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Nature 自然科研》授權轉載,歡迎訪問關注。
Nature Video
半個世紀以來,日本處在「大物理學」的前沿,追問著那些關於宇宙運行規則的基礎問題。這一量級的問題需要真正大規模的尖端技術。《自然》記者Davide Castelvecchi 旅行穿越日本,在這個系列視頻中探訪了日本3個旗艦實驗的罕見內部景象。
第二部:KAGRA
世界最先進的引力波探測器
以下是視頻文字記錄:
「有40瓦:這個雷射功率挺大的。」
50多年來,日本一直處於大物理學的前沿,如此宏偉的實驗和目標,若非親眼所見簡直難以置信。我叫Davide Castelvecchi ,是《自然》的一名物理學記者。在本系列中,我將探訪日本的三項旗艦實驗,深入了解日本的大物理學。
KAGRA(神岡引力波探測器)於2012年開建,它的目標只有一個:探測引力波。
引力波就像時空的漣漪。帶質量物體移動時會產生引力波,但通常都很小很小。我們嘗試捕捉這些時空漣漪,並為此建造了探測器。
最早預言時空漣漪的是愛因斯坦,在一個世紀後的2015年,美國的LIGO探測器首次發現了引力波。但日本的物理學家幾十年來也一直在發展這項技術。KAGRA目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引力波探測器,它建在神岡小鎮旁邊的池野山底下。KAGRA是神岡觀測站的新增力量,神岡觀測站是深埋在山下的一個強大實驗基地。
我在KAGRA快要完工時,隨三代木伸二參觀了一番。在進入KAGRA之前,我們要清潔設備,脫下鞋子。在日本經常要脫鞋,這是進入室內的一個習慣。但是對於KAGRA之類的科學設施來說,這麼做還能保持空間的潔淨,避免帶入可能影響實驗的汙染物。
中央實驗室的這套系統是KAGRA探測器的心臟,裡面放滿了高聳的真空罐、低溫系統和光學硬體,所有這些都用乾淨的塑料簾遮擋防止灰塵,每個真空罐都置於一間潔淨室內。
那麼 這些設備是如何測量時空漣漪的呢?一切都從一束雷射開始。雷射放置在這間隔音室,以隔絕外部聲音或噪音的幹擾。在隔音室裡,有一個專門用於雷射的超級潔淨室,裡面的清潔標準達到了ISO一級,如果室內無人類活動的話。你可以從這裡看到雷射室,裡面產生的雷射將被用於探測引力波。
雷射會先穿過一系列複雜的鏡組,經過巧妙的處理調節後,分成兩束,進入KAGRA的雙臂,也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去的地方。從中心位置開始,雙臂分別延伸正好3千米。雷射行進的管道處於高度真空狀態,即使乘坐電瓶車也要十分鐘才能走完雷射只用幾微秒就走完的路,抵達KAGRA的Y臂末端。一旦觸及末端 雷射碰到鏡子後反射回去,碰到另一個鏡子再反射回去,如此反覆。雷射來回反射幾百次後,最終兩束光重新匯合,進入探測器。兩束光的波形將完美對齊,相互抵消,除非其中一個臂被經過的引力波微微拉伸或壓縮了。如果發生這種情況 則兩束光的波長不再對齊,產生的信號將被探測到。
KAGRA需要能檢測到雙臂內極其細小的延伸,小到低於一個質子直徑,為此 KAGRA的鏡子必須保持完全靜止。這也是KAGRA建在地下的一部分原因:這樣能減少來自地震波活動的幹擾。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令人腦洞大開的技術。
對,這是信號回收鏡的懸架系統的設計圖。信號回收鏡位於這些真空罐內,這塊懸置於這塊,那塊又懸置於這塊;這塊吊在這塊,這塊又吊在這塊。其它的引力波探測器 如LIGO或義大利的Virgo,也有懸架系統來保持鏡組靜止,但是KAGRA比它們更進一步 採用了低溫系統——先進LIGO和先進Virgo都沒有採用KAGRA的技術。
我們的KAGRA項目比先進LIGO和先進Virgo晚了約20年,所以我們採用了最新的技術。給鏡組降溫可以降低鏡子本身微小的熱振動,減少雷射中的噪聲 提高探測器的靈敏度。
為了保持低溫 鏡子必須採用易於散熱的材料——藍寶石,還要用低溫懸架系統支撐低溫鏡子。黑色的是用於藍寶石鏡的低溫懸架系統。
KAGRA的低溫系統是東京大學歷時20多年開發出來的,代表了KAGRA最大的創新之一,挑戰在於保持鏡子低溫的同時不把振動傳回鏡子。
我們無法進入工作區裡面,因為我們沒有達到適當的清潔標準,但是東丸隆之同意將我的手機帶進去,這樣我們便能近距離看到真空腔的內部,放鏡子懸架系統的地方。
KAGRA計劃加入LIGO和Virgo於2019年4月開始的最新一輪觀測。有了KAGRA的加入,科學家將能探測到更多的引力波事例,更好地互證引力波的來源。
引力波天文學的發展不能只依靠一兩個探測器。LIGO的兩個探測器和Virgo的一個探測器具有很好的來源定位能力,但它們仍有一些盲點,這取決於來源方位。加上第四個探測器,我們幾乎就沒有盲點了。
有一個事例是我們所有人都期望能探測到的:我們希望可以足夠幸運地遇到超新星事例。它不僅能給我們帶來引力波,還有希望帶來中微子。但是那要靠運氣。我希望它們可以等到KAGRA上線後再出現,所以我希望可以儘快開始,這樣我會感覺好一點。
下一集,我們將前往日本的另一端——筑波,去探訪KEK(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 它是日本自己的CERN(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我們將去探訪一個有望為粒子物理學帶來巨大突破的實驗。
版權聲明:
2020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part of Springer Na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