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8月第二次國際社會主義者婦女代表大會通過了決議:把3月8日作為國際勞動婦女的節日。這一節日得以確立並廣泛推行的背後,是各國婦女長達一個多世紀的不懈努力和艱苦鬥爭。
3.8
婦女節
這個三月
我們將迎來第110個「三八」國際婦女節
在這個重要節日即將到來之際
閩姐姐特別推出
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專欄
查看回顧:
一個多世紀以來,在風起雲湧的國際婦女運動歷史畫卷中,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當屬輝煌的篇章。中國婦女爭取解放和發展的歷史進程,展現億萬婦女投身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畫卷。
今天為您推送中國婦女史第二篇「抗爭與解放」。本篇回顧了建黨初期、國民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婦女運動,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中共二大通過《關於婦女運動的決議》,蘇維埃政權頒布促進男女平等、保護婦女利益的法律政策,中國婦女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全國民主婦聯成立,男女平等寫入《共同綱領》等一些大事記;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戰爭時期,中國婦女參加女工運動、參與根據地政權建設、提供後援支持、直接參軍作戰的堅毅身影。
○
○
第二篇
抗爭與解放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婦女運動方針的制定為中國婦女運動指明了前進方向。在黨的領導下,廣大婦女積極投身國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中國婦女運動的華彩篇章。
一
中國共產黨的建立與婦女運動新篇章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揭開了中國婦女運動的新篇章。中國共產黨制定婦女運動方針,加強婦女解放思想宣傳,開展女工運動,培養婦女幹部,發展女共產黨員。
制定、宣傳婦女運動方針
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促進婦女解放作為革命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黨之初,就頒布了一系列指導婦女運動的方針。
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會上通過了《關於婦女運動的決議》。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以政黨名義提出的婦女運動決議。決議指出,只有無產階級獲得了政權,婦女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
1922年9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創辦第一份公開發行的機關刊物——《嚮導》周報。「為婦女特闢一欄」,作為宣傳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與黨的婦運方針的理論陣地。
開展女工運動
中國共產黨把女工視為開展婦女運動的群眾基礎和主要力量。早期黨組織採取辦識字班、舉辦婦女俱樂部、開展文娛活動等多種形式增進和女工的感情交流,積極推動女工運動。
據統計,1922年全國主要城市60多個工廠的3萬餘名女工舉行罷工18次。向警予在多種刊物上發表文章,盛讚女工運動。圖為1923年7月1日《前鋒》創刊號上刊載向警予《中國最近的婦女運動》一文。
中國共產黨密切關注女工運動的動向,利用《婦女聲》《婦女周報》等刊物及時報導和聲援女工的鬥爭。
教育和培養婦女幹部
中國共產黨通過創辦平民女校及其他培訓學校,培養和鍛鍊了一批婦女運動骨幹。
1922年10月,中國共產黨以上海女界聯合會的名義創辦第一所新型的婦女學校——上海平民女校,由李達擔任校長。
1923年鄧穎超等人在天津成立了女星社,公開聲明要拯救被壓迫婦女,宣傳婦女應有的革命精神,力求以覺悟女子加入無產階級革命運動。
發展早期女黨員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積極發展女共產黨員。早期女共產黨員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湖南、湖北、山東等地。主要有繆伯英、向警予、劉清揚、郭隆真、徐全直、夏之栩、袁溥之、秦怡君等人。
繆伯英(1899~1931),1920年參加李大釗組織的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位女黨員。
向警予(1895~1928),1919年赴法勤工儉學,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中央第一任婦女部部長。
二
國民革命時期的婦女運動
1924~1927年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國民革命在全國開展。中國婦女秉承和發揚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婦女解放思想,積極投身國民革命。
國共兩黨的婦女運動方針
1924年至1927年,國共實現第一次合作,國共兩黨加強對婦女運動的指導,制定婦女運動方針,動員婦女投身反帝反軍閥鬥爭。
1924年1月2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大會宣言中提出:「於法律上、經濟上、教育上、社會上確認男女平等之原則,助進女權之發展。」圖為孫中山與李大釗(左)走出大會會場。
1925年1月,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通過了《對於婦女運動之決議案》,提出要堅持國民革命與婦女解放運動有機結合,確立了國共合作條件下婦女運動的主要目標。
1926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二大在廣州召開。會議通過《婦女運動決議案》,提出中國婦女運動的方針是「領導婦女群眾參加國民革命外,同時尤應注意婦女本身的解放」。圖為中國國民黨二大會場。
圖為1926年4月,國共兩黨女黨員在吳江縣的合影。前排右一為中共黨員楊之華,右四為中共黨員張應春。
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
1924年,中國第一次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的群眾性活動在廣州舉行,由何香凝主持,30餘所學校的女學生和婦女團體的成員共千餘人參加,會後舉行了大規模遊行。隨著國民革命的推進,三八節紀念活動從廣州擴展至北京、天津、廣西、湖南、湖北、四川、河北等地。
1925年,三八國際婦女節紀念活動在北京舉行,紀念大會在民國大學召開。圖為民國大學校門。
1926年,北伐軍在南昌參加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大會。
女工和女學生運動蓬勃發展
1925年五卅運動的爆發標誌著國民革命高潮的到來,各界婦女投身反帝愛國運動所表現出來的「民氣之盛,實是中華民國五千年所未有」。其中,女工運動和女學生運動取得新進展。
1926年,省港工人大罷工中草鞋廠女工在遊行。
女宣傳員街頭散發傳單宣傳五卅精神 。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群眾在天安門廣場舉行反帝示威遊行,受到段祺瑞政府的殘酷鎮壓,釀成「三一八慘案」。圖為在慘案中遇難的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學生劉和珍及魯迅於1924年4月12日在《語絲》周刊上發表的《記念劉和珍君》文章。
參加北伐戰爭
1926年7月,北伐戰爭爆發。廣大婦女支援北伐軍,參軍參戰,促進了婦女運動向縱深發展。
1926年,北伐女子救護隊在廣東成立。圖為北伐女子救護隊部分隊員合影。
北伐軍隨軍女子救護隊在戰場上搶救傷員。
1927年,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女生隊合影(部分)。
參加北伐戰爭的女戰士。
開展女界國民促成會運動
1924年10月北京政變後,國共兩黨借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之機,積極推動召開國民會議,制定憲法,在全國掀起國民會議促成會運動。各地婦女迅速響應,積極開展女界國民會議促成會運動。
1924年12月,鄧穎超發起成立天津女界國民會議促成會。圖為部分成員合影,前排左一為鄧穎超。
1924年年底,向警予、劉清揚等聯合15個婦女團體,成立上海女界國民會議促成會。圖為向警予在女(界)國民會議上演講。
1925年3月,出席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的四川代表合影。
三
土地革命時期的婦女運動
1927年4月,國共合作破裂。中國共產黨轉入農村開闢革命根據地,頒布法令政策,保護婦女特殊利益,調動了農村婦女的革命積極性。農村婦女走出家門,參與公共生活,肩負起建設和保衛革命根據地的歷史使命。
頒布系列促進男女平等的法律政策
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蘇維埃政權以婦女解放為目的,頒布了一系列促進男女平等、保護婦女利益的法律政策。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規定「在蘇維埃政權領域內的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民眾和他們的家屬,不分男女,種族,宗教,在蘇維埃法律前一律平等,皆為蘇維埃共和國的公民」。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規定「僱農,苦力,勞動農民均不分男女同樣有分配土地的權限」。
1931年頒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和1934年頒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法》貫徹男女平等原則,實行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對幾千年來的封建婚姻制度予以徹底否定,在革命根據地確立了嶄新的婚姻制度。圖為《婚姻條例》和宣傳畫。
婦女參與革命根據地各項建設
獲得初步解放的根據地廣大婦女真誠擁護共產黨的領導,踴躍參軍參戰,積極發展生產,支援革命戰爭,在根據地各項建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根據地婦女積極參加生產勞動,既解決了根據地人民的生活需要,也有力地支援了前線。
根據地各級政府通過設立婦女半日學校、婦女識字班、田間識字班等方式培養婦女幹部,提高婦女的文化水平。
根據地婦女積極參與擴大紅軍運動,送親人上前線;支前勞軍,策反敵軍,組織婦女武裝,保衛根據地。圖為婦女參加擁軍支前動員大會。
海陸豐女赤衛隊隊員。
1931年,瓊崖革命根據地成立女子軍特務連,龐瓊花任連長。圖為女子軍特務連的女戰士。
張琴秋(1904~1968),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主任,曾領導婦女獨立營工作。長徵開始後,成為中國工農紅軍歷史上唯一一支成建制的婦女作戰部隊——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師師長。
女紅軍參加長徵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中國工農紅軍開始長徵。數以千計的女紅軍也踏上了漫漫長徵路,她們以女性特有的堅韌和非凡毅力,克服特殊的生理困難,突破生命極限挑戰,戰勝無數艱難險阻,勝利完成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徵,成為長徵路上一道別樣風景。
蔡暢,長徵中年齡最大的女紅軍。
鄧穎超,跟隨紅一方面軍參加長徵。
長徵後的康克清(右)和賀子珍。
李貞,紅二方面軍組織部副部長
林月琴,紅四方面軍婦女工兵營營長
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團遺址
四
抗日戰爭時期的婦女運動
1931~1945年,廣大婦女投身抗日救亡,建立各種抗日團體,開展徵募慰勞、戰地服務、救助難童、投身武裝鬥爭、生產支前等工作,為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投身抗日救亡宣傳
1931年9月18日,日軍製造九一八事變,侵佔東北三省。日軍的侵略行徑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義憤,各界婦女紛紛開展示威遊行,抗議日軍侵略,女學生深入工農群眾,號召廣大婦女投身抗日救亡。
九一八事變後,上海婦女參加示威遊行。
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運動在北平爆發。圖為清華大學女學生陸璀走上街頭宣傳抗日救國。
1935年年底,平津學生聯合會組織大中學生組成南下擴大宣傳團。圖為天津女學生在農村召開群眾大會宣傳抗日救國。
建立婦女抗戰組織
1937年7月7日,日軍製造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各自調整了對婦女運動的方針。婦女救亡團體紛紛成立,婦女運動日益高漲。
1937年8月1日,中國婦女慰勞自衛抗戰將士總會在南京成立。圖為何香凝(右三)和上海分會同仁在一起。
1938年3月8日,陝甘寧邊區各界婦女聯合會在延安成立。圖為駐渝代表團合影。
1938年5月,各黨各派各地區的婦女領袖共聚廬山,參加戰時婦女工作談話會。大會通過了《告全國女同胞書》和《動員婦女參加抗戰建國工作大綱》。圖為部分與會人員。
1938年5月,適應抗戰需要,新生活運動婦女指導委員進行改組擴大,成為婦女抗日統一戰線組織。圖為部分工作人員。
參與徵募慰勞和戰地服務
抗日戰爭中,各界婦女積極參加徵募慰勞和戰地服務,在支援抗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宋氏三姐妹探望傷病員,前排右起:宋慶齡、宋靄齡、宋美齡。
各界婦女積極參加獻金運動,支援抗戰。
婦女們為前線戰士趕製寒衣。
廣大婦女積極參加多種多樣的戰地服務。圖為上海勞動婦女戰地服務團。
抗戰爆發後,戎冠秀投身抗日救亡,為八路軍籌集糧草,帶頭送子上前線,積極支前,照顧傷員,為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子弟兵母親」。
救助教育難童
全面抗戰爆發之後,難童驟增,達數十萬之多。婦女團體和慈善團體紛紛設立專門機構救助難童,上萬名婦女投入救助難童工作。
為搶救難童,1938年3月10日,鄧穎超、李德全等在漢口成立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圖為保育會部分負責人合影。
1939年11月,國民政府賑濟委員會在陝西漢中成立西北兒童和抗日陣亡兒童教養院,收容淪陷區流亡難童和抗日陣亡將士的後代。圖為教養院的孩子們在表演體操。
1939年,陝甘寧邊區兒童保育院部分兒童的合影。
投身武裝鬥爭
抗戰期間,婦女參軍參戰,投身武裝鬥爭,出現了浙江紹興婦女營、女兵大刀隊等婦女武裝,各抗日戰場上活躍著一批女指揮員、女戰士、女護衛隊員,湧現了許多女英雄。
1939年12月,廣西女學生奔赴前線。
八路軍女戰士。
河北完縣女民兵大刀隊。
冀中婦女積極參加挖地道。
地雷戰中的民兵女英雄孫玉敏。
參加戰時生產
抗戰爆發後,大批男子應徵入伍,廣大婦女承擔起後方生產的重擔,有效地支援了抗戰。
1943年,中共中央發布了《關於各抗日根據地目前婦女工作方針的決定》亦稱四三方針,確立了以生產為中心的婦女運動方針,明確提出組織婦女參加生產是各根據地婦女工作的新方向。
大生產運動中的延安婦女。
八路軍女戰士在開荒生產。
女青年會女工夜校學員為抗日將士趕製被服。
參政議政
抗戰期間,國統區和抗日根據地婦女參政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廣大婦女積極參政議政,參與國統區和根據地的政權建設。
抗日戰爭期間,史良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且是國民參政會憲政期成會中唯一的女性,為要求國民黨政府實施民主和保障婦女權利進行了不懈的鬥爭。圖為史良。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婦委代表與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女議員的合影。
1939年12月,晉察冀邊區的婦女在投票。
延安婦女踴躍參加選舉。
1940年3月,河北平山縣夾峪村當選的婦女代表在大會上講話。
晉察冀邊區第一個女縣長陳舜玉。
五
解放戰爭時期的婦女運動
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後,國統區婦女組織各類團體,投入到反內戰、爭民主的洪流之中;解放區婦女掀起了生產、支前、參戰的熱潮,為建立新中國努力奮鬥。
國統區婦女爭取和平建國
抗日戰爭勝利後,和平建國成為社會各界的一致呼聲,國統區各界婦女不畏政治高壓,努力推動民主運動,爭取和平建國。
1946年6月,上海人民團體聯合會組織和平請願團赴南京向國民政府進行和平請願,婦女參與其中。
1946年6月,上海婦女參與歡送和平請願團前往南京向國民黨當局請願,要求和平。
解放區婦女支援解放戰爭
在解放區,婦女通過參加土地改革、投身後方生產、直接參戰等多種方式支援解放戰爭。
全面內戰爆發後,根據地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中共中央於1947年發布《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不分男女老幼統一分配土地。解放區婦女積極參加土改運動。圖為婦女參加土改大會。
解放區被服廠女工為前方將士製衣。
後方女醫生給傷員做手術。
婦女群眾送解放軍渡江作戰。
郭俊卿(1930~1983)1945年女扮男裝參軍參戰,被譽為「現代花木蘭」。
劉胡蘭,帶領群眾參加支前工作。1947年不幸被捕,英勇就義。毛主席題詞「生的偉大 死的光榮」。
全國婦聯成立,婦女運動進入新階段
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決戰在全國範圍內取得基本勝利。為迎接新中國,中共中央召開婦女工作會議,對婦女工作作出部署。隨後,中國婦女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全國民主婦聯成立,許多婦女還參加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婦女運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1948年9月20日至10月6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婦女工作會議,總結解放區婦女工作經驗。12月20日,發布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目前解放區農村婦女工作的決定》,亦稱「四八決定」,將組織婦女參加生產作為婦女工作的中心任務。
1948年至1949年間,中國中央婦女運動委員會在西柏坡籌備中國婦女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並籌備成立全國民主婦聯。圖為中央婦委在西柏坡的舊址。
1949年3月24日至4月3日,中國婦女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平召開,決定成立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通過《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章程》。
男女平等寫入《共同綱領》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廢除束縛婦女的封建制度。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教育的、社會的生活各方面,均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實行男女婚姻自由。」
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女代表有69名,圖為參加會議的女代表與領導合影。
致敬!
讓我們記住
為了婦女的解放運動,
奮起抗爭,不懈努力,
甚至犧牲的前輩
本文摘編自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編《中國婦女運動百年》,更多圖片及資料可從書中查閱。
猜你喜歡:
朋友圈裡有態度
我關注 我贊同 我轉發
來源/性別研究視界、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婦女運動百年》
原標題:《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⑨ | 中國婦女運動史 (二)——抗爭與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