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關於「六尺巷」的「讓牆詩」的訛傳

2021-02-13 破琴爛弓奏金曲

「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關於「六尺巷」的「讓牆詩的訛傳

——獻給2020年中國宏觀經濟管理教育年會(之三)

「六尺巷」的故事發生在清康熙年間安徽的桐城,當朝宰相張英家人因宅旁空地建設與鄰家產生爭議,家人馳書於都,公批書於後寄歸。其批書就是那首著名的「讓牆詩」,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鄰家見張家高風格,也禮讓三尺,故而得名「六尺巷」。這一真實的故事有著深刻的社會意義,體現的是一種妥協精神。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在處理相互利益關係時,都不能過於強勢,而要有妥協、讓步,達成和諧。一旦走向極端,往往是兩敗俱傷,甚至同歸於盡。這種例子不勝枚舉。

而本文則是考究一下這種矛盾處理的文體方式,即所謂「讓牆詩」。這首詩流傳下來,卻出現多個版本,並有訛傳,比如,以前曾看到這樣的流傳:「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本來張英可以用一句話叫他的家人禮讓三尺便可,用詩來表達當然更具文化品味和藝術風採。然而,若用詩表達的話,就應符合詩的藝術規範,達到完美的藝術形式,如講究平仄,讀起來抑揚頓挫,琅琅上口。但是,這裡「萬裡長城」與下句平仄不合。如果只押韻,不合平仄,就是打油詩。堂堂宰相能夠歷經十年寒窗而中進士,應該詩詞功底深厚,怎麼會寫成打油詩呢?若將「萬裡長城」調換一下順序:「長城萬裡」則可承上啟下,正所謂一子改動,滿盤皆活,成為一首規範的七絕詩。這麼說,我要給聖賢改詩了。且慢,資深廣告媒體人胡章軍先生又提供了網上流行的版本,據說是「權威版」:

千裡家書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裡今猶存,

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個版本「權威」?更離譜了。首先,裡面有復字「裡」,這不符合格律詩的規範,僅28個字的詩裡面就有復字,完全可用更富詩意的其他方式表述。其次,「今猶存」中的「存」字就更不合規範了,肯定不會是出於張英的手筆。七絕的第三句最後一個字必須是仄音,這裡卻是平音,太拗口,連打油詩都算不上。應該是「今猶在」對下句的「秦始皇」,按照一、三、五不問,二、四、六分明,則「平平仄」對下句的「仄仄平」。不過,這裡的「長城萬裡」是對了。

任何事情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訛傳訛,最好是找源頭,看出處。當我們來到「源頭」,看了「六尺巷」假山石上的原詩,則一目了然,一切爭議頓時煙消雲散,也還了張英一個「公道」:

 

 

此書亦不一定就是張英的「真跡」,但格律工整。是否真跡,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相關焦點

  • 他曾寫下讓牆詩,六尺巷因此得名,兒子是清朝重臣
    看到家書本來很開心,卻沒想到妻子的家書竟是因為那條巷子,於是他便給妻子回信一封,「千裡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收到回信的張家人醒悟了,主動讓出三尺地。而吳家人也被張家人的做法感動了,也主動讓出三尺地。兩家人因此冰釋前嫌,還一不小心造出一條著名的六尺巷。後人經常用六尺巷來形容待人寬容以及和諧相處之道。
  • 六尺巷: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為啥值得今人深思?
    「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家喻戶曉的名詩出自清朝大學士張英之手。相傳康熙年間,張英桐城老家的家人和鄰居吳家就宅基問題發生了爭執,因為兩家的宅地都屬於祖上基業,再加上年代久遠所以缺乏鐵證,兩家人對宅界更是誰都不肯相讓。
  • 讓他三尺又何妨|聽黃梅戲裡的六尺巷
    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廣為傳唱的「讓牆詩」出自「六尺巷」裡的一段歷史典故。張英看過家書,批詩云:「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吳氏感其義,亦退讓三尺,故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都說「六尺巷」很寬,但它的「寬」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人們的心靈境界與和諧禮讓的精神上。
  • 一條小巷寬不過六尺,中國最寬的巷子一一一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
    (黃斌 攝)經濟網訊 六尺巷,位於安徽省安慶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長100米、寬2米,建成於清朝康熙年間,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2006年11月21日,時任國務委員唐家璇在參觀六尺巷後,題辭:
  • 「秦始皇馬車」上那把傘,作用四合一,全是古代黑科技
    何事紛爭一角牆,讓他幾尺也無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是一首出自清代張英家書的千古名句,其含義是勸誡家人不要為了小事斤斤計較,隨後成就了著名的六尺巷。詩中借秦始皇比喻不可謂是別開生面讓人回味無窮,不過話說回來,秦始皇雖然人不在,但名字我想是永遠都在的,畢竟萬裡長城今猶在嘛。秦始皇作為承前啟後的千古一帝,其統一不僅僅是國土的統一,其在政治、文化、經濟的統一也是震古爍今的。不僅生前光芒萬丈,死後同樣讓人嘆為觀止。其陵墓雖然至今沒有深度研究,但就目前已知的陪葬品兵馬俑來說,已經足以震驚世界。
  • 「千裡修書只為牆」的主人公到底是誰? (上)
    ,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首詩,嚴格的說是一首打油詩,可以說流傳甚廣,其知曉度幾乎不亞於「飛流直下三千尺」,其原因在於這首詩朗朗上口,宣揚了一種和氣謙讓友好相處的鄰裡交往品德。一   山東有一個古城叫做青州古城。青州古城南門   青州古城裡有一條街巷叫做夥巷街。
  • 春晚上的《六尺巷》:淺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修心立德為之本
    今天的六尺巷導 讀:千裡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六尺巷」雖然看起來很小,但是它蘊含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2016年趙薇再度登上春晚舞臺,演繹描繪了家鄉美景的歌曲《六尺巷》。歌曲背景是安徽廣為流傳的六尺巷傳說,歌曲中彰顯人人互敬、和諧共融的傳統美德。
  • 【砥礪奮進的五年】青藏高原上的「六尺巷」
    【砥礪奮進的五年】青藏高原上的「六尺巷」 原標題:   中國西藏網訊 「千裡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憑藉這首詩,安徽桐城六尺巷成為了鄰裡禮讓的典範,為全國人民所熟知。
  • 青州夥巷街的傳說:千裡修書只為牆(上)
    ,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首詩,嚴格的說是一首打油詩,可以說流傳甚廣,其知曉度幾乎不亞於「飛流直下三千尺」,其原因在於這首詩朗朗上口,宣揚了一種和氣謙讓友好相處的鄰裡交往品德。山東有一個古城叫做青州古城。青州古城南門     青州古城裡有一條街巷叫做夥巷街。我們見到的各種版本的縣府志上都有標註。
  • 砥礪奮進的五年:青藏高原上的「六尺巷」
    中國西藏網訊「千裡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憑藉這首詩,安徽桐城六尺巷成為了鄰裡禮讓的典範,為全國人民所熟知。但鮮為人知的是,在距離安徽千裡之遙的青藏高原,也有這麼一條「六尺巷」。  在位於甘肅南部、西秦嶺岷山系與青藏高原邊緣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有一個名為各皂壩的村莊。
  • 德國小磨坊 VS 中國六尺巷
    桐城六尺巷六尺巷位於桐城市區西后街,東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關於它有一個典故,其中的詩寫的很好,廣為流傳。據《桐城縣誌》記載,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是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 【以案釋法】千裡修書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之後,本院對原、被告所居住宅院現場進行勘查,情況為: 1.被告新建大門坐西朝東相接原告的南牆,大門上的雨扇與原告南房上的雨扇相接; 2.被告在距原告南牆約5米處,建有高約1.5米的磚牆; 3.被告將原告的磚塊堆於路側。裁判結果 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 林正英:紅繩糯米今猶在,不見當年捉鬼人
    紅繩糯米今猶在,不見當年捉鬼人!讀到這首詩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夠快速的想起它是紀念誰的。沒錯,它就是紀念一代捉鬼大師,香港電影大熒幕上展現出來的最安全的人——九叔林正英。前幾年的時候錢小豪拍了一部《殭屍》電影,以此來懷念英叔包括最近幾年拍攝的關於殭屍的網絡大電影,幾乎都是打著英叔的招牌來拍攝的。
  • 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張英閱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千裡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後,主動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了也自覺讓出三尺地,結果成了「六尺巷」,「讓他三尺又何妨?」此舉避免了鄰裡劍拔弩張,兵戎相見,對簿公堂,化幹戈為玉帛,被自古傳為佳話。 故事中,張英沒有以權謀私、仗勢欺人。鄰居也沒有把對方的客氣當福氣。
  • 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生活不是你死我活,也無需一較高下
    三尺巷的來歷,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生活不是戰場,不是你死我活,也無需一較高下 宰相張英世代居住在桐城,他的府第與吳宅為鄰。有一年,吳家建房子時佔據張家的空地,張家不服,雙方發生了糾紛,互不相讓,於是告到了縣衙門。因為張吳兩家都是顯貴望族,縣官左右為難,遲遲不能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