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半生憂苦,一世精誠的人生哲學

2020-12-12 國粹苑

曾國藩步入老年之後就已經給後人寫好了遺囑,

這個遺囑,亦是家訓,其中最給人啟迪的有4段話:

一、慎獨則心安

修身之道,難在養心;養心之道,首在慎獨。人最難守在何時?無人監督之時。倘若獨處之時還能自我約束,謹慎從事,則可以坦對天地鬼神,於心,自能泰然自若,心靜如水。

二、主敬則身強

敬是最難做到的,尤其是對於功成名就之人,但越是功成名就,越要懂得主敬,這是成功者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上敬天地,中敬父母,下敬百姓,以忠誠恭敬待人、待事、處世、做人,自能內靜而外強,誠懇、忠貞、坦然、睿智皆由此而來,所謂內外兼修,則浩然之氣呼之欲出。

曾國藩先生故居

三、求仁則人悅

仁民愛物,男子漢頂天立地之本。萬物同源,人有生老病死之規則,與民間萬物又有何異?愛人,即愛己,想通了這一點,做到了這一點,不在私門下營營苟苟,不在百姓前作威作福,敬事而嚴格要求自己,努力而寬容他人,真誠而愛護百姓,這樣的人才是人人都信任和喜歡的人。

四、習勞則神欽

人勤天早,凡成功的人事,無不從一個「勤」字起步。古代聖人,無時不以勤奮自勵,其之所以成聖人,也沒有不是通過勤奮而得來。勤字說易做難,堅持則易,荒廢則難。「勤則壽,逸則夭」,這個壽,既可以看作壽命之長久,也可以視為事情之長久,倘能長久堅持,盡心竭力,一心如此,一生如此,則能人盡其才,功成名就,這樣的人,不但自己能成功,就是天地神明也會欽敬有加的。

相關焦點

  • 曾國藩六副對聯,寫盡了一生智慧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洞見,ID:DJ0012398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曾有人評價曾國藩:「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眾人皆知曾國藩是晚清第一名臣,殊不知其也是大清金句大神。
  • 讀論語談人生修行,聖人孔子曾子的人生哲學,竟與曾國藩不謀而合
    論語的人生哲學對於當今社會,論語雖不是一部治世聖經,但卻是個人修養道德,提高品行的寶典。孔子和他的學生曾子都曾說出人生修行的秘訣。甚至被譽為末代儒家的曾國藩也靠著這個秘訣蛻變成了「聖人」。那麼究竟是什麼秘訣被儒家如此推崇,下面就跟書生來看一下,這些人身上有什麼共同的特質。
  • 盧中南楷書《曾國藩嘉聯10對》,道出人生智慧
    下聯講心志:「先憂後樂」,意謂先憂苦而後得安樂,語出《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先憂事者後樂事,先樂事者後憂事。」或謂憂慮在天下人之先,安樂在天下人之後。 組練三千朝蹋浪;貔貅十萬夜觀書 【注】此聯為曾國藩贈劉養素觀察。貔貅:比喻勇猛之士。
  • 從「志、識、恆」看曾國藩的處世哲學
    曾國藩,"晚清四大名臣",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什麼樣的處世之道,讓這位地主家庭出生的人一路經歷風雨走進歷史的舞臺,就讓我們一起來學學他的人生哲學。曾國藩1、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2、先靜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 曾國藩三幅經典對聯,說透了人生大智慧
    曾國藩是我們熟悉的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樣一位「大人物」,他的一生僅用傳奇來形容不足矣表達,他滿腹經綸的才學、力挽狂瀾的能力,都與他睿智的思想分不開的。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曾國藩的三幅經典對聯,是怎樣說透了人生大智慧。
  • 古來文人誰最苦,他用一首詩,寫盡了半生落魄,一世酸楚
    古人寫詩作詞,今人品味經典,歡迎各位文友,和張凡一起,品萬古詩詞,看百態人生。(文·張凡)(原創作品:抄襲必究)不知為何,古人留下的那些詩詞中,總是攜帶著一抹苦澀的感覺,就像杯中殘留的茶葉,雖然清香致遠,卻也苦在心頭。而且縱觀他們的人生經歷,似乎也都並非是一帆風順,正如筆下的詩詞那樣,始終充滿了辛酸。
  • 曾國藩講透人生的4句告誡,讀後醍醐灌頂
    答案只有4個字:優質教育曾國藩在二兒子曾紀鴻只有7歲的時候,就經常和他書信來往,給到他人生忠告,這樣的習慣也被他的後代延續了下去,每一代子孫都非常重視對後代的教育,所以才讓曾家近200年人才輩出。這樣一個牛逼的人物,我們若能學到半點智慧,後面的人生之路都會好走很多。今天這篇文章,阿胖分享給你曾國藩的4句告誡,講透了人生,讀後醍醐灌頂,無論你是自己看,還是分享給孩子,都會受益匪淺!
  • 曾國藩:性格猶豫的人,一定要讀懂這16個字,人生處世四句精華
    曾國藩是我國近現代最成功的完美漢人。立言,立功,立德,全部都很顯著,對後世影響很大。曾國藩語錄中曾說,性格猶豫的人,一定要讀懂這四句話,不然人生就會一敗塗地。心態放平,正確面對一切,才是人生的態度。未來不迎:不必為沒有發生的事情而擔憂和焦慮。雖然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但是,活在當下,是更重要的。一個當下比兩個未來更有價值。活好當下,珍惜現在,是曾國藩要告訴我們後人的基本觀念。
  • 曾國藩:人生三不鬥
    一個人生活在這世界上,或是大環境使然,或是心理作祟,總想爭一爭,鬥一鬥,以此來彰顯自己人生的意義,沾沾自喜」吾乃有勇有謀之大丈夫」。 然而,曾國藩曾言,士有三不鬥:勿與君子鬥名,勿與小人鬥利,勿與天地鬥巧。
  • 曾國藩:自律的人生,從「早起」開始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能控制早晨的人,方可控制人生。一個人如果連早起都做不到,你還指望他這一天能做些什麼呢?一個人連早起都做不到,還談什麼未來?曾國藩就是「早起」的踐行者,幾十年日一日,他也是早起的受益者,但是他早起的好習慣,是從哪裡學來呢?
  • 半生緣,一世情,愛而不得
    世間有情人皆嘆息: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因為,每一個人的心中,都藏著一份不可言說的情殤,真的很愛,卻只能用一聲再見,塵封一生的深情,剪斷一世的愛念。在漫長的歲月裡,靜靜地等待,等待著與你的相逢……一份情緣,半生流離,一世牽掛,只因緣只半生,沒有誰對誰錯!
  • 人生哲學--謹言慎行、謹始慎終
    成與敗、得與失,總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伴隨著我們的成長。在面對它們時,「選擇」就顯得十分重要,這不僅僅關係到日後的發展,也可能會為你的人生打開一扇窗,讓你看到更美麗的風景。曾國藩曾在家書中寫道一句良言:能人貴慎其所擇,先其所急。(有才能的人會謹慎地對待所要面臨的選擇,先解決那些亟待解決之事。)對於「選擇」,曾國藩有一個重要原則,那就是一個「慎」字。
  • 曾國藩:一個人再老實,也不能在這兩件事上軟弱,否則一生沒福氣
    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有自己獨特的處事方式,但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用事實告訴你:再「老實」的人,也不能在兩件事上軟弱,否則一生都沒有福氣!後來,在多次吃虧之後,曾國藩苦苦思索終於悟出了「大柔非柔,至剛無剛」的真諦。《曾國藩全書》中記載著他給弟弟信中的一句話:「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大多數成功者都會採用剛柔並濟的處事策略,只有剛柔並濟的時候,才能無往而不勝。
  • 官場哲學:曾國藩被清朝第二大奸臣提拔,連升十級,靠的是這一點
    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曾國藩的前半生仕途走的是比較順利的,曾國藩的家庭並沒有什麼大背景,甚至和當時的普通老百姓一樣,都是耕種之家,只不過他的父親是一位村裡的老師,於是少年時期的曾國藩就接受了一般農村孩子接觸不到的私塾教育,這對他後來辦洋務,修身正己有著十分大的影響。
  • 曾國藩:人生智慧,藏在一張一弛之中
    要說把人論到極致,「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則是一個典型,中國的「兩個半聖人」中,曾國藩就在其一。曾國藩在論及人生地鬆緩之道時是這樣說的:「事緩乃圓,好從慢的;從緩待變,應對自如。」創辦湘軍之後,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一個朋友給曾國藩提出建議,讓他多讀一下老莊思想。曾國藩聽信朋友的建議開始研讀,當他細細品味,慢慢咀嚼之後,才發現自己曾經路上栽過的跟頭,都是因為太過於剛直,如果能稍加收斂自己的鋒芒,才是正確的處世之道。
  • 走近巨匠 | 林風眠:他半生孤鴻,卻一世溫良
    他是林風眠,年少時一身孤勇,年老時一身如霜,他半生孤獨似飛鴻,卻一世溫良如君子。風眠,風眠,孤勇如少年1900年11月22日,光緒廿六年,一個男孩誕生於廣東梅州閣公領山村的一個石匠家庭,家人取名:阿勤。入學後,老師起名林紹瓊,但他不喜歡這個名字,自改「林鳳鳴」,到法國最後定為林風眠。
  • 道德經:曾國藩從中學到的處世哲學,夠我們受用一生
    曾國藩的人生就是如此,在剛開始建立湘軍時,他一直覺得對手就是「阻礙」,曾國藩認為只要把那些阻礙一一解決,自己的事業就可以一帆風順。然而事情的發展並不如他意,當他用這樣的態度去處理人生中遇到問題時,預期的效果和他想像的大相逕庭,而且問題越來越多,最後出現一系列的無法解決糾葛,但他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所以他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此時的曾國藩因為父親去世,必須回家服喪,在這期間曾國藩非常鬱悶。
  • 曾國藩:誰的人生不是一邊擁有,一邊失去
    人生哪能事事如意,上帝在給予的同時也會拿走點原本屬於你的東西,有時失去就是另一種擁有。有起有伏是人生,有得有失是生活生活是一邊擁有,一邊失去;一邊選擇,一邊取捨。《孟子·告子上》中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 半生寫盡半世秋,半世滄桑半生愁,悲歡離合人間世
    導語:半生寫盡半世秋,半世滄桑半生愁,悲歡離合人間世,紛紛擾擾何時休,半輪明月半壺酒,半世滄桑半白頭,一縷清風一個人,一生浪漫一黃臉。半恩半怨半憂愁,半離半舍半聚首,半醉半醒半紅塵,半風半雨半風流,偶而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畢竟人活一世,都希望有人懂得自己的悲與痛,然後默默地在身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