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恩寺如禪法師妙談禪茶

2021-02-26 茶行天下

廣東省新興縣國恩寺,始建於唐代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它與六祖惠能祝髮道場廣州光孝寺,畢生弘法道場曲江曹溪南華寺鼎足而立,並稱六祖三大祖庭。國恩寺因為既是六祖肉身菩薩的故居,又是六祖弘法、示寂以及輯錄 六祖「法寶壇經」的聖地而名揚海內外。


國恩寺現任方丈如禪法師,自1982年在國恩寺出家後,一直從事六祖思想文化的研究工作,編著有《六祖與國恩寺》等書,對六祖的生平與思想研究較深。

近日筆者有緣見到如禪法師,聽他講講在佛教思想中的禪茶是什麼樣子。

「禪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過去有禪師說,挑柴運水無非道,行住坐臥皆是禪。意思是說,修行是在點滴功夫上,是生活中的努力,吃飯、喝茶無不是禪。」如禪法師從「禪」字開始解釋。


佛教稱做任何事都應「念茲在茲」,手在工作時,心思就在手上;雙腳走路時,心念就在腳上;開口說話,精神就放在嘴上。總而言之,就是我們的精神要統一,心念要一致,不可分神,心神不分散就稱為禪。

禪是如此,禪茶也是如此。「禪茶並沒有什麼界定,有些人會把寺院附近採的茶稱為禪茶,其實我覺得並不需要這樣按地點去劃分,」如禪法師說道,「茶不分禪與不禪,只要是對人體好的茶,能給修行的人助緣的,就是禪茶。」在他看來,茶葉本身的屬性比世人強加於上的文化內涵更實在,也更重要。「喝茶求的是身心康泰,種茶也應將健康放在首位。」如禪法師說,近年來,關於茶葉的負面消息不少,農殘超標、使用催芽劑等新聞讓人對於喝茶有點「怕」了,在喝茶時還要擔心是否安全,茶不僅不能幫助修行,還會妨害修行,更別提禪茶了。

「有人會去爭論是茶禪一味還是禪茶一味,在我看來卻是沒有必要。」如禪法師認為,過於執著哪個字前哪個字後,就是落了執著,這也不是修禪。他用一個頗有禪意的詞稱呼為「文字障」,即過於執著於文字,而不能透過文字了解其中奧義。「修禪就是放下這些執著,無論是茶禪一味還是禪茶一味,說的就是以茶修禪而已。」

關於茶佛門有個著名公案「吃茶去」,是禪師茶人們的金科玉律,成為人們千年討論不休的話題。

唐高僧從諗禪師,常住趙州觀音寺,人稱「趙州古佛」。《廣群芳譜茶譜》引《指月錄》中載:有僧到趙州從諗禪師處,師問:「新近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什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吃茶去。」自此以後,「吃茶去」成為著名的茶文化典故。


「從諗禪師並不是要人直接吃茶,而是告訴弟子『悟道』的方法。」如禪法師解道。首先讓人從茶裡感悟人生,一片茶葉的製成是個很長且艱辛的過程,茶樹要從發芽到長成,茶葉被採摘後要殺青、要揉捻,需要人們一系列的勞作。這就好比人的一生,要經歷生老病死,人的修行也是一個長期勞作的過程。

「吃茶去嘗到的是茶的百味,苦中有甜,甜中有苦,就好比人生也有百味,甘苦自知。」如禪法師接著說,吃茶能體會到的感覺只有吃茶的人自己知道,是甜是苦,是冷是熱,別人是沒辦法體會的,且不說每個人的感覺不一樣,喜好不一樣,就是喝的那一口茶也是與他人喝的不同的那一口。「茶的味道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我表達出來的感覺對你來說也許也不是那回事,這就像佛教說的悟道,是無法言表的,是以心傳心的。」這便是「吃茶去」的禪意所在。

在中國茶史中,「禪宗茶道」自成一派,與「貴族茶道」「雅士茶道」「世俗茶道」並稱四大茶道。因茶有「三德」,利於叢林修持,由「茶之德」生發出禪宗茶道。僧人種茶、制茶、飲茶並研製名茶,為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茶學的發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勞。

茶聖陸羽3歲時育於竟陵龍蓋寺,由主持增智積撫養,陸羽自小就跟著積公學習煮茶技藝,並迷上了這門技藝,最終著成世界第一部茶學專著 《茶經》。可以說,《茶經》主要是中國僧人種茶、制 茶、烹茶、飲茶生活經驗的總結。


「歷朝歷代,由於出家人修行一般在深山之中,故會種茶當作一種藥,用來調節身體、治病救人,這是茶最本真的用途。就算現在,喝茶是為了提神、消食、平心靜氣。」自謙不懂茶道的如禪法師卻一句點到了禪宗茶道的精髓。他認為,喝茶是修行的一部分,喝什麼茶並不講究,而更看重喝茶時的心境,萬念放下,喝的茶就是好茶。

走出方丈室,筆者忽然覺得心靈得到洗滌,眼見之物似乎有了一點不同。國恩寺內依然香火鼎盛,善男信女依然在佛前祈求著平安,只是,御賜的國恩寺牌匾駐守著自己的職責,報恩塔沉默地佇立於寺內,六祖親手栽種的荔枝樹寂靜地生長,絲毫不受人聲鼎沸的幹擾。緊握手中一杯茶,大概,禪便是如此吧。

請到附近郵局訂閱《茶行天下》雜誌,刊號CN44-1694/S;郵發代號:46-546;雙月刊全年定價90元

版權屬於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茶行天下》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或用於其他商業用途

轉載請註明來源:茶行天下

聯繫電話:020-83003588

投稿郵箱:447030313@qq.com

相關焦點

  • 淨耀法師等「禪茶一味」書畫聯展將在臺灣開幕
    淨耀法師墨寶展示淨耀法師墨寶《禪》繼程法師「禪茶一味」書畫聯展將在臺灣開幕繼程法師出生於馬來西亞,是天才書畫家,創作只用水墨,雖僅黑白二色,但隨著禪修日久,往往下筆落墨放鬆自如,以心運筆渾然天成,畫中禪意自在獨具。
  • 妙華法師:禪畫妙心 明月含笑
    法師的書法作品,國畫作品是「印其心」之作,一壺佳茗喝畢,一席話談完,法師已瞭然你的心。人是自然之子,師自然造化非離人乎,非離人心乎。法師之講經說法、道德文章、詩書畫印非拈古之成教,而是以天地為境,以社會人生為爐,以傳統文化為薪火,以禪意為風,以清淨心煉化為己道,畫作以菩提心為水墨,以眾生心為紙張,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實乃「點心」之作,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皆自性自悟自度。
  • 正續禪寺-如證禪師,講述何為禪茶一味
    我們首先有談禪茶一味的概念,當然要談到茶禪一味呢,你可能還要具有一定的佛教基礎,不然的話在你的直觀思維中,茶和禪是兩個毫無關係的話題,你可能認為他是完全分開的。所以說你只有理解了禪的意境之後,你才能體現出茶的韻味,它和禪沒有區別,它的本身不是有區別。但是你要證道禪的一如的境界,你才能會喝茶,談論一個概念。
  • 宜興大覺寺舉行金剛講習會 妙笙法師分享佛光人精神
    妙笙法師為金剛義工講授「佛光人精神」。(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知主)佛光祖庭大覺寺為提升金剛團隊服務質量,加強宗門思想,12月25日安排「金剛義工講習會」,安排:佛光人精神、佛門行儀、禪茶一味等課程,共39人出席。
  • 精選20餘種寺院自產素點、禪茶供大眾請購,幫助寺院自養
    特色介紹:丹霞山護國寺常常把生活與禪結合在一起,追求生活中的禪,禪中的生活。野生古樹紅茶從採摘到製成都是純手工製作,不經任何機械加工。保留的禪茶的原有態。特色介紹:龍鬚有禪茶 ,祖師傳一葉,翠綠繞雲香,如天甘露味。龍鬚寺高海拔野生禪茶,天然無汙染綠色飲品,禪茶一味,品出龍須真味。
  • 禪茶一味,淡久生香.
    意境如茶,濃時不驕,淡時而有餘味,心境如禪,般若清欄,自若自清。禪在茶的餘味裡得道,茶在禪意裡衍生。禪茶一味,亦是人生滋味,淡久生香。禪,冥思、純厚、枯寂、洞徹,解茶之曠達隨心,釋茶之圓融自在,金木水火土乃茶之五性,茶與禪乃至真至拙至天然……禪茶一味,可讓人淡靜,清心,沉思,寡淡少欲,心生清涼之意;讓人心境如禪茶,澄澈空明,平和寧然。
  • 普明法師:如來禪與祖師禪
    據溈山所示,如果定義籍教悟宗的是如來禪,那麼借《楞嚴經》印證心地的溈仰禪法即屬如來禪。溈仰禪法若定義為如來禪,那什麼又是祖師禪呢?其次,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出處,最早見於一卷本《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之《拈花品》中。該品經文兩次出現了「世尊拈花」的內容,第一次專談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意義。
  • 真言宗悟光法師的秘密禪思想(一)
    如人學射久習純熟,更無心想行住恆與定俱。不怕不畏起心,為患虧於進學。[③] 悟光法師認為,由善無畏言可以看出達摩禪當屬四種禪中的大乘禪,而秘密禪是正念集中於境的有相禪。又從「學射」的比喻上看,秘密禪主張漸次修習到達悟境,與神秀之北宗禪類似。
  • 修養身心 增長福慧 ——全國大學生禪茶素食夏令營回放
    先後來授課的講師近三十位,他們之中:既有出家師父(如藥山寺明影法師、洗心寺悟聖法師、夾山寺明禪法師、杭州佛學院來聖法師、夾山寺來見法師),也有國內知名高校教授(如清華大學劉兵、蔣勁松,中國科學院劉海波、陳沐,北京行政學院張耀南,中國農業大學李建軍);
  • 名家共論禪茶文化 2020全國惠明茶禪博覽會開幕
    此次博覽會總展覽面積3萬平方米,展出內容包括:金獎惠明茶、靜安佛茶、臺灣茗茶、禪茶空間、經典古硯臺、百位全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創作、北京玉器廠名家名作、海派玉雕系列作品、陶瓷繪畫、潮州非遺、紫砂名作、綜合文創等近萬件多元文化品類。博覽會開幕式上,上海惠明茶禪美術館正式揭牌成立。
  • 空山新語,詩意王維——終南禪茶名人名家話王維文化論壇活動記
    長安雅士生活之:望終南山: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且看--論壇主持人李朵,主講嘉賓淨業寺方大本如法師丶藍田縣王維研究會會長張效東丶王維迷麻天闊丶作家史飛翔等,交流互動嘉賓李子白(省作協黨組成員丶文學院常務副院長
  • 斯裡蘭卡國家電視臺11次回放的禪茶音樂會,究竟特殊在哪裡?
    仁炟法師是禪宗臨濟宗第四十六代傳人、山東博山正覺寺的方丈,同時他也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山正覺寺禪修茶道」的代表性傳承人。為了弘揚中華優秀禪茶文化,仁炟法師融合了禪詩、茶道、音樂、戲曲、舞蹈、情景劇等表現形式,創辦了「中華原創禪茶音樂會」。
  • 「立雪斷臂 禪脈傳承」——邯鄲二祖寺隆重紀念慧可大師圓寂1423年
    國恩寺方丈如禪法師致辭少林寺衣缽延諦法師宣讀永信法師賀信二祖寺住持戒毓法師致答謝辭學者代表發言佛教在線河北訊  2016年4月22日,「紀念慧可大師圓寂1423年」暨「邯鄲二祖文化與地論學派國際學術研討會
  • 禪燈照舍利 靈光耀燕山 ---追思北京靈光寺演道法師
    《六祖壇經》曰:「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自古以來,此種空無之人生智慧,不僅是佛家法師畢生參悟之涅槃境界,也是云云眾生難以企及之夢想追求。對於參禪悟道的修行者而言,或許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緣故,筆者在北京時間11月29日早晨,突然與一位久未聯絡的北京朋友發送微信,不意卻被告知靈光寺首座演道法師於北京時間2020年11月28日已坐化圓寂。驚悉此聞,甚感意外,不勝追思,無盡緬懷。如按禪宗境界,既然無所從來,也就亦無所去,如今法師圓寂,又何必悲傷哉?
  • 禪之甘露 (成觀法師)
    正眼法藏02 禪之甘露(文後附《禪之甘露》PDF下載)成觀法師
  • 臺灣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果鏡法師一行寺院參訪
    心平法師與王琦局長陪同果鏡法師一同參觀了大乘禪寺大雄寶殿、香積堂、寮房等建築,座談時,果鏡法師贈送《聖嚴法師年譜》與果鏡法師剛剛翻譯的日文著作贈予心平法師及王琦局長。感恩正慈法師、心平法師的邀請。同時,王琦局長代表區委統戰部、民宗局歡迎果鏡法師一行訪問鹹安佛教代表寺院大乘禪寺,說到:「貴人來,丹桂芳。時間和人物都對了,所以一切都圓滿順利」。
  • 禪茶 | 在一盞茶的功夫裡,品味悠然的心境
    因此,茶人飲茶到一定程度時,則一片寂然,卻彷如天籟,寂然中自有生趣,自有禪意,自有百千萬種聲音,皆能入茶。那麼今晚,就讓我們在這禪茶音樂中,細細品味這杯香茗吧。一禪一世界,一茶一人生。參禪,在生死輪轉中尋求徹悟解脫。品茶,目的是暫時放下俗事。在一盞茶的功夫裡,品味悠然的心境。參禪,無非是放下,在頓悟的一瞬間雲淡風輕,清淨和寂。茶中有禪機,茶中有佛理,投片片茗茶,融滴滴甘泉,飄縷縷清香,得杯杯凝露,品正清和雅,聽禪茶無生。
  • 衍空法師訪談:禪、中西文化與現代人的修行
    《禪》刊在夏令營期間對法師做了訪談,本文系錄音整理。  《禪》刊:法師在香港寶林寺聖一長老座下出家 ,聖一長老是虛雲老和尚的弟子 ,是溈仰宗的傳人。您能不能介紹一下今天禪在香港流行的狀況?  衍空法師:香港佛教禪修的狀況是很複雜的。香港現在流行的佛法,不單是漢傳的佛教。我最初學佛的時候,1983 、1984 年那時,香港佛教界是比較簡單,還沒有南傳、藏傳、韓國的佛教。
  • 懷素大師一生鍾愛:禪、茶、苦筍和書法
    作者:曹蘭芳禪、茶、苦筍和書法,懷素一生所鍾愛也。從其留下來的《苦筍帖》可略知其意。《苦筍帖》是懷素寫給朋友的一封信,原文是:「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意思說的是:苦筍和茶這兩樣東西太好了,就請直接送來吧。
  • 【看得見的佛法】淨修法師: 淨心行善諸法平等,修己安人以和為貴!
    | 禪香| 禪茶 |禪武  |禪素 | 禪服 | 禪醫5、《看得見的佛法》本樂長老:本心怡然繼禪風,樂聞正教報煥公!6、《看得見的佛法》如福老和尚:如意妙果歸極樂,福慧雙修演華藏!7、《看得見的佛法》 弘一法師:弘化濁世成淨土,一輪圓月耀天心!8、《看得見的佛法》戒忍大和尚:戒為無上菩提本,忍是能度眾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