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來源:地產資管網
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歷經6代傳承「香火」延綿不休;他也是人類經濟史上第一個壟斷組織的始作俑者,在將鐫刻著平等符號的商業標杆理直氣壯地擎起在公眾面前時,迎來了無數世人的景仰與膜拜。
有人會質疑,他那「骯髒」的金錢中,滿是冷酷與嗜血的商業本能以及刻薄與詭譎的競爭手法,但不可否認的是,從石油、銀行到慈善與城市更新,能夠穿越200餘年詭譎商業史後歷久彌新的他,其前瞻的布局與眼光依舊在指引著追隨者。
他就是洛克菲勒家族!
石油起家後成功轉型產業金融
「富過六代」的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國商業精神的代表。
從發家構建產業資本,到二代傳承布局金融資本,再到產業與金融逐漸相互交融且相互轉化的戰略布局,其出發點是對家族財富的一種資源優化配置,以達到加速家族財富積累速度和規模增長的目的,洛克菲勒家族的每一次布局似乎都搶在了時代的前沿。
自1859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開挖出油井後,隨之而來的是混亂且狂熱的石油熱潮。1859年,約翰洛克菲勒與人合夥,開了一家賣穀物及食品的公司,24歲那年,他創辦了煉油廠,二年後,他又從合伙人那兒買下股份,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1870年1月10日,約翰洛克菲勒與合伙人克利夫蘭創立美國標準石油公司,之所以用「標準」起名,在於他向顧客標榜其生產的石油是符合「標準」的產品。之後通過不斷的兼併及擴張,「標準石油」成了美國石油業龍頭,壟斷了全美95%煉油能力、90%輸油能力、25%原油產量,約翰洛克菲勒一躍成為「石油大王」。
正如其「我不迎接競爭,我摧毀競爭」的名言,「石油大王」摧毀競爭的結果是標準石油被拆分。
1911年,美國聯邦法院根據1890年通過的《謝爾曼反託拉斯法》裁定,標準石油公司必須拆分。41年石油霸主,一朝不復。
但這反而成為洛克菲勒家族擴大家族產業的導火索。
他們很快對龐大的家族財富進行結構調整,把產業資本變為金融資本,並以金融資本為依託,多元化擴張家族的產業領域。1961年,戴維·洛克菲勒成為大通曼哈頓銀行主席,1969年,他取代錢皮恩成為該銀行的董事長和唯一的執行長。自此,洛克菲勒財團以大通曼哈頓銀行為核心,張開了一張龐大的金融網,旗下擁有100多家金融機構。
通過這張金融網,洛克菲勒家族的觸角伸入到美國經濟的方方面面。比如洛克希德·馬丁等軍火公司,另外,聯合航空、泛美航空等美國5家最大的航空公司,也是由洛克菲勒和其他財團共同控制的,至於冶金、化學、橡膠、食品、汽車、電訊等眾多行業,均有洛克菲勒家族的投資布局。
當然,在美國特殊的環境下,洛克菲勒家族設立了各種形式的慈善捐贈基金。比如投資教育基金,建立了洛克菲勒大學、芝加哥大學。從傳承角度而言,慈善幫助家族後代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但現實是在美國家族贈予的基金,一般會回流到洛克菲勒控制的金融機構,教育及科研機構等獲得了慈善資產的收益,而這類金融資產實際上還牢牢控制在家族手中。
順應城市更新的時代之變
在《America in Color》(美國往事)的記錄片中,曾提及,洛克菲勒晚年將財富轉化為口碑與慈善以及城市更新領域是其家族得以延續數代的基礎。
對於城市更新洛克菲勒集團原亞太區CEO董維濂曾提及:「城市更新可以被定義為一個城市或社區的更新、復興或轉型,以此作為防止城市退化的解決方案。時代廣場作為城市更新的經典案例,成功之道在於其在物理、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範疇內,多種元素相互驅動、有機共存形成的結果。」
洛克菲勒集團也是時代廣場改造中的早期驅動力之一。
在時代廣場案例中,城市更新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效果,這種作用力它其實可以體現在物理、經濟、社會和文化範疇中。從物理角度來說,時代廣場是個交通樞紐,人流量、客流量都是史無前例的;從社會經濟角度來說,時代廣場其實是紐約市包容社會多元化的縮影,它培養了藝術和商業,創造了大眾媒體文化和即時滿足感;從文化角度來說,時代廣場是美國藝術形式的代表,也就是百老匯的發源地。與此同時,它也是城市發展的重大驅動力,全球化已經成為了時代廣場的標誌 。
董維濂提出,商業和文化都是城市發展的驅動力,但兩者在城市更新當中卻是矛盾的。「諷刺的是,如果紐約沒有時代廣場,我們拼命去創建一個像時代廣場這樣的景點,以此來使城市具有競爭力,最終城市規劃放緩分區制的進程,同時出臺激勵機制,對百老匯周邊相關產業的劇院進行支持,這是保護百老匯的霓虹繼續閃爍的方式之一」。
當然就具體城市更新項目而言,洛克菲勒集團很多都已經做了退出,包含其與時代廣場相呼應的洛克菲勒中心。
尤其是其在華的地產項目,似乎噱頭的意義更多一些。
2010 年 6 月,洛克菲勒家族成員企業羅斯洛克資本有限公司與新鴻基盛城置業、東方集團聯合開發北京豐臺區的青龍湖國際文化會都。
洛克菲勒家族參與投資的青龍湖項目,位於豐臺區永定河以西的王佐鎮,項目總面積達2543.64公頃,預計總投資約500億元,計劃建設周期為2010至2016年,旨在打造一個高級會展中心,建立下一個達沃斯。
但據網絡媒體爆料,截至目前,第一階段的建設計劃僅完成一座美高美酒店,並未有其他設施建成。2014年世界種子大會在該酒店舉辦,此外並無任何國際文化組織和機構入駐。第二階段為基本完成項目建設內容,保持項目順利運營及發展。項目用地三個區域中仍有兩個區域土地一級開發還未完成。
尤其是洛克菲勒上海外灘源項目。
洛克菲勒於2005年11月30日,以4.11億元獲得外灘源一期黃浦區174地塊16882平方米的開發權。同日,洛克菲勒與百仕達籤訂合作協議,引入後者共同參與外灘源開發。
但項目已經難產,一期艱難趕工後,二期又或存變數。
「百大韌性城市」項目暗藏戰略布局
對於洛克菲勒而言,提及城市更新,似乎更多的是在聊洛克菲勒基金會「百大韌性城市」項目。
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在2013年承諾投入1億美元建立了「百大韌性城市」(100 Resilient Cities)的項目,致力於協助世界各地的城市增強韌性,以應對21世紀愈來愈嚴重的自然、社會和經濟挑戰。
所謂韌性城市(Resilient City),就如同竹子一樣柔韌具有彈性,承壓之後仍能快隨復原,城市中個人、社區、機構、企業和系統在各種慢性壓力和急性衝擊之下存續、適應、發展的能力。雖然很多城市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面臨不同的發展問題,管理結構和與國家機關關係不同,但如何應對氣候變化、處理城市化進程中民眾參與、促進社會平等與經濟發展,應對突發災難等挑戰都是相似的。
在過去的幾年,韌性城市的網絡從32個一直增加到100個,項目建立了資料庫,介紹城市面臨的挑戰、它們為了增加城市韌性所做的努力,並對不同的挑戰進行分類,方便不同的城市在相同的挑戰時可以相互借鑑經驗,相互啟發。美國紐約、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義大利羅馬、澳大利亞墨爾本等均是其會員城市。目前中國有黃石、海鹽、義烏、德陽4個城市入選。
隨著城市化、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加上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越來越難以忽視,韌性城市正在從一個概念,變成一個全球性的城市規劃與治理的創新運動。
而洛克菲勒極有可能通過「百大韌性城市」構建一個全球性的城市更新發展藍圖,而這是否又是他的第三次戰略布局呢?
從石油、銀行到城市更新,回溯洛克菲勒家族的歷史,可以看出保持對未來的預見性並及時轉型,是其家族延續傳承的根源。這其中,如何建立宏觀的競爭優勢,並能在政府與法律關係中縱橫捭闔更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