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禪畫與畫禪

2021-02-08 靈隱寺

佛教流傳至中國,分為若干宗派,其中「禪宗」最為聞名,是中國本土化程度較高的佛教宗派,同時也體現了中國農業社會的最高文化成就。禪宗在六世紀初,由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大師傳到中國,初始於中國南北朝時代,到八九世紀興盛起來。唐宋以來中國禪宗大師輩出,分南北宗,尤其是慧能大師所傳的南宗更為影響巨大。南宗後期所衍生出來的教派有五家二派之多。各家各派皆有所長,代代相傳,息息相循,雖「不立文字,教外分別傳」,但後世的禪宗文字書籍之多(如承先啟後的「語錄」和雅俗共賞的「公案」),傳法派系之眾,令人嘆為觀止。

藥山李翱問道圖

禪宗帶動了中國的文藝創作,諸如文學詩歌、美術繪畫、庭園建築、雕塑美工,乃至茶藝等,皆別出風格。其後文人雅士對「禪宗」這種風格無不心嚮往之。其中「禪畫」就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大特色,這是以善用毛筆為書畫工具的中國畫家最引以為豪的成就之一。

「禪畫」是修禪者以毛筆為工具,用筆墨表達禪理的繪畫作品,它不拘任何體裁和表現何方式,中心只是為了體現禪心。原本是禪師接引學佛之人的手法之一,後逐漸影響到文人畫的創作。禪畫盛行於唐宋時期,至明清時方為式微。總體來看有以下幾點特徵:

1.從佛教「禪」的思想出發,通過禪畫表現自己領悟的境界;禪畫是中國禪宗特有的藝術之一,修禪者用筆墨來表達對禪道的感悟,同時也為唐宋以來中國繪畫史增添一支新鮮的血脈。禪與畫在某種意義上是相同的,兩者都是性情的流露。禪畫受了禪家「頓悟」精神的影響,不循古法,只抒發自己強烈的感受。做畫力求筆墨簡練,不畫名山大川和崇山峻岭,只畫一般的山頭,不注意細部的刻畫,講究意境空闊,這一切都和禪宗思想意義相通。

京都清涼寺藏貫休《羅漢圖》

以禪畫聞名的畫家和作品,在畫史上有唐末禪月大師的十六羅漢、五代石恪的二祖調心圖、南宋梁楷的六祖截竹圖、南宋畫家法常、明末清初石濤、八大山人、擔當和尚等人。後世畫家的繪畫體材由佛畫人物逐漸轉移到山水、花鳥、走獸、果實等,筆墨強調自由表現,一氣呵成,無礙自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習禪之人做畫的精神狀態即澹泊寧靜,作畫猶如行雲流水,揮毫自如,抒發自我真性情。縱觀這些作品,其筆法簡練但禪意盎然,有時畫面偶有一處空白,則滿紙皆活。

玄沙接物利生圖王維在《畫法秘訣》中曾言:禪畫作為一門藝術,要「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美學原則。也就是說,要想達到藝術的美,必須把表現自然的特徵作為開端,而且要加以主觀的創造,才能使之完善。一個畫家,「或咫尺之圖,寫千裡之景;東西南北,宛而目前;春夏秋冬,生於筆下」,僅有對自然的模仿是不夠的,還要有安排萬物的氣魄才能成功。畫禪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以禪論畫」,即以「禪」的觀點去指導作畫。在中國畫史上,中唐和晚唐禪與詩畫就開始出現融合,到了宋代,禪意畫已達到了一定的水準,特別是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更是通過他的簡遠筆墨,將儒、釋、道並融的本土禪畫推向一個頂峰。欣賞禪畫不能簡單理解為其畫面簡、空、繁就是禪畫。禪畫必須體現內在禪意、禪境。我們可以分別從筆墨、空白、機鋒、修道幾方面品論禪畫。首先看筆墨。筆墨為國畫之根本,關於毛筆,中國很早就有記載如秦代蒙恬造筆,之後中國人這枝柔軟的毛筆在畫者的手中歷盡千年的淬鍊,使得運用自如。習禪之人用筆寫出心中丘壑,筆毛柔軟方可用於渲染水墨虛實效果,來表現心中所悟。而墨為黑色,是眾色之合,墨色可表示禪家拙樸木納之氣。向來禪門和尚穿的百衲衣就以灰黑色為主,他們看來由靜默才能接近自然本體,從而借用外形來修養身心。筆墨通過宣紙來表達禪意,水墨淋漓在紙上,墨色千變萬化變化。禪畫只有黑墨一色,因美色令人多欲,目必欲極五色之娛,身心受幹擾,心神不定,將是引發禍害之媒介。如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莊子也說五色、五聲、五味之害,原因亦在此。由此導致宋元以來禪畫的風格「在筆墨上,寥寥幾筆,墨氣筆力,樸質灑脫,神韻情趣,溶合渾厚,恰到好處,粗中有細,飛白頓墨,靈活不滯,輪廓簡化,不求繁雜,神氣全得躍然紙上。」如南宋梁楷的《仙人圖》《六祖伐竹圖》《布袋》等。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造型或豪爽俠氣或赤子童心,或白髮鶴顏或袒胸露肚,酒氣方甘,筆墨自然生動,整幅作品一氣呵成。再看傳為五代石恪所畫的《二祖調心圖》。圖有一長者,右手託腮,兩腿交差坐著,以悲天憫人的深思狀;還有另一老者,右手斜伏在一睡虎上,老人慈祥入眠。衣紋粗曠幾筆,彈動自如,臉部細加構勒,顯出二祖慧可修行調心的公案。墨色濃淡表現陰陽明暗,筆墨隱藏玄妙禪機。若以「留白」來論畫,更是以禪論畫的一大特色。中國畫布局,留白是一獨創。一張畫只畫一部分,其他部分空白不畫,那種空曠的感覺可讓欣賞者有遐想的空間,往往畫面空間不畫比畫的更可給人無限遐思。為什麼留空白是禪畫的一大妙用呢?這要從禪門的佛理上去作了解。對於「色」與「空」在佛家有精闢而徹底的剖析。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上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話。佛法中「色」是指宇宙萬物的的一切現象,「緣起假象謂之色,緣生無性謂之空,雖有假象都無實體故言不異」。從以上這四句文無非是要眾生了解世間一切因緣所生法,即如《金剛經》的中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畫面留空白,不只是一張作品的布局經營位置,更多意義在於隱含禪法義理。並且又因為中國文人雅士本就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留下「空白」也正好暗含道家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諸如南宋時代玉澗「廬山圖」,畫面左下角繪三個層次的山巒,前、中、後三個山頭墨色濃淡分明,在山間有飛瀑瀉下。在右邊留下一大半空白,玉澗並題「過溪一笑意何疏,千載風流入畫圖,回首社賢無覓處,爐峰香冷水雲孤」。這一幅畫的意境很明顯的,是寫東晉時代慧遠在廬山辦蓮社,弘揚佛教淨土法門。同時也表現慧遠法師立誓發弘願,終年在山辦道,以溪為界不下山,而有「虎溪三笑」的故事。禪者借用筆墨,寫出心靈的聲息,在有限的人生歲月,拓開思想領域,創造廣大的世界。猶如五祖法演傳所說的:將四海水為一枚硯,須彌山作一管筆,有人向虛空裡寫祖師西來意五字,太平下座,大展坐具,禮拜為師。禪畫是表達禪理的方便法門之一。禪的本質是要看入自己生命本性的藝術。所以禪畫表現手法往往是脫俗、空寂、古拙、無味、兀傲。體現非知識、非理論、無意識、無邏輯心靈所想;但經常又用灑脫、風流、瘋顛、活潑等很平常的外像來表現,一切皆如本能。所以禪畫不拘任何體裁、不拘任何方法,只要把握禪心即可。由於禪宗的教學方法是要學禪之人「悟道」,因此畫禪和禪畫的內在精神也在於此。

蓋聞欲種福田,無過齋供最勝;希登覺岸,莫如布施為先。是故貧婆以一飯而為忉利天王,昔人施七錢得報金輪皇帝。苟能具嚴精潔,奉萬德之慈尊,心起虔誠,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無虛棄,德有攸歸,多臻福慧於今時,早脫塵勞於異日!

長按左側二維碼,線上供佛齋僧,同植勝因!

原夫人畜攸分,貪生之心理一致;形骸雖異,本覺之佛性無殊。詎可以我強而欺彼弱,將他肉以養自身?屠門痛夜半之聲,罪淵無底;浩劫感空前之苦,業海靡涯。深望改往以修來,斷惡而行善,護生如己,普勸共種福田;愛物成仁,自卜同躋壽域!杭州靈隱寺農曆每月十五舉行放生祈福法會,長按左側二維碼,隨喜放生,廣結善緣!

相關焦點

  • 山河盡染,草木生輝——無禪先生禪畫評析
    無禪先生的畫作基本都只用自己寫的詩,唯有這批詩意畫例外,因為「中峰和尚的梅花詩暗含禪機,講述了博大深邃的禪淨合一的觀識」。 無禪寫蘭並其頌蘭云:「蘭之於我,每歲春日,微風輕拂,幽香暗遞,閒倚畫窗,賞新花數箭,勁葉幾撇,品高韻絕塵,俗累頓消。」這其實正是道出了他醉心於蘭的用意,他於畫蘭之中追尋道藝。宋代《宣和畫譜》有載:「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藝也者,雖志道之士所不能忘,畫亦藝也,進乎妙,則不知藝之為道,道之為藝。」無禪於蘭的情結,怎不在於這深遠的道藝?
  • 禪詩賞析 | 詩僧八指頭陀詠梅的境界(二)
    往期回顧:禪詩賞析 | 詩僧八指頭陀詠梅的境界(一)禪詩賞析 | 呈無示和尚(修改版)
  • 妙華法師:禪畫妙心 明月含笑
    文人畫的欣賞,首先要看作者是不是「文化人」,所謂文化人,一是要有獨立的人格,二是要具備士大夫精神,三是具有批判意識。法師顯然是「大文化人」,是大善知識。唐宋之後,中國書畫以文野判高低,帶有詩詞歌賦的書卷氣被視為基本要求。蘇東坡稱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畫貴有詩意,詩與畫的密切關係,歷代畫論皆有論述。自宋以來成為風氣,元代的大畫家幾乎都能詩,有些甚至是優秀的詩人。
  • 文人畫的三大精神支柱:莊禪、孤憤、戲墨
    這需要我們對畫作潛心鑽研。文人畫家獨立塵世的自我意識背後有三大精神支柱:莊禪、孤憤、戲墨。 一、心靈憩息之所——莊、禪 這裡的莊、禪並不專指老莊思想和釋氏之學導向的坐禪禮佛。中國的文人們對莊、禪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內涵。
  • 周紅藝的藝術價值貴在一種形而上的東西,或可曰道,或可曰禪
    先後出版了《周紅藝美術作品集》、《藝術賞析》、《周紅藝畫集》等著作。其山水作品亦漸漸呈現出豪邁大氣、欣然自得的意境。其作品的經典往往是通過「造境」來體現出的。這種山水風格的特徵,更是畫家精神世界的展示。周紅藝的藝術價值貴在一種形而上的東西,或可曰道,或可曰禪。
  • 人一半禪一半儒;畫一半野一半正
    一些被先人畫慣的名山大川,到了他的畫中,卻別具一格,另有新貌,有著不同於他人手筆的特色。 (畫中,髡殘背對,在河畔古樹下獨坐,他的禪房僅為一間茅屋,生活極其清苦。)
  • 詩詞賞析|蘇軾的《惠崇春江曉景》畫裡有詩,詩入畫中
    詩文賞析:北飛加歸的大雁,飛著飛著,隊形就快要散亂掉。就像北歸之人,對這裡產生感情,依依不捨,不願意離開此地。春回人間,春意已近,在僧人惠崇的畫裡,景物是凝固的。然而,在蘇軾的生花妙筆之下,凝固的圖畫變得生動了起來,平面的畫作融合了時空,看:桃花、竹林、春江,鴨戲春水;聽:大風、飛雪、朔漠,雁戀春江。
  • ♬ 美國 Bradley Hendershot 水彩作品賞析
    【 國際藝術大觀 】第548期 —— 美國 Bradley Hendershot 水彩作品賞析>· 國學十二道· 羅丹的又一次冥思苦想· 張大千等四位大師潑彩大作賞析· 徐樹立意象油畫作品賞析· 中國最美禪詩一百首· 世上幾人能悟透?
  • 【禪詩賞析】詠懷詩
    【賞析】 這是一首結合莊老闡揚佛理的我國最早的佛理詩之一。 作為一代身披袈裝的兩晉名僧,他多與名士交遊,廣涉莊老之學,玩味有無之玄與太初之境。
  • 鄭燮兩首《題畫竹》,竟然是兩首禪詩,道出了為人的胸懷與智慧
    這裡翻譯和簡析兩首《題畫竹》詩。兩首詩中,都有名句,名句裡有為人的智慧與胸懷,不是禪詩,勝似禪詩。《題畫竹》其一兩枝修竹出重霄,幾葉新篁倒掛梢。本是同根復同氣,有何卑下有何高!賞析:第一句,不說竹子長到雲裡去了,卻說竹子好像是從雲裡長出來的,說明竹子長得實在高,這是想像,虛寫,也是誇張。這樣表達,新奇有趣。還有,這樣的竹子是不是也很特別,和別的樹不一樣?
  • 跨越千年的藝術邂逅——摩崖刻經拓片畫賞析
    李邕《嶽麓寺碑》李邕《嶽麓寺碑》跨越千年的藝術邂逅 ——摩崖刻經拓片畫賞析作者:於海東經歷史的雨洗風磨,有點殘缺了對於畫家而言,要想在經過捶拓後紙筋斷裂、紙面凸凹不平,託裱後紙張過水、紙間漿水結層的大幅拓片上進行國畫創作,不比完成一張摩崖刻經拓片容易,常常是畫兒沒畫完,從拓片上脫落的細密巖沙已然撒滿腳面。作為拓片收藏新品種的鄒城北朝摩崖刻經拓片畫,因其所獨具的文物與藝術雙重價值,剛一展現,便引起收藏界和美術界的極大興趣。
  • 這首禪詩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實的存在
    #道法自然#(一)禪詩【賞析】這首詩表現了一個禪者安然自適、無事清純的禪心。禪心,佛性,我們人本來的靈性,從來就是清淨的,根本就沒有一點塵埃,就好像初生的赤子一般。而且,它無所謂新舊、古今。它無生無滅,是永恆存在的。青山、大地無不是佛性的呈現。既然如此,又何必多事,何必找它的歸宿,何必向人問津呢?!
  • 陳薪名花鳥畫作品賞析-清雅靈動 情趣盎然
    陳薪名花鳥畫作品賞析(本文作品來源:99字畫網)
  • 對聯長短句賞析集
    出句1:飄蓬萬裡詩心老【風清揚】對句1:寄語千秋客夢長【風清揚】賞析出句2:亂絮縈空遮白髮【風清揚】對句2:疏鍾到耳蕩西風【風清揚】賞析:亂絮縈空舞,白髮望歸鴻。鐘聲遙入耳,客淚落西風。出句3:鉛華洗去盡憔悴【風清揚】對句3:星鬥橫來自寂寥【風清揚】賞析:鉛華洗去淚橫流,對鏡香腮瘦;星鬥橫來眠未進,擎杯寂酒斟。
  • 大德寺鎮山之寶,牧溪禪畫巨作《觀音猿鶴圖》
    觀音猿鶴圖十三世紀 南宋禪畫三幅 絹本墨畫淡彩観音圖尺寸:172.4 x 98.8cm猿鶴圖二幅尺寸同:173.9 x 98.8cm三幅畫是有機結合的畫面,從內容上看,《觀音圖》是正面說教,而兩幅動物畫中,猿圖有勸世之衷,揭示了生靈本性之愛,但潛臺詞是"萬事皆空"。鶴圖則有喻世之意,暗示人間的險惡和遁入佛門的超拔,同時也深藏著這位畫僧企求解脫的心曲。從表現技巧看,他分別採用三種構圖類型和筆法表現三個主題。
  • 【作品賞析】蒙德裡安:這個用一生糾結畫直線的男人,並不簡單
    用了一生的糾結畫直線。 皮特·科內利斯·蒙德裡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蒙德裡安是荷蘭畫家,風格派運動幕後藝術家和非具象繪畫的創始者之一,對後代的建築、設計等影響很大。受影響於畢卡索、印象主義、表現主義和象徵主義。
  • 京海墨韻藝術家風採:柳長德山水畫作品賞析
    柳長德山水畫用筆俊逸,著色爽朗,使其畫作乾脆利落,精神氣十足。其色調清新,層次明麗,朝陽光明滿人間,高山環繞聚福,流水潺潺招運。01柳長德作品賞析《泉水清明月》/柳長德此畫色彩豐富而不混亂,筆墨嫻熟,線條爽利,和山的氣質相互統一。《山中一夜雨》/柳長德雲山蒼蒼,流水泱泱,此等境界,正如畫中所表現出來的美,白雲無盡,如人間仙境,可帶給觀者祥和之氣,同時生出騰雲駕霧的浪漫之情。群山林立,千峰競秀,仿佛仙人昂首天外,目之所及,便可喚醒心中萬丈豪情。
  • 汪氏禪漫之《鹿柴》隨談篇
    其詩自在灑脫,禪趣盎然,《鹿柴》堪為代表。不論詩禪,還是禪詩。不論以詩契禪,還是以禪入詩。兩者相得益彰,禪對詩有著深遠的影響。這樣,我們對詩的解讀就離不了禪。可是,詩與禪若完美契合,又怎能解讀?一解讀就已經背離了禪:以文學化的方式表現禪,即使,詩是生命的直觀,且較易與強調悟的禪契合,但是,在生命全體直觀的境界面前已是多此一舉了,還要解讀,豈不是越加思慮顛倒。
  • 和尚畫的畫,真的禪意雋永
    中原僧人所作的畫稱為「禪畫」也是理所當然的,但凡和尚畫的畫者就是「禪畫」也不盡然。有的畫家也是僧人,但他們的畫基本上屬於文人畫,還沒有進入「禪畫」的領域。 擔當在他的書畫中經常提到「禪畫」,曾說:「畫中無禪,唯畫通禪;將謂將謂,不然不然。」在題畫詩中曾說:「天趣若隨吾筆轉,畫禪無墨教誰參!」
  • 普明法師:如來禪與祖師禪
    五、祖佛分親疏此後,香嚴悟道的公案開始盛行於禪林間,諸方禪人浩浩坐地商量,或說如來禪淺、祖師禪深,如來禪有次第、祖師禪無次第,或說兩者根本沒有差別,今天禪和子們聚在一起時,還在重複論議這個話題。當代學者方立天先生在《如來禪與祖師禪》【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