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禪風今猶在」我的禪學機緣!

2020-12-23 摩尼寶尊

回首自己學佛的歷程,應從祖母說起。我的祖母善良無諍,一生辛勞卻命運多舛——四十多歲喪夫,六十多歲喪媳,接著又老年喪子。祖父是在二次大戰時,行駛貨船經臺灣海峽時,被美軍轟沉而葬身海底;我的母親則是在婚後兩年生下我,三個月後即因患急症而撒手人寰;相隔十五年後,我最小的叔叔也英年早逝,留下一個還不會走路的孩子。歷經人生的種種憂患之後,祖母顯得抑鬱寡歡,常常以淚洗面,日後則虔誠信佛念佛,並常到村中的佛寺參加早晚課,晚年還受了菩薩戒。

祖母雖不識字,卻能拿著火柴棒逐字用臺語學著誦讀《阿彌陀經》,有些字忘了就會要我教她;可是讀小學的我,只會用國語發音,她還是要我讀讀看,試著喚起一些記憶。我小時候也會隨著祖母去參加法會,有時祖母會發願法會期間要拜多少拜,拜得腰酸背痛了,就會要我一起幫忙拜,以湊足數目,這是祖母為我種下一顆與佛菩薩結緣的小種籽。

年少階段,因成長環境的原因,早識人間諸苦:生離死別、怨憎會、求不得、種種憂悲苦惱……。曾有國中老師當眾問我:「為什麼老是心事重重?」當時無心於學業,只覺得世間沒有什麼值得歡喜依戀的事,相較於同齡的青春洋溢,我更顯得沉默寡言,暮氣沉沉。高中畢業後,即搭船離開出生地,也開始了長期自我追尋、探索的旅程。

高中畢業後,在臺北的書局工作過,也到高雄待過加工區;幾年後落腳臺中,就讀大學夜間部,考上了基層的公務員,半工半讀直至畢業。這段期間,一方面忙著履行人生的階段規劃,一方面仍持續著對「人生所為何來?」「死後從何而去?」「現世如何安身立命?」等問題的摸索。最早是對基督教的溫馨感到興趣,自己會去買《聖經》、《荒漠甘泉》等書來看,藉以安慰枯萎的心靈;也接觸過基督教的朋友,並上過教堂做禮拜、唱詩歌;渴望平安喜樂,希冀放下無形的枷鎖,放下心頭千斤勞苦重擔。

後來,接觸到杜松柏老師所著的《禪與詩》,同樣被禪師的「禪苑花錦」所吸引。不知何謂「妙高峰上」,不知何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只是很喜歡這些禪師和禪詩。

接著參加夜間部小小的佛學社團,認識幾位志同道合的學姊、學妹,期間參訪了一些道場。還曾報名參加過佛學營,有位法師專題演講《妙雲集》,並大力推崇。受到法師的推介,下山後撙節用度,買了多本印順法師的著作;但由於很不容易閱讀,自己又沒有什麼佛學基礎,沒多久也就束之高閣了。漸漸地,因為當時向道心不強,生死心不切,一直到畢業前對佛法始終都沒有深入的理解,對於「佛法的核心是什麼?」「聲聞道與佛菩提道的差別為何? 」「如何證得佛法大意?」之類的知見也都茫然無所知。

結婚生子之後,定居於臺中。雖然人生所夢想追求的階段性目標,也大致達成了,但內心深層仍免不了有隱隱的不安,加上健康也有了一些問題,於是年輕時對人生的一些疑問,不時地又浮上心頭,內心又開始躁動;所以陸續又重新上路,展開了另一趟的中年追尋之旅——像無頭蒼蠅一樣,前僕後繼地投入各種能安定身心靈的活動;這一點很感謝公婆的愛護和同修的支持,才能於婚後仍投入個人的心靈進修。這期間學了一些氣功、呼吸練習法、印度斷食法、心靈成長課程;也參加越南一行禪師的一日橘子禪,以及南傳法師的動中禪修習;有一次農曆新年還獨自一人北上,參加一個為期一周左右的禪七。這樣熱衷於尋求身心安頓之法,想探究生死之謎的心念,持續了多年,一無所獲,始終無法覓得依止處。

在這期間,曾於書局偶然看到一本現代禪的《昔日曾為梅花醉不歸》,其中有一篇李老師接受作家梁寒衣的專訪,談學佛因緣與經驗。因為當時獨學無友,對佛教界的訊息資源接觸不多,在有限的資訊中,從未聽聞過有修行人談到自參自悟的相關問題,所以頗為心動;可惜這位老師在臺北,心想如果將來有機會,希望能一探究竟。

1997年,剛好家中同修的工作地點轉到臺北,住家安排在新店山上。不久在一個機緣下,首次接獲一份現代禪月刊《本地風光》,旋即按址尋找到潛修中的現代禪,購回了整套叢書及錄音帶。那時整日遙對青山白雲,有空就讀書,聽聞錄音帶,修行的熱情又重新燃起,冀望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一個「扁擔橫挑不顧人,直入千山萬峰去」的禪者。約半年後歸依入現代禪,為了便於親近,並將家搬到教團旁;後因李老師在象山建立修行人社區,我們全家又再度遷至象山山腳下安住下來,暗誓今生將永遠追隨李老師修學。

由於一心想成為現代的禪者,平素對李老師很敬重,對李老師所講的話都很信受,覺得天下佛法盡在此,從未想過要去閱讀佛經,或再看其他道場的佛學書籍,也從未起一個心念要上網去搜尋佛教界資訊;只是期勉自己,早日成為一名具格的弟子,能開始進入作功夫的階段,所以平日努力護持當義工。由於社區建立伊始,同修陸續搬進來,購屋或租屋者,都會有一些整建工程,我就加入打掃清潔工作;也會到辦公室幫忙燒水倒茶,澆花掃地,寄送書籍;心中認為求法者,理應如此。

從進現代禪到李老師往生,共計五年多;由於煩惱粗重,出離心不強,所以一直停留在心性的調整,以及知見的薰習等等,並未進入到作功夫實修的階段。2003年突然接獲李老師往生噩耗,腦中一片空白,難過得無法自已,一直不能接受李老師已不在的事實。頓失所依,無所適從——既哀痛李老師的往生,也傷心自己今生道業無成,今後將無所依恃。這期間仍遵李老師生前所囑咐,繼續跟隨慧淨法師稱名念佛。二年半期間,機械般度日,猶如大石壓胸,憂鬱難解。

2006年有了轉機,已先行進入正覺講堂修學的王師姊送我兩本 平實導師的著作:《無相念佛》和《念佛三昧修學次第》。我當晚看書看到二點多,看得很歡喜,還看到捨不得放下去睡覺;尤其看到憶佛拜佛的行門能令學人悟入,對這件事感到很欣羨,原本已對悟道一事心灰意冷,這時似乎又對修行證悟生起了一絲信心。師姊們又陸續轉送其他的結緣書,以及請購《禪淨圓融》《禪—悟前與悟後》等書籍與我結緣,我都讀得很喜悅,並不會如印象中以為平實導師的文字是艱澀難讀的。

由於師兄的明智抉擇,加上我在讀了半個月的書後,也從字裡行間感受到平實導師的智慧深利,慈悲老婆,應是有證量者;於是與家中同修亦決定前往正覺同修會上課。為了不忘失當年學佛的初衷,為了探求「何為世尊出世的一大事因緣?」也為一嘗古來真悟禪家共飲的「無生茶」是何滋味,毅然邁入了正覺講堂,向平實導師求法。

正覺同修會上承 世尊法教,中紹唐宋禪風,是融古會今的大乘菩薩道場。平實導師因不忍見到正法衰微,不忍眾生受誤導,不畏強勢,敢於強捋虎鬚,出手拈提古今顯密大師的落處;依於所證悟的智慧,出世弘法,教導大眾解脫道與佛菩提道次第的正知正見,所開示的法義,皆契合三藏十二部經典。

平實導師素來重視培養學人發起菩薩種性,期能成為大乘法器,不許有聲聞自了漢的心態。平實導師身體力行,一日之中除了睡眠、用餐、運動以外,其他時間盡用在說法、寫作等法務上,護法度眾不輟;座下親教師各個都是法門龍象,除了繼續跟隨平實導師進修種智外,亦勇於擔荷執事,自律嚴謹,無有私心,任教授課,盡心呵護學子道業;諸弟子眾也都起而效尤,形成古今少有之門庭宗風。

正覺學員不乏天資聰穎、向道心強烈者;但也有人從剛入門都無定慧的基礎,經過親教師二年半禪淨班的教導,以及轉入進階班後的用功修持,不斷努力培植福德、伏除性障,而得有機會參加精進禪三,於禪三中,透過平實導師引導而破參明心,悟入實相。在平實導師的指導相助下,二十年來,正覺已有四百多位明心證悟的菩薩;之前進入正覺修學的前現代禪同修亦已有多人因緣成熟,而在平實導師的幫助下明心,這足以證實大乘佛法的證悟是可能的。

慶喜唐宋禪風今猶在,了義正法直至現今仍然不絕如縷的流傳於世間。祝禱正法永續不斷,燈燈相傳無盡,饒益一切有情;也祈願眾多學子,莫忘初衷,速覓明眼善知識作為依止,以期他日亦能實證佛法,親見本來。

相關焦點

  • 《鈴木大拙禪學入門》
    此書為海南出版社「鈴木大拙禪學經典作品」系列第一輯首本著作,同時也是大眾了解禪學的最基礎的入門書。閱讀《禪學入門》,仿佛打開了鈴木大拙禪學世界的一扇門,也為人的精神提升開啟了一扇窗。鈴木大拙以其對東西方哲學的修養為背景,將禪學融合於西方哲學領域。此書從禪的內部來解說禪,避免了生硬搬用西方哲學觀點對禪進行臆測,但又超越了舊禪師所運用的打破語言概念的個體直覺方式,吸收了現代的思想方法,使禪的思想性可以在比較廣泛的基礎上得到交流。禪,源自於佛。
  • 鈴木大拙的禪學風骨
    禪學思想發展到現在,在通往禪學之路上,鈴木大拙創造了一個新的巔峰。鈴木大拙(1870—1966),原名貞太郎,生於日本北部的金澤市。鈴木大拙的母親是一個虔誠的真言宗信徒。明治八年(1875),鈴木大拙5歲時,父親和哥哥相繼去世,他的母親因悲慟而住院,在病中,她更加誠篤地禮佛誦經,給鈴木大拙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鈴木大拙在中學讀書時,一個篤信禪宗的數學老師北條時敬又給了他很大影響。
  • 是身為災,百一病惱,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
    病來每厭客,今乃思客至。士大夫與名僧的交往,更是需要一定的機緣。而且這種方式,為廣大的士大夫所接受。這是一種公開的、外在的禮佛參禪的方式。通過閱讀佛教典籍,來獲取佛教的知識,則是士大夫一種心靈選擇的方式。
  • 禪與伊斯蘭蘇菲派
    後期東方蘇菲主義泛神論認為真主與自然界及萬物為一體,所謂「除了神外,無物存在」。[1]波斯蘇菲主義者哈拉智(AIHallaj,859—922)從泛神論出發,宣稱我即真主,有詩云:我即我所愛,所愛就是我;精神分彼此,同寓一軀殼。見我便見他,見他便見我。
  • 佛系青年注意了,來看看鈴木大拙如何說禪,又如何解釋禪是什麼
    解釋禪,很難繞過佛教,很難不用佛教詞語,如果將禪解釋為佛教宗派中的一種,從禪在印度的誕生、一路發展壯大、從中國傳到日本等角度來分析研究,或許能夠有效且完整地闡釋禪的概念,但普通讀者未必能明白。所以,鈴木大拙一開始就開宗明義,他不準備將禪學放在佛教中去談,也不準備從佛學發展的歷史去談,畢竟印度的大乘佛教就是一顆種子,而禪學,包括東方佛教,已經成長為參天大樹了。
  • 福報 | 生命禪學營 國際青年尋回真心
    「二○一八國際青年生命禪學營」活動周七月三十日開跑,來自全球六十八個城市、二百七十三所大學及高國中近八百名青年學子,及國際英語禪學營學員,齊聚佛光山雲居樓二樓,參加活潑溫馨的開幕式。希望透過五天的課程和活動,展開自我探索與開發,尋回真心,創造生命價值。
  • 禪學史上的一大疑案
    (《指月錄》卷一)這個故事,以禪學的眼光來看,是一段絕妙的公案。當時,釋迦牟尼的說法不僅風趣,而且寓有深意,所以在場的僧眾都面面相覷,不知釋迦到底說的什麼法,談的什麼理,只有摩訶迦葉會心地一笑贏得了釋迦的付託,然而,由輕鬆微妙的說法一變為嚴肅的傳法後,這個在禪學上本是絕妙的公案到了禪學史上,卻成為一段最神秘的大疑案。
  • 本性禪師:慧能禪學對福建禪宗的影響
    福建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福建佛學院院長、福州開元寺方丈本性法師出席,並發表題為《慧能禪學對福建禪宗的影響》的主旨發言。鳳凰網佛教編發本性法師發言內容如下:福建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福建佛學院院長、福州開元寺方丈本性法師(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本人今天要講的主題是:「慧能禪學對福建禪宗的影響」。
  • 詩詞/七絕.唐風宋韻今猶在
    詩詞/七絕.唐風宋韻今猶在作者/肖連成(筆名,笑雨)句易成詩傳世難,騷人依舊樂文翰。轉句:「宋唐遺韻猶清澈,」唐風宋韻因此得以傳繼啊;結句「碧水青山詠不完。」祖國的山山水水美麗的景色永遠詠唱不盡。
  • 林正英:紅繩糯米今猶在,不見當年捉鬼人
    紅繩糯米今猶在,不見當年捉鬼人!讀到這首詩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夠快速的想起它是紀念誰的。沒錯,它就是紀念一代捉鬼大師,香港電影大熒幕上展現出來的最安全的人——九叔林正英。不過對於小編我來說,我始終認為九叔才是該部電影的男主角。
  • 鈴木大拙:當人們完全體會到禪,就會得到心的絕對平安
    在鎌倉圓覺寺從著名禪師今洪北川開始學禪。研究內容除禪宗思想外,還包括華嚴、淨土等佛教思想。他對於禪學最大的貢獻在於編輯與翻譯禪宗著作,並在自己論禪的作品中把禪學與科學、神秘主義相聯繫,從而激起西方世界對禪學的普遍興趣,聞名於西方的人文學界,比之同時代的其他日本佛教學者更具有世界性,在日本被譽為「世界的禪者」。
  • 讀《鈴木大拙禪學入門》有感
    領悟大作禪學入門鈴木大拙可是西方人都知道的禪學大師日本人但是國人知道的很少。他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把禪宗從日本成功的介紹給他們西方尤其是美國人非常多的美國的藝術大師包括賈伯斯很多的靈感都是讀了他的東西上了他的影戲班。
  • 佛法:《壇經》能成為禪宗典籍之王,是因為對傳統禪學的全面革新
    網圖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殊榮,自然是有其別人所無法比擬的獨特價值的,而這個價值,就是因為慧能大師對於傳統印度禪全新的革命性改造,將禪學之道推向了一個全新的境界與高度,使世人都能因此而獲益網圖雖然禪學現在被認為是佛教的專有之道,但是在一開始,卻並不是佛教的專利,在釋迦牟尼之前,古印度的思想家為了與梵合一而從不淨的肉體中解放出我,便採用相應之宗的瑜伽的修定主義,來作為自己的修行之法
  • 「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關於「六尺巷」的「讓牆詩」的訛傳
    「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 蟬,禪
    他躺在廊前的藤榻上,不斷地用手巾來拭汗,不斷地在搖揮那紙扇子。卻在這時,有幾縷蟬鳴在檻外鳴奏著。他閉目靜聽,聽它們此唱彼和,仿佛是一大陣絕清的樂陣,在那裡奏著絕清幽的曲子。炎熱似乎也減少了,然後,朦朧地睡去了,什麼都覺不得,良久良久,清夢醒來時卻又是滿耳的蟬聲。
  • 深度禪學氣味的花草庭園『花自在食宿館』
    花自在食宿館繽紛花卉自在花園具有深度禪學氣味的花草庭園
  • 禪 一帖運動賽場的清涼劑
    二O一八「國際青年生命禪學營」第二場中文論壇「禪與運動」,七月三十一日接力登場。許多人覺得禪屬於靜,和刺激動態的運動競賽八竿子打不著,但擔任主持人的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慧知法師則引用星雲大師的話,直言:「禪」就像是球員在球場上,面對混亂和壓力時的一帖清涼劑,能為他們找到安定身心的力量。
  • 賞析|禪畫與畫禪
    唐宋以來中國禪宗大師輩出,分南北宗,尤其是慧能大師所傳的南宗更為影響巨大。南宗後期所衍生出來的教派有五家二派之多。各家各派皆有所長,代代相傳,息息相循,雖「不立文字,教外分別傳」,但後世的禪宗文字書籍之多(如承先啟後的「語錄」和雅俗共賞的「公案」),傳法派系之眾,令人嘆為觀止。
  • 普明法師:如來禪與祖師禪
    筆者綜合諸方辯論的焦點,將以設問的方式,分三點來論述如來禪與祖師禪的關係。1.問:如來禪與祖師禪,到底是分不分家呢?答:《溈山禪師語錄》在記載香嚴悟道的公案下,附有幾則評論,今擇錄如下:長慶慧稜(854~932)云:「一時坐卻。」雲居清錫【清錫禪師:法眼文益禪師(885~958)法嗣,具體生卒年代不詳。】
  • [佛光青年點滴] 禪學營歡送晚宴 佛光之夜情誼交融
    2015國際青年生命禪學營7月28日舉行佛光之夜歡送晚宴,青年陳昭瑋、王睿劼向1300餘位青年吶喊:「Hands up!」歡呼聲響徹雲居樓2樓。佛光山教育院長永光法師、西北大學教授李利安、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妙凡法師等亦共襄盛舉。圖說:永光法師說,「吉祥!」是未來大家相見的通關密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