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走向盡頭了?

2020-12-23 中國科學技術館

圖片來源:James O'Brien

物理學走到盡頭了嗎?人們常常把21世紀稱作生物學的世紀,或者人工智慧的世紀,總之這個世紀得屬於某個冉冉升起的新領域。這樣看來,物理似乎已經是上個世紀的遺物——那個由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捲起的震撼世界的革命,以及隨之而來的基本粒子淘金狂潮,為高能物理贏得了數十尊諾貝爾獎。那個黃金時代早已成為過往。時至今日,人們總是嘆息這滿目蕭然:或許再等個幾十年也不會發現新粒子;也許,永遠不會再有新粒子了。

我認為這種悲觀是不可取的,理由來自起碼三個方面。

首先,對於一個遲暮之年的學科而言,物理學在最近20年取得的成就似乎又太多了。2012年發現希格斯玻色子,2015年探測到引力波(2016年公開宣布),2019年拍攝到黑洞事件視界的照片。以上三者都是科學界的重磅新聞,登上報紙頭條,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

不過肯定有人會反駁:這些重大發現背後的理論,都來自上個世紀。黑洞和引力波可以從1915年發表的愛因斯坦方程中直接推導得出。(希格斯機制也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理論,譯者注)那是不是說,物理學已經江郎才盡,想不出新點子了?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我的第二條理由。近年來宇宙學的發展,讓科學家可以幾乎肯定地說,宇宙的95%「憑空消失」了。這「憑空消失」的部分被稱為暗物質和暗能量,它們被掩蓋在一層神秘的面紗之中。面紗背後,便是未知的新物理了。只要這些謎團(還包括其他的未解之謎)還沒有解開,物理學的工作就遠遠沒有結束。不過,對於已知的5%,我們已經有相當程度的認識。這仍然算是非常偉大的成就了。

第三條原因在於,所謂「物理已死」這種論斷,存在諸多基礎和範疇的錯誤:說到底,用發現新粒子來定義物理學的進展,這本身就是一種鼠目寸光。如此一來,就忽視了物理學的大部分內容,大大低估了物理學的潛力。老實說,我們現在所掌握的這些知識,相較於尚未探索的領域,仍然是微不足道。

本文作者戴克赫拉夫是一名理論物理學家(攝影:Gabi Porter)

物理學的目標是用精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和能量,而我們目前只踏出了這千裡之行的第一步。說物理學走向了盡頭,就相當於說數學只需要引入自然數和算術法則,或是化學只用列出元素周期表,就大功告成了一樣。知道下棋的規則,並不代表你成為了棋藝高手。

事實上,為了尋找物理學的基本定律,我們並不一定非得研究基本粒子。有些物質由多種成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有不同的性質,這些性質作用在一起,就有可能會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規律。最簡單的例子是聲波,這是一種由物質中分子的震蕩引起的現象。不過,根據量子力學,這種現象也可以描述為一種粒子。這些「聲子」,便是聲波的波包,或者說,是聲音的「單元」。這就跟虛構的閔希豪森男爵一(本是德國貴族,退役後因杜撰其從軍生涯而小有名氣。這些故事被作家魯道爾夫·埃裡希·拉斯伯得知,而後被他改編成小說)扯著自己的頭髮把自己拉出沼澤一樣。物理學也常常是「自己靠自己」——這門學科會運用已有的知識來發展新的基本概念。不過,隨後還是需要用數學的方法對其進行嚴格處理。

圖片來源:Pixabay

目前已知的這部分宇宙,可以衍生出無窮無盡的物理系統,我們必須得換個角度看問題。與其從一條一條的現象中歸納出本質,我們不如先自己設計一條法則,然後看看這條法則意味著什麼樣的現象。比方說,今天的物理已經遠遠不是高中所學的固,液,氣態能描述的了。量子力學中有不少怪異的結論,允許一些神奇的態存在,理論已經把這些態挨個歸類,這樣,我們就可以設計特殊材料,放到實驗裡去檢驗這些態是否真的存在。

以上的所有,反映了科學的一種轉向:從「是什麼」到「能用來實現什麼」。20世紀的科學家找到了構成世界的磚瓦:分子,原子以及最基本的粒子等,它們是物質的原材料;細胞,蛋白質,基因讓生命成為可能;比特,算法和網絡是信息與智能的基礎(既是對機器而言,也是對人類而言)。而本世紀,我們就可以試試用這些磚瓦能蓋起怎樣的宏偉建築。

縱使經歷了宇宙140億,地球45億年的歷史,自然界展現出來的表象還遠沒有窮盡所有的可能。正如生物學家理察·道金斯所指出的:我們人類以及從古至今所有有生命的有機物,都是中了宇宙級彩票的幸運兒。基因的排列組合完全是個天文數字,而我們這些生物隨機選擇的遺傳代碼卻恰好構成了生命的原型。我們身邊的其他物質也與此相似。自然的進程,在地球以及宇宙的其他地方表現出來的,只是分子和物質形式的龐大「菜單」中,一份小小的樣品。相應的,也只能體現出這份樣品的物理定律。

不過這一切現在都迎來改變。自然的變遷確實慢的令人捉急,但這些本來需要萬、億年的宇宙學及生物學過程都在實驗室中被大大加快了。這樣看起來,或許人為因素顯得太多了。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從基因層面被設計出來的細菌,跟野外的細菌一樣「真實」,或者說,它們對於研究有同樣的價值。人造的一維、二維材料也是這個道理(它們背後的量子性質反而賦予了這些新物質更豐富的研究價值)。這些新技術將量子力學從原子和分子的範疇中「解放」出來,使其更貼近宏觀世界和日常生活。總有一天,我們會有能力隨心所欲地在宇宙的「菜單」上點菜。

撰文:羅伯特·戴克赫拉夫(Robbert Dijkgraaf)

翻譯:張和持

引進來源:quantamagazine

引進連結: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the-end-of-physics-20201124/

 

 

 

相關焦點

  • 失去尊嚴的愛情,難免走向盡頭
    但總有人對愛情過於重視,以至於犧牲自己的尊嚴來維繫愛情的長久,可失去尊嚴的愛情終究會走向盡頭。當一段愛情喪失了尊嚴,這段愛情難免會走向盡頭。當你選擇放棄尊嚴在愛情中苟延殘喘的時候,你應該想一想,這樣的做法真的能給自己帶來渴望的愛情嗎,還是只為了滿足自己不甘心的執念?文章由情感禾禾原創,感謝閱讀!
  • 婚姻走向盡頭?圖片報:諾伊爾與妻子關係緊張並已經分居
    據報導,諾伊爾目前和妻子妮娜關係緊張,並且已經開始分居,兩人的婚姻在開始三年後可能走向盡頭。《圖片報》表示,在冬訓期間,諾伊爾就沒有戴婚戒了,此外,他的WhatsApp頭像也換成了一個人。對於《圖片報》的詢問,諾伊爾表示:「我能理解你們提這樣的問題,但這是我的私事,我不會多說什麼。」
  • 物理學之「道」:超級震撼的東方神秘主義與近代物理學的相互佐證
    《物理學之「道」》的主要特色有:《物理學之「道」》知識涉及面非常廣,闡釋相當權威、專業。《物理學之「道」》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探索近代物理學與東方哲學、宗教、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繫。現代物理學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跟實驗能夠證明東方神秘文化或者東方的哲學、宗教所揭示的世界本源理論或現象。用現代物理學解釋並佐證東方神秘主義的觀點、思想、方法與正確性、可能性,這是《物理學之「道」》的主旨。
  • 終於說出了真話:吉布森獨木難支,北京首鋼正逐漸走向盡頭
    終於說出了真話:吉布森獨木難支,北京首鋼正逐漸走向盡頭。網友熱議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根本不是外援的事,總不能所有事都指著外援完成吧?國內球員左一個失誤又一個投籃不進的,你放詹姆斯來也是沒用,得活活累死他。這賽季戰績差,管理層難辭其咎,尤其是對於外援挑選的準備,以及教練的選擇上。
  • 世界的盡頭到底是什麼?宇宙的盡頭又是什麼?
    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世界的盡頭到底是什麼?大海的盡頭是大海,還是大陸,就看你有沒有能力看到。世界的盡頭,這是一部難以預判到的。也是一個哲學話題,世界的盡頭,按照現代科技來說,一架高手飛機,就可以繞地球一圈,不是什麼問題。如果用宇星,時間就更短。
  • 終於說出了真話:開拓者球迷近乎絕望,球隊正逐漸走向盡頭
    終於說出了真話:開拓者球迷近乎絕望,球隊正逐漸走向盡頭。網友熱議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場球的問題太明顯,你說開推著核心陣容能跟湖人五五開,而替補陣容輪換直接被湖替補完勝,主力都沒得好好休息又得換上場,還得預防六犯離場的可能,太難了,後面我看著都替雙槍喊累。
  • 終於說出實情:鞏曉彬執教理念落後,戰術墨守成規讓球隊走向盡頭
    終於說出實情:鞏曉彬執教理念落後,戰術墨守成規讓球隊走向盡頭。終於說出實情:鞏曉彬執教理念落後,墨守成規讓球隊走向盡頭。本場比賽梅奧在他行進的弱側協防,第一節連著斷了好幾個。後面比分拉開了,遼寧的防守鬆了,陳培東才突破成功。節奏變化可選擇進攻方式就多了,突破也不是一味的為了上籃,也是為了吸引包夾給外線創造機會。
  • 現代物理學的終極理論,「上帝的構思」有多難?愛因斯坦都沒參透
    「上帝的構思」,就是現代物理學的終極理論 據悉,愛因斯坦在1925年曾經說過一句話,他對宇宙的研究是為了探尋「上帝的構思」。這其實就是現代物理學的終極理論,在此後的研究中,他也一直將其作為目標不斷努力。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研究的是黑洞!
    2020年諾獎,聚焦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仍然聚焦天體物理學領域,帶我們發現宇宙探索的又一「高光時刻」——黑洞和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這三位科學家正是在這一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句話什麼意思?
    你有沒有聽說過一句話,叫做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句話一聽,哎!挺酷炫的啊,但他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就要說到科學與哲學的區別,首先在早年物理學在蓬勃發展到定量時代以前,哲科是不分家的,科學基本上就是哲學的小弟,科學和哲學的研究方法上都基於兩個方法,歸納法和演繹法。什麼是歸納法呢?比如有一個歐洲古代學者觀察發現,他見過的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因此他得出一個結論,凡天鵝都是白色的。
  • 哥本哈根大學 天體物理學
    天體物理學是研究空間/宇宙/宇宙現象的物理學分支,例如恆星、星系和它們之間的物質,既通過理論水平,也通過天文觀測。作為天文學的夢想之地之一的丹麥,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和國家長久以來的政策支持,如果有意求學,請將哥本哈根大學列入你的申請名單。哥本哈根大學,坐落於丹麥王國首都哥本哈根,是丹麥最高學府。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聚焦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
    今年的物理學獎一半被授予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被授予德國科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科學家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在「黑洞研究及發現銀河系中央的超大質量天體」方面的貢獻。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仍然聚焦天體物理學領域,帶我們發現宇宙探索的又一「高光時刻」——黑洞和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霍金「戰友」獲獎,黑洞「吸納...
    央視新聞報導,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因為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黑洞「吸納」全部獎金據諾獎官方介紹,本次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獲獎原因是其「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穩定預測」。
  • 解答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學三大古老問題,彌補統計物理學局限性
    在三層次統計物理模型基礎之上繼往開來,發現能量量子在自然體系表面保守力場方向上的玻爾茲曼分布,就是溝通宏觀與微觀的「橋梁」.不僅可以通過橋梁解答「統計物理學處理互作用粒子系統所遇到的困難」問題,而且橋梁本身就是描述氣、液、固(冰)自然體系的數學原理.定量解析氣、液、固(冰)多種物質多項特性參量(及相變與臨界點參量)的親力親為案例,鮮明地展示了在解決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學三大古老問題上所取得的實質性進展
  • 楊振寧:物理學影響哲學,但哲學從來沒有影響過物理學
    他是如何看待哲學與物理學之間的聯繫的呢?楊振寧在他所作的《談談物理學研究與教學》一文中,用了這樣清晰地描繪:物理學影響哲學,但哲學從來沒有影響過物理學。這是一位大思想家、科學偉人對哲學與物理學的精闢判斷。我們縱觀楊振寧70多年的科研工作,恰恰是他一直在用實踐行動推翻哲學。
  • 物理學到達終點了麼?
    我們的探索已經窮盡物理學的極限了嗎?還是說,物理學的可能性是「小荷才露尖尖角」?01 物理學研究結束了麼物理學的研究結束了嗎?人們常把21世紀叫做「生物學的時代」,或「人工智慧的時代」,或者任何其他新興領域的時代。
  • 《馬丁·伊登》:深究促使躊躇滿志的馬丁最後走向大海盡頭的原因
    正是這份感慨促使我決定以自己的拙見來為朋友們分享這部電影,我想以馬丁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夾縫生存為主線,以宿命論為輔線去剖析導致馬丁從原本躊躇滿志的青年最後獨自走向大海深處的原因,在最後的部分我想結合電影情節說說幾點關於我對人生的終極思考。
  • 宇宙探索屢現「高光時刻」,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帶來這些驚喜
    2020年諾獎,聚焦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  今天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仍然聚焦天體物理學領域,帶我們發現宇宙探索的又一「高光時刻」——黑洞和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  這三位科學家正是在這一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 時間真的有盡頭嗎?
    最近,解封不久的各大影院正新鮮上映一部影片——《我在時間盡頭等你》。電影講述了男主林格一次次重啟時空,只為與戀人邱倩再次相遇的故事。 不過,你可曾仔細想過,時間是否真的有盡頭?時空又真的能夠一次次重啟嗎?
  • 馮端:漫談物理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因此他從物理學歷史發展的角度,窺測未來的前景,並表示了物理學有光明的未來。如今,20年過去了,正如馮端先生的預想,物理學正在急速地發展中,而且有更多的未知問題在等著我們。撰文 | 馮端 (南京大學物理系)「物理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是一個非常大而且重要的題目,也是一個非常難講的題目,特別是涉及物理學的未來,結果往往是貽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