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收到家書,說家裡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裡發生糾紛,要他利用職權,疏通關係,打贏這場官司。張英閱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千裡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後,主動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了也自覺讓出三尺地,結果成了「六尺巷」,「讓他三尺又何妨?」此舉避免了鄰裡劍拔弩張,兵戎相見,對簿公堂,化幹戈為玉帛,被自古傳為佳話。
故事中,張英沒有以權謀私、仗勢欺人。鄰居也沒有把對方的客氣當福氣。彼此各讓一步,都做出了讓人感動的舉動。人與人相處,只要多一分謙讓,多一份寬容,就能避免很多矛盾。化幹戈為玉帛,形成和諧的人際關係,也能大大提升人們的幸福指數。
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凡是不要爭強好勝、斤斤計較。
生活中,當有人對你惡語相向時,你會怎麼做呢,是一笑而過,還是據理力爭?當有人無理取鬧時,你是氣急敗壞,還是冷靜解決?不順心的事情隨時會發生,我有時候會因為別人的一句惡語,一整天內心都翻江倒海的,怎麼都無法平靜。有時想想:何必呢?為了這些不開心的事情影響正常生活,太不值得了。於是深呼吸,調整心態,轉移注意力,嘗試各種方法讓自己釋懷,看來我還需要慢慢修行。
古人說:路流一步,味讓三分。讓是一種素質高的表現,說明你有一顆寬容的心。吃虧是福,在這裡吃的虧,會在其他方面彌補回來。適度的讓,人生之路才能更順,我們才能走得更遠。
我的一個朋友,有一次雨天趕著出門辦事。一隻手打傘,一隻手騎車。當對面汽車逼近時,手忙腳亂,沒來得及剎車,摔倒在地。當時沒覺得怎麼樣,司機要帶她去醫院檢查時,驚魂未定的她說:「沒事,你走吧。」然而,當她自己坐在路邊緩了一會後才發現,身上幾處擦傷,還挺疼,車子也有些損壞。於是自己去修了車,買了消毒藥水回家擦。當她把這事說給我們聽的時候,我們都替她後怕,也感慨她真是個善良的人,好人有好報。真是無巧不成書。沒幾天,她和家人開車出門時,撞倒了一位老人,當時是她老公開的車,嚇得臉色都變了,心想這下遇到大事了,也不知道人家傷得怎麼樣。誰知那位老人被他們扶起來後,拍拍身上的灰說:「我沒事,小夥子,別怕,你們走吧。」他們一再堅持要帶老人去醫院,老人還是匆匆走遠了。於是她又跑來和我們感慨,激動地問我們,是不是善有善報,這來得太快了,連臺詞都一樣一樣的。
所以,生活中需要友善,我們都應該學會寬容。越友善越寬容,生活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