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流傳至中國,分為若干宗派,其中「禪宗」最為聞名,是中國本土化程度較高的佛教宗派,同時也體現了中國農業社會的最高文化成就。禪宗在六世紀初,由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大師傳到中國,初始於中國南北朝時代,到八九世紀興盛起來。唐宋以來中國禪宗大師輩出,分南北宗,尤其是慧能大師所傳的南宗更為影響巨大。南宗後期所衍生出來的教派有五家二派之多。各家各派皆有所長,代代相傳,息息相循,雖「不立文字,教外分別傳」,但後世的禪宗文字書籍之多(如承先啟後的「語錄」和雅俗共賞的「公案」),傳法派系之眾,令人嘆為觀止。
藥山李翱問道圖
禪宗帶動了中國的文藝創作,諸如文學詩歌、美術繪畫、庭園建築、雕塑美工,乃至茶藝等,皆別出風格。其後文人雅士對「禪宗」這種風格無不心嚮往之。其中「禪畫」就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大特色,這是以善用毛筆為書畫工具的中國畫家最引以為豪的成就之一。
「禪畫」是修禪者以毛筆為工具,用筆墨表達禪理的繪畫作品,它不拘任何體裁和表現何方式,中心只是為了體現禪心。原本是禪師接引學佛之人的手法之一,後逐漸影響到文人畫的創作。禪畫盛行於唐宋時期,至明清時方為式微。總體來看有以下幾點特徵:
京都清涼寺藏貫休《羅漢圖》
以禪畫聞名的畫家和作品,在畫史上有唐末禪月大師的十六羅漢、五代石恪的二祖調心圖、南宋梁楷的六祖截竹圖、南宋畫家法常、明末清初石濤、八大山人、擔當和尚等人。後世畫家的繪畫體材由佛畫人物逐漸轉移到山水、花鳥、走獸、果實等,筆墨強調自由表現,一氣呵成,無礙自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習禪之人做畫的精神狀態即澹泊寧靜,作畫猶如行雲流水,揮毫自如,抒發自我真性情。縱觀這些作品,其筆法簡練但禪意盎然,有時畫面偶有一處空白,則滿紙皆活。
玄沙接物利生圖王維在《畫法秘訣》中曾言:禪畫作為一門藝術,要「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美學原則。也就是說,要想達到藝術的美,必須把表現自然的特徵作為開端,而且要加以主觀的創造,才能使之完善。一個畫家,「或咫尺之圖,寫千裡之景;東西南北,宛而目前;春夏秋冬,生於筆下」,僅有對自然的模仿是不夠的,還要有安排萬物的氣魄才能成功。畫禪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以禪論畫」,即以「禪」的觀點去指導作畫。在中國畫史上,中唐和晚唐禪與詩畫就開始出現融合,到了宋代,禪意畫已達到了一定的水準,特別是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更是通過他的簡遠筆墨,將儒、釋、道並融的本土禪畫推向一個頂峰。欣賞禪畫不能簡單理解為其畫面簡、空、繁就是禪畫。禪畫必須體現內在禪意、禪境。我們可以分別從筆墨、空白、機鋒、修道幾方面品論禪畫。首先看筆墨。筆墨為國畫之根本,關於毛筆,中國很早就有記載如秦代蒙恬造筆,之後中國人這枝柔軟的毛筆在畫者的手中歷盡千年的淬鍊,使得運用自如。習禪之人用筆寫出心中丘壑,筆毛柔軟方可用於渲染水墨虛實效果,來表現心中所悟。而墨為黑色,是眾色之合,墨色可表示禪家拙樸木納之氣。向來禪門和尚穿的百衲衣就以灰黑色為主,他們看來由靜默才能接近自然本體,從而借用外形來修養身心。筆墨通過宣紙來表達禪意,水墨淋漓在紙上,墨色千變萬化變化。禪畫只有黑墨一色,因美色令人多欲,目必欲極五色之娛,身心受幹擾,心神不定,將是引發禍害之媒介。如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莊子也說五色、五聲、五味之害,原因亦在此。由此導致宋元以來禪畫的風格「在筆墨上,寥寥幾筆,墨氣筆力,樸質灑脫,神韻情趣,溶合渾厚,恰到好處,粗中有細,飛白頓墨,靈活不滯,輪廓簡化,不求繁雜,神氣全得躍然紙上。」如南宋梁楷的《仙人圖》《六祖伐竹圖》《布袋》等。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造型或豪爽俠氣或赤子童心,或白髮鶴顏或袒胸露肚,酒氣方甘,筆墨自然生動,整幅作品一氣呵成。再看傳為五代石恪所畫的《二祖調心圖》。圖有一長者,右手託腮,兩腿交差坐著,以悲天憫人的深思狀;還有另一老者,右手斜伏在一睡虎上,老人慈祥入眠。衣紋粗曠幾筆,彈動自如,臉部細加構勒,顯出二祖慧可修行調心的公案。墨色濃淡表現陰陽明暗,筆墨隱藏玄妙禪機。若以「留白」來論畫,更是以禪論畫的一大特色。中國畫布局,留白是一獨創。一張畫只畫一部分,其他部分空白不畫,那種空曠的感覺可讓欣賞者有遐想的空間,往往畫面空間不畫比畫的更可給人無限遐思。為什麼留空白是禪畫的一大妙用呢?這要從禪門的佛理上去作了解。對於「色」與「空」在佛家有精闢而徹底的剖析。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上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話。佛法中「色」是指宇宙萬物的的一切現象,「緣起假象謂之色,緣生無性謂之空,雖有假象都無實體故言不異」。從以上這四句文無非是要眾生了解世間一切因緣所生法,即如《金剛經》的中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畫面留空白,不只是一張作品的布局經營位置,更多意義在於隱含禪法義理。並且又因為中國文人雅士本就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留下「空白」也正好暗含道家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諸如南宋時代玉澗「廬山圖」,畫面左下角繪三個層次的山巒,前、中、後三個山頭墨色濃淡分明,在山間有飛瀑瀉下。在右邊留下一大半空白,玉澗並題「過溪一笑意何疏,千載風流入畫圖,回首社賢無覓處,爐峰香冷水雲孤」。這一幅畫的意境很明顯的,是寫東晉時代慧遠在廬山辦蓮社,弘揚佛教淨土法門。同時也表現慧遠法師立誓發弘願,終年在山辦道,以溪為界不下山,而有「虎溪三笑」的故事。禪者借用筆墨,寫出心靈的聲息,在有限的人生歲月,拓開思想領域,創造廣大的世界。猶如五祖法演傳所說的:將四海水為一枚硯,須彌山作一管筆,有人向虛空裡寫祖師西來意五字,太平下座,大展坐具,禮拜為師。禪畫是表達禪理的方便法門之一。禪的本質是要看入自己生命本性的藝術。所以禪畫表現手法往往是脫俗、空寂、古拙、無味、兀傲。體現非知識、非理論、無意識、無邏輯心靈所想;但經常又用灑脫、風流、瘋顛、活潑等很平常的外像來表現,一切皆如本能。所以禪畫不拘任何體裁、不拘任何方法,只要把握禪心即可。由於禪宗的教學方法是要學禪之人「悟道」,因此畫禪和禪畫的內在精神也在於此。蓋聞欲種福田,無過齋供最勝;希登覺岸,莫如布施為先。是故貧婆以一飯而為忉利天王,昔人施七錢得報金輪皇帝。苟能具嚴精潔,奉萬德之慈尊,心起虔誠,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無虛棄,德有攸歸,多臻福慧於今時,早脫塵勞於異日!
長按左側二維碼,線上供佛齋僧,同植勝因!
原夫人畜攸分,貪生之心理一致;形骸雖異,本覺之佛性無殊。詎可以我強而欺彼弱,將他肉以養自身?屠門痛夜半之聲,罪淵無底;浩劫感空前之苦,業海靡涯。深望改往以修來,斷惡而行善,護生如己,普勸共種福田;愛物成仁,自卜同躋壽域!杭州靈隱寺農曆每月十五舉行放生祈福法會,長按左側二維碼,隨喜放生,廣結善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