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木大拙(1870~1966),世界禪學權威,日本著名禪宗研究者與思想家。其主要作品為:《禪與生活》、《禪與心理分析》、《禪者的思索》、《禪是什麼》、《通向禪學之路》、《禪學隨筆》。
鈴木大拙除了對禪學思想研究的很深刻一位,他對其他的例如淨土佛學等也非常的有研究,他的很多著作在全世界都享有很大的名氣,甚至引起了研究禪學的熱潮。對於很多人來說,總是能夠聽到禪這個字,但是對於禪卻沒有什麼細緻的理解。禪是「靜」的一種行為,現在多指跟佛教有關的事物。今天我就為大家節選了鈴木大拙曾經說過的五句話,希望能夠讓你認識到什麼為禪意的人生。
1.人擁有什麼,便要被什麼所限。
其實很多禪意的話都有一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思,就是你明明知道他表達了什麼,但是又沒法解釋出來。這句話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例子。人常常會渴望得到一樣東西,在得到這件東西之前,是蘊含無數種可能的,但是一旦得到了之後,所有的行動便要圍著這件事物開始了。你是一名企業的老闆,便要被這個企業所限制住,你若是作為一個孩子的父親,便要被這個孩子所限制住。
2.面對世間的萬事萬物,人們要麼是處心積慮地拋棄,要麼是不擇手段地求取。
我們在生活的時候會處於哪種狀態呢?人很少會靜下心來考慮一下自己,而靜確實禪的基本。所以現代社會的大部分是無法體驗到禪意的人生的。接著我們再來說這句話,如果非要給世界上的事物增加一個主管屬性,無非就是這兩種,我想要和我不想要。沒有中間這個說法,有的東西你感覺無所謂,那只是因為你想要的欲望並不強烈,或者是想丟棄的願望並不強烈。其實,人處在這個「無所謂」的心態的時候,是最接近禪意的。
3.智慧的人時時都有一種「自己是過客」的感覺。他會覺得,有什麼事情是非自己不可的,也沒有什麼東西是自己能夠永久佔有的。
這正是我在上一段所提過的「無所謂」的感覺。當然這個「無所謂」也並並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所說的那種「無所謂」。有的時候人的無所謂並不是無所謂,而是無能為力假裝無所謂。但是,「自己是過客」這種感覺,其實就是誕生自真正的無所謂的心態。比如一件事物的主動離開,你不會惋惜,也不會強留。大概就是參悟了人生的感覺,能夠真正的認識這個世界,並且淡然處之。
4.安禪不必以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
中國佛教發展到一定程度,也吸收了很多儒家、道家的學說。而王陽明更是儒道佛三者精通,所以成為了心學大家。這種萬事由心的說法,就來自於禪宗。世界是物質的,然而你看到的世界確實你自己的。這個世界本身不含有任何屬性,但是,只要到了你的眼中,它就天然的加上了你的認知。對於其他任何事都是行得通的,你怎麼看這個世界就決定了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
5.一有執著,並有了局限,人生的格局也就就被限制住了。沒有執著,人生便有無限多個可能。
佛教有八苦的說法,其中有一條就是求不得。人生最缺的就是執著,最怕的也是執著。在佛的眼中,這種執著是對欲望的執著,是對妄想的執著,正是這種執著,會將自己困在一個固定的框架中。而人一生都會為欲望而奔走,無法逃離。但是,社會學家們也會說,正是因為執著才能取得成功。萬事無常,所以行皆隨心。對於普通人來說,在求不得的時候,該放下就要放下。
這是我對這5句話的一些理解,作為一個普通人,對禪學並沒有很深的研究,所以說出來的也只是一個普通人的看法。大家對這幾句話有什麼自己的理解嗎?趕緊將它跟我們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