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木大拙:5句話告訴你何為「禪意人生」

2021-01-14 五句文學館

鈴木大拙(1870~1966),世界禪學權威,日本著名禪宗研究者與思想家。其主要作品為:《禪與生活》、《禪與心理分析》、《禪者的思索》、《禪是什麼》、《通向禪學之路》、《禪學隨筆》。

鈴木大拙除了對禪學思想研究的很深刻一位,他對其他的例如淨土佛學等也非常的有研究,他的很多著作在全世界都享有很大的名氣,甚至引起了研究禪學的熱潮。對於很多人來說,總是能夠聽到禪這個字,但是對於禪卻沒有什麼細緻的理解。禪是「靜」的一種行為,現在多指跟佛教有關的事物。今天我就為大家節選了鈴木大拙曾經說過的五句話,希望能夠讓你認識到什麼為禪意的人生。

1.人擁有什麼,便要被什麼所限。

其實很多禪意的話都有一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思,就是你明明知道他表達了什麼,但是又沒法解釋出來。這句話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例子。人常常會渴望得到一樣東西,在得到這件東西之前,是蘊含無數種可能的,但是一旦得到了之後,所有的行動便要圍著這件事物開始了。你是一名企業的老闆,便要被這個企業所限制住,你若是作為一個孩子的父親,便要被這個孩子所限制住。

2.面對世間的萬事萬物,人們要麼是處心積慮地拋棄,要麼是不擇手段地求取。

我們在生活的時候會處於哪種狀態呢?人很少會靜下心來考慮一下自己,而靜確實禪的基本。所以現代社會的大部分是無法體驗到禪意的人生的。接著我們再來說這句話,如果非要給世界上的事物增加一個主管屬性,無非就是這兩種,我想要和我不想要。沒有中間這個說法,有的東西你感覺無所謂,那只是因為你想要的欲望並不強烈,或者是想丟棄的願望並不強烈。其實,人處在這個「無所謂」的心態的時候,是最接近禪意的。

3.智慧的人時時都有一種「自己是過客」的感覺。他會覺得,有什麼事情是非自己不可的,也沒有什麼東西是自己能夠永久佔有的。

這正是我在上一段所提過的「無所謂」的感覺。當然這個「無所謂」也並並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所說的那種「無所謂」。有的時候人的無所謂並不是無所謂,而是無能為力假裝無所謂。但是,「自己是過客」這種感覺,其實就是誕生自真正的無所謂的心態。比如一件事物的主動離開,你不會惋惜,也不會強留。大概就是參悟了人生的感覺,能夠真正的認識這個世界,並且淡然處之。

4.安禪不必以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

中國佛教發展到一定程度,也吸收了很多儒家、道家的學說。而王陽明更是儒道佛三者精通,所以成為了心學大家。這種萬事由心的說法,就來自於禪宗。世界是物質的,然而你看到的世界確實你自己的。這個世界本身不含有任何屬性,但是,只要到了你的眼中,它就天然的加上了你的認知。對於其他任何事都是行得通的,你怎麼看這個世界就決定了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

5.一有執著,並有了局限,人生的格局也就就被限制住了。沒有執著,人生便有無限多個可能。

佛教有八苦的說法,其中有一條就是求不得。人生最缺的就是執著,最怕的也是執著。在佛的眼中,這種執著是對欲望的執著,是對妄想的執著,正是這種執著,會將自己困在一個固定的框架中。而人一生都會為欲望而奔走,無法逃離。但是,社會學家們也會說,正是因為執著才能取得成功。萬事無常,所以行皆隨心。對於普通人來說,在求不得的時候,該放下就要放下。

這是我對這5句話的一些理解,作為一個普通人,對禪學並沒有很深的研究,所以說出來的也只是一個普通人的看法。大家對這幾句話有什麼自己的理解嗎?趕緊將它跟我們分享一下吧!

相關焦點

  • 【大家】東風西漸:鈴木大拙與禪
    【註:鈴木大拙(左)在講解「禪」學;作者配圖】從法脈傳承來看,鈴木大拙師承明治一代名僧今北洪川與釋宗演,屬日本臨濟宗圓覺寺派,其源頭可回溯至宋元之際來日弘法的漢僧無學祖元,以弘臨濟禪為宗在鈴木之前,已有印度靈性大師克裡希那穆提在歐美世界廣作鋪墊,而在其後,日本禪師鈴木俊隆、西藏上師丘陽創巴仁波切乃至那位爭議頗大的奧修,都是這一「東風西漸」譜系中的重要代表。以佛教為例,如何融入西方的文化,而不讓自己所屬的文化背景限制佛教的弘化,是日本禪宗、藏傳佛教當時初入西方所普遍面臨的問題。鈴木大拙長期維持居士身份,而丘陽創巴仁波切則更是主動選擇還俗,或多或少都與佛教在傳播過程中的文化隔膜有關。
  • 《鈴木大拙禪學入門》
    《鈴木大拙禪學入門》 [日]鈴木大拙 著 海南出版社 定價:32.00元  內容簡介  此書為海南出版社「鈴木大拙禪學經典作品」系列第一輯首本著作,同時也是大眾了解禪學的最基礎的入門書。閱讀《禪學入門》,仿佛打開了鈴木大拙禪學世界的一扇門,也為人的精神提升開啟了一扇窗。鈴木大拙以其對東西方哲學的修養為背景,將禪學融合於西方哲學領域。此書從禪的內部來解說禪,避免了生硬搬用西方哲學觀點對禪進行臆測,但又超越了舊禪師所運用的打破語言概念的個體直覺方式,吸收了現代的思想方法,使禪的思想性可以在比較廣泛的基礎上得到交流。禪,源自於佛。
  • 走進日本鈴木大拙博物館:他將禪宗傳入美國,曾與魯迅文人交鋒!
    Suzuki Museum )是為了紀念著名的佛教哲學家鈴木大拙貞太郎(Suzuki Daisetz Teitaro,1870-1966)的生活和工作而設立的哲學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於2011年在鈴木大拙出生的金澤區(Kanazawa)對外開放,距離日本著名園林園——兼六園(Kenrokuen,詳見:《
  • 佛系青年注意了,來看看鈴木大拙如何說禪,又如何解釋禪是什麼
    在鈴木大拙看來,禪不是可以用一句話定義的,所以在《鈴木大拙禪學入門》這本書裡,他用描述和類比的方式告訴我們:禪,是一種神秘主義,它無法用邏輯去分析,堅持的是一個人的心自在無礙,禪是依賴於個人體驗從日常生活中獲取的。禪這個字,大家都熟悉,但解釋起來很難。
  • 「胡適與鈴木大拙佛學論辯」之研究方法論
    的確,吾人用以探討佛理的憑藉若是不同,佛理呈現出來的形象亦會有異,近代佛教史上一場涉及胡適 (1891 – 1962) 及鈴木大拙 (1870 – 1966) 的著名論爭當有助解釋以上觀點。是以,鈴木大拙在之後的二、三十年才對胡適有關禪宗的理解不斷批評,認為對於涉及禪宗的事情作出分析是一回事,但禪的義理本身卻是另一回事。縱使吾人對有關禪宗的各項歷史均有更為詳盡的認識,卻不代表對禪理的把握便會因此提升。
  • 拙,方為大美
    中國藝術講究「拙」: 畫家迷戀枯筆焦墨, 詩人以拙句為奇作, 匠人以粗樸成雅器…… 那些看上去粗陋、欠雕琢的東西, 在中國人眼中呈現出了獨特的美感。
  • 鈴木大拙:當人們完全體會到禪,就會得到心的絕對平安
    ——鈴木大拙鈴木大拙( 1870-1966 ),世界禪學權威,日本著名禪宗研究者與思想家。禪絕對不是一個以邏輯和分析為基礎的體系。它甚至是邏輯的對立面,我所謂的邏輯是指二元論的思考模式。禪裡頭或許有個知性元素,因為禪是整體的心靈,在裡頭可以看到森羅萬象;但是心靈並不是一個可以分割為許多機能而解剖以後一無所剩的組合物。禪並不以知性分析對我們開示任何東西;它也沒有任何規定弟子們要接受的教義。就此而論,你也可以說禪並無定法。
  • 鈴木大拙的禪學風骨
    從鑑真東渡到空海弘法,從入唐八家到淨土發祥,從法水西還到平安文化,一直到近世的黃檗遠播及鈴木大拙赴美,日本佛教的輪廓逐漸顯現出來。應該說,當今日本佛教是以禪宗為主體的佛教。禪學思想發展到現在,在通往禪學之路上,鈴木大拙創造了一個新的巔峰。鈴木大拙(1870—1966),原名貞太郎,生於日本北部的金澤市。鈴木大拙的母親是一個虔誠的真言宗信徒。
  • 讀《鈴木大拙禪學入門》有感
    領悟大作禪學入門鈴木大拙可是西方人都知道的禪學大師日本人但是國人知道的很少。他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把禪宗從日本成功的介紹給他們西方尤其是美國人非常多的美國的藝術大師包括賈伯斯很多的靈感都是讀了他的東西上了他的影戲班。
  • 何為人生?
    1何為人生活一回人生:高又如何,低又如何;得又如何,失又如何;成又如何,敗又如何。談一份感情:冷又怎樣,暖又怎樣;笑又怎樣,哭又怎樣;想又怎樣,忘又怎樣!用一個坦誠的心態面對世界,你就是一個強者!2何為人生?就是面對現實。
  • 鈴木大拙:當我們不期待任何事,便可以成為自己!
    文:鈴木大拙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開拓出屬於自己的真正的道路,一旦做到了這一點,我們開拓出的道路,就會是一條遍通一切的道路。這話聽起來很玄。當你把一件事情徹底弄明白之後,你就會了解一切,但如果你試圖了解一切,這樣反而什麼都不會了解。最好的方法是先了解你自己,了解自己之後,你就會了解一切。所以,當你努力開拓自己的道路時,就能夠幫助他人,也會得到他人的幫助。
  • 人生最重要的智慧,都在「柔」字和「拙」字裡,悟透了將受益一生
    那今天就跟大家來聊聊,《道德經》中的「柔」字和「拙」字,其中這個「柔」字還在文中多次出現,這兩個字不僅是老子本人的處世方法,也是老子想要告訴我們的處世方法。人生最重要的智慧,都藏在這2個字裡面,悟透了將受益一生。我們先來看一看這個「柔」字。在《道德經》中,有一句關於「柔」的描述是這麼寫的:「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 巧者為下,拙者為上
    好吧,精典書店等你來。巧者為下,拙者為上這是一個古代美學觀點。也是我喜歡的話。更是我喜歡上石原的原點。但單一個拙字,並不能完全概括石原的作品。拙趣,變化,溫暖,治癒。2011年和日本著名大手手帳公司『ほぼ日手帳』合作,600隻杯子以一分鐘2個的速度,5個小時內售罄,可見其人氣之高。現如今,即便島國人民,不去展會恐怕也是買不到的杯子的。只是,有展不早早前去的話,杯子依舊一杯難求。今年8月在帝都鈴木食堂的展會初日,杯子也是爆款速速賣光。
  • 《羊皮卷》中告訴我們的3句話,教你如何把握自己的命運與人生
    《羊皮卷》中告訴我們的3句話,教你如何把握自己的命運與人生每個時代都會產生自己「有力量的文學」的作品,這些作品充滿智慧、靈感和愛心,蘊涵著巨大的力量,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在《羊皮卷》中,告訴了我們三句經典至理名言,讀懂了它們,能夠幫助我更好的把握自己的命運和人生。如果你能控制自己,那麼你就贏了一半自控力,是培養與發展人性,抑制與駕馭獸性的自我管理。
  • 何為人生(句句觸心)
    何為人生(句句觸心) 人生哲理
  • 鈴木愛理5月5日在日本千葉挑戰了人生第一次的開球式
    鈴木愛理今天5月5日出席了在千葉·ZOZO海洋體育場舉行的千葉羅德海洋隊和北海道日本火腿鬥士隊的「J:COM特別日」的試映會。在當地的千葉挑戰了第一次的開球式。身為職業高爾夫選手的父親,擁有豐富的運動神經,但不擅長打球的鈴木在今年黃金周中接受了嚴格的訓練,站在了投手踏板上。
  • 人到中年人生還沒起色怎麼辦?記住這三句話,你將無往不利
    如果你到四十還是碌碌無為不要著急,也不要迷茫,只需要記住鬼谷子下面所說的三句話,默默努力奮鬥,我相信你的人生終有迎來好運的一天,你的人生也會開掛!3.心為形役,塵世馬牛,身被名牽,樊籠雞鶩!人與牛馬較大的差別就是人會有思維,而牛馬沒有。它們奔忙勞苦一生,只求生活的一把糧草,而人假如窮盡一生,為吃穿住行奔忙勞苦,奴隸自身,那樣和牛馬又有何差別?所以我們要心懷理想,不可以由於眼下的吃穿捨棄自身的理想。
  • 大隱於市,小隱於野,人生無處不修行-讀禪意古詩,品詩和遠方
    天地同來時,你我皆為春。熙熙皆為利,攘攘皆為往。門庭若市,多了幾分浮華張揚。 大隱於市,藏了你的鋒芒,小隱於野,性情多了幾分放浪。人生無處不修行,淡定了你的輕狂,《禪悅》唱出詩的遠方。 門庭清妙即禪關,枉費黃金去買山。 只要心光如滿月,在家還比出家閒。 ——清·張問陶《禪悅》
  • 「本是青燈不歸客」,一首網紅詩作,充滿頓悟禪意和人間貪歡
    這一首網紅詩,富有禪意且有世俗塵情,它的廣為流傳恰是每個身處滾滾紅塵中的凡人,對這浮世人間的貪歡。「本是青燈不歸客」不禁讓人想起《紅樓夢》中關於惜春的判詞:「獨臥青燈古佛旁」,而「卻因濁酒留風塵」又不得不讓人想到李清照的那一句「三杯兩盞淡酒」。
  • 【鐵壺學院】人物篇9: 日本鐵壺名人----鈴木光重
    ,師從龜文堂創始人波多野正平,所造之壺均為當時的王公貴族及社會名流藏用,傳世數量極少,被鐵壺收藏界視為罕見之物。其早期的作品,壺嘴多為鶴首型,略向壺身方向收攏;後期壺嘴粗曠,略寬,出水水流粗,壓力足,順暢。因而,壺嘴的樣式常被玩家作為界定光重作品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