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James O'Brien
物理學走到盡頭了嗎?人們常常把21世紀稱作生物學的世紀,或者人工智慧的世紀,總之這個世紀得屬於某個冉冉升起的新領域。這樣看來,物理似乎已經是上個世紀的遺物——那個由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捲起的震撼世界的革命,以及隨之而來的基本粒子淘金狂潮,為高能物理贏得了數十尊諾貝爾獎。那個黃金時代早已成為過往。時至今日,人們總是嘆息這滿目蕭然:或許再等個幾十年也不會發現新粒子;也許,永遠不會再有新粒子了。
我認為這種悲觀是不可取的,理由來自起碼三個方面。
首先,對於一個遲暮之年的學科而言,物理學在最近20年取得的成就似乎又太多了。2012年發現希格斯玻色子,2015年探測到引力波(2016年公開宣布),2019年拍攝到黑洞事件視界的照片。以上三者都是科學界的重磅新聞,登上報紙頭條,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
不過肯定有人會反駁:這些重大發現背後的理論,都來自上個世紀。黑洞和引力波可以從1915年發表的愛因斯坦方程中直接推導得出。(希格斯機制也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理論,譯者注)那是不是說,物理學已經江郎才盡,想不出新點子了?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我的第二條理由。近年來宇宙學的發展,讓科學家可以幾乎肯定地說,宇宙的95%「憑空消失」了。這「憑空消失」的部分被稱為暗物質和暗能量,它們被掩蓋在一層神秘的面紗之中。面紗背後,便是未知的新物理了。只要這些謎團(還包括其他的未解之謎)還沒有解開,物理學的工作就遠遠沒有結束。不過,對於已知的5%,我們已經有相當程度的認識。這仍然算是非常偉大的成就了。
第三條原因在於,所謂「物理已死」這種論斷,存在諸多基礎和範疇的錯誤:說到底,用發現新粒子來定義物理學的進展,這本身就是一種鼠目寸光。如此一來,就忽視了物理學的大部分內容,大大低估了物理學的潛力。老實說,我們現在所掌握的這些知識,相較於尚未探索的領域,仍然是微不足道。
本文作者戴克赫拉夫是一名理論物理學家(攝影:Gabi Porter)
物理學的目標是用精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和能量,而我們目前只踏出了這千裡之行的第一步。說物理學走向了盡頭,就相當於說數學只需要引入自然數和算術法則,或是化學只用列出元素周期表,就大功告成了一樣。知道下棋的規則,並不代表你成為了棋藝高手。
事實上,為了尋找物理學的基本定律,我們並不一定非得研究基本粒子。有些物質由多種成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有不同的性質,這些性質作用在一起,就有可能會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規律。最簡單的例子是聲波,這是一種由物質中分子的震蕩引起的現象。不過,根據量子力學,這種現象也可以描述為一種粒子。這些「聲子」,便是聲波的波包,或者說,是聲音的「單元」。這就跟虛構的閔希豪森男爵一(本是德國貴族,退役後因杜撰其從軍生涯而小有名氣。這些故事被作家魯道爾夫·埃裡希·拉斯伯得知,而後被他改編成小說)扯著自己的頭髮把自己拉出沼澤一樣。物理學也常常是「自己靠自己」——這門學科會運用已有的知識來發展新的基本概念。不過,隨後還是需要用數學的方法對其進行嚴格處理。
圖片來源:Pixabay
目前已知的這部分宇宙,可以衍生出無窮無盡的物理系統,我們必須得換個角度看問題。與其從一條一條的現象中歸納出本質,我們不如先自己設計一條法則,然後看看這條法則意味著什麼樣的現象。比方說,今天的物理已經遠遠不是高中所學的固,液,氣態能描述的了。量子力學中有不少怪異的結論,允許一些神奇的態存在,理論已經把這些態挨個歸類,這樣,我們就可以設計特殊材料,放到實驗裡去檢驗這些態是否真的存在。
以上的所有,反映了科學的一種轉向:從「是什麼」到「能用來實現什麼」。20世紀的科學家找到了構成世界的磚瓦:分子,原子以及最基本的粒子等,它們是物質的原材料;細胞,蛋白質,基因讓生命成為可能;比特,算法和網絡是信息與智能的基礎(既是對機器而言,也是對人類而言)。而本世紀,我們就可以試試用這些磚瓦能蓋起怎樣的宏偉建築。
縱使經歷了宇宙140億,地球45億年的歷史,自然界展現出來的表象還遠沒有窮盡所有的可能。正如生物學家理察·道金斯所指出的:我們人類以及從古至今所有有生命的有機物,都是中了宇宙級彩票的幸運兒。基因的排列組合完全是個天文數字,而我們這些生物隨機選擇的遺傳代碼卻恰好構成了生命的原型。我們身邊的其他物質也與此相似。自然的進程,在地球以及宇宙的其他地方表現出來的,只是分子和物質形式的龐大「菜單」中,一份小小的樣品。相應的,也只能體現出這份樣品的物理定律。
不過這一切現在都迎來改變。自然的變遷確實慢的令人捉急,但這些本來需要萬、億年的宇宙學及生物學過程都在實驗室中被大大加快了。這樣看起來,或許人為因素顯得太多了。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從基因層面被設計出來的細菌,跟野外的細菌一樣「真實」,或者說,它們對於研究有同樣的價值。人造的一維、二維材料也是這個道理(它們背後的量子性質反而賦予了這些新物質更豐富的研究價值)。這些新技術將量子力學從原子和分子的範疇中「解放」出來,使其更貼近宏觀世界和日常生活。總有一天,我們會有能力隨心所欲地在宇宙的「菜單」上點菜。
撰文:羅伯特·戴克赫拉夫(Robbert Dijkgraaf)
翻譯:張和持
引進來源:quantamagazine
引進連結: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the-end-of-physics-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