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關於「六尺巷」的「讓牆詩」的訛傳
——獻給2020年中國宏觀經濟管理教育年會(之三)
「六尺巷」的故事發生在清康熙年間安徽的桐城,當朝宰相張英家人因宅旁空地建設與鄰家產生爭議,家人馳書於都,公批書於後寄歸。其批書就是那首著名的「讓牆詩」,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鄰家見張家高風格,也禮讓三尺,故而得名「六尺巷」。這一真實的故事有著深刻的社會意義,體現的是一種妥協精神。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在處理相互利益關係時,都不能過於強勢,而要有妥協、讓步,達成和諧。一旦走向極端,往往是兩敗俱傷,甚至同歸於盡。這種例子不勝枚舉。
而本文則是考究一下這種矛盾處理的文體方式,即所謂「讓牆詩」。這首詩流傳下來,卻出現多個版本,並有訛傳,比如,以前曾看到這樣的流傳:「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本來張英可以用一句話叫他的家人禮讓三尺便可,用詩來表達當然更具文化品味和藝術風採。然而,若用詩表達的話,就應符合詩的藝術規範,達到完美的藝術形式,如講究平仄,讀起來抑揚頓挫,琅琅上口。但是,這裡「萬裡長城」與下句平仄不合。如果只押韻,不合平仄,就是打油詩。堂堂宰相能夠歷經十年寒窗而中進士,應該詩詞功底深厚,怎麼會寫成打油詩呢?若將「萬裡長城」調換一下順序:「長城萬裡」則可承上啟下,正所謂一子改動,滿盤皆活,成為一首規範的七絕詩。這麼說,我要給聖賢改詩了。且慢,資深廣告媒體人胡章軍先生又提供了網上流行的版本,據說是「權威版」:
千裡家書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裡今猶存,
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個版本「權威」?更離譜了。首先,裡面有復字「裡」,這不符合格律詩的規範,僅28個字的詩裡面就有復字,完全可用更富詩意的其他方式表述。其次,「今猶存」中的「存」字就更不合規範了,肯定不會是出於張英的手筆。七絕的第三句最後一個字必須是仄音,這裡卻是平音,太拗口,連打油詩都算不上。應該是「今猶在」對下句的「秦始皇」,按照一、三、五不問,二、四、六分明,則「平平仄」對下句的「仄仄平」。不過,這裡的「長城萬裡」是對了。
任何事情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訛傳訛,最好是找源頭,看出處。當我們來到「源頭」,看了「六尺巷」假山石上的原詩,則一目了然,一切爭議頓時煙消雲散,也還了張英一個「公道」:
此書亦不一定就是張英的「真跡」,但格律工整。是否真跡,還有待進一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