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斌 攝)
經濟網訊 六尺巷,位於安徽省安慶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長100米、寬2米,建成於清朝康熙年間,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2006年11月21日,時任國務委員唐家璇在參觀六尺巷後,題辭:「桐城六尺巷,和諧名城揚」。2007年4月,「桐城文廟-六尺巷」成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黃斌 攝)
清康熙年間,安徽桐城人張英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桐城老家的官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後來吳家要建新房,想佔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張家與吳家雙方爭執不下,這時,張家人寫封加急信送給禮部尚書張英出面解決。禮部尚書張英看信後,認為應該謙讓鄰裡,他在回信寫到:「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收到信後,家人明白其中含義,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六尺巷」由此而得名。
(黃斌 攝)
一條小巷寬不過六尺,是中國最寬的巷子。當今社會「六尺巷」就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拿出來量一量。「六尺巷就」是一種人生修養境地的隱喻,值得後人經常去走一走,修行正己,就會走出人生天地寬,走出無愧後人的歷史評說。
安徽省桐城市,自古河埠陸驛發達,被譽為「七省通衢」。三千年前的周朝,這裡有一個因盛產油桐樹而得名的古國——桐國,桐城歷史悠久,為江淮文明的發祥地和集中地。春秋時期即稱桐國,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式建縣,1996年撤縣設市,歷時1200餘年。其間人文勃興,代有英才。
(黃斌 攝)
進士故裡,院士之鄉,唐宋兩代的曹松、李公麟,一以詩名,一以畫顯。明末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方以智堪稱「十七世紀罕與倫比的百科全書式」大學者;張英、張廷玉「父子宰相」勤於政事,經世濟民,名揚天下;以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清代文壇200餘年;近現代桐城名人有美學宗師朱光潛,一代大哲方東美,革命家、外交家黃鎮,農工民主黨創建人章伯鈞,巨型計算機之父慈雲桂等,這片人文勃興、代有英才出的土地,如今桐城市已產生院士15人;桐城明清兩代有據可考的進士240人,舉人640人,貢生509人,明清兩代進士、舉人人數,與同屬安慶府之懷寧、潛山、太湖、宿松、望江等五縣進士與舉人總和相比,還超越一倍有餘。明清之際,大量世家大族遷入桐城,程朱理學發展鼎盛,尊儒重教風氣盛行,「窮不丟書、富不丟豬」成為民間共識,《桐城耆舊傳》記載:「城裡通衢曲巷,夜半誦聲不絕;鄉間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
(黃斌 攝)
「鐵打桐城」 桐城市是國家4A級嬉子湖生態旅遊區、4A級桐城活海歡樂水世界、4A級黃梅酒業文博園景區和3A級桐城文廟·六尺巷景區,是文壇「桐城派」故裡、黃梅戲之鄉,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享有「文都」盛譽。(黃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