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一次禪七修行,體悟了禪宗直截了當的佛性

2020-12-23 禪淨密實修

從禪七回來至今,卻又是萬千念頭生、萬千念頭死,所不同的是念頭開始繞著思維修的路徑走,藉由提念、轉念、化念、思維修,讓橫衝直撞慣了的念頭轉向,讓習慣在眼、耳、鼻等等六根門中進進出出的念頭找到安住的空間。這念心是沒有半點增減、不曾生滅,原來禪七就是讓自己的覺性藉由數息、參話頭、中道實相觀站得起來又站得長,跌了很快又爬起來;

原來禪七就是讓念頭離開平時熟悉的路徑,不再在六根門中忙進又忙出;原來每一個當下都是要讓覺性長大的殊勝因緣,習氣來了似乎可以不再懊惱、討厭,因為知道覺性才是自己,發現了習氣時竟然也坐在覺性上了;原來自己的一切分別與覺受呈現的都只是自己的心念與心量。佛法稱為空門,修行學佛,世間上任何事情,應該統統都不要才對,這樣的理解,把空解釋成什麼都不要,身體也不要,性命也不要;

卻不了解,假使沒有契悟本心本性,就算統統都不要,也還不是佛法。不論布施錢財、甚至布施性命,都必須做到三輪體空,最後空也不執著,這樣才能契悟本心。所以「前空轉變」,不管是轉變到哪一種空,都是妄見。「不用求真」,一切都是現成的,不假外求。現在已經坐在如來佛的家中了,還求什麼?所以執著有、執著無,落入兩邊,統統不對。那應該怎麼辦呢?必須要停止自己分別取捨的知見。

如同禪宗祖師所說「知見無知」,要達到無知。所謂無知,不是糊裡糊塗,而是沒有能知、所知,只有這個絕對的知!這個知就是覺性,就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如如不動這念心。這念心是絕對的,竟像一盞燈、竟像一輪明月,孤月獨明。「慧」,不是指知道很多東西,而是指超自然事物外的這一念心;雖然是超自然事物外,但如果在想東想西也不對。

假使不知道這個道理,問東問西、求東求西,都是「見」。有了這個「見」,這念心就是攀緣顛倒,我們分析空觀,透過思維、分析,分析到最後,滅色歸空,得到一個空的境界;或是觀察這個世界,一切都是無常,最後統統都會變壞、都是空,這都是一種轉變,從「有」轉變為「空」。「前空轉變」,不管是轉到哪一種空,只要想到一個空,就跟這念心本性本空有所不同,這樣的「轉變」,已經離開了本空。

而這一些轉變,「皆由妄見」,無論是見有也好、見空也好,都是妄見。看到外面的境界是有,也是妄見;看到所有境界都是空,也是妄見。所以禪宗祖師告訴我們,不執著空、有兩邊,才是真正的正知正見。禪七期間的發願、懺悔,希望懺盡生生世世的惡業種子,於是在我相、人相、眾生相中,體悟到千萬年前的這念心正是在問誰的那念心。當我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受到驚嚇,剎那恐懼的習氣一現前,那在參話頭體悟的眾生心性平等,頓時消除了恐懼的念頭,這就是一「覺」即空。

禪七的老和尚能悲心無盡願無窮,因為老和尚是時時刻刻看到眾生的佛性,也清清楚楚看到我們所執著處,慈悲是如此的不分別,體會到「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毀」觀音菩薩的慈悲。以前禪七在乎的是自己的體驗與覺受,而這次禪七卻是更深的體會老和尚的悲、智、願、行,也為我們指出了明明白白的一條路,就是自己沒有直下承擔這念心。看清楚了這條「心路」,才知道修行的路上應該無一善不修、無一惡不斷、只要靠在生滅心上,就是繞遠路,也才了解原來心念是這麼直截了當的。

相關焦點

  • 廣結善緣,才有機會參加禪七,是一個人很大的福報
    禪七開悟,是參禪者最希望達到的,每次打禪七,都會有所體悟,但悟之大小與深淺,則因人而異。長時間的追求認知,終於引導我走進宗教的領域。接觸佛學後,最初幾次禪七靜坐,仍然在宗教性問題與哲學的思辨中,不斷的對抗與融和,其中滋味,又痛苦又快樂。
  • 禪與禪宗略說
    功德叢林,《大智度論》卷七說:「諸禪定功德,總是思惟修。」以禪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無量等功德。如種種樹木生坐,開發無漏智慧,而體證了諸法的實相。因此,禪是佛教思想的基本,也是佛教的生命。禪,在中國佛教長在一處,故稱為功德叢林。
  • 佛法:《壇經》能成為禪宗典籍之王,是因為對傳統禪學的全面革新
    被納入了六度波羅蜜之後,佛教中無論是空、有、小乘、大乘乃至外道各派都以禪那作為主要的修行方法,比如小乘的四諦十二緣起法,大乘的六度禪,天台宗的三諦三觀禪,法相宗的五重唯識禪,華嚴宗的十玄六相法界觀禪等等。
  • 禪宗修行,境界有變化,體會不一樣的自己
    有一次同修問我:「你參加禪修,與我們自己在家修行討論有何不同呢?想了之後告訴他說:確實有幾點不同的地方。第一:禪堂上法師傳授之佛理,雖大多曾接觸,但自習的接觸面為點狀,法師的傳授為面狀,相較之下不僅印象深刻,且更能體會其中的道理。第二:平日如果有疑惑,都是我們自己研究,所得結論並非全然正確。
  • 禪七全程實錄
    禪堂為選佛堂,立限七日以資選佛,自宋以來漸成禪宗特則;精進禪七並與參禪一旨相合,而行於天下。禪宗叢林,每逢冬日農事已了,更無其它雜務,便舉行剋期取證的修行,以每七日為一期,叫做打禪七。在禪七中,比平日更要努力參究,往往每日以十三、四支長香(約現今80~90分),作為用功標準。大約睡眠休息時間,晝夜合計,也不過三、四小時而已。
  • 禪七匯總丨2020年全國秋冬禪七匯總
    電話:暫時沒有13、比丘禪七 || 少林寺冬季禪七2020年農曆十月初五,為達摩祖師誕辰紀念日,禪宗祖庭少林寺將舉行一年一度的冬季打禪七活動。本次禪七為精進七,共七個七,為期四十九天。(女居士可外寮護七)敬請各位大德禪們及廣大護法居士們,隨喜護持。客堂:057584368662        1342950237716、四眾禪七 || 安徽二祖寺、褒禪寺禪宗二祖寺每逢秋冬農事已了,更無其它雜務,便舉行剋期取證的修行,以每七日為一期打禪七。
  • 禪七法訊
    中國禪宗司空山二祖寺常住  啟禪七的起源,源於佛陀在菩提樹下,七日證道。佛陀在菩提樹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離金剛寶座,實為七日成佛的濫觴。佛教從東漢傳至中國後,西域傳道的高僧,源源而來。達摩祖師西來,傳佛心印的禪宗法門,便是中國初有禪宗的開始。傳至六祖以後,四方學者群集,禪宗一派,如日東升,光茫萬丈。
  • 詩與禪:禪宗革新運動與唐代文學發展
    然他圓寂後,弘忍引領弟子繼續在黃梅馮茂山修行,進一步擴大了「東山法門」的影響。久視元年(700),弘忍弟子神秀和尚為朝廷迎請,入居東都洛陽(時武則天在都),「東山妙法」傾動朝野。神秀圓寂後,其弟子普寂、義福亦為唐代王公貴族普遍禮重。這是中國宗教革新運動的大事,標誌著適應本土思想文化的新宗派正式誕生。
  • 自身即佛,無法即法,真如佛性,如同金篦刮眼,豁然開朗
    佛教前期借鑑了道教諸神與黃老的思想,後期禪宗的思想受老莊的影響較多。佛學融合了儒家的「人性化」和「心性化」的學說,將其融入了佛性的理論學說中。禪宗的主張「即心即佛」,把一切眾生乃至諸佛都歸結於「自心」。
  • 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禪宗有六位祖師分別是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和六祖惠能。禪素以輕慢甚至蔑視語言著稱。禪師們常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便錯」。然而禪宗的文獻卻遠遠多於其他任何佛教宗派。禪的要義在於將修行與生活融會貫通。
  • 佛教十宗之 禪宗全部
    他們可以被視為中國禪宗的先驅,但是真正的禪宗建立者,則是菩提達摩。禪宗宗義概述禪宗的這個「禪」字由於梵文「禪那」音譯而來,意為「靜慮」「思維修」「定慧均等」。它是指經由精神的集中(奢摩他,samādhi,又譯為止、定、禪定、心一境性),以進入有層次冥想(即毗婆舍那)過程。
  • 趙州茶,南嶽禪宗茶道的傳承和發展
    這首禪偈詩引用的經典中,有一個趙州從諗禪師接引弟子參禪悟道的禪宗公案。從諗禪師是唐末河北趙州觀音禪院住持。有一次,兩個僧人向從諗禪師請教佛法。從諗禪師問其中一個僧人:「可曾到過?」僧人答:「未曾到。」趙州從諗說:「吃茶去。」趙州又問另一個僧人:「可曾到過?」僧人回答:「到過。」趙州說:「吃茶去。」
  • 禪宗六祖慧能10大經典名言,句句直指人心,了悟人生
    這一點,禪宗就做得非常好。禪宗講「成佛」,但是不是說讓人人都去當和尚。他這個「成佛」,拋開宗教的意義,也可以理解為讓自己成就自己。禪宗六祖說:「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他又說:「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皈依。」他在這裡明確告訴我們,修禪其實就是修行。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一場修行呢?
  • 老和尚開示 | 趙州禪師和趙州禪
    ◉本文選自淨慧長老選集《水月道場》趙州禪師和趙州禪昨天講了禪宗的五家宗派,並且把它們的宗風作了大概的介紹。今天給各位講講我們本寺的趙州和尚和趙州禪。趙州禪的內容非常豐富,就像古人所說,講到趙州禪,就沒有你的開口處,不知從何說起。在無說當中,也還是要說一點,這樣才能使我們有一點點認識。
  • 禪宗猛士:臨濟義玄
    而印度人奧修(作者其實很討厭這個人)在《奧修喜歡的書》中說「臨濟是把禪的花朵從中國帶到日本去的那個人。他把禪的精神傳到日語當中,而且不但傳到了語言中,還傳入了文化、花道、詩歌、園藝與家俱擺設。一個人、僅僅一個人,就改變了整個國家的生活方式。」名人點讚說完了,那麼臨濟為何得到這個評價呢?
  • 禪宗反對迷戀任何外在的佛,人要發現佛性而自在成佛
    佛性作為自性,是永遠存在的。它既不是從無到有,也不是從有到無。因此,它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在這樣的意義上,佛性是非常非無常;同時,它也是非善非不善。佛教的核心的問題是:人如何學佛並成佛?當然,這首先必須回答:佛是誰?佛究竟意味著什麼?禪宗智慧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把佛不僅理解為佛性,而且理解為人的自性。
  • 衍空法師訪談:禪、中西文化與現代人的修行
    我們知道虛雲老和尚在的時候,那時有西方來的人特意跟老和尚學禪。在中國禪宗風氣來說,我挺欣賞密宗三年閉關的做法,差不多每一位密宗修行者都有一次三年閉關。他們的閉關跟我們的閉關不一樣,我們通常是一個人自己關起來;他們的閉關,是一位導師帶著一批學生閉關。這些學生有既定的修行功課在三年內完成,學生都不做其他事情,只是專心的修行。
  • 慧能認為「無念」是禪宗最基本修行法門
    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誤不同,所以有愚有智。」雖然人人都有自性,但迷誤的人沒有發現它,所以是愚蠢人;反之,開悟的人獲得了它,所以是智慧人。愚人之所以是愚人,是因為他不能自悟。當他要覺悟自性的時候,就必須藉助於智者的開導,然後達到自己覺悟。與愚人的迷誤不同,智者是明心見性的人。但智者之所以能夠覺悟,是因為佛已經將無上菩提智慧說了出來。
  • 禪堂即是選佛場 走進少林寺「精進禪七」的最後一天
    2021年1月6日,隨著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法師的一聲「解」,歷經四十九天,庚子年少林寺「精進禪七」圓滿解七。其間,諸方上座、山中道人、叢林老參、初心釋子106人,同聚少林禪堂,克服身體乏累、妄想雜念等種種困難,參禪悟道,剋期取證。
  • 南宋吉州窯中的禪宗思想︱深度解析
    本文擬從永和鎮禪宗發展歷史出發,探析吉州窯與當地佛教寺院的關係,通過具體的實證材料,闡釋南宋吉州窯幾種裝飾與禪宗思想文化的關係。▌南宋時期永和鎮的禪宗傳播青原山與永和鎮禪宗的發展從茶道文化、宗教文化等多方面影響著吉州窯的生產。唐宋時期,江西地區一直是禪宗傳播的重鎮,是南宗禪「五家七宗」的共同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