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劉巖 · 主播丨啄二少
米蘭.昆德拉有一部經典小說《生活在別處》,書中描寫了主人公雅羅米爾在體面的現實生活裡,一心想超越自身現況,去追求更加崇高的東西。然而他的脆弱、虛榮和專橫,並沒有帶來希望的崇高,反而讓他表現出更多的殘忍。最終他青年早逝,生命之舟被現實生活的驚濤駭浪所顛覆。
無論在文學作品或者現實世界中,不乏一些人,他們生活在遠方和將來,獨獨沒有活在此處和現在。他們嚮往著詩一般的遠方,卻把眼前的尋常看作苟且;他們憧憬著彩色的未來,卻把當下的分秒視同灰暗。最終這種割裂的後果大多是:他們的今天過的既不快樂,希望的明天也沒有到來。這是不是很嘲諷?
雨果說過:生活,就是面對現實微笑,就是越過障礙注視將來。生活,首先在於你對現實的態度,你對當下抱以坦然,未來才有可能歡顏以對。一個不珍惜當下每一刻的人,自難「你若盛開,清風自來」;一個不踏實走好每一步的人,絕少「閱盡千帆,歸來少年」。
以為生活在別處,無非是在為日復一日揮霍今天進行思想上的背書。不要等到最終發現生活無處歸依時,才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生活不在別處,而是更多在細微處。
01
尼採認為:人生本來是無意義的,在尋找人生意義的過程是有意義的。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出現在我們在人生過程中的每件事物,無論磅礴或細微,都有其自身意義。我們之所以會稱之為「好」或「壞」,是因為主觀賦予的價值判斷,而並不代表事物本身的價值多寡。
正如《論語·雍也》第六篇中寫道: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膏粱厚味固然使人樂享,清粥小菜也自有其滋味,非要拿來比較兩者間的「高貴」、「貧賤」,反而失去了生活的本真。
在消費主義的鼓譟下,很多東西被有意貼上了顯赫、尊貴之類的標籤,刻意鼓動著人們的虛榮心去努力追求。但從科學意義上來說,頂級紅酒與普通紅酒除了口感上的差異,營養成分上並無多大差別,甚至燕窩和雞蛋的營養成分也基本相當。因此,物慾的蒙蔽,不僅會讓很多人白白上繳智商稅,更可怕的是喪失了對本真生活的體驗能力。
美國作家海倫凱勒天生聾盲,但她「用整個身心來感受世界萬物,一刻也閒不住」。事實上,生活的充實與愉悅並不見得與物質成正比,但是肯定跟細膩的體驗能力正相關。正如山水再美,走馬觀花也是虛擲;食物再盛,牛嚼牡丹也是辜負。
真正的生活存在於每一個細微處。能體會這種細微的人,路邊的一隻野花也能讓ta享受春日,腳邊一隻貝殼也能傳遞給ta海的氣息,世界在ta面前徐徐展開,更加生動精彩。
細微處的生活之真,就是感官的開放,精神的豐盈,以及活在當下的真實。
02
諾貝爾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在著作《生活快與慢》中認為:人們在生活中,容易受「峰終定律」和「過程忽視」這兩個因素的影響。
比如觀看一部電影,當人們很輕易被高潮情節打動,即便電影的其餘部分很爛,人們也會對整部電影產生好評。 再比如在我們生活中,一個人平時學習很爛,但考試時卻出來極好的成績,人們也會豔羨地稱之為「學霸」。 這兩種情況中,前者頗像「一俊遮百醜」,後者頗像「成敗論英雄」。
只重「結果」,忽略「過程」,這種態度也許有時能激勵人心,但更多時候卻有失公允甚至誤導心態。要知道,商業電影最擅長的就是按照觀者的心理喜好設定所謂的「高潮情節」,「好成績」也可能僅是作弊的成果。
從藝術意義和社會影響看,也許那些平淡、雋永卻意味深長的電影更有價值;從知識獲取和頭腦豐富程度來看,可能那些以學習為樂以愛智慧為榮的學生更有長遠的發展潛力。
過程與結果,是「積矽步」與「至千裡」間的成功關係,是「蟻穴」與「潰千裡之堤」間的失敗因果。特蕾莎修女曾說:我們當中極少數人能做偉大的事情,但是每個人都可以用崇高的愛去做平凡的事。
匈牙利的塞麥爾維斯醫生,是醫學史上傳播洗手的第一人。在170年前的奧地利總醫院,當時各科室的醫療水平全世界頂尖,可唯獨產科很糟糕,產婦產後感染死亡率高達18%。當時人們並沒有細菌的概念,醫生不穿白大褂,沒有口罩,甚至不洗手。
看到產婦死亡率如此之高,塞麥爾維斯醫生苦苦摸索原因,經過細緻嚴苛的環節梳理,他認為是剛做完解剖手術就去接生,屍體上的「死亡粒子」轉移給了產婦。於是,他要求接生之前用漂白粉洗手。這一簡單措施的後果是:產婦死亡率降低至1%。
崇高是平凡的堆積,偉大是渺小的演進。儒家教育中把「灑掃」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看似小題大做,實則正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精髓。
毋以事小而輕為。細微處生活的光,哪怕是螢火,也能照亮一小片天地。
03
毛姆有句名言:一個人能觀察落葉,羞花,從細微處欣賞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麼樣。
人們容易被驚心動魄的美打動,比如飛閣流丹,比如崇山峻岭;也容易被藝術的華麗打動,比如《蒙娜麗莎》的微笑和《向日葵》的絢爛。似乎日常中的街頭市井,家裡的瓶瓶罐罐,怎能跟美搭關係?
薇薇安.邁爾,她是一名保姆,曾因貧困交不起房租。她還有另一個身份——街頭攝影師。她用最簡單的畫面記錄了五六十年代真實的美國街頭生活,作品構圖嚴謹、質樸但震撼人心。她的作品在其去世之後才得以面世,被世界各地的媒體報導,並被認可為美國當代最重要的街頭攝影師之一。
薇薇安隨手拍攝的那些街頭生活瞬間,已成為令人叫絕的藝術佳作。她的相機不是什麼頂配,她自己也不是什麼科班出身,但這完全不妨礙她在業餘流連中發現生活之美。
正如雕塑大師羅丹的那句話:生活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發現美的眼睛。
有時我們在生活中忙碌奔波,眼睛裡盯的都是現實利害,卻對身邊平凡中的美視而不見。這怎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樸樹在《平凡之路》中唱到:「我曾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細微之處往往平凡,那種沉靜平和之美,也許不能令人驚豔,卻是生活最樸拙可愛的樣子。
生活本細微,你我皆凡人。看一個人的心靈是否富足,就看ta的心中能容納多少與己無關的人和物;看一個人的人生怎樣,就不妨看ta如何對待細微處的生活。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文章版權歸本平臺所有 轉載請聯繫「正心正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