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仍然有很多人喜歡傳統詩詞文化,這本是再好不過的事了。但也出現了一些不好的傾向,有些人為了追求所謂的文藝,經常把古詩詞中的一些句子改頭換面,違背原意,改得一無是處,十分可笑。
改寫與化用前人詩句,本來不足為怪、無可厚非,甚至是常見的寫作手段,有時改寫後的句子還會好過原句。古時就有很多例子,如宋代詩人林逋將五代南唐江為的殘句「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中的「竹」改為「疏」、「桂」改為「暗」,就成了詠梅的千古絕唱。
但現在一些網友對古詩詞的改寫,實在讓人難以恭維,甚至把人氣得發笑。比如,在陸遊詩句「鐵馬冰河入夢來」後面來一句「鐵馬是你,冰河也是你」,鐵馬與冰河難道是很美好的意象嗎?這種偽古風的盛行,簡直就是對古詩詞文化莫大的褻瀆。
現在有很多非常流行的文藝句子,都是根據古詩詞改寫出來的。比如這一句,想必很多網友都看到過,「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可我,林深時霧起,海深時浪湧,夢醒時夜續,不見鹿,不見鯨,也不見你。」真是不得不佩服有些人,他們僅做一點小小的改動,有時甚至只是改變一個字,就有化雅為俗的力量。
其中的「林深時見鹿」其實就出自李白二十歲前寫的一首詩《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原句是「樹深時見鹿」。只不過是把「樹」改成了「林」,好像沒什麼區別。但接著往下看,你就會發現,改寫者根本就沒有領會到李白原句的妙處。
「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意思很好理解,是說樹林深處會看到鹿,海藍的時候會看見鯨魚。而李白的原句「樹深時見鹿」可並不是說什麼走到森林深處的時候會看見鹿,這在當時也是常識,沒什麼好說的。李白才不會這麼無聊,寫這麼一句平平無奇的詩。
李白的下一句是「溪午不聞鍾」,很顯然,斷句應該斷在「溪午」後面。那麼,「樹深時見鹿」的意思就是森林深處,時而會出現幾隻小鹿。李白這一句詩充滿了動感,卻寫出了樹林的深幽清淨,意境十分幽深,耐人尋味。
如果把改寫後的這一句放到李白的原詩裡,也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不會影響到原意和意境。但改寫者卻根據這一句大展才華,續寫了幾句文藝矯情的句子,搞得非常言情化。從其語境來看,作者顯然沒有領會到李白原句的意境,使這一句本來很好的詩,變得意境全無。
從這些例子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現在有一些古風句子,只是徒有其表,表面上很文藝,其實是隨意拼湊堆砌,連原作的意思都沒有參透。這種改寫還有一種言情化的趨勢,不管什麼都要跟愛情扯上關係,思想很淺薄。所以,如果真的熱愛古詩詞文化,想寫出更好的作品,還是要下一番深功夫,而不是停留在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