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提起二戰德軍的經典形象,那款著名的M35鋼盔可謂是重要元素之一。甚至可以說,在很多人的觀念裡,這款鋼盔甚至成為了二戰頭盔的代言人。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德國鋼盔的故事。
上圖是由美國「生活」雜誌記者拍攝於德國柏林的「統帥堂」英靈紀念殿的衛兵。他的左袖上的「德意志」團袖標清晰可見,此外他還佩戴著一枚衝鋒隊軍事體育獎章。
▲一款1916型鋼盔配以綠棕色的夏季迷彩
鋼盔(Stahlhelm)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的德意志帝國為了取代老舊,沉重的普魯士尖頂盔,於1916年正式推出了新型的鋼盔,並以製造年份命名為「M1916型鋼盔」。這款鋼盔重量在0.98kg-1.4kg之間,相比老舊的普魯士尖頂盔實用性更大,且更為輕便。一名名叫瓦爾特·舒爾茨的預備役中尉參加了1916年7月29日的索姆河會戰。他在自己的日記中這樣寫到:「突然,一陣劇烈的響聲突然傳來。我被一枚飛來的榴霰彈打到在地。這枚榴霰彈狠狠的扎入了我的頭盔之中但並沒有貫穿它。我也因此留住了一條性命。要是在前幾年我們的頭盔也能像這樣防彈,恐怕就不會有那麼高的炮火傷亡了。」
▲一名頭戴M1916型鋼盔的德軍突擊隊隊員繪畫
早期的M1916盔在1916至1917年初,也只有一個灰白的官方迷彩塗裝。前線將士也很少塗裝自己的鋼盔。直到1918年7月,魯登道夫將軍籤署了命令後才將鋼盔的迷彩推向正式化。他要求德軍鋼盔必須要被塗以多種顏色用於偽裝和欺敵之用。比如說夏季的鋼盔迷彩就必須使用綠棕色用以佩飾。
M1918型
M1918型鋼盔是最便於大規模生產的型號。該型號採用了新式的兩部分頦帶的設計,可以更加方便地將頭盔襯墊而不是頭盔外殼固定在頭部。一個明顯的區別就是,位於M1916型鋼盔兩側的耳部的凸起部分被移除了。關於這個改變的一個錯誤的解釋,認為是為了在佩戴鋼盔時,使用野戰電話更加方便。實際上,移除這個凸起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阻隔士兵的聽力,並減少回聲。
M1918型鋼盔可以在外形上同M1916型明顯區分開來,此外,在M1918型鋼盔外部的兩側也沒有早期型號上用於固定頦帶的鉚釘。
奧匈帝國版本
從1916年直到戰爭結束,奧匈帝國共向德國購買了416,000頂鋼盔,並且在1917年,奧匈帝國開始了授權生產德國鋼盔。到戰爭結束前,奧匈帝國已經配發大約了一百萬頂各種版本的仿製鋼盔。
▲一戰的伊松索河戰役中裝備了M16鋼盔的奧匈帝國士兵
奧地利M17型
奧地利M17型鋼盔與德制M16型非常相似,但是顏色為淡棕色,有布制頦帶,用於固定頦帶的鉚釘位於鋼盔外部更靠上的位置。從1917年5月開始到戰爭結束前,共有534,013頂該型鋼盔被製造出來,其中的一大部分是由位於下奧地利州布恩多夫(Berndorf)的克虜伯廠製造的。
▲奧地利版本的M17鋼盔
匈牙利M18型
匈牙利M18型與奧地利M17型相似,但用於固定頦帶的鉚釘尺寸相對更小,且鉚釘位置比奧地利的型號更靠上。顏色同樣為淡棕色。這批鋼盔由下奧地利州布恩多夫的克虜伯廠製造。
布恩多夫工廠的改型
布恩多夫廠同樣生產了大量與眾不同的本土化型號,從1917年11月開始,位於下奧地利州布恩多夫的克虜伯廠共生產了139,968這樣的鋼盔。
土耳其版本
德國曾向土耳其帝國交付了5,400頂沒有前部盔沿的M1918鋼盔。這個奇特的設計可能是出於宗教方面的需要。據說這樣土耳其士兵禱告時,在不摘掉頭盔的情況下就可以讓前額可以接觸地面。然而這個說法有待考證。
▲跪地禱告的土耳其人
M1933型
1932年,德軍高層下令對一種用於代替舊式型號的新式頭盔樣品進行測試,這種樣盔由硫化纖維(Vulkanfiber)製成。M1933型硫化纖維頭盔大體上採用了以往鋼盔的外觀,但更為輕便。此外這種頭盔易於進行小批量生產以保證在1933年初就可以進行測試,其中的極少部分被配發給德國國防軍的步兵、炮兵或通信單位使用。此後,該型頭盔被M1935型鋼盔取代,大部分的庫存被配發給民間單位如警察和消防隊使用。少部分則會給一些不佩戴鋼盔的高級官員備用。
M1935型
1934年,德國開始對改良型鋼盔進行測試,新型號的設計來源於一戰時使用的鋼盔。塔勒(Thale)埃森鋼鐵公司(Eisenhüttenwerke company)承擔了原型設計和測試工作。這種新頭盔由鉬鋼經過多次衝壓而成。縮短了頭盔前簷和側簷的尺寸,淘汰了過時的前部護盾和巨大的護耳。通風機孔雖然被保留,但被布置在頭盔外殼上的孔狀鉚釘中。
鋼盔的邊緣進行了卷邊處理,使其更為平滑。此外,內置的新型八瓣皮革襯墊也大大提高了頭盔的安全性和可調節性。這些改進使得M1935頭盔比以前的設計更加輕便和緊湊。1935年6月25日,陸軍最高統帥部正式採納了M1935頭盔,並打算以此替代所有其他的頭盔作為制式裝備。 在M1935頭盔被採用後的兩年內共生產了超過100萬頂。
這是最經典的M35型鋼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成為了一代德國軍人的象徵,同時這款鋼盔還遠渡重洋列裝了當時中國軍隊裡的德械單位。在抗日戰爭初期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一名頭戴M35型鋼盔的德械師士兵
▲肩扛捷克式輕機槍,頭頂M35鋼盔的德械師士兵
供民防組織使用的改型
1938年,德國人又對鋼盔設計進行了修改,這種鋼盔的外簷更大更寬,並增加了通風孔,最初用於消防員、民防組織、帝國勞動服務隊(Reichsarbeitsdienst)或者帝國空襲預警(Luftschutz)人員,通常是黑色或深藍色。後來在戰爭中,這種頭盔曾被配發給了人民衝鋒隊(Volkssturm)成員。到1944年,這種鋼盔的工藝變為以一塊鋼板衝壓而成,原來的布內襯用乙烯樹脂製造以降低成本。由於生產數量有限,這種鋼盔比較罕見。從二戰結束後到90年代初的聯邦德國,一種修改後的戰後版本的螢光綠、白色或黃色頭盔仍然被配發給救援人員。
M1940型
這種型號是將M1935型的設計稍加修改以簡化結構,並且製造過程也採用了熱壓自動化衝壓技術。主要的改變是將通風孔和鉚釘孔進行簡化。在其他方面,M1940與M1935完全相同。德國人仍將M1940稱為M1935,而M1940則是收藏家為區分兩者才賦予的名稱。
▲M40型鋼盔
空降獵兵(Fallschirmjager)版本
這是一種經過改良後的M1935頭盔,取消了前部盔簷和兩側及後部的下擺,這種設計是為了降低傘降中頭部和頸部受傷的風險,同時也減少了風阻。改良後的鋼盔還有一種不同的、更堅固的內襯和頦帶設計,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保護。而且這種鋼盔的頦帶系統由四個部分組成,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的現代戰鬥頭盔也同樣使用了這種設計。
▲德國傘兵在二戰中使用的最常見的M38型鋼盔
M1942型
M1942的設計是戰時經濟緊縮的需要。鋼盔外簷的卷邊工序被取消,使其邊緣變得更加鋒利。這樣的改變加快了製造工藝,並減少了製造鋼盔所需的材料。塗料的顏色通常是灰綠色(陸軍)或灰藍色(空軍),此外盔徽也在1943年被取消,以簡化生產步驟和降低戰場辨識度。在戰爭後期製造的M1942型鋼盔上有著更多的缺陷。
▲印有黨衛隊「雙閃電」的一頂1942型鋼盔
M1944型
1942年,柏林的國防技術材料研究所設計了一種更為簡化的型號,它以一塊金屬衝壓而成,但兩邊都是傾斜的。在外觀上與英國1944型Mk III頭盔相似。據說希特勒本人因為它太過外國化而否定了這一設計。
▲1944型盔
M1945型
這是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月裡製造的一種改型。據記載,M1945與M1942的設計相似,但完全沒有通風口。這種型號極為罕見。許多收藏家和歷史學家都認為,M1945型實際上還是M1942型,只不過因為工廠的機器故障而無法加工通風孔,或者只是一些未加工完成的M1942型鋼盔。
▲智利儀仗隊
綜上所述,其實德國人對於鋼盔的研究,從一戰開始到二戰結束也不過經歷了短短的30年。但就是在這看似短暫的30年中,「德國造」的影響對於整個世界來說都是絕無僅有的。時至今日,南美國家智利仍如出一轍地還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軍的M35鋼盔的風貌。
▲1940年法國戰役勝利後在巴黎進行閱兵儀式的德國國防軍步兵方陣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主編原廓,作者木言北,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羅馬軍團到底有何不敗秘籍?
歷史上的實錘到底有幾斤幾兩
環首刀 漢劍 鞭鐧 陌刀 唐刀 鉤鑲 輕呂 戰錘 石斧 馬槊 殳 西域鑌鐵大刀 樸刀 兵馬俑青銅劍 鐮刀 清弓 中國傳統弓 明式小稍弓 英國長弓 國產刺刀大全 中國騎兵軍刀 英國軍刀 空軍傘兵刀 海軍寶劍 山文甲 明光甲 歐洲騎士板甲 鱗甲 古埃及西臺彎刀 阿昌族戶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西藏武備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Navaja折刀 芬蘭國刀 印度虎爪 長鉞 睪丸匕首 印度軟劍 麟角刀 亞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堊紀魚骨劍 伊斯蘭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喪屍武器 越南弩 手擲類暗器 廚刀 世界盾牌 歐洲細劍 日本天皇佩刀 東瀛名刀譜 玉鋼神話 兵馬俑青銅劍 趙雲亮銀槍 關羽青龍偃月刀 張飛丈八蛇矛 呂布方天畫戟 豬八戒九齒釘耙 唐僧毗盧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