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木大拙:當人們完全體會到禪,就會得到心的絕對平安

2021-01-14 網易新聞

禪修的目的,

正是要接觸那生意盎然的實相,

不,更好的說是在行住坐臥當中把握它。

無論禪是什麼,

它總是實證的、平凡的,

同時又是最有生命力的。

——鈴木大拙

鈴木大拙( 1870-1966 ),世界禪學權威,日本著名禪宗研究者與思想家。曾任東京帝國大學講師、大谷大學教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等職。在鎌倉圓覺寺從著名禪師今洪北川開始學禪。研究內容除禪宗思想外,還包括華嚴、淨土等佛教思想。他對於禪學最大的貢獻在於編輯與翻譯禪宗著作,並在自己論禪的作品中把禪學與科學、神秘主義相聯繫,從而激起西方世界對禪學的普遍興趣,聞名於西方的人文學界,比之同時代的其他日本佛教學者更具有世界性,在日本被譽為「世界的禪者」。

那個時代,西方最重要的知識分子都會看他的論著,榮格、弗洛姆等都密切地關注著他的每一篇新文章。海德格爾則直接說:「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我想表達的。」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這篇文章,摘自他的《禪學入門》。

1

禪是整體的心靈

禪像大部分的佛教教法一樣,是一種高度知性和形上學的哲學體系嗎?

我曾說我們在禪裡頭看到所有東方哲學的具體化,然而那並不意味著禪是一般意義下的哲學。禪絕對不是一個以邏輯和分析為基礎的體系。它甚至是邏輯的對立面,我所謂的邏輯是指二元論的思考模式。禪裡頭或許有個知性元素,因為禪是整體的心靈,在裡頭可以看到森羅萬象;但是心靈並不是一個可以分割為許多機能而解剖以後一無所剩的組合物。禪並不以知性分析對我們開示任何東西;它也沒有任何規定弟子們要接受的教義。

就此而論,你也可以說禪並無定法。習禪者或許有些禪法,但那是基於自身的考慮,為了他們自己的方便;他們不認為那是因為禪的緣故。因此,在禪裡頭並沒有什麼聖典或經教,也沒有任何可以直指禪的根本意義的咒語。如果有人問我說禪有什麼教法,我會說禪並無任何教法。即使禪有什麼教法,也是出自自家心裡。我們以自己為師,禪只是指路而已。除非指路本身就是教法,否則禪並不刻意規定什麼東西作為其教旨或基本哲學。

2

禪裡頭沒有神

禪宣稱是佛教,但是經論裡提出的一切教法都被禪視為只是浪費紙張,其作用也只在於拂去知識的塵埃,如此而已。但是我們不應就此以為禪是虛無主義。所有虛無主義都是自我破壞的,不知鄉關何處。否定主義作為一種方法並無不妥,但是最高的真理是一種肯定。當我們說禪沒有哲學,說它呵佛罵祖,否認所有教法權威,將一切經論棄若敝屣,我們不要忘記,禪就在否定的同時舉示了某種相當正面且永恆肯定的東西。

禪是一種宗教嗎?它不是一般意義下的宗教;因為禪並不敬拜神,也沒有什麼儀軌;亡者也沒有什麼歸宿。更重要的是,禪不需要他者去照顧靈魂的幸福,也不很在乎靈魂不滅的問題。禪沒有任何信理或「宗教」的累贅。

當我說禪裡頭沒有神,虔信的讀者或許會很吃驚,但這並不意味著禪否定神的存在;肯定或否定都不是禪所關心的。當一個東西被否定時,否定本身就蘊含著某個沒有被否定的東西。肯定亦復如是。這在邏輯裡是難免的事。禪想要超越邏輯,禪想要尋求一個沒有反命題的更高的肯定。因此在禪裡頭既不否認也不堅持神的存在;只是在禪裡面沒有猶太教或基督宗教所理解的那種神。禪既不是一種哲學,同理,禪也不是一種宗教。

3

禪的訓練在於開啟心眼

禪不能和印度的遁世者或某些佛教徒的默觀形式混為一談。禪認為「禪那」並不等於禪修。一個人或許會在禪的訓練裡沉思一個哲學或宗教的主題,但那只是附帶的事。禪是要覺照心靈的真正本性,據以訓練心靈本身,做自心的主人。直指自心或即靈魂的實相,是禪宗的基本目標。因此,禪不只是一般所謂的默觀或禪那。禪的訓練在於開啟心眼,以澈照存在的理由。

空中鳥默觀什麼?水中魚默觀什麼?它們只是飛翔,只是優遊。這還不夠嗎?

我們可以說基督宗教是一神論,吠陀宗教是泛神論,但是我們無法以類似的主張去談論禪。禪既不是一神論也不是泛神論,禪並不適用這些名稱。在禪裡面並沒有什麼執持的對象。禪是虛空中飄蕩的雲。沒有螺絲鎖住它,也沒有繩索系住它;它任運自在。任何默觀都無法將禪繫於一處。默觀不是禪。無論是泛神論或是一神論,都不是禪所專注的主題。如果禪是一神論,它會要弟子們默觀那以遍照世界的聖光泯除一切差別分殊的萬物一體性。如果禪是泛神論,它會告訴我們說,即使是田野裡最平凡的花朵,也映現著神的榮光。但是禪會說「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禪要一個人的心自在無礙,即使是一或全體的概念,也都是絆腳石和葛藤,只會戕害精神本來的自由。

因此,禪不會要我們去沉思狗子是不是神,或者三斤麻有無神性。如果禪這麼做,那麼它就落入某個哲學體系,也就再也不是禪了。禪只是去感覺火的溫暖,冰的冷冽。因為天寒時我們會冷得發抖而去烤火。正如《浮士德》所說的,「感覺便是一切」。但是此處所指的「感覺」必須就其最深層且純粹的形式去理解它。即使只是說「就是這個感覺」,也意味著禪已經不在了。禪是無法概念化的。此即為什麼禪難以捉摸。如果說禪主張任何默觀,那也會是如實觀照雪的白,烏鴉的黑。

4

當人們完全體會到禪,

他就會得到心的絕對平安,

也可以正其性命。

因為禪是無底深淵。禪會以另一種方式說:「三界無法,何處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璇璣不動,寂爾無言。覿面相呈,更無餘事。珍重。」須臾猶豫,禪便一去不返。三世諸佛都要你再一次擬舉,卻已經是「三千裡外」。「殺心」、「自我陶醉」,誠然!禪沒時間去和這些評論瞎攪和評論者或許會說,禪把心智催眠成無意識狀態,好去體悟佛教所謂的「空」,主體在其中無法意識到客觀世界或自我,落入廣袤的空裡頭。這個詮釋同樣誤解了禪。

的確,禪的某些語詞或許暗示著這樣解釋,但是如果要了解,我們必須做個跳躍。我們必須橫越那個「廣袤的空」。如果主體不想被活埋的話,它必須從一個意識狀態裡醒來。唯有拋棄「自我陶醉」,而且「醉漢」也要真正醒覺到他的深層自我,才可能體悟到禪。

如果有所謂「殺」心,那就交給禪吧,因為禪會讓被殺者和無生命者重獲永生。禪會說:「重生吧,從夢裡醒來吧,從死裡復活吧,你這醉漢。」因此,不要蒙著眼去看禪,你的手抖得太厲害了,也無法抓得著禪,而且不要忘記,我不是喜歡耍嘴皮的人。

這類批評不勝枚舉,我希望以上舉隅足以讓讀者接受對於禪的正面描述。禪的基本理念是要探索我們存在的內在結構,而且是儘可能以直接的方式而不假外求。因此,禪呵斥一切類似外在權威的東西。絕對的信仰只在一個人的內在存在裡。如果禪裡頭有任何權威,那也是來自內心。這是在最嚴格意義下的真理。

5

禪是平常心

即使是論理能力,也不被認為是究竟或絕對的。相反,它會障礙心和自身最直接的溝通。知性的任務只是一個媒介,而禪則無關乎媒介,除非它想要和他人溝通。因此,一切經教都只是方便假設,其中並無任何究竟。禪要如實把握生命的核心事實,而且是以最直接且生動的方式。禪自稱是佛教的精神所在,其實它也是一切哲學和宗教的精神。當人們完全體會到禪,他就會得到心的絕對平安,也可以正其性命。除此之外,我們夫復何求?

或謂,既然禪的確是一種神秘主義,那麼它在宗教史裡就不是什麼獨一無二的東西。或許是吧,但是禪是自成一格的神秘主義。它所謂的神秘主義,無非日照花開,或是我現在聽到有人在街上打鼓的聲音。如果這些都是神秘主義的東西,那麼禪有一籮筐。有人問禪師什麼是禪,他回答說:「平常心。」這不是很平凡直接嗎?它和什麼教派精神一點關係也沒有。

6

禪只關心生活的實相

基督徒和佛教徒都可以習禪,正如大魚小魚都可以在海裡悠遊。禪是海洋,禪是空氣,禪是山,禪是雷鳴閃電,是春天的花,是夏天的暑熱,是冬天的雪,不,不只如此,禪更是人。儘管禪宗史裡積累了許多形式、習慣和附會,但是它的核心事實卻始終生機盎然。此即禪的殊勝之處:我們可以不偏不倚地觀照究竟實相。

如前所述,禪在佛教裡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有系統的修心法門。一般的神秘主義總是過於奇詭譎怪而脫離常軌,禪則對此有著重大的革命。禪把那高亢入雲的東西拉回到地上來。隨著禪的開展,神秘主義也就不再神秘莫測;它不再是精神異常者的突發性症狀。

因為禪就開顯於市井小民最平凡無奇的生活當中,在行住坐臥當中體會生命的實相。禪以有系統的修心去觀照它;禪打開人的心眼而得見那周行不息的偉大奧秘;它打開人的心量,在一彈指間領受時間的永恆和空間的無限;它讓俗世生活猶如在伊甸園裡漫步一般;而一切靈性的造就皆不假任何教義,而是直指那蘊藏在我們自性裡的真理。

無論禪是什麼,它總是實證的、平凡的,同時又是最有生命力的。古代有一位禪師,在說明禪是什麼的時候豎起一指,有一位禪師則是踢球示之,更有一禪師掌摑問道者。如果那深藏於我們自性的內在真理如是開示,那麼禪豈不是一切宗教當中最實證且直接的靈修方法嗎?這個實修方法不也是最原創的嗎?

的確,禪總是原創性的,因為它不和概念打交道,而只關心生活的實相。若從概念去理解,那麼豎一指也只是日常生活裡的一件瑣事;但是在禪的眼裡,它卻迴蕩著神性的意義和創造性的生命力。只要禪能在我們陳腐而拘於概念的生活裡指出這個真理,那麼我們就必須承認它有其存在的理由。

為了彼此不走散

歡迎點擊「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大家】東風西漸:鈴木大拙與禪
    但讀者或許要問的,鈴木大拙帶給西方世界的「禪」,到底是什麼?一種文化?一種哲學?抑或是某我們也並不熟悉的內容?民國時期,胡適曾與鈴木大拙有一場非常激烈的禪學爭論,胡適對鈴木大拙的主要批評,就是認為他所論述的「禪」,乃是一種非理性化、非知識化的神秘經驗,與現代西方知識發展方向完全背離。
  • 佛系青年注意了,來看看鈴木大拙如何說禪,又如何解釋禪是什麼
    禪是什麼?在鈴木大拙看來,禪不是可以用一句話定義的,所以在《鈴木大拙禪學入門》這本書裡,他用描述和類比的方式告訴我們:禪,是一種神秘主義,它無法用邏輯去分析,堅持的是一個人的心自在無礙,禪是依賴於個人體驗從日常生活中獲取的。禪這個字,大家都熟悉,但解釋起來很難。
  • 《鈴木大拙禪學入門》
    《鈴木大拙禪學入門》 [日]鈴木大拙 著 海南出版社 定價:32.00元  內容簡介  此書為海南出版社「鈴木大拙禪學經典作品」系列第一輯首本著作,同時也是大眾了解禪學的最基礎的入門書。閱讀《禪學入門》,仿佛打開了鈴木大拙禪學世界的一扇門,也為人的精神提升開啟了一扇窗。鈴木大拙以其對東西方哲學的修養為背景,將禪學融合於西方哲學領域。此書從禪的內部來解說禪,避免了生硬搬用西方哲學觀點對禪進行臆測,但又超越了舊禪師所運用的打破語言概念的個體直覺方式,吸收了現代的思想方法,使禪的思想性可以在比較廣泛的基礎上得到交流。禪,源自於佛。
  • 鈴木大拙:5句話告訴你何為「禪意人生」
    鈴木大拙(1870~1966),世界禪學權威,日本著名禪宗研究者與思想家。其主要作品為:《禪與生活》、《禪與心理分析》、《禪者的思索》、《禪是什麼》、《通向禪學之路》、《禪學隨筆》。鈴木大拙除了對禪學思想研究的很深刻一位,他對其他的例如淨土佛學等也非常的有研究,他的很多著作在全世界都享有很大的名氣,甚至引起了研究禪學的熱潮。對於很多人來說,總是能夠聽到禪這個字,但是對於禪卻沒有什麼細緻的理解。禪是「靜」的一種行為,現在多指跟佛教有關的事物。今天我就為大家節選了鈴木大拙曾經說過的五句話,希望能夠讓你認識到什麼為禪意的人生。
  • 鈴木大拙的禪學風骨
    近年來,宗教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對宗教的研究也日益受到東西方學術界的關注。宗教是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它伴隨著人類走過了漫漫長路,滲透到人類活動的諸多領域,如政治、軍事、道德、文學、藝術,等等,產生了巨大影響。
  • 鈴木大拙:禪是要剝離一切為粉飾自己而添加的覆蓋物
    鈴木大拙乃日本禪學大師,被譽為「世界的禪者」,現當代最著名的禪文化的傳播者,被塞林格尊為「心靈導師」。
  • 「胡適與鈴木大拙佛學論辯」之研究方法論
    的確,吾人用以探討佛理的憑藉若是不同,佛理呈現出來的形象亦會有異,近代佛教史上一場涉及胡適 (1891 – 1962) 及鈴木大拙 (1870 – 1966) 的著名論爭當有助解釋以上觀點。是以,鈴木大拙在之後的二、三十年才對胡適有關禪宗的理解不斷批評,認為對於涉及禪宗的事情作出分析是一回事,但禪的義理本身卻是另一回事。縱使吾人對有關禪宗的各項歷史均有更為詳盡的認識,卻不代表對禪理的把握便會因此提升。
  • 走進日本鈴木大拙博物館:他將禪宗傳入美國,曾與魯迅文人交鋒!
    除了日語,鈴木大拙還精通英語、漢語和梵語,並翻譯過各種宗教文獻和學術文章。鈴木大師鈴木與魯迅的文人交鋒鈴木大拙雖然在西方奠定了傳播禪宗文化的基礎,但在中國的交流中卻因社會環境等原因沒有得到廣泛認知。鈴木大拙曾先後兩次到訪中國,但受到時局的影響,慘遭冷遇,當時高瞻遠矚的魯迅先生從兩國人民友誼出發,會見了鈴木大拙。會晤以後還合影留念。鈴木大拙對與魯迅的晤談非常滿意,他知道魯迅能飲酒後,還讓秘書齋藤貞一送去一箱麒麟牌啤酒,贈給魯迅先生。直到晚年回憶時,鈴木大拙還說:此行「獲益良多」。關於二人的會見,鈴木大師曾作了如下附記:「因內山書店主人的幫助而會見魯迅先生。
  • 「禪」到底是什麼?日本人鈴木大拙,講得清清楚楚!
    因為在禪宗那裡,既沒有應當頂禮膜拜的神,也沒有應當遵循的儀式,既沒有死者往生的樂土,也沒有祈念冥福的目標,也沒有人們所強烈關心的滅或不滅的靈魂。禪宗完全擺脫了這種通過類似教義構成的宗教性的羈絆。聽到「禪宗無神」也許有些虔誠的讀者會大吃一驚,但這裡所說的並非否定神的存在,因為否定或肯定都是禪宗所不願與聞的。
  • 讀《鈴木大拙禪學入門》有感
    了解到佛學,到底在說什麼,而且是用西方人的視野去解讀禪宗,其實我們中國出了很多,大事但是截止到目前我們還沒有一位大師可以像他那樣成功。那麼剛剛我們說到當時賈伯斯。年輕的手藝學習休息,過長那麼,他就是從,鈴木大佐書開始的那麼他曾經寫過好多書我記得我大學時候讀過他好多好多,書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那麼,其中有一本書就是禪學,入門,它在寫的時候面向讀者他就是。從讀者一看人家的緯度都切得非常的好,按照他的解讀禪,早是誕生在,印度後來傳入中國,那麼結合了中國的思想,文化就變成,了禪宗後來又從唐朝傳入了日本那麼禪宗在日本。
  • 鈴木大拙:當我們不期待任何事,便可以成為自己!
    自古以來,修行的主要重點是擁有一顆清明、平靜的心,不管你做什麼事。我們所見到的、所聽聞的一切,沒有一件事是完美的。但是,就在這不完美裡頭,即是完美的實相。文:鈴木大拙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開拓出屬於自己的真正的道路,一旦做到了這一點,我們開拓出的道路,就會是一條遍通一切的道路。這話聽起來很玄。當你把一件事情徹底弄明白之後,你就會了解一切,但如果你試圖了解一切,這樣反而什麼都不會了解。最好的方法是先了解你自己,了解自己之後,你就會了解一切。所以,當你努力開拓自己的道路時,就能夠幫助他人,也會得到他人的幫助。
  • 拙,方為大美
    若以工巧為標準, 當然比不上工筆畫家筆下精緻鮮豔的花鳥, 但其中自藏生機和美感, 更能夠從內心深處喚起人們對生命活力的嚮往。 平淡才是真實,繁華反而不可信任。
  • 《楞嚴經》二禪三重天
    此天天眾是由二禪下品相應之業而生於此天,天人個個身高二由旬,約合八十裡高,壽命二大劫,然後命終,重新輪迴。佛說:阿難!三重梵天的天人,依次修梵行圓滿後,有能力統領和攝受梵眾天、梵輔天和大梵天的一切天眾,得到如此證境後,自身的清淨澄心不動,寂寂湛然而生光明,在光明中有妙樂世界現前,這個世界就是修二禪這一類行者往生的地方,名少光天:即二禪第一重天。
  • 山 中 問 禪 (二)
    我們這個心本來是清淨的,無量劫以來所造的種種惡業,覆蓋在我們清淨的本心上面,業障很重。但是不管惡業有多少、有多重,我們的心也一樣是清淨的。種種惡業,種種煩惱與清淨本心並沒有永久結合在一起,而是可以分開的。見自心本來面目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行的。禪的主要興奮點在思辨的實用結果,而不在思辨本身。
  • 拈花一笑,即心是佛,祖師禪的遇見
    八萬四千毛竊裹,如來禪與祖師禪。一回白汗俱通暢,忌口更須三十年。【宋】釋了惠禪,到中國以後分了兩種,一種叫如來禪,一種叫祖師禪。在印度的時候,佛陀時代沒有分如來禪或者祖師禪,只是說共法和不共法。祖師禪怎麼來的呢?
  • 國恩寺如禪法師妙談禪茶
    佛教稱做任何事都應「念茲在茲」,手在工作時,心思就在手上;雙腳走路時,心念就在腳上;開口說話,精神就放在嘴上。總而言之,就是我們的精神要統一,心念要一致,不可分神,心神不分散就稱為禪。禪是如此,禪茶也是如此。
  • 禪與禪宗略說
    一說到禪,人們馬上會想到禪宗,好像禪就是禪宗,只有禪宗才可以說禪,其實這是誤會了禪的本意,禪不僅是佛教所有,也是與外道所共有的。自達磨東來,到六祖慧能,形成了中國佛教特有的禪宗。緒說一說到禪,人們馬上會想到禪宗,好像禪就是禪宗,只有禪宗才可以說禪,其實這是誤會了禪的本意,禪不僅是佛教所有,也是與外道所共有的。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印度,婆羅門教的夜柔吠陀中就說到修禪,不過最初不名為禪,而稱之為瑜伽。
  • 茶:靜的是心、悟的是禪、滌的是魂
    一杯茶,從燒水到開始前泡茶,再到細細地品嘗,沉澱的是茶葉和自己的內心。當你舉起茶杯的時候,茶湯裡倒影的人是你,喝進嘴裡的,是自己。世間大美之物,往往如曇花一現;瞬間之美最為動人,嘆息更是短暫;唯有我們杯中的一盞茶,隨著手臂的錯落舞動,帶給人視覺的無限唯美和身體的無窮生命力。
  • [推薦]法鼓八式動禪-立姿
    只要能勤加練習,在行、住、坐、臥之中,都能以動禪的修行方式,清楚享受身心放鬆的感覺,讓人安定自在。二. 功能:法鼓八式動禪除了具有健身的效果外,還能調心,幫助人們將散亂心轉為專心,並進而達到身心合一。勤加練習後,可應用在生活中,時時放鬆、放下身心。三. 對象:法鼓八式動禪不分男女老幼,不論健康或患病,任何人皆可。四.
  • 經歷了一次禪七修行,體悟了禪宗直截了當的佛性
    所以「前空轉變」,不管是轉變到哪一種空,都是妄見。「不用求真」,一切都是現成的,不假外求。現在已經坐在如來佛的家中了,還求什麼?所以執著有、執著無,落入兩邊,統統不對。那應該怎麼辦呢?必須要停止自己分別取捨的知見。如同禪宗祖師所說「知見無知」,要達到無知。所謂無知,不是糊裡糊塗,而是沒有能知、所知,只有這個絕對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