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袈裟皆凡人》
作者:風斯若
滅盡佛前香爐火,
禪房盡可會女神,
千般法門證因果,
除去袈裟皆凡人。
【譯文】
只要禪念存於心中,不必每日焚香禱告,也不必著相,就算不去參拜,就算在禪房之中與美女聊天嬉戲,也是一樣可以修成正果的。
機緣或許要靠靈光去捕捉,但是因果卻是隨著我們過去所知所做的一切早就定好了的。我們修行修德,所做的一切到最後不過是在證明因果循環,自然輪迴。修行的人,如果不著色相,其實是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只有懂得了「眾生皆佛」的道理,才會真的修成正果吧。
【注釋】
法門:宗教中常常提到的用語,佛教道教中都有提及,一般來說,指的是修行的方法、途徑。
因果:宗教、特別是佛教文化當中經常談到的基本概念。或許因果的理論也適用於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認識。凡事有因必有果,而果又有可能成為下一次的因。談論因果並非迷信,而是對於事物發展規律的一種客觀認識。重視因果,實際上重視的是對道德的修行。
袈裟:本為修行僧侶所穿的法衣,但又有別於一般的僧服僧袍,袈裟本身具有了「聖賢」的含義,是道有德的高僧身份的表示。
【附錄】
《金剛經 第五品》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想要讀懂這段《金剛經》,必須知道一個概念:佛有三十二身相,但是這三十二身相都是佛的化身,佛本來的相,就是無相。
因此,在與須菩提的對話當中,佛才會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想要得到修行的真諦,就不應該為眼前所看到的迷惑。看到的、聽到的,其實一切都是源自我們內心的幻象,並非修行所應體會的大道。想要得成正果,必須要能看破這些幻象,不為所困,才能夠達到佛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