都有個三歲大的兒子——星星和大志,二人還在同一家幼兒園上學,於是兩家人也就成為了好朋友。
那天小菲跟胖達一起去接兒子放學,由於路邊不好停車,於是小菲就在離學校不遠的馬路邊候著,而胖達負責去接兩個孩子出來。
由於小菲平常工作很忙,很少親自來接兒子,所以看到是媽媽來接的星星興奮不已,沒有注意看來往的車輛,就掙開了胖達原本牽著的手,向媽媽飛奔而去,小菲自己形容說:看到孩子跑來,而恰巧又有向他駛去的小車後,那一瞬間心跳都停止了……
不幸中的萬幸,司機師傅及時踩了剎車,孩子除了受到驚嚇沒什麼大礙,隨後趕來的胖達驚魂未定的向小菲道歉,表示自己明明牽住了星星的手,不知道他怎麼一下就掙脫了。
看到這裡幸孕姐的心緊了又緊,在孩子還小且不會自己過馬路時,家長們總喜歡牽著他們一起過,以保證他們的安全,這樣真的好嗎?
真實數據
在2017年的《中國青少年兒童傷害現狀回顧報告》中,有數據顯示,每年約有18500名14歲以下兒童死於交通事故。其中,我國兒童交通事故的死亡率,是歐洲國家的2.5倍,是美國的2.6倍。
據中國安全管理局的統計分析顯示:僅2018年一年,我國就發生兩萬餘起孩子傷亡的交通事故,並造成了2200多名孩子不幸死亡,這就意味著每天都有6名孩子遭受了交通意外的傷害。
道路交通傷害,已經躍居我國青少年兒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僅次於溺水死亡。
1、(如上圖)一位媽媽在牽著孩子過馬路時,在揮手示意來往車輛禮讓行人後,徑直向馬路對面走去,但是行駛中的車輛並沒減速讓行,慌亂中的母親本能的躲開了小車,但因為沒有牽牢孩子的手,導致孩子躲避不及,被車輛碾壓身亡。
2、一名父親正牽著孩子準備過馬路,但是孩子卻輕而易舉的掙脫了爸爸的手,被迎面駛來的大貨車壓在了車輪下。
通過上述事件,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很多兒童交通事故的發生並不是因為父母缺乏安全意識,更多的可能是因為父母為了安全過馬路,常常會牽著孩子的手,以為這樣就是安全的,進而放鬆了警惕。
殊不知,早有研究發現,即使牽著孩子的手,也不是絕對安全。
疑惑:為什麼過馬路不能牽孩子的手?
1、孩子調皮
學齡前的兒童尚未學習交通安全的相關知識,也沒有了解交通事故的危險性和殘酷性,並且他們活潑好動,難以控制,即使是車來車往的大街上,他們也可能因為一時興起而掙脫家長牽住的手向前奔跑。
2、手小
孩子的手往往都很小,因為小巧所以靈活,就很容易溜出家長的掌控之中。
3、手滑
孩子手心易出汗,因此當他們掙脫時,家長就容易出現手滑的情況,無法立馬捉住孩子。
帶孩子過馬路時,家長應該這樣做
1、父母抱好孩子或者牽著孩子手腕
對於一些低齡兒童,如剛學會走路沒多久、走路速度慢的孩子,家長在過馬路時最好將其抱起,避免出現如摔倒等其他突發事故。
對於一些年齡稍微大一點,可以自己走路的孩子,公安管理局在視頻中指出:家長在帶孩子過馬路時一定要牽著他們的手腕而不是小手。
這是因為如果握住手腕,當孩子出現向前奔跑的情況,大人的手會立即由孩子手腕處向後滑動至其手掌根部,形成一種「扣鎖」的狀態,因此他們將很難掙脫,從而能夠將危險降低八成。
通過上述內容我們可以發現,父母在牽孩子過馬路時,是牽手還是牽手腕其實是有講究的,別小看這短短的幾釐米,可結局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會讓危險增加,後者則是降低風險。因此還是希望父母能夠注意這個小細節。
2、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首先,「紅燈停,綠燈行」是孩子應該掌握的第一項交通規則。
其次,家長還要教育孩子如在過馬路時要走斑馬線、行人靠右行、走人行道等基礎交通知識。
最後,教會孩子提高安全意識,不要在馬路附近追逐打鬧。
3、不要讓孩子過早獨自過馬路
雖然家長們已經將與交通規則相關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孩子,但是有研究小組通過實地調查得出結論:6歲的孩子有8%的出車禍的可能,10歲有5%的可能……而年齡越大被撞機率越小,直到14歲的孩子才有可能每次都平安的過馬路。
生命是寶貴的,每個人都只有一次,而孩子長大一定的年齡,自然就具備了獨自過馬路的能力,因此家長朋友們不要過早的鍛鍊孩子獨自過馬路的能力,以免發生意外,悔恨終生。
意外難以預測,而危險卻能被避免,在「過馬路「這件看上去很小,其實很嚴重的大事上,家長們一定要長點心。(fj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