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2020-12-23 用文字記錄心情

在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收到家書,說家裡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裡發生糾紛,要他利用職權,疏通關係,打贏這場官司。張英閱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千裡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後,主動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了也自覺讓出三尺地,結果成了「六尺巷」,「讓他三尺又何妨?」此舉避免了鄰裡劍拔弩張,兵戎相見,對簿公堂,化幹戈為玉帛,被自古傳為佳話。

故事中,張英沒有以權謀私、仗勢欺人。鄰居也沒有把對方的客氣當福氣。彼此各讓一步,都做出了讓人感動的舉動。人與人相處,只要多一分謙讓,多一份寬容,就能避免很多矛盾。化幹戈為玉帛,形成和諧的人際關係,也能大大提升人們的幸福指數。

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凡是不要爭強好勝、斤斤計較。

生活中,當有人對你惡語相向時,你會怎麼做呢,是一笑而過,還是據理力爭?當有人無理取鬧時,你是氣急敗壞,還是冷靜解決?不順心的事情隨時會發生,我有時候會因為別人的一句惡語,一整天內心都翻江倒海的,怎麼都無法平靜。有時想想:何必呢?為了這些不開心的事情影響正常生活,太不值得了。於是深呼吸,調整心態,轉移注意力,嘗試各種方法讓自己釋懷,看來我還需要慢慢修行。

古人說:路流一步,味讓三分。讓是一種素質高的表現,說明你有一顆寬容的心。吃虧是福,在這裡吃的虧,會在其他方面彌補回來。適度的讓,人生之路才能更順,我們才能走得更遠。

我的一個朋友,有一次雨天趕著出門辦事。一隻手打傘,一隻手騎車。當對面汽車逼近時,手忙腳亂,沒來得及剎車,摔倒在地。當時沒覺得怎麼樣,司機要帶她去醫院檢查時,驚魂未定的她說:「沒事,你走吧。」然而,當她自己坐在路邊緩了一會後才發現,身上幾處擦傷,還挺疼,車子也有些損壞。於是自己去修了車,買了消毒藥水回家擦。當她把這事說給我們聽的時候,我們都替她後怕,也感慨她真是個善良的人,好人有好報。真是無巧不成書。沒幾天,她和家人開車出門時,撞倒了一位老人,當時是她老公開的車,嚇得臉色都變了,心想這下遇到大事了,也不知道人家傷得怎麼樣。誰知那位老人被他們扶起來後,拍拍身上的灰說:「我沒事,小夥子,別怕,你們走吧。」他們一再堅持要帶老人去醫院,老人還是匆匆走遠了。於是她又跑來和我們感慨,激動地問我們,是不是善有善報,這來得太快了,連臺詞都一樣一樣的。

所以,生活中需要友善,我們都應該學會寬容。越友善越寬容,生活越美好。

相關焦點

  • 【以案釋法】千裡修書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之後,本院對原、被告所居住宅院現場進行勘查,情況為: 1.被告新建大門坐西朝東相接原告的南牆,大門上的雨扇與原告南房上的雨扇相接; 2.被告在距原告南牆約5米處,建有高約1.5米的磚牆; 3.被告將原告的磚塊堆於路側。裁判結果 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 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清朝康熙年間,大學士張英收到老家來信,說為了三尺宅基地,和鄰居吵了起來,要他幫忙。 他看完一笑,揮筆回信: 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裡人看到信後,馬上不爭了,還讓出了三尺地。鄰居知道後,也讓出了三尺地,成了著名的「六尺巷美談」。
  • 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生活不是你死我活,也無需一較高下
    三尺巷的來歷,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生活不是戰場,不是你死我活,也無需一較高下 宰相張英世代居住在桐城,他的府第與吳宅為鄰。有一年,吳家建房子時佔據張家的空地,張家不服,雙方發生了糾紛,互不相讓,於是告到了縣衙門。因為張吳兩家都是顯貴望族,縣官左右為難,遲遲不能判決。
  • 六尺巷: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為啥值得今人深思?
    「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家喻戶曉的名詩出自清朝大學士張英之手。相傳康熙年間,張英桐城老家的家人和鄰居吳家就宅基問題發生了爭執,因為兩家的宅地都屬於祖上基業,再加上年代久遠所以缺乏鐵證,兩家人對宅界更是誰都不肯相讓。
  • 「千裡修書只為牆」的主人公到底是誰? (上)
    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但是,收到馮溥回信,拆開一看,大失所望:裡面僅有一詩: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房府也聽說了京城來信的事情,並且看到馮家主動退後三尺,深受感動:人家馮家這樣做,咱也不能無動於衷,於是也退後壘牆,原先狹窄的通道變得寬敞了很多,兩家和好。兩府之間便形成了一條東西走向的街巷,名之夥巷街,為後世傳頌。   馮溥(1609~1692),青州益都人,字孔博,又字易齋。他是馮裕的六世孫,「北海世家」的後起之秀。幼負才氣,8歲就能讀懂《左傳》及秦漢以下古文。
  • 【司法為民】一張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司法為民】一張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2020-11-17 18: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州夥巷街的傳說:千裡修書只為牆(上)
    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但是,收到馮溥回信,拆開一看,大失所望:裡面僅有一詩: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房府也聽說了京城來信的事情,並且看到馮家主動退後三尺,深受感動:人家馮家這樣做,咱也不能無動於衷,於是也退後壘牆,原先狹窄的通道變得寬敞了很多,兩家和好。兩府之間便形成了一條東西走向的街巷,名之夥巷街,為後世傳頌。      馮溥(1609~1692),青州益都人,字孔博,又字易齋。他是馮裕的六世孫,「北海世家」的後起之秀。幼負才氣,8歲就能讀懂《左傳》及秦漢以下古文。
  • 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出自哪裡?看完後明白了!
    全詩: 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1、與清代人張英有關 張英,安徽桐城縣人。張英在清朝京師北京任職。老家蓋房子,鄰居葉秀才提出要張家留出中間一條路以便出入。
  • 讓他三尺又何妨|聽黃梅戲裡的六尺巷
    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廣為傳唱的「讓牆詩」出自「六尺巷」裡的一段歷史典故。吳家欲佔用之,張、吳兩家遂起糾紛,張家即刻修書進京求助宰相張英。張英看過家書,批詩云:「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吳氏感其義,亦退讓三尺,故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 鄰裡爭地寸把長,讓他三尺又何妨!襄州兩男子為5公分宅基地互毆雙雙...
    「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種鄰裡間化幹戈為玉帛的「六尺巷」的故事流傳至今,成為美談。可家住襄州區黃集鎮的兩個鄰裡,卻因5公分宅基地問題發生糾紛,進而大打出手,雙雙受傷,引發故意傷害案。
  • 讓他三尺又何妨?去傳聞中的「鐵打」文都桐城看看!
    記得上次見到華表是在天安門,作為鼓勵帝王勤勉的圖騰,華表一般只出現在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築物前,能在學校門口見到,證明這是一所有故事的百年名校。知名文學家和教育家吳汝綸寫下了校訓「勉成國器」,而校園內的「桐中敲銅鐘,童男童女同上學」至今還沒能有人對出下聯。坐落於桐城老城中心的文廟,也不僅僅是個供遊人參觀的景點。
  • 女研究生、三尺巷,一段當世佳話
    於是張家人想到了在朝廷身居要職的張英,於是給張英修書一封,希望借他的權望力壓鄰居一頭。張英收到書信後以為是家人的思念,正開心,可是打開書信一看卻是自己人和鄰居爭地基的事情,不免有些失落和生氣。張英倒不是因為自己家的地被別人佔了而感到生氣,他氣的是家人不懂得鄰裡和睦相處的重要——為了區區半尺牆而兩家爭得面紅耳赤。於是回書一封: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 開封市公安局順河分局:民警巧借「三尺巷」典故化解多年矛盾
    民警將雙方帶回派出所後耐心勸解,王敬武還對當事人講了清朝大學士張英勸家人退讓宅基地的著名典故,並以「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名句勸雙方,希望雙方也能「讓出三尺距離,以化解鄰裡糾紛」。  教導員張虎、民警李曉華也一直在為鄭家老大講解當天事件所涉及的法律知識,並從鄰裡關係、道德觀念上勸說鄭家老大。鄭家老大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主動向劉家老大道歉。
  • 【社區警務工作】讓他三尺又何妨
    【社區警務工作】讓他三尺又何妨 2020-09-15 19: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讓他三尺又何妨」——解鄰裡矛盾,增鄉風文明
    「讓他三尺又何妨」——解鄰裡矛盾,增鄉風文明 2020-07-02 16: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看泉港區檢察院如何化解現代版「三尺巷」鄰裡矛盾!
    看泉港區檢察院如何化解現代版「三尺巷」鄰裡矛盾!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千裡修書只為牆
  • 他曾寫下讓牆詩,六尺巷因此得名,兒子是清朝重臣
    張家人一氣之下寫信給張家主人張英,要他來主持公道。張英是當時朝廷的大學士和禮部尚書,因政務繁忙常年不在家。看到家書本來很開心,卻沒想到妻子的家書竟是因為那條巷子,於是他便給妻子回信一封,「千裡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收到回信的張家人醒悟了,主動讓出三尺地。而吳家人也被張家人的做法感動了,也主動讓出三尺地。
  • 濟南市公安局章丘區分局借「讓牆詩」化解鄰裡十年積怨
    古有詩云:「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幾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令人想不到的是,這小學三年級課本裡的鄰裡矛盾現如今依然在上演。民警到達現場後,遠遠地就聽到村民賈某喊到:「牆起之日就是人亡之時!」兩戶村民都叫來了兒女、親戚,雙方互不相讓,劍拔弩張。看到民警出警,雙方雖然放棄了打架的念頭,但誰也不願讓步,問誰都是一肚子苦水,自認委屈。正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十年的積怨,又豈是一兩句可以說清楚的。
  • 多掃三尺又何妨
    他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端倪,於是找來掃把,一邊打掃,一邊回想前不久連務會上發生的一幕。當時,就是為了打掃衛生的事,班長們七嘴八舌地提議,焦點無非是各班衛生責任區大小不一、界線不明,希望連裡重新劃分。「連隊要靠大家建,大家都是一家人,凡事斤斤計較,容易產生隔閡,不利於內部團結。」張紫昕不容分說,當場就拒絕了。沒想到,現在居然發生了這種事。
  • 讓人三尺,渡己一生!(精闢)
    每天早上6:00準時分享,請放心關注。古人云:「讓人三分不吃虧,容人三分無損失。」人生在世,需學會讓步,處事時學會退一步,待人時學會寬一分。很多時候,我們為了不讓自己吃虧,看起來不軟弱,選擇咄咄逼人。殊不知,一味的爭執只會將自己陷入困境之中,適當的退步反而會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