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為大家推薦一本書——《物理學之「道」》。這本書是1976年開始出版的,距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這是一本國際暢銷書,被翻譯成12種語言版本在全世界發行,目前我國已經買不到這本書了。
這本書的作者是著名的物理學家、系統論專家和作家卡普拉。卡普拉是維也納大學的博士,也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愛爾蒙伍德研究所的創辦人和主持人。這個研究所主要是用生態學的觀念來解決當前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物理學之「道」》的主要特色有:
《物理學之「道」》知識涉及面非常廣,闡釋相當權威、專業。
《物理學之「道」》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探索近代物理學與東方哲學、宗教、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繫。我個人認為這是一本具有突破性的好書,它兼具科普性和專業性。對個人的價值觀塑造、心靈成長、修行實踐以及對世界本來面目的認識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因為作者是物理學家,所以他通過物理學以及科學家的視角去看待整個宇宙、人類社會、物質、空間、時間以及因果關係等等。這本書所探求的是關於整個宇宙的本來面目以及人在宇宙當中的形成、地位、作用、發展等等。
這本書打開了我們的認知視野,刷新了我們的觀念。以前有些人對東方神秘主義的內容有誤解,有偏見。現代物理學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跟實驗能夠證明東方神秘文化或者東方的哲學、宗教所揭示的世界本源理論或現象。用現代物理學解釋並佐證東方神秘主義的觀點、思想、方法與正確性、可能性,這是《物理學之「道」》的主旨。
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出,任何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可能最後的指向和終點都是宗教和傳統文化已經闡述的內容。近代物理學和東方神秘主義之間存在著某些相似性、相容性。東方神秘主義當中有一些不為人們所理解的部分可以藉由現代的物理學實驗加以證明。
一切事物的統一性
佛教裡面強調「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西方靈性體系強調「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老子強調「道可道,非常道」。
東方宇宙觀裡面一個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一切事物,它都具有統一性和互相關聯。世界上所有的現象,都是一個基本統一體的表現。一切事物在整個宇宙體系當中,都是互相依賴和不可分割的,是同一終極實在的不同表現。每個事物之間都相互關聯。所有局部的事物,最終構成一個整體性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它的一部分,它在印度教裡面叫做「梵」,在佛教裡面稱為「法身」、「真如」,在道教裡面稱為「道」。它是超越一切概念與範疇的。
作為「真如」,靈魂指的是一切事物總體的統一性,那無所不包的巨大整體。
印度教和佛教告訴我們當一個人調伏自我,達到一種非常深刻的寧靜的狀態的時候。通常說的「三昧」狀態,他就有可能體會到宇宙的基本的統一性。
進入純粹的三昧的人,會獲得看透一切的洞察力,使它變得能夠悟知宇宙的絕對整體性。
宇宙的基本統一性不僅是神秘經驗的主要特徵,也是近代物理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量子物理學已經發現。我們在觀察世界的時候,習慣於以分子結構的系統進行觀察。我們將被觀察的事物看作是一個原子、一個亞原子粒子,或者是一個原子過程,當科學家試圖去觀察分子內部結構的時候,想去觀察的意願與分子的變化狀態之間發生了關係。
量子物理研究表明,任何分子或粒子都是在時刻運動和變化著。當科學家觀察的意志介入的時候,就會引起分子結構的變化。這種變化速度非常快,程度非常複雜。以致於最後我們不能把世界分解為獨立存在的最小單位。因為分子的結構,永遠只給我們呈現的是一種概率,是一種變化的趨勢。這就是著名的海森伯「測不準理論」,這是量子力學的一個重要定律,它告訴我們永遠無法精確的同時測定粒子的位置和動量。
在原子物理學當中,科學家無法作為獨立的客體觀察者,而是被捲入自己所觀察的世界當中,以至於它影響著被觀察對象的性質。據此我們可以發現,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繫在一起的,宇宙是共享的宇宙。近代物理學已經達到把宇宙看成是物質的關係和精神的關係相互關聯的網絡。
密宗佛教徒嘎文達喇嘛曾說過,佛家不相信獨立或孤立存在的外部世界,不相信自己能加入到外部世界能動的力量中去,對於他而言,外在世界和自己的內在世界是一塊布的兩面,這其中各種力量和各種事件、各種形式的意識和它們的對象都被植入一張不可分割、沒有盡頭、互相制約的關係網中。
超越對立的世界
如果你能充分理解並深信,世界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密不可分,沒有盡頭的,包羅萬象的整體的話,那麼你就能夠對一切對立現象有深刻的理解和領悟。
人類社會一直認為世間一切是對立的,相互分離的,比如:男人和女人;時間和空間;精神和物質;善與惡……如果這些通常以為對立的事物,其實是一個整體,是一個整體之內的不同的表現形式的話,那麼我們的世界觀、宇宙觀、價值觀,都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佛教的全部教義,或者說東方神秘主義當中反覆強調的,反覆推演的就是「沒有絕對」的觀點。一切對立物其實是統一的,是整體的兩極。而且這兩極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動態平衡的過程。
中國的聖賢們以陰陽太極的象徵說法來說明這個統一體的概念。莊子曾說,「彼是此,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萬變。」
首先我們看男人和女人。男人和女人,這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極性之一。我們往往對自身是男人或女人兩極有著不安的傾向。因此我們不是突出這一方面,就是突出那一方面,但我們不承認每個男人和每個女人都是男性因素和女性因素之間互相作用的結果,而是假設所有的男人都具有大丈夫氣概,所有的女人都是柔弱的,據此去建立一種靜止的狀態,並且賦予男子以主導地位和大部分社會特權,而女人處於弱勢地位。男人這種特權表現為社會能力、理性思維、競爭意識等等,而陰性的女性的思想方式是直覺的,感性的,神秘的,隱秘的,或者是通靈的,在我們男性主導的社會裡面女性受到抑制,或者女性方面的特質及表現受到抑制。
再看時間和空間。時間、空間在我們來看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但是已經在相對論物理學中統一起來了。這種根本的統一就是上述對立概念相統一的基礎,正如神秘主義者所提倡的,體驗到了對立統一一樣,這個統一出現了較高的層次上,也就是說較高緯度上。它是一種動態的統一。本質上說物體是過程,而且一切事物存在的形式都是動態類型的。
我們從量子物理學的波粒二象性上,可以得出結論。例如光以量子或者光子的形式被發射或吸收,但是當這些光的粒子在空間傳播時看起來卻像是震蕩著的電磁場顯示出的一切特性。通常認為電子是粒子,然而當粒子穿過一個狹縫時,它所演示的情況正像一束光,換句話說電子也表現得像波。在量子物理中當我們談到粒子,所說的並不是粒子的軌跡,而是說,整個波的圖像是粒子的一種振動表現。在三維空間看粒子可能是物質,在其他維度看,那它就不是物質,而是一種波的震動。
最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們面前有一張白紙,上面畫了一個圓環,那麼我們平視看,它是一個封閉的、圓形的環,但是如果我們把視角向左旋轉90度。把環投影到牆上,那麼它就是一條直線。如果在紙上環在旋轉,那麼我們看投影上投影到牆上的這個環,它就是在上下垂直地浮動。也就是說從不同的緯度看事物是不一樣的,而我們所在三維空間只能認為,它就是一個放在地面上的一個環。這是我們的認知局限造成的。
愛因斯坦認識到時間的描述也是相對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可以把周圍的事物排到唯一的時間順序當中去。這是因為與我們知道的任何速度相比光的速度是如此之大,以至於我們可以假設,我們在事情發生的那一瞬間,就看到了他們,然而這顯然是不正確的。光從事情發生傳播到觀察者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在正常情況下這個時間極短極短,以至於我們把光的傳播看作是瞬間的。但是在觀察者以高速相對於被觀察者的現象而運動的情況下,發生事件與觀察到它之間的時間間隔,對於排除事件的順序來說就顯得至關重要了,愛因斯坦認識到在這樣的情況下,以不同速度運動的觀察者,將把世界排列成不同的時間順序。從而確認了時間的相對性。
既然同時性已被看成是取決於觀察者運動狀態的相對概念,也就不再能對整個宇宙來定義這樣一個確定的時刻。某特定時刻發生在遠處的事件,對於一個觀察者來說,可能比另一個觀察者來得要早一些或晚一些,因此,我們不能從絕對的方面來談論「給定時刻的宇宙」,與觀察者無關的絕對空間是不存在的。
舉個例子,比如說晴朗的夏夜,我們仰望天空,假設當下我們看到的M星在發光,但是我們以為我們現在和M星是一個同時空狀態,其實不是這樣子的。M星可能早已經不存在了,M星或許在宇宙中早已消逝了,但是因為它距離你的眼睛非常非常的遙遠,光把這些信息傳播到你的眼睛需要很長的時間。M星消亡前發出的的光彩傳播到你的眼睛裡面時,已經過去了幾億光年了,所以你會誤認為M星依然存在,依然在發著光,其實M星是不存在的。我們看到的是或許是M星的「歷史」——很久很久以前發出的光。
還有如果兩個人A和B同時看M星,但是A與B相距甚遠,不在同一處,那麼他們看到的景象也是不同的,他們對M星的認知又會有差異。因為倆人距離M星的長度不一樣。所以說我們觀察到的任何現象都與我們自己有關。並不存在一個與觀察者無關的絕對的時空。
我們在地球上任何距離的測量,都不可能與時間無關,因為它涉及到測量者運動狀態的標定,從而與時間有關。那麼也就是說,我們任何所謂距離的測量都是相對的,都是測不準的。同樣關於質量、空間、時間、高度、速度等。所有的相對立的事物都是運動和變化著的。我們無法給它恆定的定義。
物理學家做了許許多多的實驗說明了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加深了我們對時空的理解,而這個理解跟東方神秘主義所持概念密切近似。東方神秘主義說時間和空間,「只不過是慣用的名稱,思想形式和言辭」。
沒有任何無時間的空間,也沒有任何無空間的時間,他們是互相滲透的。
除了以上介紹的兩點,統一性和超越對立的世界之外,《物理學之「道」》還給我們介紹了:物質是沒有基本結構單位的。人與物是不可分割的。一切自然現象,歸根結底都是互相聯繫的,要解釋其中任何一種現象,我們都必須了解其他所有現象。宇宙一切皆流,一切皆變。宇宙是一個互相聯繫的整體。其中沒有任何部分比其他部分更為基本,因此任何一部分的性質都取決於其他所有部分的性質,從某種意義上說,每一個部分都「含有」所有其他部分。
《物理學之「道」》引經據典非常豐富。
《物理學之「道」》引用了科學領域的科學家們大量的觀點、思想、分析、研究、試驗成果。書中涉及愛因斯坦、奧羅賓多、李約瑟、康德、柏拉圖、畢達哥拉斯、羅素、蘇格拉底、牛頓、伽利略、亞里斯多德、波爾、海森伯、笛卡爾、弗洛伊德、榮格等等。
引用東方神秘主義著作有:《奧義書》、《梨俱吠陀》、《薄茄梵歌》、《瑜伽經》、《心經》、《華嚴經》、《金剛經》、《道德經》、《莊子》、《波斯古經》、《聖經》、《易經》、《鬼谷子》、《春秋》、《管子》、《禪宗公案》等。書中提及到的大神大師也有很多,如:溼婆、佛陀、老子、莊子、龍樹、朱熹、馬祖、鈴木大拙、白雲禪師、大鑑禪師、趙州古佛……
《物理學之「道」》幾乎涵蓋了所有已知的宗教、哲學名家的思想、體悟。博採眾長、旁徵博引,蔚為大觀。
如果你對探索宇宙與生命真相有興趣,如果你對個人修行有興趣,我極力建議你看一看這本書,這樣會加深你藉由科學思維理解宗教要義的可能性。
南懷瑾曾說,未來的大菩薩一定會在科學領域誕生。我想著多半是因為現代人普遍相信科學、崇尚科學造成的,為了讓無數眾生早日覺醒,所以菩薩會選擇易於大家接受的形象和領域進行說法授義。
說到底,科學只是人類自以為是的認識世界及宇宙的工具,僅僅是人類在特定維度創造的價值體系與認知方式,不會也不能揭開宇宙的全部真相。因為真正的真相就在每個人心裡。
感恩您的閱讀,謝謝緣分。請關注我的帳號,我將持續進行創作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