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白話全文

2021-02-19 了凡四訓


法會因由分第一

佛說金剛經的起因那是在很早的時候,佛在古印度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創辦了一所學校,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個學生。每天到了吃午飯的時候,佛就要穿好袈裟,拿著缽盂去化緣,然後把化緣得到的食品拿回來食用,吃完之後還要打水洗腳(因為印度人是光著腳走路的),然後整理好自己的座位,開始打坐練功。

善現啟請分第二

須菩提站起來提問這時候有一位名叫須菩提長者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只見他鶴髮童顏,長鬚飄飄。他向佛行了一個禮,雙掌合十恭敬地說:「先生,您經常教導我們要看護好看自己的念頭,隨時反思自己的言行,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那麼,對於那些普普通通一心向道的人而言,應該如何想、如何做、如何平息自己內心的煩惱呢?」佛說:「這個問題提得好!下面我就來解答你的問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大乘佛教的思想佛接著說:「各位同學,怎樣才能使自己心平如水,沒有煩惱呢?凡是有生命的東西,比如卵生的、胎生的、溼氣所生的、化生的,還有那些有思維的、沒有思維的、甚至無所謂有沒有思維但是有感覺的生物。我都要讓他們進入心物同一的境界,解脫生死。我教化了無數眾生,可是我並不覺得自己就多麼偉大。為什麼這麼說呢?一個自稱為得道的人,如果心目中總是有自我、有他人、有眾生、有高低長幼的概念,那說明他沒有在頭腦中消除這些概念的對立,也就是沒有真正地得道。」

妙行無住分第四

平常心與平等心佛接著說:「再者,須菩提:對於一個學佛有所成就的人來說,不要總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也不要拿自己的觀念強加於人,認為自己總是高人一等。更不要戴有色眼睛,憑著自己的好惡去傳道,應該以一顆平常心、平等心去對待世人。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是給自己積累美德的基礎,同時也是在給自己播種著福田。」

如理實見分第五

透過現象看本質佛繼續說:「須菩提,你覺得我說得對嗎?我提一個問題你來回答:『你現在看到你面前的是如來佛嗎?』」須菩提回答說:「不是,先生。你並不是你,我看到的只是您的表象。為什麼這麼說呢?先生所說的『我』,並不是我所看到的『我』,我看到的只是您的表象,相當於您的照片。」佛點了點頭,表示認可,他接著說:「所有的現象,都只是一種假象,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這才算是達到了問題的實質。」

正信希有分第六

不要迷信要正信須菩提接著問:「先生,會不會有很多的人,在聽了您的講演之後,對您所講的道理深信不疑呢?」佛告訴須菩提:「不要這麼說。在我死之後的五百年,如果有嚴格按照佛教的規章制度修行的人,他會理解我今天所說的道理,並且由此產生信念和信心。如果真是這樣,說明他與佛有緣,這個人肯定有著極高的悟性。這樣的人,肯定是一個有道德、有福氣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象這樣的人,通過修行,心裡不再有『自我、他人、眾生和高低長幼』的概念。他不會固守一個死道理,不認為自已就是真理的代表,也不認為世界是虛無的、沒有真理和道理可言的,這就是得道的一種體現。為什麼這麼說呢?從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出發去認識事物,或者從某種權威的理論出發去認識事物,都是一種唯心主義的做法。所以,既不能迷信一種理論,也不能認為世界毫無規律性可言。所以我經常說,你們這些同學啊,要知道我在給你們講某一個道理的時候,就象船夫要用船把你們渡到對岸去,你們不要過了河還把渡你們過河的船背在身上。我所講的道理都是相對的和暫時的,何況我在講這些道理時所舉的那些例子呢!」

無得無說分第七

事物是發展變化的佛接著說:「須菩提,你現在認識清楚了嗎?你認為我得到真理了嗎?我向你們說什麼了嗎?」須菩提回答說:「按照我所理解的您的意思,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真理,我們通常所說的『真理』,只是一個名稱而已。也沒有什麼真理是您可以說出來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您所說的真理,不是隨便可以模仿和宣講的,這就好象『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世間萬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此一時彼一時,真理也是如此。當你說它是真理的時候,它可能已經不是真理了。所以,世間聖賢之人之所以為賢聖,就是因為他們不拘泥於教條,才相互有所差別,否則那不就千篇一律了嗎?」

依法出生分第八

傳道授業解惑佛又問須菩提:「如果有一個人,把全世界所有的珍寶都拿來施於他人,這個人所得到的福與德多不多呢?」須菩提回答說:「很多啊!先生!當然,這種福德,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福與德,只不過是先生您打了一個比喻!」佛接著說:「如果又有一個人,接受了我在這部經中所說的道理,包括那四句偈語,並且給他人講解,那麼他所得到的福要比前面那個人要多得多。為什麼我這麼說呢?須菩提,你仔細聽:所有得道的人以及他們所領悟到的道,都是由此經義所產生的。須菩提啊,我們所說的『佛法』,你要再一次注意,不要把它真的當成『佛法』,它只是一個名稱而已。」

一相無相分第九

謙虛使人進步佛又問須菩提:「一個得了須陀洹果位的人,能不能自認為他得了須陀洹果位呢?」須菩提回答說:「不能,先生。原因是:能達到須陀洹果位的人,他的修養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他的內心沒有偏見,沒有私慾,他已經初步領悟到了緣起性空的道理,此心歸於平淡,具備了一顆平常心,不再被那些所謂的色、聲、香、味所誘惑,只不過還做得不是很徹底,還需要繼續修練,這才叫須陀洹。」佛又問:「須菩提,同樣的,一個得了斯陀含果位的人,能不能自認為得到了斯陀含果位呢?」須菩提回答說:「不能,先生。原因是:能達到斯陀含果位的人,比須陀洹果位的人修養更高一些,他們已經基本上完成了拋棄私慾和偏見的修練目的,實際上已經沒有必要繼續在這些事情上下功夫了。這就是斯陀含的境界。」佛繼續問:「須菩提:一個得了阿那含果位的人,能不能自認為得到了阿那含果呢?」須菩提回答說:「不能,先生。原因是:能達到阿那含果位的人,比斯陀含果位的人修養又要更高一些,他們已經完成了『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轉化』,思想與行為達到了自由自在、無阻無礙的境界。看起來無須再做任何修行,其實他正好到了能夠自由地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的階段。這就是阿那含的境界。」佛又問:「須菩提,一個得了阿羅漢果位的人,能不能自認為得到了阿羅漢果位呢?」須菩提回答說:「不能,先生。原因是:要達到阿羅漢這種境界,確實沒有一個一成不變的修行方法。如果阿羅漢有這種已經得道的想法,只能說明他沒有真正得道。先生,您曾經說我達到了沒有貪慾的境界,是一個出色的人。先生,我自己不這麼想,我如果這麼認識自己,說明我仍然是一個有私慾有貪念的人。正因為我的行為順其自然,我才是我,我才是一個認認真真修行的人。」

莊嚴淨土分第十

想像與真實的距離佛問須菩提:「你認為我當初在我的老師然燈佛那裡,有沒有學到所謂的佛法呢?」須菩提回答說:「沒有。」佛又問:「菩薩居住的地方是不是都很莊嚴呢?」須菩提回答說:「不,先生。莊嚴只是一種想像,其實並非這樣。」佛說:「這就對了。不要貪戀心外之物,物來則應,過去不留,自然而然。」佛接著說:「譬如有人,身大如山,大不大呢?」須菩提回答說:「大呀!先生。當然這只是您打的一個比喻而已。」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大福與小福佛又問:「須菩提啊,比恆河中的沙子還要多的恆河多不多呢?」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多,先生。恆河中的沙子本來就很多,更何況比沙子還要多的恆河呢!」佛說:「須菩提啊,今天我給你說一個大實話,如果有人拿這麼多的寶貝用來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多不多呢?」須菩提回答說:「那就太多啦!先生!」佛告訴須菩提:「如果有人按我剛才所說的辦法和原則去修行,並且給他人講解傳授,這種福德,比前面那種福德還要大得多。」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還有,須菩提啊,我要強調一下:第一,這部經及其裡面的四句偈,你們要廣為傳播;第二,一定要保存好這本經;第三,要尊重學習這本經的人;第四,這本經放到哪裡,就相當於我走到了哪裡,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按照金剛經所說的去修行那時候,須菩提就對佛說:「先生,這部經我們以什麼名字來稱呼呢?如何按照這部經中所說的道理去修行呢?」佛說:「這部經的名字就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注意:這只不過是這部經的名稱而已。須菩提啊,我再問你:我說什麼了嗎?」須菩提回答說:「您什麼也沒說。」佛接著問:「三千大千世界裡所有的微塵多不多?」須菩提回答說:「當然很多了,先生。」佛說:「我所說的微塵和世界都只是一種比喻。我再問你:能不能認為看見了我的形象就是見到了我呢?能不能認為修成了三十二種好相貌就是成佛得道的標誌呢?」須菩提回答說:「不能,先生。您所說的三十二種好相貌,只不過是修行到一定程度上的外在表現,那是一種表象。」佛接著說:「以財施人所得到的福德比不上以命施人所得到的福德,如果有人按照《金剛經》所說的道理去修行,時刻把經中的四句偈語記在心上,並且一有機會就給他人解說,這個人所得到的福德就更大了!」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我沒有說假話那時候,須菩提,在聆聽了佛所說《金剛般若波羅密》之後,深深地領會了經文的內涵,心中豁然開朗,禁不住喜極而泣。他對佛說:「親愛的佛,您今天說出了如此深刻的經典,自從我得慧眼以來,還是第一次聽您宣講如此深刻的經論。先生,以後如果有人聽到這部經,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內心就會產生向道之心,以至於明心見性,生成實相。要知道這個人,就會成就第一少有的功德。先生,我所說的這個『實相』,就象你您前面所說的,只是一種稱謂。還有,先生,今天我從您這裡聽到了《金剛經》,我理解了它,信仰它,用它所講的道理來修行,這一點不足為難,問題是再過若干年,後來人學習了這部經典,如果他也能理解、信仰和受持,那麼這個人的智慧就是世間少有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個人的內心沒有自我、他人、眾生和高低長幼的概念,什麼意思呢?這些都是因緣合成的假相,是暫時的和虛妄的。只有我們看透了這世間種種假相,我們才會有所領悟,才會發現其中所包含的真理。」佛高興地說:「你說得對你說得對。如果有這樣的人,他在聽說了這部經之後,內心不恐慌、不畏懼,那麼這個人確實具有少有的大智慧。須菩提啊,我所說的大智慧,仍如前說,只是一種指代,是一個名稱而已。須菩提,要達到大智慧的境界首先要能夠忍辱,這裡所說的忍辱,也只是一種稱謂,要注意理解忍辱的內涵。比如,我曾經為歌利王割截身體,那時,我的內心沒有自我、他人、眾生和高低長幼的概念,如果我有這些概念,我的內心就會產生怨恨。很早以前我作忍辱仙人的時候,內心就已經能達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了。所以,須菩提啊,做為菩薩,要能夠做到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不要把現象和感覺做為思考問題依據,應該以變化的觀點看待問題,如果有所執著,往往會產生偏見。所以我說菩薩的心,不能只停留在現象上,停留在問題的表面上。須菩提啊,菩薩是為眾生謀利益的人,應該象我剛才所說的去想問題並且付諸行動。這裡我所說的『相』和『眾生』仍然只是概念,而概念只是我們修煉過程的一種藉助,是我們最終要拋棄的東西。」「須菩提,我所說的都是真話,不是假話和開玩笑的話。我所得到的『佛法』是無實無虛的。須菩提,如果一個菩薩以一種所謂的『理論』付諸實踐,就象人走進了黑暗,什麼就都看不見了。不依教條而以實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才會見到事物的真相。」「須菩提,將來,若有人努力學習《金剛經》,這個人就是如來。以佛的智慧,我可以預見這個人肯定會成就一番大事業的。」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學習這部經得到的功德很大佛繼續說:「須菩提,若有一心向善學佛的人,一個是捨命布施,另一個是堅信《金剛經》中所說的道理,按此修行,後者所得到的福比前者要多得多,何況抄寫傳播,給人講解此經,功勞就更大了。須菩提,總而言之,這部經有著不可思義,不可估量的功德。我願意為發大乘心願的人解說,為具有上乘智慧的人解說。如果有人能堅持抄寫讀誦,為他人解說,我都會看得見聽得到,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這樣的人,就是荷擔如來。須菩提,那些沉迷於小法的人,連『自我、他人、眾生和高低長幼』的概念都放不下,對於此經當然無法領會大義,不會聆聽、接受和讀誦,更不會給他人講解傳授。須菩提,無論在哪裡,只要有這部經的存在,一切人和神,都應供養。經之所在,就是塔廟之所在,大家都應該恭敬作禮,並在經的周圍放上鮮花。」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學習金剛經可以抵消以前的罪過佛說:「再者,須菩提,一心向善的人,受持讀誦此經,這個人先前的罪業,因為讀誦這部經的原固,就可以將其罪業抵消,並且可以得到大智慧。須菩提,我在學成之前,曾經拜過許多老師,認真地供養他們,因此獲得了功德。以後如果有人能夠受持讀誦此經,那麼他所得到的功德,比我所得到的功德要勝過一千倍一萬倍,甚至難以計算。須菩提,若有一心向善的人,到了後來的末世,還能夠受持讀誦此經,他所得到的功德,我如果一一說出來,有的人聽說了,心理就會失去平衡,甚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啊,要知道這部經的意義是不可思議的,他的果報也是不可思議的。」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深刻理解「無我」的道理那時候,須菩提對佛說:「先生,一心向善的人,一心想要明心見性悟道,應該怎樣保持自己的心理,怎樣降伏心中的煩惱呢?」佛回答說:「一心向善學佛的人,一心要求得大智慧的人,首選應該立下這樣的志向:我要讓一切眾生脫離苦海,見性成佛,只到最後。為什麼這樣說呢?須菩提,如果菩薩有『自我、他人、眾生和高低長幼』的概念,那麼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薩。須菩提,求得大智慧,實在沒有一個定法。須菩提,你說說看,我在然燈佛那裡,有沒有得到什麼方法?」須菩提說:「沒有,按照我所理解的您的意思,你在然燈佛那裡,確實沒有得到什麼萬能的方法。」佛說:「你理解得對。我確實沒有得到一個什麼方法,如果真是那樣,然燈佛就不會給我授記。正因為沒有這樣一個方法可以得到大智慧,所以然燈佛才給我授記,說你在來世,就要成為佛了,號釋迦牟尼。所謂『如來』,所謂『方法』,正如『如來』的字面意思一樣。如果有人說,『如來得到了無上正果,明心見性了』。須菩提,實在沒有一個方法讓佛得道。如來所得到的道,不是實有的也不是虛無的東西。所以我說,一切的方法,都是佛法。須菩提,我所說的一切法,都只是針對那時那地而言的,是一種指稱。須菩提,菩薩也是這樣,菩薩如果口出狂言,說自己要『救一切眾生出苦海』,那他就不叫菩薩了。為什麼呢?佛法不是刻意能夠模仿的,佛法是不留痕跡的,實在沒有一個定法,可以叫做菩薩道或者菩薩行。所以佛說一切佛法,並無你我眾生他人,高低長幼的概念。須菩提,如果菩薩自己說:『我要把佛國建設得更加美好。』這樣說的人不是真正的菩薩!為什麼呢?佛所說的莊嚴佛土,並不是真正的莊嚴,只是比喻而已啊!須菩提,如果一個菩薩深刻領會了『無我』的道理,他才是一個真正的菩薩。」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過去、現在和未來佛接著問:「須菩提,按你的觀點看,如來有沒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呢?」須菩提回答說:「這些如來都有。」佛又問:「須菩提,正如恆河中所有的沙子,佛說那是不是沙子呢?」須菩提說:「如來說是沙子。」佛說:「假設有象恆河中的沙子一樣多的恆河,又有象這些恆河中所有沙子一樣多的佛世界,這個多不多呢?」須菩提回答說:「那就太多了,先生。」佛告訴須菩提:「在你所在的國家中,所有的眾生,有多少心理,我全都知道。為什麼呢?如來所說的『各種各樣的心』,也只是一種指代。為什麼這麼說呢?須菩提啊,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平平淡淡就是福佛問:「須菩提,如果有人把世界上所有的珠寶都拿來施捨於人,這個人所得到的福多不多呢?」須菩提說:「是很多,先生。」佛接著說:「須菩提,如果福與德是實實在在的,我反而不會說得到的福德多。正因為真正的福德你覺得好象什麼都沒有,我才說這種福德多啊。」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佛不是某一個人也不是某個形象佛問:「須菩提,你認為佛是可以以形象看見的嗎?」須菩提回答說:「不是,先生。如來不能以佛具體的形象見到。為什麼呢?如來所說的形象,並不是佛本身,只是一個名稱而已。」佛接著問:「那麼,如來可以以其它的形象而見到嗎?」須菩提說:「也不可以,先生。如來不應該以具體的形象出現。為什麼呢?那種形象都是不真實的、虛妄的。」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我什麼也沒有說佛說:「須菩提,你不要這樣去認為:『如來今天有所說法』。不要這樣想啊!為什麼呢?如果有人說我今天所說的是佛法,那就是在誹謗我,是由於他不能理解我所說的意思造成的。須菩提,所謂『說法』,並沒有什麼『法』是可以說出來的。」須菩提回答佛說:「先生,將來會有很多人在聽了這部經之後產生信念和信心嗎?」佛說:「須菩提,你所說的『眾生』,並不是眾生,也不是不可能是眾生,所謂『眾生眾生』,如來認為不是你所說的『眾生』,那是一種暫時的稱謂。」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我什麼也沒有得到須菩提對佛說:「先生,人們說您得道了,其實您什麼也沒得到,是吧!」佛說:「對對對。須菩提,對於道來說,我什麼也沒得到,這才叫『道』。」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佛法是平等的佛說:「再者,須菩提,佛法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這才是『道』。用一顆無私慾無貪著的心去修行,一心向善,就可以得『道』。須菩提,我所說的『善法』,你不要認為就是『善法』,那只是一個名稱而已。」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還有比這更大的福嗎佛又說:「須菩提,在這個世界上,把比須彌山還要多的珍寶拿來施捨於人,還不如修習和傳播此經所得到的福德大。」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沒有什麼需要我去教化的佛說:「須菩提,你們不要以為我要度盡眾生。須菩提,不要這麼想。為什麼呢?實在沒有眾生讓如來去度啊!如果真有眾生需要我去教化,那我就有了『自我、他人、眾生和高低長幼』的概念。須菩提,如來所說的『我』,是一種抽象的指代,那些『凡夫』,就以為真的有『我』。須菩提,所謂的『凡夫』,那也是一種抽象的指代,只是一個名稱而已。」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不要搞個人崇拜佛又說:「須菩提,能不能認為佛的相貌有著特殊的威嚴和壯觀。」須菩提說:「應該是這樣。」佛說:「照你這麼說,那些帝王也就是如來了!」須菩提改正說:「先生,我理解錯了。」那時,佛就說了一個謁子:「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物質不滅,運動不止佛說:「你如果認為:『如來不經過自我就可以得道。』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佛接著說:「你如果認為什麼都是『空』和『無』,這種想法也是錯誤的。」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受而不貪佛又說:「須菩提,如果一個菩薩用無數多的珍寶來施捨於人,而另一個菩薩懂得了『一切法無我,物我同一,心物一元,得成於忍』的道理,那麼後者所得到的功德要遠遠地勝過前者。要知道,以菩薩的境界,是不接受福德的。」須菩提追問道:「為什麼說菩薩不接受福德呢?」佛回答說:「菩薩可以接受福德,但是不應該貪戀,所以說菩薩不接受福德。」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說:「須菩提,如果有人說:『如來就是若來若去,若坐若臥。』這個人沒有理解我所說的意思。為什麼呢?『如來』就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意思。」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世界的統一性佛說:「須菩提,把整個世界碎為微塵,這樣的微塵多不多呢?」須菩提說:「很多,先生。這都是您所做的比喻。」佛解釋說:「世界上實際存在的東西,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就是所謂的『一合相』。我所說的『一合相』,仍然只是一種指代和名詞的借用。須菩提啊,所謂的『一合相』,是不能用語言可以表達得清楚的,只有那些凡夫俗子,才會想從其中找出個究竟來。」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沒有永恆不變的真理佛問:「須菩提,如果有人說:『佛認為人們的思想存在著『自我、他人、眾生和高低長幼』的觀念。』這個人理解了我所說的意思嗎?」須菩提回答說:「這個人沒有理解您所說的意思。為什麼呢?您所說的這些東西,是您為了說明問題的一個借用而已,不能以為這就是佛所說的真理。」佛接著說:「一心求道的人,對於任何佛法,都應該這樣去理解,這樣去修行。不要動不動就在腦子裡產生出一個理論來,這叫『不生法相』。須菩提,我所說的『法相』,並不是『法相』,只是一個名稱而已。」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人生如白駒過隙佛繼續說:「如果有人用全世界所有的珍寶來布施,比不上有人一心向善,讀誦傳播此經。要以堅毅不拔的精神,向眾人講授《金剛經》的意思。要明白,一切實際的方法,如同夢幻泡影,都是一閃即逝的。應該這樣理解《金剛經》中所講的一些道理。」佛所講的《金剛般若波羅密》到此就結束了。長老須菩提、各個比丘和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還有世間的天人和阿修羅,聽到佛所說《金剛般若波羅密》之後,都非常高興。從此就按經中所說的去修行。


相關焦點

  • 金剛經:金剛經全文讀完要多久
    在修行金剛經全文的時候,大家的修行方法不同,從經文中理解到的知識也就不同。在剛開始修行金剛經的時候,可能讀一遍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自己修行的時間久了之後,也就能讓自己更快的去讀一遍,但是在修行金剛經的時候,是要自己理解其中的知識,追求速度並不是最好的。
  • 《金剛經》白話譯文
    《金剛經》於公元前994年間(約中國周穆王時期)成書於古印度。是如來世尊釋迦牟尼在世時與長老須菩提等眾弟子的對話紀錄,由弟子阿儺(nuó)所記載。《金剛經》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唐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為鳩摩羅什譯本的一個重要補充。其他譯本則流傳不廣。《金剛經》通篇討論的是空的智慧。
  • 《金剛經》:金剛經全文共有多少卷
    其實按照準確的來說,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金剛經都是已經遺失的殘篇,總體來說的話只有一卷,只是金剛經延續的時間比較長,所翻譯的譯本也各有不同,但總體來說的話,我們最常見的玄奘法師翻譯的金剛經共有32品。在金剛經現存版本中,流通最多的是鳩摩羅什所譯的金剛經,這一部經文的話,相信很多師兄都想知道金剛經幾個字和金剛經一共多少品,總共字數有5000字,所以說金剛經的次數不多也不少,在經文中已經算是比較少的了,就是我們修行的時候不要太過於在意金剛經有多少卷,我們休閒的時候應該將心思放在如何去解讀金剛經,如果我們在修行金剛經的時候我們將自己的心思放正。
  • 金剛經(全文)
    金剛經 第五品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fǒu)?不(fú)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教你認識金剛經!
    金剛經中包含了般若經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同時也是大乘佛法中最經典的近經書之一,而且這個經書流傳也是非常廣泛的,就是沒有修行的佛法的人都有聽說過。而且在修行金剛經的時候是有很多的功德和加持力,所以這本經書還是非常的值得大家修行學習的。
  • 《金剛經》全文(完整版)
    金剛經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 金剛經全文解釋,教你認識真正的金剛經!
    金剛經不僅僅是對佛家弟子對在家修行的居士,或者是普通的群眾都是有幫助,相信就算是沒有念誦多,大家也都聽說過金剛經的名字,甚至現在有很多的人都有寫金剛經相關的文章。其實在金剛經中也蘊含著一些道理及秘密,其中就有眾生都是可以成佛的。
  • 《金剛經》全文誦讀注音
    金剛經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經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 《金剛經》全文翻譯 上
  • 看《金剛經》,要完整的去看
    這部經書就是《金剛經》。根據許多高僧的經驗,認為《金剛經》是一部闡述事物空性的經典。在佛法中屬於《般若部經》。佛陀傳法49年,其中講般若部就花了22年。足見《般若部經》中法理的重要性。在《般若部經》中,很多人又將《金剛經》作為其核心內容。正因為事物都存在空性,一切都會歸為空,所以,佛門又被稱為空門。過去的人出家,他們都自稱「入空門」,或者「遁入空門」,意思就是出家當了僧人。
  • 怎麼讀金剛經全文是最正確的呢?
    誦讀是每個人都會的,但在誦讀金剛經時,和普通誦讀的方法是有所不同的,在誦讀金剛經的時候,我們是要按照放鬆、自然的念誦,這也是誦讀的最好狀態。誦讀的過程中不要有刻意的情況,心中要放鬆,要開心愉悅,不要有雜念出現,同時也是要有誠心的念誦。
  • 《金剛經 》全文及譯文
    譯文這部金剛經是佛陀親口說出來,是我(佛陀大弟子之一 - 阿難)親自聽到的,很可惜佛陀已經入滅,所以後代的人再也無法聽到佛陀說法。為了能讓後代的人也能知曉佛法,因此我(阿難)再一次重新講出,讓人記錄下來流傳後代。
  • 《金剛經》全文講解一經題與譯者
    弘揚佛教文化,傳遞生活正能量感恩閱讀,喜歡關注收藏分享分享《金剛經》1~32品共同學習進步阿彌陀佛本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簡稱《金剛經》。只有真正領悟了金剛經所講的深刻道理,才能轉迷成悟,擺脫生死輪迴。從生死此岸到達涅盤解脫的彼岸。「經」本意是線,線能夠貫穿物件,令其不至於散失。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其重要內容是由後人集結整理而成,佛所說的一切法就好像是用線貫穿起來的一個整體。尚可系諸佛之理下可契眾生之際,眾生了達明白佛所說的義理之後,能夠遵照這個義理去實踐、去修持,就能夠得到成佛。
  • 金剛經全文(金剛之智,殊勝妙法)
    願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說。南(nā)無(mó)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開經偈(jì)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南無祇園會上佛菩薩(三稱)金剛經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如是我聞。
  • 《金剛經》全文誦讀帶拼音帶注音版
    【譯文】這 時,須菩提聽佛解說《金剛經》,深深解悟了佛法的義理和境界,淚流滿面十分悲傷地對佛說:「真是難得的經文啊!世尊,您解說像這樣深刻的經文,我自從修得 慧眼以來,從來沒有聽說過如此經文。須菩提,應當知道此《金剛經》的義理是不可思議的,受持、誦讀此經所得的善報也是不可思議的。金剛經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
  • 《金剛經》白話文全文通譯
    第一章佛說金剛經的起因那是在很早的時候,佛在古印度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創辦了一所學校,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個學生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如還有人能理解我說的《金剛經》,用心修持,甚至反覆念誦四句偈語等,給他人說法,那麼他所獲得的福德就會超過布施七寶的人。」「這是什麼原因呢?」「須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無上、大徹大悟的智慧佛法,都是從我所講的經中產生出來的。須菩提,所謂佛法,也就是沒有佛法。【經文】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
  • 《金剛經》:慧能六祖本來目不識丁,為何能開悟,名流千古?
    今天我們要說的《金剛經》也是其中一個宗派的依據,那就是禪宗。禪宗,是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又稱達摩宗,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禪宗的禪,可以理解成是禪定的意思,不過其實是「禪那」的簡稱,漢譯為靜慮,是靜中思慮的意思,把心專注在一個法境上,一心參禪,以期證悟本自心性,所以名為禪宗。
  • 地藏菩薩心咒全文
    地藏菩薩心咒全文  地藏王菩薩跟娑婆世界眾生緣份很深,故念誦地藏王菩薩咒語,功德廣大不可思議 。
  • 書法家張世坤與篆書金剛經的故事
    三項簡短的歡迎儀式中,在市、區宗教局為慧慶大師發過聘書後,《張世坤篆書金剛經》錦盒裝一套六本,作為市、區禮品贈送慧慶方丈收藏。同年慧慶方丈在宿州市北關地藏廟原址投資興建了現在的地藏禪寺,現已初見規模,對遊客開放。所以金剛經書者老張常和朋友戲言:「宿州北關的地藏禪寺就是我的一套金剛經換來的。」哈哈,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