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久前,看餘文樂在一個訪談中,把黒田泰藏叫做黑田泰諾,但是看了他在 Facebook 上整個旅程和心得,還是覺得值得與更多人分享。圖文均來自vitaminwater x 餘文樂 Facebook page. (看最下面「閱讀原文」。)
黑田泰藏 ﹣追尋不完美的痕跡
當初去拜訪黑田泰藏老師於伊東市的工房時,我們相約在伊豆高原的東大室車站,老師解釋他的工作室位置隱敝,僅容小型車輛通過,路不易找之外,亦要再走一段路才到達他的工作室。老師堅持,還是讓他和管家親自接送我們吧。
沒有一點藝術家的架子,這就是以白瓷聞名國際,傳說中的黑田老師。他在藝術界的地位崇高,與建築師安藤忠雄、服裝設計師三宅一生、以及攝影師杉本博司被尊稱為四大「日本現代藝術發展大師」。
藝評家都說黑田老師的白瓷作品,是一種帶有禪意的白,隱含深邃靜謐的意境。究竟背後的創作意念是什麼?為什麼多年來一直不斷製作近乎一樣的白瓷?我們帶著疑問,來到黑田老師的工作室。
以往曾於日本雜誌看過黑田老師的家,但真實與想像始終是兩回事。
沒想過由工房及居住的房子全由老師親自設計,連院子裡的石路,都是他從附近的海灘,一塊一塊石頭拾回來而鋪成。
「對呀,所以每天的時間都用在打理花園及院子的事情上,沒有做陶瓷的時間了!」老師半說笑地指著身邊的花園,而我們則想,難怪乎愈來愈難買到老師的作品了。
黑田老師以手拉坯機做陶瓷,沒有加工,亦沒有上釉的程序,亦一直只堅持做白瓷,沒有其他。
「白瓷的力度控制是最困難的。」很幸運地,老師即席示範拉坯(Throwing)過程,還親自指導樂仔。
「瓷土本身質料很柔軟,手感很順很滑,但若拉坯時間太長或太用力,造型就不夠美感,水份和時間亦要拿捏得很準確。」
白瓷確實是令人又愛又恨!
於黑田老師面前,樂仔都認真起來,表現從未如此緊張過!
Process
1 - 雙手沾水,令瓷土適當的軟化,適合造型。
2 - 固定中心,右手輕輕推入,左手則向下壓, 中心點定好,瓷土就不會隨著雙手搖晃。
3 - 開洞及處理底部﹣ 右手大姆指由中間往下開動。然後雙手拇指由中心點向外推,鞏固底部。
4 - 拉高,依照自己 心目中想做的器皿而造型。左手在內右手在外,利用左手的指尖,右手向內扶,慢慢拉高。若左右手力度不平均,就容易變寬或太窄。適當的時候可利用海棉加水,避免瓷土太乾。
5 - 利用鐵片將瓷土磨得更平滑。
6 - 利用繩子將底部切開,作品完成。
老師的評價是:算是不錯!
雖然黑田老師以白瓷名聞國際,但他並不是一開始就做白瓷。
「最初試過不同的材料,感覺都不是自己所喜愛的,覺得很煩惱。直至有一次去韓國,看過中國的宋代白瓷,立即覺得非做白瓷不可。」
當黑田老師決心做白瓷後,心,突然變得很清𥇦,以往的煩惱一掃而空。
廿多年製作白瓷的過程,從沒有懷疑過自己,亦沒有刻意的問自己如何進化、突破等,幾乎每個創作人都會遇到的問題。黑田老師只是一直心無旁鶩,由心而發,做好眼前的陶瓷。
「當未找到你想做、所追求的事情時,不要介懷,唯有不斷的繼續做;直至找到你真正喜愛的,你就要全情投入,要落力去做,所有的創作亦是這樣,找到對的路,就不容許妥協。」
原來,白瓷背後的平靜,是因為沒有雜念的一顆心,以及純綷的熱情與喜愛。
花岡隆 ﹣器皿上的表情
離開熱海市,進入伊豆市的修善寺,向日向區進發,再沿著山路,經過大片的杉林,就來到我們第二位要拜訪的陶藝家花岡隆老師。
20多年前,他選擇了這裡開設工作室及築窯,於群山的環繞下,將對大自然的熱愛,注入他的陶藝創作。他的作品多以日常生活器皿為主,特別偏愛粉引及黑陶。
雖然器皿並不會說話,卻隱含著創作者的性格投射。就正如花岡老師所說:「每一件作品都有一個獨特的表情」,創作時的心情起伏,背後的生活態度,造就了他獨有的風格,以及獨一無二的作品。
由客廳的落地窗戶外望,四周都是綠意盎然,木材為主要建材,配以簡潔家具及擺設,看出花岡老師一種嚮往大自然、悠然自得的生活風格。
「20多年前,這裡是美國人的別墅區,我很喜歡這裡的環境,買了這個地方,開始住起來。最初來伊豆的時候,只有28歲,沒有太多閒錢,便將其他人扔棄的木材來建屋。」
未正式自立門戶時,花岡老師在三重縣伊賀跟番浦史郎學藝。番浦老師屬京燒門派,著重顏色表現、彩繪等技巧,與花岡老師現在的陶藝風格截然不同。他何時才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呢?
「大部份的徒弟都是很聽師傅話的,我是較例外的一個吧!事實上,與當時同期學藝的師兄弟比較,他們的風格都偏向細緻華麗… 而我則頗受韓國早期陶瓷的簡潔、樸實的風格所影響。」
其實一件作品,最重要表達什麼呢?
「其實我的作品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最重要還是找到自己的個性。特別是日本人並不追求絕對的對稱、平衡,相反,我們就是喜歡有不平均、即使我的作品印上我的手指印,亦不要工整地展現,那些隨意的表現,就是我的Touch。」
除了純熟的技術以外,還要突出作品的個性,令這些日常使用的器皿,昇華至一個美的層次。
雖然老師說話都是慢條斯理,感覺亦較含蓄,但當他說到對陶藝的熱情,我們就知道,為何他可以造出一件又一件豪邁、充滿活力的作品。
「決心做陶瓷的人,就是想要出人頭地;那你就要創作一些與別人不同的東西。
陶瓷最重要夠Sexy, 要吸引人,若果不夠Sexy,有什麼人想觸碰它,據為己有呢?」
對吧,若沒有Passion 的作品,與工廠製作有何分別?若沒有Be different 的決心,又如何堅持創作下去?
老師一邊準備材料,一邊示範製作陶瓷。
「其實每個作品都有一個表情,每一次創作就是一個表演。」
說到底,所謂的表情,不就是藝術家的個性嗎?
這次花岡老師所示範的手法較為不同:
首先將陶板放在石頭上敲打,利用石頭上的坑紋造成不同凹凸痕跡。
之後再用木板掃平刷過,簡單的小碟就可以完成。
因應每塊石頭的形狀及坑紋的不同,經過電或柴燒後,就變成不可預測的有趣器皿。
在離開之前,花岡老師的一席話又再一次啟發我們。
「對於以前的,不會再眷戀,每次做陶瓷,其實就將自己重新Reset一次,既然你不能回頭,那就只有向前,重新開始享受由頭到尾的過程。」
大概只有抱著這樣的堅定精神,才可以40年來,一直投入陶藝的創作,卻又能不斷變奏出每件獨一無二的作品。
對比黑田及花岡老師,有關三谷龍二的作品介紹及專訪,都較容易在網絡上找到。除了製作木器,他亦是一個畫家及專欄作家,日本家居生活雜誌《SUMU》每期亦有他的文章,並曾結集出書包括《木之匙》及《10公分》。
於《木之匙》一書中,他曾說過「以單純的形式呈現最重要的事物」,確然,接觸過三谷老師的木器後,心裡真的感到不可思議 — 一件小小的生活道具,卻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憑著簡單俐落的線條,傳遞著大自然的氣息,無需標奇立異,經已令人愛不釋手。
拿著一隻小小的木湯匙,不禁令我們反思,生活是否有另一個模式?如何才能找到大自然與城市的平衡?
三谷老師在25歲之後才移居松本市,最初選擇做木匠的原因,離不開生活二字。
「來到松本,先要解決生活問題。眼前有2條路,第一,就是做Graphic, 因為喜歡畫畫。第二,工藝行業,憑著一門手藝,至少可以維持生計。松本有好幾間專門負責訓練工匠的學校,我就是這樣開始。」
然而,往往就是無心插柳 ,踏上工藝家之路。
「最初我只是做一些胸針,主力做遊客生意,慢慢開始有了成為工藝家的想法。我一直對小巧的物品很著迷,希望所有人,不論富或貴、年青年老,都可以接觸到我的作品。拿著我的木器,將大自然的氣息帶回家中。」
三谷老師的木器,造型後直接塗上植物油,並沒使用任何化學顏料。簡樸、低調,和諧大概就是他創作的標準。
「有些作家的作品個性很強烈,對觀賞者做成衝擊;我追求的卻是和諧,試想想,一張餐檯上有杯碟、玻璃器皿,若我製作器具時只為求突出,而破壞餐檯的整體觀感,那並不是我追求的創作,就像人與人的關係一樣,器具亦講求與環境的配搭與調和。」
某些作品乍看之下很有個性,亦很引人注目。但好的作品,除了引人注目,應該還有更多。
「由生活角度出發的器具可能才是我們想要的。我相信喜愛我的作品的人,同樣亦是追求生活質素的人。」
創作以外,我們看到的,是三谷老師的另一種生活態度。
「我的房子雖然小,工作室也很小,店舖亦很小,但能夠置身於松本這一個安靜的環境,實在感到很幸福。」
三谷老師也定期在松本市舉辦Workshop,一般雕木匙之類的用具所需時間為3小時。
三谷老師很喜歡櫻花木,當然會因應不同木材的硬度及家具的需要而選擇合適的材料。就以飯碗為例,一批木材大約可製作10個,由鋸木、設計、施工、到上油,整個過程需要2﹣3個星期。
做木匙的結構雖然簡單,但對於第一次做木工的樂仔來說,所需的氣力非常大。秘訣是﹣由木匙的中央開始雕,下刀時,記著要一刀一刀順著木紋,完成後,再用砂紙粗磨,塗上植物油即可。
見過三谷老師之後,令我們更加相信,城市的物質生活以外,還有另一種生活選擇。
三谷龍二曾不只一次在不同場合表達他對大自然的喜愛﹣他喜歡走在滿佈碎石的河畔或遍地落葉的樹林,撿拾形狀美好的石子和樹葉。即使簡單一塊紅葉,亦有著令人感動的豐富面貌。
生活上存在不同形式的美,奢華住宅、漂亮的衣服是一種選擇,同時,簡單的T Shirt和牛仔褲,亦能令你舒適地過美好的每一天。
三谷龍二的木器,令我們看到創作以外的態度,重新審視生活上,遺忘了很久的簡單美好。
內田鋼一 天生藝術家
第一次接觸內田鋼一的作品時,已驚訝於他的創新氣息,他擅長於不同的素材組合運用,陶泥、金屬、玻璃…我們直覺地認為內田老師應該是一名大膽、破格的工藝家。
果然,訪問過程中,不斷傳出內田老師豪邁的笑聲,有時更拿自己的糗事當作笑料,連自己都忍不住笑起來。只有如此 Open Minded 的人,才可以將自己的創作心路歷程,大小事都坦蕩蕩地告訴我們。
內田老師是四位工藝家中最年輕的一位,由15歲開始,就不斷浪遊世界各地﹣印度、美國、巴基斯坦、非洲,韓國,究竟,一個這樣好動、愛冒險的人,為何會愛上陶瓷呢?
「最初並沒有刻意要做什麼藝術家,我從來亦沒有跟一位正式的陶藝老師學藝,一切都是偶然。當初報讀陶瓷學校時,並不是因為立志要做一個陶瓷家,反而是因為該學校的欖球隊出名,令我有了入讀該學校的念頭,接著誤打誤撞的完成陶瓷課程; 之後我亦曾試過旅遊時,到該地的陶瓷工廠打工,那時候,一天要完成700個陶瓷,技術就這樣鍛鍊出來。」
除了技術,不斷浪遊的經驗亦擴闊了內田老師的眼界。「年輕的時候,以為每個地方都一樣,其實,國家的宗教、文化、人文對於陶瓷的特色有很大影響。 譬如西班牙的傳統陶瓷、跟韓國的分別很大吧!」
最令我們感到好奇的,還是內田先生的多元性,無論是創作的種類、材料、題材好像沒有一個特定的框框或規範,究竟他追求什麼?他的作品重點如何?
「以往確實有人形容我為『無國籍、無時代』,其實若你以不同素材來劃分,把它們當作獨立的一個個終點, 那就是互相毫無關連; 然而,我抱著的創作理念都是一樣,最重要是作品的質感,別人覺得有趣。慢慢你就能將一個個點連成一條線, 有一個共同的創作觀點貫穿。」
開朗幽默的內田老師,當他說到創作時,就轉變成一臉認真的神態。「我很喜歡親力親為,享受不斷創造的過程 。不只空想,還要實行,若果老是坐著想而不做,那隻會是一事無成;亦不能怕失敗,每個過程中,我總會有其他發現。」
其實不只是造陶瓷,所有的藝術創作,亦不能太過計算結果。有時塞翁失馬,過程中的失敗,可能就是下一次的靈感。
拉坯之前,內田老師還示範菊花形練土。
練土的目的是透過重複擠壓揉練,將氣泡和雜質除去。
秘訣在於右手需輕微扶著,向上提逆時針方向作一小角旋轉,而左手則為主要施力的重心。一邊轉一邊擠壓。
揉壓若50至100次之後,陶土就變得細緻均勻,適合手拉坯。
又是接受挑戰的時候!
先是老師的示範,精準而快的神級技術,令我們嘩聲四起,老師更打趣說:「當然啦!我是天才嘛!」
他提醒了我們,藝術的根基,皆來自純熟的技術,有了紮實的根基,才可以手跟隨心,隨意做出理想造型。
這次樂仔用的是陶土,是內田老師的獨家配方,比較粗糙挺身,拉的時候感覺有一粒粒的砂石在指縫之間滑過,手感與瓷土很不同。
老師曾說過,做陶瓷的過程中,他最大的得著是學習 Mind Control,人生的過程中,總會有人比自己更幸福,如何在困境中學習自處,利用一個正面能量,令自己繼續堅持,亦是學習陶瓷中寶貴的一課。
很多時候,我們眼前有一百樣事情想做,但往往一樣事情亦做不好,可能就是欠缺一顆平靜的心、能夠專心一致,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
性格,一切都是性格使然。
與內田老師相處了大半天,那份藝術家的豪氣不羈、堅毅無懼的性格,全部躍然於他的作品上,一份獨特的創新玩味,成為他的 Signature.
最認同老師的一句說話,「若只擁抱舊有的傳統技術而放棄創新,最終都是沒有出路,所有的藝術都是這樣。要創新,才可以承傳。」
傳統與創新從來都不對立,能夠於傳統上再加入新的元素,不斷進化,才能繼續與時代共存。
拜訪內田老師的家之後,他還邀請了我們到附近的一間日本料理餐廳吃晚飯。
店內的餐具大部份都是老師的作品,而且老師亦有份參與室內設計,果然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工藝家!
【關注】:點擊本文標題下的「brunchwith」。
【分享】:點擊右上角 [•••]發送給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版權聲明】:圖文均為BrunchWith原創,任何公眾號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或抄襲。
【查詢】:輸入「目錄」,可以看到所有發布 brunch 和連結;輸入「最新」,可以看到最新發布的5個 brunch;也可直接輸入你想看的 brunch 序號,比如1, 就會看到 brunch with 第一回:與 Licheng Ling,在布魯克林跳蚤市集
1. brunch with 第一回:與 Licheng Ling,在布魯克林跳蚤市集
2. brunch with 第二回:與老爺 Samuele,在上海家中
3. brunch with 年度壓軸:蘇恩禾,北京查查廚房
4. brunch with 新年開篇:莊潔,在她上海家中
5. brunch with 莊潔:花絮篇
6. brunch with Izhar:紐約東村
7. brunch with 虹影:北京家中
8. Lenny Kaye:音樂家、製作人、作家,紐約
9. Maibelle & Wayne:創業者,舊金山
10. 朱迪、周寧夫婦:北京鈴木食堂
11. Mark Kawano & Timothy Donnelly:Storehouse 創辦人, 舊金山
12. Johanna Burke:裝置藝術家、櫥窗設計師,紐約
13. 宋冬:藝術家,紐約
14. 蔣國恆、肖潔夫婦:北京
15. Matilda Wang:甜點師,布魯克林,紐約
16. 莊仔、小貓夫婦:創業者,北京 嘉文,在德化
17. 林延:藝術家,紐約
18. Designer at work:Christophe Lemaire
19. Designer at work:嘉文,在德化
20. 泉州淘舊物
21. Nora Silva:雙魚紋身女孩,藝術家,布魯克林
22. 許曉禾:旅行者,紐約
23. Yohji Yamamoto | The Talks
24. 江昕荷、孫瑾瑾:Atelier Murmur, 巴黎 (上)
25. 江昕荷、孫瑾瑾:Atelier Murmur,巴黎(下)
26. 江昕荷、孫瑾瑾:Atelier Murmur,巴黎,花絮
27. Edwin Lo:獨立音樂人,香港
28. Doyal Gauranga:僧侶/主廚,紐約(上)
29. Doyal Gauranga:僧侶/主廚,紐約(下)
30. 老梅:創業者,杭州
31. 瀾|廚房:德國漢堡
32. Danielle Calding:室內設計師,布魯克林
33. Danielle Calding:居所,布魯克林
34. 長發黃、短髮汪、童工、Miss Li : 擁有A|B面生活的人,杭州
35. Patrick Janelle: 派對籌劃者,紐約通(視頻)
36. Melissa Dishell:波西米亞創業者,紐約
37. Melissa Dishell:居所,紐約
38. 喻力:浪人,曼谷
39. Peter Yuen: 野生動物攝影師,香港-插畫篇
40. 劉陽:廚師,紐約
41. Vipin Goyal:創業人,紐約
42. 張達、Ritchie Chan:時裝設計師 vs. 買手店主,上海
43. Annie Lee:婚禮策劃人,紐約(視頻)
44. 京都手作人:紐約 Atelier Courbet (視頻)
45. Peter Yuen:野生動物攝影師,香港
46. 鄂然:主廚,TheZen然鮨,北京
47. 耀揚:北京藏紅花、CHI 餐廳主廚
48. Marvin Chow:Google+ 全球市場總監,舊金山
49. Ben Brown:價值購物者,布魯克林
50. Lucie Lagarrigue:健康與生活方式指導, 布魯克林
51. Angelo Garro:Omnivore Salt 創辦人,舊金山
52. Shana Gulati:首飾設計師,紐約(視頻)
53. 馬來熊 Kong:Phnom Tamao 野生動物救助中心,柬埔寨
54. Keren Eldad:DIGILUXE 創辦人,紐約
55. 張樂醒:ART LEXÏNG, 邁阿密
56. Lucas, Ryan, Aravind, Mario:Hipstamatic 四人組,舊金山
57. 賀文忠、王俊:「傳器」創辦人,無錫
58. Nick & Reiko:創業者,紐約 (視頻)
59. 張宏圖、黃妙玲夫婦:藝術家,紐約
60. Catherine May Saillard: ICI 餐館創辦人,布魯克林(視頻)
61. Neal 與 Andrew:Farm51,費城(視頻)
62. Kerri Brewer: 攝影師、創業人,紐約
63. Vino Sun:撰稿人,上海
64. Hosanna & Carolina: 創意總監與主廚,布魯克林(視頻)
65. 心動|十二道美貌美味的 brunch 菜式
66. 心動|藍這個顏色:之一
67. BrunchWith 上線一周年
68. Caitlin & James Freeman: Blue Bottle Coffee, 舊金山
69. BrunchWith 心動|好書推薦:Eating with the Che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