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新興縣國恩寺,始建於唐代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它與六祖惠能祝髮道場廣州光孝寺,畢生弘法道場曲江曹溪南華寺鼎足而立,並稱六祖三大祖庭。國恩寺因為既是六祖肉身菩薩的故居,又是六祖弘法、示寂以及輯錄 六祖「法寶壇經」的聖地而名揚海內外。
近日筆者有緣見到如禪法師,聽他講講在佛教思想中的禪茶是什麼樣子。
「禪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過去有禪師說,挑柴運水無非道,行住坐臥皆是禪。意思是說,修行是在點滴功夫上,是生活中的努力,吃飯、喝茶無不是禪。」如禪法師從「禪」字開始解釋。
禪是如此,禪茶也是如此。「禪茶並沒有什麼界定,有些人會把寺院附近採的茶稱為禪茶,其實我覺得並不需要這樣按地點去劃分,」如禪法師說道,「茶不分禪與不禪,只要是對人體好的茶,能給修行的人助緣的,就是禪茶。」在他看來,茶葉本身的屬性比世人強加於上的文化內涵更實在,也更重要。「喝茶求的是身心康泰,種茶也應將健康放在首位。」如禪法師說,近年來,關於茶葉的負面消息不少,農殘超標、使用催芽劑等新聞讓人對於喝茶有點「怕」了,在喝茶時還要擔心是否安全,茶不僅不能幫助修行,還會妨害修行,更別提禪茶了。
「有人會去爭論是茶禪一味還是禪茶一味,在我看來卻是沒有必要。」如禪法師認為,過於執著哪個字前哪個字後,就是落了執著,這也不是修禪。他用一個頗有禪意的詞稱呼為「文字障」,即過於執著於文字,而不能透過文字了解其中奧義。「修禪就是放下這些執著,無論是茶禪一味還是禪茶一味,說的就是以茶修禪而已。」
關於茶佛門有個著名公案「吃茶去」,是禪師茶人們的金科玉律,成為人們千年討論不休的話題。
唐高僧從諗禪師,常住趙州觀音寺,人稱「趙州古佛」。《廣群芳譜茶譜》引《指月錄》中載:有僧到趙州從諗禪師處,師問:「新近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什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吃茶去。」自此以後,「吃茶去」成為著名的茶文化典故。
「吃茶去嘗到的是茶的百味,苦中有甜,甜中有苦,就好比人生也有百味,甘苦自知。」如禪法師接著說,吃茶能體會到的感覺只有吃茶的人自己知道,是甜是苦,是冷是熱,別人是沒辦法體會的,且不說每個人的感覺不一樣,喜好不一樣,就是喝的那一口茶也是與他人喝的不同的那一口。「茶的味道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我表達出來的感覺對你來說也許也不是那回事,這就像佛教說的悟道,是無法言表的,是以心傳心的。」這便是「吃茶去」的禪意所在。
在中國茶史中,「禪宗茶道」自成一派,與「貴族茶道」「雅士茶道」「世俗茶道」並稱四大茶道。因茶有「三德」,利於叢林修持,由「茶之德」生發出禪宗茶道。僧人種茶、制茶、飲茶並研製名茶,為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茶學的發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勞。
茶聖陸羽3歲時育於竟陵龍蓋寺,由主持增智積撫養,陸羽自小就跟著積公學習煮茶技藝,並迷上了這門技藝,最終著成世界第一部茶學專著 《茶經》。可以說,《茶經》主要是中國僧人種茶、制 茶、烹茶、飲茶生活經驗的總結。
走出方丈室,筆者忽然覺得心靈得到洗滌,眼見之物似乎有了一點不同。國恩寺內依然香火鼎盛,善男信女依然在佛前祈求著平安,只是,御賜的國恩寺牌匾駐守著自己的職責,報恩塔沉默地佇立於寺內,六祖親手栽種的荔枝樹寂靜地生長,絲毫不受人聲鼎沸的幹擾。緊握手中一杯茶,大概,禪便是如此吧。
請到附近郵局訂閱《茶行天下》雜誌,刊號CN44-1694/S;郵發代號:46-546;雙月刊全年定價90元
版權屬於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茶行天下》未經允許請勿轉載或用於其他商業用途
轉載請註明來源:茶行天下
聯繫電話:020-83003588
投稿郵箱:4470303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