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小巷寬不過六尺,中國最寬的巷子一一一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

2021-02-07 經濟網

(黃斌 攝)

經濟網訊 六尺巷,位於安徽省安慶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長100米、寬2米,建成於清朝康熙年間,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2006年11月21日,時任國務委員唐家璇在參觀六尺巷後,題辭:「桐城六尺巷,和諧名城揚」。2007年4月,「桐城文廟-六尺巷」成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黃斌 攝)

清康熙年間,安徽桐城人張英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桐城老家的官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後來吳家要建新房,想佔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張家與吳家雙方爭執不下,這時,張家人寫封加急信送給禮部尚書張英出面解決。禮部尚書張英看信後,認為應該謙讓鄰裡,他在回信寫到:「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收到信後,家人明白其中含義,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六尺巷」由此而得名。

(黃斌 攝)

一條小巷寬不過六尺,是中國最寬的巷子。當今社會「六尺巷」就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拿出來量一量。「六尺巷就」是一種人生修養境地的隱喻,值得後人經常去走一走,修行正己,就會走出人生天地寬,走出無愧後人的歷史評說。

安徽省桐城市,自古河埠陸驛發達,被譽為「七省通衢」。三千年前的周朝,這裡有一個因盛產油桐樹而得名的古國——桐國,桐城歷史悠久,為江淮文明的發祥地和集中地。春秋時期即稱桐國,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式建縣,1996年撤縣設市,歷時1200餘年。其間人文勃興,代有英才。

(黃斌 攝)

進士故裡,院士之鄉,唐宋兩代的曹松、李公麟,一以詩名,一以畫顯。明末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方以智堪稱「十七世紀罕與倫比的百科全書式」大學者;張英、張廷玉「父子宰相」勤於政事,經世濟民,名揚天下;以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清代文壇200餘年;近現代桐城名人有美學宗師朱光潛,一代大哲方東美,革命家、外交家黃鎮,農工民主黨創建人章伯鈞,巨型計算機之父慈雲桂等,這片人文勃興、代有英才出的土地,如今桐城市已產生院士15人;桐城明清兩代有據可考的進士240人,舉人640人,貢生509人,明清兩代進士、舉人人數,與同屬安慶府之懷寧、潛山、太湖、宿松、望江等五縣進士與舉人總和相比,還超越一倍有餘。明清之際,大量世家大族遷入桐城,程朱理學發展鼎盛,尊儒重教風氣盛行,「窮不丟書、富不丟豬」成為民間共識,《桐城耆舊傳》記載:「城裡通衢曲巷,夜半誦聲不絕;鄉間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

(黃斌 攝)

「鐵打桐城」 桐城市是國家4A級嬉子湖生態旅遊區、4A級桐城活海歡樂水世界、4A級黃梅酒業文博園景區和3A級桐城文廟·六尺巷景區,是文壇「桐城派」故裡、黃梅戲之鄉,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享有「文都」盛譽。(黃斌 )

相關焦點

  • 建於康熙年間寬僅6尺的這條巷子,為何能傳承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我家兩堵牆,前後百米/長德義中間走,禮讓站兩旁/我家一條巷,相隔六尺寬/包容無限大,和諧詩中藏......」在2006年的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中,安徽籍知名藝人趙薇演唱了歌曲《六尺巷》。歌曲《六尺巷》取材於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典故,也正是因為這一次六尺巷通過歌曲的形式登陸央視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桐城六尺巷的歷史佳話,一夜之間傳遍祖國的大街小巷。六尺巷位於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部,是一條用鵝卵石鋪成的全長100米,寬度僅僅只有六尺寬的巷子,建成於清朝康熙年間,至今已有280多年的歷史。
  • 六尺巷: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為啥值得今人深思?
    吳家人看見此舉也是頗為驚訝,也退讓出了三尺,由此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小巷。途經安徽,可以去到桐城老城區轉轉。老城區的第一景,自然是「六尺巷」。在老城區錯綜複雜的小巷子裡,要想找到六尺巷並不難,這一切都得益於功能日益完善的導航。六尺巷巷前是高大的徽派漢白玉牌坊,上面刻有「懿德流坊」四個大字。烏石照壁,正面所刻的是六尺巷的人物圖,背面是張英的生平事跡。
  • 安徽省縣級市,桐城市
    文化是桐城最具特質的資源,也是桐城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資源。桐城有各種不可移動文物500多處,其中重點地面文物130多處。桐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也很豐富。以「六尺巷」為代表的眾多的民間故事與傳說,數千首民間歌謠,多彩多姿的民俗,《高撥子》、《十番鑼鼓》,獨具特色的民間舞蹈和民間諺語,以及彩繪、編織、雕刻、刺繡、紙紮等民間工藝等。原始社會即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胼手胝足,刀耕火種。
  • 德國小磨坊 VS 中國六尺巷
    桐城六尺巷六尺巷位於桐城市區西后街,東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為宰相府,巷北為吳氏宅,全長100米、寬2米,均由鵝卵石鋪就。據姚永樸《舊聞隨筆》、《桐城縣誌略》載:老宰相張文端公(清康熙文華殿大學士張英)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巷南為宰相府,巷北為吳氏宅,全長100米、寬2米,均由鵝卵石鋪就。關於它有一個典故,其中的詩寫的很好,廣為流傳。
  • 春晚上的《六尺巷》:淺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修心立德為之本
    「六尺巷」雖然看起來很小,但是它蘊含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它是一個文化的新載體,其典故所包含的謙和禮讓精神實際上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它的「寬」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人們的心靈境界與和諧禮讓精神上。
  • 讓他三尺又何妨|聽黃梅戲裡的六尺巷
    吳氏感其義,亦退讓三尺,故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都說「六尺巷」很寬,但它的「寬」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人們的心靈境界與和諧禮讓的精神上。當今的六尺巷作為一個文化的載體,其典故所包含的關於「禮」的精神實際上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
  • 格盟酒店,安徽省桐城市同安路店——歷史文化名城之旅
    桐城,安徽省轄縣級市,素有「七省通衢」之稱,是皖西南的交通樞紐和承東啟西的通達之地,素有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享有「文都」的盛譽,「桐城派」主盟清代文壇200餘年,在中國文化史上蔚為高峰。桐城風景名勝眾多,為大家廣為知曉的是桐城老八景和新十景。
  • 【邂逅老城】翔鳳巷,身藏在濟南的「六尺巷」
    沿著平泉胡同從北往南走,如果不是巷子口寫著的「翔鳳巷」幾個字,你很可能會錯過這條毫不起眼的小巷。翔鳳巷東起平泉胡同,西到芙蓉街,是目前濟南最窄的一個小巷,巷子長約有100米,最窄處只有80釐米寬,雖然「小」,但卻展現了老濟南人忠厚善良、謙恭有禮的精神品質。
  • 六尺床的長和寬是多少?
    尺,也是常用的測量單位之一,不過對於現在的有些年輕人來說,尺寸的單位名詞顯得比較陌生,下面我們就一起了解看看6尺床標準尺寸長寬是多少?三、六尺床的長、寬大家對於尺寸只知道大概的範圍,如果非要讓你說出轉換成米,想必很多人都不知道, 那麼6尺床的長寬分別是多少釐米、米呢?
  • 雷祖殿是一條小巷
    壽星觀過去香火如何興旺,我已不可知,但是我在「殿」裡上學、長大、成年,在這片或許有神明保佑的地方度過了近四十年的光陰,既體驗了獨屬於那個年代長沙小巷的生活方式,又留下了人生最難忘的一段回憶。1959年,我們全家搬入雷祖殿時,根本見不到殿的影子,只見到一條長50多米,寬約3米,南通北不通的「斷頭路」。路中間還有一條更窄的不到1米寬的巷子可通到附近的龍王宮和馬王塘。
  • 心寬一寸,路寬一丈
    心胸寬了,眼前皆是風景;心若小了,滿目皆是荒涼。02眼寬,是做人的修養清朝時期,宰相張廷玉家與一位姓葉的侍郎兩家相鄰而居,都要蓋房屋,但為了地皮發生了爭執。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正是由於張廷玉的寬容大度,這才避免了鄰居之間的衝突。雨果曾說過: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 成都的寬窄巷子,中國式的院落夢想
    成都的寬窄巷,由寬巷子、窄巷子 和井巷子三條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其之間的四合院落群組成。民間有「寬巷子不寬,窄巷子不窄」的說法,兩條250米長、8米寬的巷子,正因為有了歷史裝載的故事,寬窄的感覺在於人們的心中。
  • 江蘇-張家港的這些小巷子,你走過哪一條?
    北京有胡同,上海有弄堂而張家港,有星羅棋布的老街巷子鑽進那些曲折的小巷中每一條巷子背後似乎都有一個故事它蘊藏著張家港人深刻的兒時回憶小巷裡,藏著最市井的港式生活走進這塊區域,目及之處是各棟年代不一的民宅,但都不高,視線會隨著一道道窄窄的巷子收緊。灣士岸的小巷很窄,窄到有些巷子只能容得下一輛電瓶車通過,我們卻曾在這窄窄的巷子裡,追逐打鬧,度過了一整個童年。窄窄的小巷兩邊,是斑駁開裂的牆體,和住在小巷裡的一戶戶的人家。
  • 成都的寬窄巷子,風景獨特美麗,是值得一去的旅遊地點
    如果你來成都,你必須去寬窄巷子, 因為成都是一個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 我想是因為這裡有永遠玩不完的地方! 所以今天的小編要告訴大家成都的寬窄巷子, 那到底有什麼魅力?寬窄胡同實際上是三條胡同,即寬胡同、窄胡同、井巷, 這三條小巷平行,可以從一條小巷走到盡頭,繼續朝另一條小巷走, 一進去,你就會看到兩個大字,寬度很窄, 胡同裡有各種各樣的商店和餐廳,不管店的大小,都提倡「悠閒地在成都生活」的理念, 這也是成都最有魅力的地方。
  • 張正揚攜六尺巷慈善基金會為九重城村大愛捐贈
    近日,安徽大別山區迎來了入冬第一波寒潮,連日來的陰雨天氣使得2020年的冬天顯得格外寒冷,就在這寒風凜冽的冬季,宿松縣九重城村委會廣場卻暖意融融,熱鬧非凡,一條印有「六尺巷慈善基金會為九重城村大愛捐贈
  • 讓的價值與民風,阡陌之讓與六尺之讓
    汽車和人爭過斑馬線2、六尺之巷六尺巷的故事非常出名,張英是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何等的高官,何等的權威,他的家人自然可以神氣飛揚。為了一條窄窄的路和吳家爭執不下,吳家也是有人做官,雖然官職不敢和張英相比,但也不服氣。張家自然感覺佔了上風,其實已經超越了地界之爭,是面子之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