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禪七回來至今,卻又是萬千念頭生、萬千念頭死,所不同的是念頭開始繞著思維修的路徑走,藉由提念、轉念、化念、思維修,讓橫衝直撞慣了的念頭轉向,讓習慣在眼、耳、鼻等等六根門中進進出出的念頭找到安住的空間。這念心是沒有半點增減、不曾生滅,原來禪七就是讓自己的覺性藉由數息、參話頭、中道實相觀站得起來又站得長,跌了很快又爬起來;
原來禪七就是讓念頭離開平時熟悉的路徑,不再在六根門中忙進又忙出;原來每一個當下都是要讓覺性長大的殊勝因緣,習氣來了似乎可以不再懊惱、討厭,因為知道覺性才是自己,發現了習氣時竟然也坐在覺性上了;原來自己的一切分別與覺受呈現的都只是自己的心念與心量。佛法稱為空門,修行學佛,世間上任何事情,應該統統都不要才對,這樣的理解,把空解釋成什麼都不要,身體也不要,性命也不要;
卻不了解,假使沒有契悟本心本性,就算統統都不要,也還不是佛法。不論布施錢財、甚至布施性命,都必須做到三輪體空,最後空也不執著,這樣才能契悟本心。所以「前空轉變」,不管是轉變到哪一種空,都是妄見。「不用求真」,一切都是現成的,不假外求。現在已經坐在如來佛的家中了,還求什麼?所以執著有、執著無,落入兩邊,統統不對。那應該怎麼辦呢?必須要停止自己分別取捨的知見。
如同禪宗祖師所說「知見無知」,要達到無知。所謂無知,不是糊裡糊塗,而是沒有能知、所知,只有這個絕對的知!這個知就是覺性,就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如如不動這念心。這念心是絕對的,竟像一盞燈、竟像一輪明月,孤月獨明。「慧」,不是指知道很多東西,而是指超自然事物外的這一念心;雖然是超自然事物外,但如果在想東想西也不對。
假使不知道這個道理,問東問西、求東求西,都是「見」。有了這個「見」,這念心就是攀緣顛倒,我們分析空觀,透過思維、分析,分析到最後,滅色歸空,得到一個空的境界;或是觀察這個世界,一切都是無常,最後統統都會變壞、都是空,這都是一種轉變,從「有」轉變為「空」。「前空轉變」,不管是轉到哪一種空,只要想到一個空,就跟這念心本性本空有所不同,這樣的「轉變」,已經離開了本空。
而這一些轉變,「皆由妄見」,無論是見有也好、見空也好,都是妄見。看到外面的境界是有,也是妄見;看到所有境界都是空,也是妄見。所以禪宗祖師告訴我們,不執著空、有兩邊,才是真正的正知正見。禪七期間的發願、懺悔,希望懺盡生生世世的惡業種子,於是在我相、人相、眾生相中,體悟到千萬年前的這念心正是在問誰的那念心。當我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受到驚嚇,剎那恐懼的習氣一現前,那在參話頭體悟的眾生心性平等,頓時消除了恐懼的念頭,這就是一「覺」即空。
禪七的老和尚能悲心無盡願無窮,因為老和尚是時時刻刻看到眾生的佛性,也清清楚楚看到我們所執著處,慈悲是如此的不分別,體會到「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毀」觀音菩薩的慈悲。以前禪七在乎的是自己的體驗與覺受,而這次禪七卻是更深的體會老和尚的悲、智、願、行,也為我們指出了明明白白的一條路,就是自己沒有直下承擔這念心。看清楚了這條「心路」,才知道修行的路上應該無一善不修、無一惡不斷、只要靠在生滅心上,就是繞遠路,也才了解原來心念是這麼直截了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