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日本「大物理學」實驗之二:引力波探測器

2020-12-23 騰訊網

本文由《Nature 自然科研》授權轉載,歡迎訪問關注。

Nature Video

半個世紀以來,日本處在「大物理學」的前沿,追問著那些關於宇宙運行規則的基礎問題。這一量級的問題需要真正大規模的尖端技術。《自然》記者Davide Castelvecchi 旅行穿越日本,在這個系列視頻中探訪了日本3個旗艦實驗的罕見內部景象。

第二部:KAGRA

世界最先進的引力波探測器

以下是視頻文字記錄:

「有40瓦:這個雷射功率挺大的。」

50多年來,日本一直處於大物理學的前沿,如此宏偉的實驗和目標,若非親眼所見簡直難以置信。我叫Davide Castelvecchi ,是《自然》的一名物理學記者。在本系列中,我將探訪日本的三項旗艦實驗,深入了解日本的大物理學。

KAGRA(神岡引力波探測器)於2012年開建,它的目標只有一個:探測引力波。

引力波就像時空的漣漪。帶質量物體移動時會產生引力波,但通常都很小很小。我們嘗試捕捉這些時空漣漪,並為此建造了探測器。

最早預言時空漣漪的是愛因斯坦,在一個世紀後的2015年,美國的LIGO探測器首次發現了引力波。但日本的物理學家幾十年來也一直在發展這項技術。KAGRA目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引力波探測器,它建在神岡小鎮旁邊的池野山底下。KAGRA是神岡觀測站的新增力量,神岡觀測站是深埋在山下的一個強大實驗基地。

我在KAGRA快要完工時,隨三代木伸二參觀了一番。在進入KAGRA之前,我們要清潔設備,脫下鞋子。在日本經常要脫鞋,這是進入室內的一個習慣。但是對於KAGRA之類的科學設施來說,這麼做還能保持空間的潔淨,避免帶入可能影響實驗的汙染物。

中央實驗室的這套系統是KAGRA探測器的心臟,裡面放滿了高聳的真空罐、低溫系統和光學硬體,所有這些都用乾淨的塑料簾遮擋防止灰塵,每個真空罐都置於一間潔淨室內。

那麼 這些設備是如何測量時空漣漪的呢?一切都從一束雷射開始。雷射放置在這間隔音室,以隔絕外部聲音或噪音的幹擾。在隔音室裡,有一個專門用於雷射的超級潔淨室,裡面的清潔標準達到了ISO一級,如果室內無人類活動的話。你可以從這裡看到雷射室,裡面產生的雷射將被用於探測引力波。

雷射會先穿過一系列複雜的鏡組,經過巧妙的處理調節後,分成兩束,進入KAGRA的雙臂,也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去的地方。從中心位置開始,雙臂分別延伸正好3千米。雷射行進的管道處於高度真空狀態,即使乘坐電瓶車也要十分鐘才能走完雷射只用幾微秒就走完的路,抵達KAGRA的Y臂末端。一旦觸及末端 雷射碰到鏡子後反射回去,碰到另一個鏡子再反射回去,如此反覆。雷射來回反射幾百次後,最終兩束光重新匯合,進入探測器。兩束光的波形將完美對齊,相互抵消,除非其中一個臂被經過的引力波微微拉伸或壓縮了。如果發生這種情況 則兩束光的波長不再對齊,產生的信號將被探測到。

KAGRA需要能檢測到雙臂內極其細小的延伸,小到低於一個質子直徑,為此 KAGRA的鏡子必須保持完全靜止。這也是KAGRA建在地下的一部分原因:這樣能減少來自地震波活動的幹擾。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令人腦洞大開的技術。

對,這是信號回收鏡的懸架系統的設計圖。信號回收鏡位於這些真空罐內,這塊懸置於這塊,那塊又懸置於這塊;這塊吊在這塊,這塊又吊在這塊。其它的引力波探測器 如LIGO或義大利的Virgo,也有懸架系統來保持鏡組靜止,但是KAGRA比它們更進一步 採用了低溫系統——先進LIGO和先進Virgo都沒有採用KAGRA的技術。

我們的KAGRA項目比先進LIGO和先進Virgo晚了約20年,所以我們採用了最新的技術。給鏡組降溫可以降低鏡子本身微小的熱振動,減少雷射中的噪聲 提高探測器的靈敏度。

為了保持低溫 鏡子必須採用易於散熱的材料——藍寶石,還要用低溫懸架系統支撐低溫鏡子。黑色的是用於藍寶石鏡的低溫懸架系統。

KAGRA的低溫系統是東京大學歷時20多年開發出來的,代表了KAGRA最大的創新之一,挑戰在於保持鏡子低溫的同時不把振動傳回鏡子。

我們無法進入工作區裡面,因為我們沒有達到適當的清潔標準,但是東丸隆之同意將我的手機帶進去,這樣我們便能近距離看到真空腔的內部,放鏡子懸架系統的地方。

KAGRA計劃加入LIGO和Virgo於2019年4月開始的最新一輪觀測。有了KAGRA的加入,科學家將能探測到更多的引力波事例,更好地互證引力波的來源。

引力波天文學的發展不能只依靠一兩個探測器。LIGO的兩個探測器和Virgo的一個探測器具有很好的來源定位能力,但它們仍有一些盲點,這取決於來源方位。加上第四個探測器,我們幾乎就沒有盲點了。

有一個事例是我們所有人都期望能探測到的:我們希望可以足夠幸運地遇到超新星事例。它不僅能給我們帶來引力波,還有希望帶來中微子。但是那要靠運氣。我希望它們可以等到KAGRA上線後再出現,所以我希望可以儘快開始,這樣我會感覺好一點。

下一集,我們將前往日本的另一端——筑波,去探訪KEK(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 它是日本自己的CERN(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我們將去探訪一個有望為粒子物理學帶來巨大突破的實驗。

版權聲明:

2020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part of Springer Nature.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焦點

  • 下一代引力波「捕手」:有望揭示更多宇宙秘密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15日報導,計劃中的ET是地基引力波探測器,它將能夠發現更多黑洞和中子星並和事件,從而測試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並使引力波天文學變得更加精準。   除ET外,美國的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正在升級;日本和印度的引力波探測器的建造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之中。
  • 掃把立起來和引力波有啥關係?
    這讓人不禁想到那個還未經論證的假設......宇宙創始之處有一個大爆炸,我們現在仍然受到大爆炸的影響,也就是說,那一次時空波動產生的引力波還在,於是,我們可以通過引力波來挖掘宇宙誕生的秘密。【引力波的探測】探測引力波是難度最大的前沿科技之一,也是一項意義極其重大的物理學基礎研究。
  • 研究人員用鑽石開發量子重力傳感器 大小僅為目前引力波...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測,引力波是由大質量物體的某些運動產生的時空波動。上述這項發表在《新物理學雜誌》(New Journal of Physics)上的研究報告,詳細介紹了如何使用最新的量子技術和實驗技術來構建一種能夠同時測量和比較兩個位置的重力強度的探測器。為使引力波探測儀更加精準,方便使用,來自UCL、格羅寧根大學和華威大學的研究人員試圖利用最先進的量子技術和實驗技術,建造一個能夠同時測量和比較兩個地點重力強度的探測器。
  • 揭秘引力波背後:如何理解它 怎樣具體探測?
    現在,自然告訴我們,如果想看到引力波,我們需要在1公裡的長度上找到那小於原子核半徑一萬倍的空間變化,這。。。您不是開玩笑嘛?可以想像當年引力波科學家發現引力波是這麼小的一個微弱的量時候,內心是多麼絕望!甚至在廣義相對論提出後的二三十年中,沒人敢嘗試找這麼微小的的一個量。所以,別扯什麼精密工具機,分子拼接這種「高精度」的實驗或者設備。
  • 利用黑洞引力波,或將能夠精確到100米!
    在尋找比太陽大數十億倍以前未被探測到的黑洞過程中,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物理學和天文學助理教授、前天文學家史蒂芬·泰勒與北美引力波納赫茲天文臺(NANOGrav)合作。
  • 新研究:引力波探測器能揭示蟲洞存在 開啟新宇宙
    儘管愛因斯坦早在1916年就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直到2016年,通過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科學家才首次探測到了引力波,並揭示了黑洞碰撞的效應。近日,一項新研究宣稱,近年來多個科學團隊探測到的引力波信號可能不僅有黑洞碰撞的結果,也有可能部分來自蟲洞的碰撞。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區分二者的方法,即監測蟲洞特徵性回聲的存在。
  • 剛剛,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正式揭曉!
    雷納·韋斯發明的雷射幹涉引力波探測器是LIGO裝置的基礎。他首次分析了探測器的主要噪聲來源,並領導了LIGO儀器科學的研究,最終使LIGO達到了足夠的靈敏度。韋斯不僅在引力波方面為天文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還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熱譜測量方面的專家,2006年贏得諾貝爾獎的COBE項目,他就是當時科學工作組的主席。
  • 愛因斯坦說,我們永遠都不會探測到時空漣漪,實驗證明他錯了
    2019年10月,LIGO研究人員宣布,這些實驗在去年僅6個月的觀測中就發現了39個新的引力波事件。總的來說,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50次可能的引力波。下面是天體物理學家如何證明愛因斯坦關於引力波的觀點是正確的。 1916年,愛因斯坦預測,黑洞和中子星等大質量物體的碰撞會產生引力波。
  • 諾貝爾物理學獎第4位女性獲獎者誕生!盤點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那些...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北京時間10月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獲獎者因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而獲獎。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發現,相對論的一般理論導致了黑洞的形成。
  • 「小本經營」的物理學
    現代物理學研究基本上是一項「燒錢」的活,動輒需要高精尖的技術設備。不過,假如你以為離開「高精尖」就寸步難行,那就錯了。有時候,一個簡單樸素的小主意,也可以漂亮地解決一些大難題。搞笑和不搞笑的諾貝爾獎1996年,安德烈·海姆還是荷蘭一所大學的一名教授。
  • 從引力波到伽馬暴探測——記在GECAM衛星發射之時
    一旦遇到莫名其妙的現象,各種嘗試都難以自圓其說之時,人們則習慣性地將之歸結為神力。 二、引力波暴與伽馬射線暴 「兩顆中子星相互繞轉,隨著時間的推移,二者越來越近,繞轉速度也隨之加快,相伴隨的引力波發射頻率也越來越高,強度也逐漸增強。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 萊因哈特·根策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烈婭·蓋茲(Andrea Ghez)物理學獎頒給了羅傑彭羅斯
  • 還記得原初引力波嗎?此引力波非彼引力波
    LIGO搜尋的是來自宇宙中的劇烈天體事件的強引力波,比如黑洞和中子星等緻密天體之間在碰撞過程中產生的引力波。「這種事件中涉及到的天體的質量密度都非常大,因此附近的引力場非常強,一旦發生碰撞,引力場中的能量就會以引力波的形式向外輻射。」Lawrence Krauss說。
  • 引力波探測,一種證明量子理論的方式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某種程度上,引力將證實相對論中的量子理論,儘管我們還沒有任何實驗證據證明這一點。但隨著LIGO對引力波的直接探測,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些引力波的存在是證明——第一次證明——引力確實是一種本質上的量子力的關鍵。
  • 「極目」雙星練就「火眼金睛」:全天候監測宇宙引力波之光
    它們將怎樣監測、捕捉宇宙中稍縱即逝的引力波之光?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GECAM科學應用系統副總師鄭世界和GECAM衛星系統載荷總師李新喬就此進行科普解讀。「極目」雙星太空在軌運行藝術想像圖。中科院GECAM項目團隊 供圖  探尋宇宙神秘的波動之光  顧名思義,引力波就是引力引起的時空波動,實際上引力波通常指引力波暴,它是指兩顆緻密星體(兩顆黑洞、兩顆中子星或一顆黑洞和一顆中子星)併合產生的引力波,頻率一般從幾十到一千赫茲,也是目前為止人類唯一探測到的引力波。
  • 諾貝爾物理學獎近5年得主
    諾貝爾物理學獎近5年得主 澎湃新聞 2020-10-06 17:01 來源:澎湃新聞
  • 神奇黑洞,跟「上帝粒子」、引力波、量子光學終於圍成諾貝爾物理學...
    彭羅斯證明了,在大質量天體塌縮成黑洞的過程中,必然存在一個點,所有的塌縮物質在這個點之後不再存在路徑。用幾何的語言來說,這是幾何上的奇點。而在普通的人看來,這是毀滅之點,因為越是靠近這個點,引力產生的拉扯力越大,最終歸於毀滅。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在這個點上,所有的物理學定律不再適用。霍金後來與彭羅斯一道將奇點的存在性證明推廣到更加一般的情況,包括早期宇宙。
  • 「極目」雙星練就「火眼金睛」:全天候監測宇宙引力波之光_新聞...
    它們將怎樣監測、捕捉宇宙中稍縱即逝的引力波之光?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GECAM科學應用系統副總師鄭世界和GECAM衛星系統載荷總師李新喬就此進行科普解讀。中科院GECAM項目團隊 供圖探尋宇宙神秘的波動之光顧名思義,引力波就是引力引起的時空波動,實際上引力波通常指引力波暴,它是指兩顆緻密星體(兩顆黑洞、兩顆中子星或一顆黑洞和一顆中子星)併合產生的引力波,頻率一般從幾十到一千赫茲,也是目前為止人類唯一探測到的引力波。
  • 揭秘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3位獲獎者履歷!看看他們到底有多牛
    他在1992年從貝爾實驗室退休,經過40年的職業生涯,他在許多實驗物理領域做出了貢獻。多年來,他撰寫了許多研究論文,擁有47項專利。除了光學鑷子,Ashkin還因其在光學折射,二次諧波產生和纖維中的非線性光學方面的研究而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