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德國歷代鋼盔,為何說"德國造"影響整個世界?

2021-02-07 網易新聞

編者按:提起二戰德軍的經典形象,那款著名的M35鋼盔可謂是重要元素之一。甚至可以說,在很多人的觀念裡,這款鋼盔甚至成為了二戰頭盔的代言人。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德國鋼盔的故事。

上圖是由美國「生活」雜誌記者拍攝於德國柏林的「統帥堂」英靈紀念殿的衛兵。他的左袖上的「德意志」團袖標清晰可見,此外他還佩戴著一枚衝鋒隊軍事體育獎章。

▲一款1916型鋼盔配以綠棕色的夏季迷彩

鋼盔(Stahlhelm)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的德意志帝國為了取代老舊,沉重的普魯士尖頂盔,於1916年正式推出了新型的鋼盔,並以製造年份命名為「M1916型鋼盔」。這款鋼盔重量在0.98kg-1.4kg之間,相比老舊的普魯士尖頂盔實用性更大,且更為輕便。一名名叫瓦爾特·舒爾茨的預備役中尉參加了1916年7月29日的索姆河會戰。他在自己的日記中這樣寫到:「突然,一陣劇烈的響聲突然傳來。我被一枚飛來的榴霰彈打到在地。這枚榴霰彈狠狠的扎入了我的頭盔之中但並沒有貫穿它。我也因此留住了一條性命。要是在前幾年我們的頭盔也能像這樣防彈,恐怕就不會有那麼高的炮火傷亡了。」

▲一名頭戴M1916型鋼盔的德軍突擊隊隊員繪畫

早期的M1916盔在1916至1917年初,也只有一個灰白的官方迷彩塗裝。前線將士也很少塗裝自己的鋼盔。直到1918年7月,魯登道夫將軍籤署了命令後才將鋼盔的迷彩推向正式化。他要求德軍鋼盔必須要被塗以多種顏色用於偽裝和欺敵之用。比如說夏季的鋼盔迷彩就必須使用綠棕色用以佩飾。

M1918型

M1918型鋼盔是最便於大規模生產的型號。該型號採用了新式的兩部分頦帶的設計,可以更加方便地將頭盔襯墊而不是頭盔外殼固定在頭部。一個明顯的區別就是,位於M1916型鋼盔兩側的耳部的凸起部分被移除了。關於這個改變的一個錯誤的解釋,認為是為了在佩戴鋼盔時,使用野戰電話更加方便。實際上,移除這個凸起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阻隔士兵的聽力,並減少回聲。

M1918型鋼盔可以在外形上同M1916型明顯區分開來,此外,在M1918型鋼盔外部的兩側也沒有早期型號上用於固定頦帶的鉚釘。

奧匈帝國版本

從1916年直到戰爭結束,奧匈帝國共向德國購買了416,000頂鋼盔,並且在1917年,奧匈帝國開始了授權生產德國鋼盔。到戰爭結束前,奧匈帝國已經配發大約了一百萬頂各種版本的仿製鋼盔。

▲一戰的伊松索河戰役中裝備了M16鋼盔的奧匈帝國士兵

奧地利M17型

奧地利M17型鋼盔與德制M16型非常相似,但是顏色為淡棕色,有布制頦帶,用於固定頦帶的鉚釘位於鋼盔外部更靠上的位置。從1917年5月開始到戰爭結束前,共有534,013頂該型鋼盔被製造出來,其中的一大部分是由位於下奧地利州布恩多夫(Berndorf)的克虜伯廠製造的。

▲奧地利版本的M17鋼盔

匈牙利M18型

匈牙利M18型與奧地利M17型相似,但用於固定頦帶的鉚釘尺寸相對更小,且鉚釘位置比奧地利的型號更靠上。顏色同樣為淡棕色。這批鋼盔由下奧地利州布恩多夫的克虜伯廠製造。

布恩多夫工廠的改型

布恩多夫廠同樣生產了大量與眾不同的本土化型號,從1917年11月開始,位於下奧地利州布恩多夫的克虜伯廠共生產了139,968這樣的鋼盔。

土耳其版本

德國曾向土耳其帝國交付了5,400頂沒有前部盔沿的M1918鋼盔。這個奇特的設計可能是出於宗教方面的需要。據說這樣土耳其士兵禱告時,在不摘掉頭盔的情況下就可以讓前額可以接觸地面。然而這個說法有待考證。

▲跪地禱告的土耳其人

M1933型

1932年,德軍高層下令對一種用於代替舊式型號的新式頭盔樣品進行測試,這種樣盔由硫化纖維(Vulkanfiber)製成。M1933型硫化纖維頭盔大體上採用了以往鋼盔的外觀,但更為輕便。此外這種頭盔易於進行小批量生產以保證在1933年初就可以進行測試,其中的極少部分被配發給德國國防軍的步兵、炮兵或通信單位使用。此後,該型頭盔被M1935型鋼盔取代,大部分的庫存被配發給民間單位如警察和消防隊使用。少部分則會給一些不佩戴鋼盔的高級官員備用。

M1935型

1934年,德國開始對改良型鋼盔進行測試,新型號的設計來源於一戰時使用的鋼盔。塔勒(Thale)埃森鋼鐵公司(Eisenhüttenwerke company)承擔了原型設計和測試工作。這種新頭盔由鉬鋼經過多次衝壓而成。縮短了頭盔前簷和側簷的尺寸,淘汰了過時的前部護盾和巨大的護耳。通風機孔雖然被保留,但被布置在頭盔外殼上的孔狀鉚釘中。

鋼盔的邊緣進行了卷邊處理,使其更為平滑。此外,內置的新型八瓣皮革襯墊也大大提高了頭盔的安全性和可調節性。這些改進使得M1935頭盔比以前的設計更加輕便和緊湊。1935年6月25日,陸軍最高統帥部正式採納了M1935頭盔,並打算以此替代所有其他的頭盔作為制式裝備。 在M1935頭盔被採用後的兩年內共生產了超過100萬頂。

這是最經典的M35型鋼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成為了一代德國軍人的象徵,同時這款鋼盔還遠渡重洋列裝了當時中國軍隊裡的德械單位。在抗日戰爭初期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一名頭戴M35型鋼盔的德械師士兵

▲肩扛捷克式輕機槍,頭頂M35鋼盔的德械師士兵

供民防組織使用的改型

1938年,德國人又對鋼盔設計進行了修改,這種鋼盔的外簷更大更寬,並增加了通風孔,最初用於消防員、民防組織、帝國勞動服務隊(Reichsarbeitsdienst)或者帝國空襲預警(Luftschutz)人員,通常是黑色或深藍色。後來在戰爭中,這種頭盔曾被配發給了人民衝鋒隊(Volkssturm)成員。到1944年,這種鋼盔的工藝變為以一塊鋼板衝壓而成,原來的布內襯用乙烯樹脂製造以降低成本。由於生產數量有限,這種鋼盔比較罕見。從二戰結束後到90年代初的聯邦德國,一種修改後的戰後版本的螢光綠、白色或黃色頭盔仍然被配發給救援人員。

M1940型

這種型號是將M1935型的設計稍加修改以簡化結構,並且製造過程也採用了熱壓自動化衝壓技術。主要的改變是將通風孔和鉚釘孔進行簡化。在其他方面,M1940與M1935完全相同。德國人仍將M1940稱為M1935,而M1940則是收藏家為區分兩者才賦予的名稱。

▲M40型鋼盔

空降獵兵(Fallschirmjager)版本

這是一種經過改良後的M1935頭盔,取消了前部盔簷和兩側及後部的下擺,這種設計是為了降低傘降中頭部和頸部受傷的風險,同時也減少了風阻。改良後的鋼盔還有一種不同的、更堅固的內襯和頦帶設計,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保護。而且這種鋼盔的頦帶系統由四個部分組成,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的現代戰鬥頭盔也同樣使用了這種設計。

▲德國傘兵在二戰中使用的最常見的M38型鋼盔

M1942型

M1942的設計是戰時經濟緊縮的需要。鋼盔外簷的卷邊工序被取消,使其邊緣變得更加鋒利。這樣的改變加快了製造工藝,並減少了製造鋼盔所需的材料。塗料的顏色通常是灰綠色(陸軍)或灰藍色(空軍),此外盔徽也在1943年被取消,以簡化生產步驟和降低戰場辨識度。在戰爭後期製造的M1942型鋼盔上有著更多的缺陷。

▲印有黨衛隊「雙閃電」的一頂1942型鋼盔

M1944型

1942年,柏林的國防技術材料研究所設計了一種更為簡化的型號,它以一塊金屬衝壓而成,但兩邊都是傾斜的。在外觀上與英國1944型Mk III頭盔相似。據說希特勒本人因為它太過外國化而否定了這一設計。

▲1944型盔

M1945型

這是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月裡製造的一種改型。據記載,M1945與M1942的設計相似,但完全沒有通風口。這種型號極為罕見。許多收藏家和歷史學家都認為,M1945型實際上還是M1942型,只不過因為工廠的機器故障而無法加工通風孔,或者只是一些未加工完成的M1942型鋼盔。

▲智利儀仗隊

綜上所述,其實德國人對於鋼盔的研究,從一戰開始到二戰結束也不過經歷了短短的30年。但就是在這看似短暫的30年中,「德國造」的影響對於整個世界來說都是絕無僅有的。時至今日,南美國家智利仍如出一轍地還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軍的M35鋼盔的風貌。

▲1940年法國戰役勝利後在巴黎進行閱兵儀式的德國國防軍步兵方陣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木言北,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德國鋼盔竟能擋炮彈?盤點德國歷代鋼盔的型號和變種
    編者按:提起二戰德軍的經典形象,那款著名的M35鋼盔可謂是重要元素之一。甚至可以說,在很多人的觀念裡,這款鋼盔甚至成為了二戰頭盔的代言人。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德國鋼盔的故事。奧匈帝國版本從1916年直到戰爭結束,奧匈帝國共向德國購買了416,000頂鋼盔,並且在1917年,奧匈帝國開始了授權生產德國鋼盔。到戰爭結束前,奧匈帝國已經配發大約了一百萬頂各種版本的仿製鋼盔。
  • 中國歷代軍用鋼盔大盤點!!
    現代軍用鋼盔最早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而中國人也早在20年代就開始佩戴鋼盔了。並走過了只能佩戴舶來品、戰利品的時代。到了80年代初,打破了我國軍用頭盔「萬國造」的局面。在20世紀90年代研發出新一代QGF02 芳綸頭盔代表著我國的軍用鋼盔已經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 價值六萬塊的德國鋼盔?原主人曾是慕尼黑警察局長,帝國鷹標誌清晰...
    最近,美國一家網站公布了一頂M40鋼盔的售賣信息,這是二戰期間德國警察使用的鋼盔,歷史悠久,已經相當於古董了,標價更是高達8500美元(約60197元人民幣)。
  • 世界各國的鋼盔大比拼:中國的第一款 直到80年代才造出來
    這種頭盔帶有小帽簷,兩邊有小護耳,前段高開口可以保證不影響士兵的視野,後段稍微延長可以保護士兵的後腦勺,而且無論是前緣還是後緣都採用外飄式,提高防護面積的同時也保證不會影響士兵的觀察和舒適度。內部懸掛採用軟質皮革和結實的軟繩連接,保證頭盔外殼不與頭部直接接觸,發生小規模形變時不容易二次受傷(同期其他頭盔仍然有部分硬性連接)。
  • 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的東西?實力與顏值並存的德式M35鋼盔有話說
    而當時各國的鋼盔風格和外觀也是一樣,都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其中最讓人喜歡的無疑就是德國的M35鋼盔了,說它是集「實力與顏值」於一體也算毫不誇張。 醜陋的M56 特別是最後一個M42鋼盔,它則是二戰末期德國設計,說M42可能好多人真的不認識,但說戰後東德人民軍的M56式鋼盔相信很多人會知道它
  • 「90鋼盔」有效提升了日軍陣亡率?二戰日本鋼盔前世今生
    鋼盔是士兵防護頭部的一種裝備,自古就有。但古代的應該叫做頭盔,而不是鋼!古代成語″丟盔御甲"就是說丟掉了頭盔和甲冑。冷兵器時代頭盔是用來防刀箭的,大多是用皮革和銅做成,而現代戰爭的鋼盔一般是用來防彈片的。
  • 鋼盔這麼重,幹嘛還要戴?
    尤其是配上鋼盔,雖然看上去有點重(還真的有點重)。拿我們的「80」鋼盔說,近三斤的重量頂在頭上一頂就是幾個小時,對於每天的訓練,我們幾乎是盔不離頭。為啥這麼重還要頂著?保命啊!那麼,是不是戴上鋼盔就不怕頭中彈?肆意穿梭在戰場?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盔哥」!一、哪兒來的?
  • 法國、德國「不和」已久,德國解開心結,為何法國還「忌憚」德國統一?
    而說到歐洲經濟的發展,無論是在戰前還是戰後,德國發達的經濟不僅在歐洲,在整個世界範圍內都是名列一二位的發達國家。首先是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給整個歐洲帶來了經濟發展的紅利,尤其是德國完全接受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期英國發展的餘韻,同時美國和德國又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展的主力國家。
  • 德國節日裡哪些是比較有傳統特色的?德國特色節日盤點
    德國節日盤點: 1、耶穌受難日(復活節前的星期五) 雖然在德國不同的地區復活節的風俗不盡相同,但有幾點在整個德國都一樣:畫彩蛋,找彩蛋遊戲和復活節兔子是這裡過復活節不可或缺的部分。 3、復活節後星期一 顧名思義,該節日均為緊接著復活節的星期一,德國全國法定節日。
  • 盤點德國足壇史上十大巨星
    盤點德國足壇史上十大巨星 德國人素以嚴謹著稱,德國足球也是以簡練硬朗橫行足壇。
  • 盤點二戰德國十大著名將領
    盤點二戰德國十大著名將領德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挑起國,擁有許多優秀的軍事將領。且不論他們的是非態度,單說軍事才能,是不容忽視的。就隨著本期專題來看看吧。弗裡茨·埃裡希·馮·曼施泰因德國軍事家、戰略家他是助紂為虐的法西斯幫兇,對別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戰爭罪行,同時他過人的軍事素質、出色的軍事指揮藝術,也對世界軍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值得後人研究。與那些製造屠殺的納粹德國政客們和黨衛軍首腦相比,他雖在希特勒的戰爭中策劃指揮,卻反對納粹的屠殺和滅絕政策,更沒有參與屠殺暴行。
  • 德國被問及為何「對華沉默」,德經濟部長:我們又不是世界的道德導師
    「我們不是世界的道德導師」德國《法蘭克福匯報》11日刊登了對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的專訪。這篇專訪很大一部分都圍繞中國話題進行。《法蘭克福匯報》此前曾激烈批評政府在香港等問題上「為何沉默」。該報記者以香港話題為引子,質問德國政府「為何不願明確批評北京」。
  • 世界公認老牌工業強國的軟肋:為什麼德國造不出航空發動機?
    說到德國是世界公認的老牌工業強國,相信很多網友都不會覺得有毛病的。但這個歐洲老牌工業國家,現在卻連航空發動機都造不出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放眼全球,目前可造出高性能發動機的國家真的是寥寥無幾,包括中國在高性能航空發動機的道路上,依然處於探索階段,所以航空發動機技術難度高是很多國家被拒之門外的重要原因之一。作為歐洲一個老牌工業強國,德國顯然在技術方面應該是佔據優勢的。但事實上德國在航空工業實力在二戰之後就被迫跌至谷底。因為蘇聯衛國勝利之後,德國工業實力被肖弱不少。
  • 二戰時德國黑科技真不少:盤點二戰期間德國研製的各種飛彈!
    今天就為大家盤點一下二戰期間德國研製的各類飛彈,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顛覆大家對飛彈的認識,提醒大家一定要坐穩扶好。V-1飛彈:V-1飛彈1930年代開始研製,世界上第一款地地飛彈,最大射程240公裡。RK-344空空飛彈瀑布防空飛彈:1943年開始研製的「瀑布」防空飛彈是世界上第一款地空飛彈,最大射程15公裡,採用無線電指令制導,由於二戰末期德國本土工業體系遭到打擊瀑布防空飛彈還處於試驗階段時戰爭就結束了
  • 新阿賈克斯,德國造
    足球世界身處其中既深受其害,也從中獲益。 比如在本世紀的某個時間點上,荷蘭成了德國,德國也成了荷蘭。原本粗野的這邊竟開始踢起漂亮的進攻足球,儘管有時勝率大不如前;原先優雅的那邊竟開始施展拳腳,用習得不久的簡單粗暴在2010年和2014年世界盃上大放異彩。 這很正常,好鄰居有時就會相互竊取對方的好思路。
  • 影響德國鋼琴工業史的十六大德國鋼琴品牌
    德國製造,譽滿全球!德國的工業產品(包括機器人工業和手工業)幾乎在任何領域都備受消費者追捧,鋼琴工業也不例外,人們歷來認為「德國的就是最好的」、「德國琴是世界上最好的鋼琴」,這就催生了無數的「假德國」鋼琴品牌。
  • 德國納粹標誌「卍」有何特殊含義? 為何整個西方幾乎都被禁用?
    不過二戰時期,在德國納粹的黨旗上也曾出現過這個字,只是稍微不同的是,在德國納粹軍營的黨旗上出現的「卐」字,是斜著的(如圖所示) 。那麼,出現在德國納粹黨旗上的「卐」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不過,也有不同的意見表示,當時德國納粹在旗幟上的「卐 」字,是根據納粹本身的黨名所設計出來的。除此之外的第三種說法是,希特勒是受到了一個反猶太組織的影響,在這個組織當中,一直將雅利安人作為是最高貴、最純潔的血統,所以,這正合希特勒意,於是就將代表著雅利安人的「卐」字用上了。
  • 德國的法蘭克福和柏林區別在哪?為何經濟比首都強,德國人告訴你
    德國的法蘭克福和柏林區別在哪為何經濟比首都強,德國人告訴你如果我們說到德國這個國家,進入大家腦海裡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呢?我覺得那就是德國強大的製造業。很多人是不是一想起德國的製造業,內心是不是就會有一種踏實感呢?沒錯,是的,德國人一直以認真、負責任和細心的態度聞名世界。
  • 對越還擊戴布帽,付出血的代價,兩山輪戰配發國產鋼盔,表現優異
    這種思路,非常類似於一戰期間德國面對英法的銅牆壁壘組織的暴風突擊隊,而在直軍內的美軍觀察員,更是將其形象的稱為「鐵帽子旅」(Tin-Hat Brigade),這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史上首支成建制裝備制式鋼盔的部隊。
  • 為何拜仁世界無敵德國卻成歐洲偽豪門?
    為何拜仁世界無敵德國卻成歐洲偽豪門? 0-6,德國被西班牙血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