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壇經》能成為禪宗典籍之王,是因為對傳統禪學的全面革新

2020-12-23 梅山易學

《六祖壇經》被譽為「禪宗典籍之王」,是中國禪門修行者的無上寶典,古人說「人生最大幸福事,夜半挑燈讀壇經」,可見對其價值與智慧的高度認可,有人甚至認為其可與《華嚴經》、《法華經》等經中之王相媲美。

網圖

作為一部由中國人自己所寫的經典,為什麼可以獲得如此無上的殊榮,而堪與佛祖所說的經典相併列呢?

要知道古往今來的學佛者大有人在,對於佛學的研究也是碩果纍纍,證入佛祖涅槃境界的也不乏其人,為什麼唯獨《壇經》可以超越眾人的著述而能夠稱王呢?

有些天才之作可以風靡一時,但是歷經千年歲月洗禮而能成為公認的「禪宗典籍之王」,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網圖

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殊榮,自然是有其別人所無法比擬的獨特價值的,而這個價值,就是因為慧能大師對於傳統印度禪全新的革命性改造,將禪學之道推向了一個全新的境界與高度,使世人都能因此而獲益。

要想真正認知《壇經》的價值,首先要從傳統的印度禪說起,禪,是梵語禪那一詞的簡稱,古譯為思維修、棄惡,新譯為靜慮、禪定案,是屬於色界的心地定法。

網圖

雖然禪學現在被認為是佛教的專有之道,但是在一開始,卻並不是佛教的專利,在釋迦牟尼之前,古印度的思想家為了與梵合一而從不淨的肉體中解放出我,便採用相應之宗的瑜伽的修定主義,來作為自己的修行之法。

這種古老的人與神彼此相應冥合,希望達到人神冥合之境的修行法,便是禪定,後來因為佛祖在金剛寶座上端坐思維,降伏一切心魔外道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時採用了此內證之法,所以禪定之法被納入了六度波羅蜜法中。

網圖

禪那一詞,本是指制心於一處思維觀法之意,是一種調心、調身、調息的漸進實修法門,與中國傳統的氣功修行極為相似。

被納入了六度波羅蜜之後,佛教中無論是空、有、小乘、大乘乃至外道各派都以禪那作為主要的修行方法,比如小乘的四諦十二緣起法,大乘的六度禪,天台宗的三諦三觀禪,法相宗的五重唯識禪,華嚴宗的十玄六相法界觀禪等等。

這些門派所修的禪學之道,雖然在內容和方法上有所差異,其層次與境界也有高低的分別,但是水有源而木有本,萬流歸海,其源頭則是在於佛祖在靈山法會上的那拈花一笑。

網圖

佛祖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從此作為以心傳心的傳統而被代代沿襲下來。

從佛祖傳法而下,西天二十八祖,中土五祖,一傳再傳,卻始終都未能脫離佛教禪觀與外道瑜伽的影響,潛形山谷的實證禪定之法,仍然是禪宗中最主要的修行法門。

這種古老的印度禪修之法,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必須要從因位漸次修習,一步一個腳印地循序漸進,以至最終的成佛證道,一步都不能差錯,就像人的成長一樣,只能漸進,所以被稱之為漸修禪。

網圖

而《壇經》之所以稱王,恰恰就是因為對這種傳統的漸修禪進行了全新的革命,打破傳統觀念,一改必須要循序漸進的修行之道,徹底的擺脫了傳統修行之道的窠臼,直截了當的明心見性,使人當下見道,立地成佛。

《壇經》的見性成佛之道,與《涅槃經》的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說一脈相承,認為眾生平等,皆有佛性,「不悟則佛是眾生,悟時眾生是佛」,其區別,只在一念之間的迷悟而已,「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

網圖

「迷聞經累劫,悟在霎那間」,認為法即一種,見有遲速,只要我們能夠當下體道,立地便可成佛,根本就不需要經歷那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磨練,所謂見則便見,擬議即差,步步皆是菩提,從而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與傳統印度禪「漸修禪」截然不同的「頓悟禪」。

《壇經》中所提出的見性成佛之頓悟禪修法,是對傳統漸修禪法的一次全新革命,將佛祖於一花一微笑之中的密意直陳開來,使眾生都能平等的直面自己的內心,將佛性統一於念念無住的當下之心,離妄遠非,以自己心性為成佛的根本。

網圖

「不立文字,見性成佛」,是南宗頓悟禪的特色,從此徹底地擺脫了那高高在上而世人難以企及的傳統印度禪定的修持之法,將佛法帶入了人間佛教的快速道中,才迎來了後來禪宗的輝煌發展。

無論是其結果,還是《壇經》中所說的諸法密義,都有著他經所不具備的高度,以此而言,《壇經》稱王,不也是很理所當然的一件事情嗎?

相關焦點

  • 佛教典籍|《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是中國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壇經》,是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的一部經典。
  • 詩與禪:禪宗革新運動與唐代文學發展
    王楊盧駱四人在社會上身份低微,個人命運也很悲慘(四人中三人死於非命),然他們對齊梁宮廷文學浮靡華豔之弊頗有認識,雖然自身創作尚未脫去餘習,卻能結合現實生活,努力拓展詩歌題材,使作品呈現出剛健闊大的格調,令初唐詩風煥然一新。其中陳子昂作為初唐詩文革新的重要人物,無論是在詩文理論還是實踐上,都展現出獨特的文學思想和革新精神。
  • 禪宗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位禪師,慧能禪師的禪宗理念,一起來學習吧
    從這一角度出發,我們對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思想進行一些探討,不僅具有全面發掘、全面理解慧能思想的重要理論意義,而且對於我們把握佛教理論與實踐的一致性在日常生活中切實解決好知與行的關係,具有不可忽視的實踐意義。佛學本為智慧之學,實踐之學,如果僅停留於討疏尋經的知解階段,就會把佛學變成一種純知識性的學問,從而使其「悲智雙運」的精神化為烏有。
  • 本性禪師:慧能禪學對福建禪宗的影響
    福建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福建佛學院院長、福州開元寺方丈本性法師出席,並發表題為《慧能禪學對福建禪宗的影響》的主旨發言。鳳凰網佛教編發本性法師發言內容如下:福建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福建佛學院院長、福州開元寺方丈本性法師(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本人今天要講的主題是:「慧能禪學對福建禪宗的影響」。
  • 禪學史上的一大疑案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註:即佛法精華),涅槃妙心(註:即真如本體),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指月錄》卷一)這個故事,以禪學的眼光來看,是一段絕妙的公案。當時,釋迦牟尼的說法不僅風趣,而且寓有深意,所以在場的僧眾都面面相覷,不知釋迦到底說的什麼法,談的什麼理,只有摩訶迦葉會心地一笑贏得了釋迦的付託,然而,由輕鬆微妙的說法一變為嚴肅的傳法後,這個在禪學上本是絕妙的公案到了禪學史上,卻成為一段最神秘的大疑案。
  • 禪宗經典《六祖壇經》令你頓悟人生的十句智慧佛語
    《六祖壇經》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本由中國人寫的佛經。作為佛教禪宗的至高經典,《六祖壇經》融匯了六祖惠能法師對佛學本質的深刻理解。書中經典的語錄不勝枚舉,如果我們能頓悟當中最精華的10句佛語,一定可以受益終身。
  • 禪宗的心印
    兩卷本沒有譯者等現象要成為證據,必須先證明經錄對佛經及其譯者的記載毫無遺漏,而事實上這一點根本得不到證明;至於說沒有請經東歸祖師名號,與前者是同樣的道理,不必多說。既然如此,還有什麼理由明確懷疑、否定《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的真實性呢?依鄙人淺見,這兩部經既有六事成就,其歸趣都是諸法實相,毫無疑問都是真正的佛經。
  • 《鈴木大拙禪學入門》
    《鈴木大拙禪學入門》 [日]鈴木大拙 著 海南出版社 定價:32.00元  內容簡介  此書為海南出版社「鈴木大拙禪學經典作品」系列第一輯首本著作,同時也是大眾了解禪學的最基礎的入門書。閱讀《禪學入門》,仿佛打開了鈴木大拙禪學世界的一扇門,也為人的精神提升開啟了一扇窗。鈴木大拙以其對東西方哲學的修養為背景,將禪學融合於西方哲學領域。此書從禪的內部來解說禪,避免了生硬搬用西方哲學觀點對禪進行臆測,但又超越了舊禪師所運用的打破語言概念的個體直覺方式,吸收了現代的思想方法,使禪的思想性可以在比較廣泛的基礎上得到交流。禪,源自於佛。
  • 【禪宗祖師】三祖僧璨大師
    據說他曾著有《信心銘》傳世,但經考證,《信心銘》的真實作者應是牛頭法融。  1982年在杭州出土一塊銘文磚,刻有下列文字:「大隋開皇十二年(592)七月僧璨大師隱化於舒之皖公山岫,結塔供養。道信為記。」這塊磚銘 所記,與現代佛教典籍相符,應當是可信的。  僧璨出家後,逢周武滅佛,他就隱居在舒州的皖公山(今安徽境內),「往來太湖縣司空山,居無常處,積十餘載,時人無能知者」。
  • 佛法:人間淨土——禪宗淨土思想對現代人處世之道的積極意義
    以佛教禪宗的淨土思想為例,看看對現代人們的處世之道有哪些方面的積極意義,可以為人們所借鑑和採用。在禪宗的經典《六祖壇經》之中,慧能大師讓我們不要對世間一切產生多伺妄求之心,要以改變自己的當下之心作為重點,認為心即是佛,能夠在當下獲得開悟而見性成佛,那麼當下之所在即是與佛之清淨無染淨土等齊之所。
  • 楊曾文:讀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
    此後,佛教諸宗逐漸會通融合,形成以禪宗為主體的融會型的中華民族的佛教。佛教是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份。要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不能不對中國佛教有所了解;研究中國佛教,也就必須研究禪宗。然而,長期以來中國對禪宗研究十分不夠,無論是對於禪宗人物、文獻、思想以及禪宗斷代史、通史的研究都沒有充分全面地展開,因而所取得的成果十分有限。
  • 太極拳與佛法同修之秘(上)
    佛家以出世法為究竟,但真正的出世法是在入世法中修煉的,認為眾生皆佛,一切世間法都是佛法,是以真正的大乘菩薩往往是以出家人和居士以外之各種不同身份示現的,故能因人說法而度人於無形,在太極拳中傳承的佛家禪淨密萬法歸一性命雙修無上法門,就是如此。
  • 佛法:為什麼六祖之後不再以衣缽作為傳人得法的信物?原因很現實
    一說到衣缽傳人,無論是360行的哪一行,人們都立刻便會想到這個人肯定是全面繼承了其老師的思想、學問、技藝等足以承上啟下之道的人,成為其師傳之道的繼承人,能全面體現其師傳之道的特色與思想。一,是五祖弘忍大師的囑咐在《壇經》中,五祖說:「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解自悟……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
  • 禪宗慧可大師奇人奇事
    禪宗在其誕生地印度也沒有成宗,卻在傳入嵩洛後,得於,慧可祖師發揚光大,慧可把印度佛法教義與中國的國情相結合,使佛教徹底的中國化,成為中國佛教延綿不斷的主流宗派。禪宗流傳久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教義和修行方法的簡易性。教內傳法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教條化、形式化的弊端,只重考據文字而不重把握精神,會喪失教義的靈魂。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之正本歸源敦煌版
    敦煌版緣起《壇經》是禪宗六祖惠能一的語錄, 由他的門人法海結集而成, 為研究惠能思想的根本典籍。《壇經》問世之後, 即有多種本子同時存在, 其間雖有詳略之分, 但無真偽之別。自從本世紀初發現了敦煌寫本《壇經》, 因共內容與現行幾種版本的《壇經》有不少出入, 於是在中外學者間出現了肯定敦煌本《壇經》而否定其他版本《壇經》的傾向。
  • 禪宗二十八祖-達摩祖師的東渡之路!
    達摩祖師原是南天竺香至王第三子,出家為僧後師從般若多羅大師,精研大乘佛法,成為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般若多羅大師囑咐達摩:「我滅度67年之後,印度將有災難,彼時印度佛法會受到大破壞,你那時要去中國傳法。到了中國後,先在北方傳法,因為南方的人還不懂佛法。」於是達摩祖師在中國傳法之後,便成為中國的禪宗初祖。
  • 一口氣貫穿中國禪宗史
    自六祖慧能大師以後,禪宗近乎「一統天下」,獨霸教門,其他宗派要麼銷聲匿跡,要麼隱而不彰。禪宗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化佛教,中國本土唯一一部佛經便是《六祖壇經》。從那以後,中國的寺院都多稱禪寺,修行都多稱參禪,僧人都多稱禪師。甚至很多不學佛的文人墨客,也將「禪」作為茶餘飯後的一種清談。中國的文學、藝術、建築等,甚至中國人含蓄內斂的說話風格,也頗有幾分「禪意」。
  • 佛教十宗之 禪宗全部
    安士高為佛教初期傳入最有聲望之譯者,其關於禪學之譯籍,則有禪行法想經及禪定方便次第法經等,其所譯禪籍多為小乘禪,包括《人本欲生經》、《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道地經》、《阿毗曇五法四諦經》、《十二因緣經》、《八正道經》、《禪行法想經》等。而鳩摩羅什、佛陀跋陀羅所譯的禪籍,以若禪秘要法經及坐禪三昧經等為主,多為大乘禪。
  • 問藥丨略答陽明心學與禪宗宗趣之異同
    禪宗是在佛教教理及教派極度發達之後,自博而約,自繁而簡,自理而事,所產生的一個宗派。因此,禪宗的產生具有融匯、總攝、超越、現證的意義。而陽明心學也是在儒家思想集大成的基礎上,產生的一個具有實證、心證、內證傾向的學派。錢穆曾提出,學術思想有兩大趨向相互循環,一為積累,一為消化,並認為禪宗六祖慧能即能消化佛教學術思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