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雙星練就「火眼金睛」:全天候監測宇宙引力波之光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英文簡稱GECAM)」暱稱「極目」的兩顆空間科學衛星10日凌晨成功發射,這是中國首次發射全天監測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的衛星。

「極目」雙星太空在軌運行藝術想像圖。中科院GECAM項目團隊 供圖

  中國為何要研製「極目」雙星?這對被科研人員譽為「孿生兄妹」的空間科學衛星有哪些個性特點?它們將怎樣監測、捕捉宇宙中稍縱即逝的引力波之光?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GECAM科學應用系統副總師鄭世界和GECAM衛星系統載荷總師李新喬就此進行科普解讀。

「極目」雙星太空在軌運行藝術想像圖。中科院GECAM項目團隊 供圖

  探尋宇宙神秘的波動之光

  顧名思義,引力波就是引力引起的時空波動,實際上引力波通常指引力波暴,它是指兩顆緻密星體(兩顆黑洞、兩顆中子星或一顆黑洞和一顆中子星)併合產生的引力波,頻率一般從幾十到一千赫茲,也是目前為止人類唯一探測到的引力波。

  通常情況下引力波極其微弱,即便是來自兩個緻密天體猛烈碰撞產生的引力波,傳播到地球的信號也十分微弱,對探測儀器的靈敏度要求非常高。

「極目」雙星太空在軌運行藝術想像圖。中科院GECAM項目團隊 供圖

  2015年9月,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觀測到第一個引力波信號,從而打開引力波天文觀測的窗口。2017年10月,LIGO和歐洲室女座引力波天文臺(Virgo)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來自雙中子星合併的引力波,並同時「看到」其發出的電磁信號,標誌著多信使引力波天文學時代的到來。

  李新喬指出,人類現在雖然已經有能力探測到引力波信號,但受限於地面探測器網絡空間定位能力的極限,其中很重要的觀測時機往往在距離引力波事件發生的短短幾秒之內。因此,後隨觀測亟需有一臺能夠及時以較高精度給出引力波暴發生方向的衛星,GECAM項目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其「極目」雙星可對和引力波暴幾乎同時發生的同源伽馬暴的能譜與光變進行連續高精度觀測,研究高密度、強引力場、強磁場等極端條件下的高能輻射過程,並且可給出比地面引力波設備精度高出一個量級以上的引力波事件的方向定位信息。

  鄭世界表示,為抓住宇宙中稍縱即逝的引力波信號,需要天地間多個設備間緊密合作。GECAM就是為抓住當前引力波天文研究的重要機遇而提出的、專門探測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的小型空間高能望遠鏡項目。

  「極目」雙星主要觀測目標包括雙緻密星併合引力波產生的高能輻射、伽馬暴、磁星暴發及快速射電暴等宇宙中劇烈的暴發現象,這些暴發現象在宇宙空間隨機隨時出現,且持續的時間非常短,通常是分鐘、秒乃至毫秒量級內出現。

「極目」雙星太空在軌運行藝術想像圖。中科院GECAM項目團隊 供圖

  「火眼金睛」助力全天候監測

  「極目」空間科學衛星由兩顆完全相同的微小衛星組成,如同「孿生兄妹」一般,科研團隊稱之為「小極」和「小目」,它們將怎樣「抓住」引力波的蛛絲馬跡?

  李新喬介紹說,「極目」雙星的「眼睛」是用來觀看X射線、伽馬射線以及高能帶電粒子,經過科研人員的精雕細琢,「小極」「小目」都練就了看得寬、看得遠、看得清的「火眼金睛」。

  其中,「極目」雙星每個伽馬射線探測器都由64個均勻排布的矽光電倍增器(SiPM)構成它的「視網膜」,伽馬射線探測器的核心是溴化鑭晶體,雖然其探測原理同常規閃爍探測器一樣,但這種新型晶體是目前為止量產晶體當中性能最好的閃爍晶體。

  為實現對全天區伽馬暴的實時連續觀測,GECAM採取「極目」雙星聯合方式,兩顆全同的「小極」「小目」在軌飛行時均背向地球,並和地心始終保持三點一線,每顆衛星的視場可覆蓋除地球遮擋視場之外的所有天區,從而互補實現全時全天的視場覆蓋。

  與此同時,「極目」雙星還選擇相對較小的29度傾角、約600千米高的圓軌道,這樣可以較好避開地球輻射帶背景信號過高的區域,加之衛星載荷探測器自身產生的背景信號也保持在較低水平,以及單顆衛星探測器的總探測面積超過1000平方釐米,既能保證對弱天體源的光子信號的收集和探測能力,也將成為幾年之內在軌運行的探測伽馬暴的靈敏度最高的天文衛星。

  鄭世界指出,「極目」雙星以180度相位繞著地球運行,分處於地球兩端,以確保衛星的觀測不會被地球遮擋,可以實現對宇宙中暴發現象「全天無死角」的監測。

  「小極」「小目」相互之間沒有直接通訊,只能向地面報告各自的結果。在地面上,科研人員可以清晰掌握雙星的觀測情況,開展更精確的分析。如果這兩顆衛星看到同一個宇宙爆發,有了更多的探測數據,也就相當於探測器的面積增大,其探測靈敏度會提高,定位誤差也會大大減小。

  星間通信鏈路架設星地之「橋」

  李新喬說,GECAM衛星除了對包括引力波伽馬暴在內的各種天文暴發現象開展科學觀測之外,還擔當著一個「哨兵」角色。當「極目」雙星「看」到伽馬暴事件之後,需要準實時地將相關的關鍵科學數據下傳到地面,再經過快速判斷確證後,向全世界發布以引導其他科學衛星、天文望遠鏡的後隨觀測。

  在GECAM項目中,科研人員藉助星間通信鏈路架設星地之「橋」,把「極目」雙星和地面科學家團隊有機連接起來。「極目」衛星是中國第一個實現利用星間通信鏈路對關鍵數據開展準實時下傳的衛星,其原理與手機發簡訊類似,只不過星間鏈路通信是通過衛星無線互連。

  對於「極目」雙星來說,所使用的鏈路是單向下傳鏈路,一次伽馬暴發生時,衛星有效載荷上的伽馬射線探測器觸發在軌定位算法,在星上進行伽馬暴定位,並將定位信息、光變和能譜等信息生成精簡的快速下傳數據,將這些最為關鍵而精煉的科學數據信息傳遞給星間鏈路衛星網,再通過星間鏈路下傳到地面接收站,之後通過一系列地面鏈路,最終傳遞給GECAM衛星科學應用系統伺服器。

  「我們還需要將衛星上發現的暴發現象儘快對全球發布,以引導其他衛星或地面設備進行後隨觀測,以實現對重要天文事件多波段、多信使的立體化研究。」鄭世界表示,為實現這一目標,GECAM項目團隊致力於打造星地間的高速信息通道,實現反應快、處理快、發布快、定位準的「三快一準」目標,以更快更高效地捕捉宇宙間那些稍縱即逝的閃光。

  他透露,「極目」衛星對宇宙暴發事件的在軌觸發,由於受到星上硬體設備約束,只能對那些比較強的暴發現象進行觸發和粗略定位。因此,GECAM團隊在地面上建立了強力計算陣列,處在隨時待命狀態,一旦接收到新的數據,利用地面龐大的計算能力,就可以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度的挖掘,可以得到更多的「弱爆發」並進行全面分析。

  李新喬認為,「極目」衛星成功發射運行後,將是近幾年內國際上對伽馬暴、磁星爆發、快速射電暴、地球伽馬閃等暴發事件綜合探測能力最強的衛星。

  鄭世界則表示,「極目」衛星在軌運行,將對引力波等宇宙重要事件的電磁對應體的發現、證認發揮重要作用。(完)

相關焦點

  • 「極目」雙星練就「火眼金睛」:全天候監測宇宙引力波之光_新聞...
    它們將怎樣監測、捕捉宇宙中稍縱即逝的引力波之光?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GECAM科學應用系統副總師鄭世界和GECAM衛星系統載荷總師李新喬就此進行科普解讀。中科院GECAM項目團隊 供圖探尋宇宙神秘的波動之光顧名思義,引力波就是引力引起的時空波動,實際上引力波通常指引力波暴,它是指兩顆緻密星體(兩顆黑洞、兩顆中子星或一顆黑洞和一顆中子星)併合產生的引力波,頻率一般從幾十到一千赫茲,也是目前為止人類唯一探測到的引力波。
  • 追逐引力波之光 「極目」科學衛星發射成功
    「全天候無死角」監測宇宙中的爆發現象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 這是什麼東東? 顧名思義,它的使命就是全天候監測引力波伽馬暴,尋找引力波之光。「極目」衛星的主要觀測目標包括雙緻密星併合引力波產生的高能輻射、伽馬暴、磁星爆發及快速射電暴等宇宙中的劇烈爆發現象,推動破解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雙緻密星併合之謎。 同時,「極目」衛星還將探測太陽耀斑、地球伽馬閃和地球電子束等日地空間高能輻射現象,為進一步研究其物理機制提供科學觀測數據。
  • 「懷柔一號」練就觀測引力波伽馬暴的「火眼金睛」
    它們相撞的能量是如此之高,以至於發出的光超過了它們所在星系所有恆星的光芒——這是一次伽馬射線爆發。伴隨著巨大的伽馬暴,還有一股能量擾動著彎曲的宇宙時空,再釋放開去。這股被彎曲時空傳遞的波動能量就是引力波。引力波和與之相伴的伽馬暴都攜帶了豐富的物理信息,穿越億萬光年,向我們展現和描繪這一重大物理事件的始末。
  • 我國成功發射「極目」雙星 探測引力波伽馬暴
    據介紹,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簡稱GECAM)由中科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部署,2顆小衛星採用共軛軌道的星座布局,將對引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暴高能輻射,特殊伽馬暴和磁星爆發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進行全天監測,推動破解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雙緻密星併合之謎。
  • 衛星「擺渡人」蔣虎:「極目」蒼穹任翱翔
    記者 許健楠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縮寫為GECAM)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東陽籍科研工作者蔣虎是這一衛星項目的參與者之一,在他看來,這只是萬裡長徵第一步。
  • 一箭雙星 中國成功發射「極目」空間科學衛星
    一箭雙星 中國成功發射「極目」空間科學衛星 2020-12-10 06:03:25 中國成功發射「極目」空間科學衛星。任暉 攝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由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部署,其兩顆小衛星採用共軛軌道的星座布局,將對引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暴高能輻射,特殊伽馬暴和磁星爆發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進行全天監測,推動破解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雙緻密星併合之謎。
  • 「極目」空間科學衛星的成功發射與黑洞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北京時間12月10日凌晨4點14分,名叫「極目」的兩顆空間科學衛星以一箭雙星的方式於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極目衛星那麼,你可能會問:「極目」衛星是什麼,有什麼意義?那麼,讓小編來為您一一解答。首先,「極目」衛星的實際名稱叫「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極目」是科研人員對兩顆衛星的暱稱,一顆叫「小極」,一顆叫「小目」。發射該類型的衛星還是我國首次。這兩顆衛星都是近地軌道衛星,由於一顆近地軌道的衛星不足以實現全天候所有區域的實時觀測,因而需要採用兩顆衛星聯合。
  • 以北京地名命名的衛星成功發射,引力波伽馬暴等被監測
    昨天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新華社發(任暉攝)這是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的首個科學衛星發射任務,該衛星也被命名為「懷柔一號」「懷柔一號」科學衛星將全天監測引力波伽馬暴
  • 認知引力宇宙!中科院啟動「太極二號」雙星計劃 空間引力波探測...
    科學家在2016年確定了引力波的存在,從而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另一個假設,同時開啟了引力波天文學的新紀元。近年來,在引力波探測方面,我國也取得了諸多成果。
  • 今早發射的兩顆衛星怎麼監測引力波?看完這個動畫就全懂了!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由中科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部署,正式命名為「懷柔一號」,又稱為「極目」望遠鏡,包括 「小極」和「小目」2顆小衛星。  「極目」望遠鏡衛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員熊少林介紹,「極目」望遠鏡衛星是一箭雙星的方式入軌,兩顆衛星隨時處在地球的兩端,每顆衛星監測除了地球遮擋之外所有的天空,聯合起來就可以對所有天空進行完整的監測,這是衛星最大的一個特點
  • 監測引力波伽馬暴,這顆衛星以「懷柔」命名
    據悉,「懷柔一號」科學衛星將全天監測引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暴高能輻射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推動破解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演化奧秘。GECAM衛星效果圖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簡稱GECAM衛星)由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部署研製。該專項是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 監測引力波伽馬暴,這顆衛星以「懷柔」命名!
    據悉,「懷柔一號」科學衛星將全天監測引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暴高能輻射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推動破解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演化奧秘。2019年8月31日,二期專項首顆技術驗證衛星——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成功發射,邁出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奠基性的第一步。GECAM衛星藝術圖此次發射的衛星由2顆小衛星組成。
  • 挖掘引力波的化石,能找到被埋藏在黑暗中的宇宙真相嗎?
    近年來黑洞、引力波當屬前沿熱點研究。可是人們很容易發現,目前探測到的引力波信號總是來源於雙黑洞合併或中子星合併這類極端的天體事件,並未探測到更為常見的雙星運動所輻射出的引力波;而更吸引科學家的,甚至可以解釋宇宙起源問題的原初引力波也不見蹤影,主要原因就在於觀測能力的限制。但這沒有阻礙科學家的腳步,上天入地,多個引力波探測項目已經起航。
  • 捕捉稍縱即逝的光
    「全天無死角」的監測  目前,藉助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引力波天文臺Virgo,人類可在地面對引力波事件進行追蹤。但是,由於地面探測設備的網絡空間定位能力有限,為了在更短時間內更精準地尋找電磁信號源,科學家把望遠鏡發射到了天上。
  • 引力波探測,一種證明量子理論的方式
    這些通常是宇宙中最完美的時鐘,但如果其中一個恰好在另一個坍縮物體(中子星或黑洞)的軌道上,它的軌道將會衰變,因為能量會以引力波的形式被帶走。當兩個相距13億光年的黑洞合併在一起時,相當於三個太陽質量的巨大物質轉化成了引力波的能量。他們以光速穿越宇宙,由位於華盛頓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兩個LIGO探測器捕獲,探測器交替地將雷射的路徑壓縮和拉伸了不到百分之一的質子。對這些信號的直接探測清楚地告訴我們,引力波確實在宇宙中傳播。圖片來源:從一個雙星黑洞合併B. P.
  • 下一代引力波「捕手」:有望揭示更多宇宙秘密
    ET光學聯席主席、英國思克萊德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主任斯圖爾特·裡德教授說:「未來的引力波天文臺,如ET等,有望幫助研究人員發現更多黑洞和中子星並和現象,使我們能更好地描繪宇宙如何膨脹,並觀察到全新的事件。」   引力波領域仍有大量未解之謎   中國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張承民對科技日報記者介紹說:「引力波是一種『時空漣漪』,類似石頭丟進水裡產生的波紋。
  • 通過雙中子星合併,人類觀測到愛因斯坦提出過的引力波
    他們確認,兩顆中子星的合併產生了在宇宙當中所存在的金和鉑。 由這次猛烈撞擊事件產生的引力波,是在8月17日由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與室女座幹涉儀(VIRGO)合作監測到的。 這一發現使全世界的天文望遠鏡得以觀測這一次中子星合併的細節。
  • 中科院正啟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太極二號」雙星計劃,網友...
    虎撲9月20日訊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首席科學家吳嶽良說,中科院正啟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太極二號」雙星計劃。新聞發布後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具體內容如下:詳細視頻戳我【中科院:#太極二號雙星計劃探測空間引力波#啟動】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首席科學家吳嶽良說,中科院正啟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太極二號」雙星計劃。經過多年科學前沿研究,提出了#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確定了「單星、雙星、三星」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和路線圖。
  • 一箭雙星 中國成功送雙星入軌監測高能天體爆發
    12月10日4時14分,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以「一箭雙星」的方式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簡稱GECAM)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