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精確測量銀河系的塵埃消光

2021-03-04 浩瀚宇宙

肉眼可見的銀河系塵埃(黑色星雲部分)

銀河系是一個盤狀星系,在銀盤上有很多氣體和塵埃,因此形成了肉眼可見的壯觀的「黑色星雲」。在沿著銀盤的方向(低銀緯)上,由於塵埃的嚴重消光,在光學波段幾乎無法看到銀河系以外的天體。因此,一般來說,銀河系外(河外)天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遠離銀盤(高銀緯)的天區。儘管如此,由於銀河系的盤存在一定厚度,而太陽處於銀盤厚度上的中心位置,我們從任何方向看出去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銀河系塵埃消光。因此,對於河外天體來說,銀河系的塵埃消光是一個必須改正的效應。近二十年來,天文研究領域應用最廣泛的銀河系消光圖是1998年Schlegel等人基於紅外衛星測量到銀河系的塵埃輻射所給出的結果(以下簡稱SFD消光圖)。自SFD消光圖發表以來,陸續有很多工作對銀河系的消光進行了獨立測量,從而對SFD圖進行進一步的檢驗。在這些檢驗方法中,一個巧妙的方法是利用宇宙學原理來對銀河系的消光進行獨立測量。

所謂宇宙學原理是指宇宙中不存在特殊的位置,即在大尺度上,宇宙是均勻和各向同性的。因此,我們在不同的方向上看銀河系外的天體,其統計性質在大尺度上應該是完全一致的。具體來說,在相同的觀測深度上,我們應該看到相同數目的天體,而且這些天體統計上的物理性質比如平均顏色,也應該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如前所述,銀河系消光會在觀測上打破這種宇宙學原理所預言的各向同性。在較高消光的天區,同樣的天體會在觀測上變得更暗。也就是說,觀測到同樣的深度,較高的消光天區能看到的天體數目會變得更少。不僅如此,由於塵埃在短波段的消光比長波段更強,天體在高消光天區的顏色也因此會變得更紅。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博士研究生李林林在導師沈世銀指導下,從宇宙學原理出發,基於塵埃在短波段消光較強的特徵,首次利用光學範圍內波長最短的u波段的海量觀測數據對銀河系的消光進行了系統的統計研究。該工作所利用的數據來自中國天文學家主導的南銀冠u波段巡天項目。該工作的創新點在於首次同時將通過星系計數獲得的銀河系塵埃消光和通過星系顏色獲得的紅化效應結合起來,在海量數據的支持下獲得了高精度的統計結果。

研究結果表明,目前通用的SFD銀河系塵埃消光圖在高消光天區存在顯著的高估現象。不僅如此,通過將銀河系的塵埃消光和紅化結合,該工作還進一步利用統計方法對銀河系塵埃的物理性質給出了限制:銀河系塵埃的消光曲線可以由某些模型,如O』Donnell在1994年所給出的經典消光曲線精確描述,而某些模型,如Fitzpatrick在1999給出的修正版消光曲線則和觀測數據存在顯著偏離。

該工作目前已經被Astronomy Journal正式接受。

SFD消光圖

上圖:基於SCUSS數據獨立測量的銀河系塵埃在南銀冠天區u波段上消光數值圖。下圖:基於SCUSS測量的銀河系塵埃的紅化值和SFD消光圖的紅化值的對比。由圖可見,SFD消光圖的紅化值在高消光天區顯著高估。

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

相關焦點

  • 銀河系漫遊指南
    可惜,這些光無法用肉眼看到,因為從地球上向銀河系中心望去,我們的視線會被大量的星際氣體和塵埃遮擋。這些氣體和塵埃,對於來自銀河系中心的可見光輻射和紫外輻射,有著強烈的消光作用,光學消光達「30星等」。相關研究又表明,SgrA*周圍有著強烈的噴流,吸積盤和噴流共同產生了射電波段和X波段的輻射,同時產生了可見光波段的亮光(肉眼看不到是因前文提到的消光作用)。綜上,「銀心」不發光,但其周圍及「銀河系中心區域」發強光,可各種阻擋導致我們肉眼看不到。Q2:人類的探測器都沒走出太陽系,銀河系的結構圖是怎麼畫出來的?
  • 英在銀河系深處找到「化石星系」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英國科學家在近期《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撰文稱,他們利用斯隆數字巡天項目(SDSS)的星系演化實驗(APOGEE)提供的數據,發現了一個隱藏在銀河系深處的「化石星系」。這一發現可能會刷新我們對銀河系演化歷史的認知。
  • 銀河系果然是「大胖子「,我國科學家找到測量方法,它實在太重了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據報導,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的科研人員,找到了測量銀河系總質量的新方法,通過熱氣體暈(來自於銀河系周圍星系的周介質,處於半徑以內),讓銀河系的「體重」數據變得更精準,這些研究結果
  • 在銀河系巨大的星圖中,我們地球究竟在哪裡?
    蓋亞衛星的任務是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對銀河系內數以十億計的恆星進行觀測,測量它們的位置,距離和運動,繪製出銀河系的三維星圖。蓋亞衛星傳回的數據帶來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這些數據改變了天文學家對我們太陽系在銀河系中位置的看法。哈佛大學的拉德克利夫高級研究所負責這項研究,並於近日將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中美科學家繪出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4條旋臂的棒旋星系
    銀河系直徑約為10萬至18萬光年,太陽系離銀河系中心很遠,且位置接近銀道面,因此我們所看到的旋臂都重疊投影在天球上而無法分辨。21日,南京大學發布消息,著名雜誌《科學美國人》近日刊登了由美國科學院院士M·裡德和該校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鄭興武教授聯合撰寫的封面文章,總結了由他們及德國馬普射電天文研究所K·門滕教授所領導的國際團隊歷經15年對銀河繫結構的研究成果。
  • 銀河系的重量是什麼?
    銀河系的重量是什麼?我們無法將整個銀河系放在一個規模上,但是天文學家已經能夠使用美國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和歐洲航天局的蓋亞衛星,對我們銀河系的質量進行最準確的測量之一。這個插圖顯示了我們的島嶼恆星銀河系的基本結構:螺旋盤,中心凸起,以及恆星和球狀星團的漫射暈,但是它並沒有顯示我們銀河系周圍的大量暗物質暈。我們無法將整個銀河系放在一個規模上,但是天文學家已經能夠使用美國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和歐洲航天局的蓋亞衛星,對我們銀河系的質量進行最準確的測量之一。
  • 著名「魔數」的最精確測量
    一直以來,物理學家都希望能儘可能精確的測量精細結構常數的大小。越是精確的結果,越有助於物理學家檢驗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中的那組宏大的方程。出現在任何精準測量之間的差異,都意味著可能存在被標準模型遺漏的粒子或作用力。 精細結構常數的測量可通過三個實驗步驟實現。
  • 新的銀河系圖精確地指出了18億個天體的位置
    這些數據提供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詳細的銀河系地圖,被描述為有史以來最好的同類地圖。新地圖上有18億個宇宙物體的位置、距離和運動信息。天文學家表示,新地圖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了解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來自荷蘭萊頓天文臺的研究員喬治亞-布索說,大量的數據已經在天體物理學的許多領域產生了 "革命"。
  • ...德回應「瑞德西韋中國臨床試驗失敗」,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
    研究人員對濟南26名COVID-19患者進行了抗體產生和體內病毒清除分析。這26名患者年齡在5-72歲,均為輕症患者。有趣的是,研究人員在 患者2號、8號、13號和16號產生IgG抗體的35天後,發現病毒核酸檢測結果仍呈陽性,其中抗體與病毒最長可共存50天。
  • 類星體宇宙學距離:光學幹涉測量
    Shapley認為渦狀星雲是離我們不遠的氣體雲,而整個宇宙是由一個單一的星系(銀河系)組成,而時任臺長的H.Curtis則推測渦狀星雲是遙遠的恆星系統,而我們宇宙則是由大量這樣的「島宇宙」組成的。雙方都提出了很多觀測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論點,但辯論最終仍未得到決定性的結論。如果能夠測量出渦狀星雲與地球的距離,再把它與銀河系的尺度比較,那麼這個難題便能迎刃而解。
  • 利用黑洞引力波,或將能夠精確到100米!
    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通過測量4公裡長探測器形狀的變化,觀測相對較短的引力波,而引力波納赫茲天文臺,一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物理前沿中心,將尋找我們整個星系形狀的變化。 利用在銀河系中觀測到的脈衝星,研究人員正試圖像一隻蜘蛛一樣靜靜地坐在她的網中間,對太陽系重心的了解程度至關重要,因為試圖感覺到網絡上哪怕是最微小波動的刺激感,在網中的太陽系重心
  • NASA繪出首張銀河系全景圖 含銀河系一半恆星
    參考消息網3月23日報導  西班牙《阿貝賽報》3月21日報導稱,美國航天局(NASA)公布了數字版銀河系360度全景圖,該圖片由「斯皮策」太空望遠鏡過去10年拍攝的200萬張照片拼接而成,包括銀河系一半以上的恆星,像素達200
  • 比天基望遠鏡的測量更為精細,全新的完整銀河系地圖繪成
    天文學家們完成了「APEX望遠鏡大區域星系觀測」(ATLASGAL)任務,繪製成一幅全新的、迄今最精細的全銀河系地圖。這幅完整地圖使得全世界的研究者們都可以去探索銀河系並了解其構成,進而以「煥然一新」的方式展開未來的研究,揭秘銀河系的過去以及太陽系的未來。
  • 銀河系有多重?其質量相當於8900億個太陽
    (圖源:歐洲南方天文臺)科學家對於人類所在星系質量大小得出了一個更為精確的新測量數據:銀河系質量相當於8900億個太陽,也就是3.9百正磅 (圖源:Baidu)想要測量出銀河系的質量實非易事,測量過程中存在著一些非同尋常的困難,因為我們就生活在其中。
  • 示波器自動測量參數提供最精確的測量
    示波器自動測量參數提供最精確的測量 佚名 發表於 2018-06-27 16:54:42 與大多數測試工具相同,現代數字存儲示波器 (DSO) 一直在不斷演進,以滿足設計人員和測試工程師的需求,在性能、特性和實用性之間達到平衡
  • 麥哲倫星雲突然加快了和銀河系碰撞的速度!
    我們知道,麥哲倫星雲其實是銀河系的兩個衛星星系,每15億年繞銀河系軌道轉一圈。這看起來相當正常,但是如果你了解了麥哲倫星雲的命運之後,你會對這個神秘的星雲更加感興趣。因為這片星雲最終將和銀河系相撞,並徹底融為銀河系的一部分!
  • 著名「魔數」的最精確測量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一直以來,物理學家都希望能儘可能精確的測量精細結構常數的大小。越是精確的結果,越有助於物理學家檢驗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中的那組宏大的方程。出現在任何精準測量之間的差異,都意味著可能存在被標準模型遺漏的粒子或作用力。
  • 蓋亞數據顯示可能是人馬座星系與銀河系的碰撞促進了太陽系的產生
    1994年,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了人馬座,它是一個環繞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在環繞銀河系運行的過程中,人馬座被銀河系的引力拉得更緊,並不斷撞擊環繞銀河系的恆星、氣體和塵埃盤。
  • 蓋亞「宇宙探索機器」:銀河系有18億顆恆星!
    迄今為止,蓋亞太空望遠鏡已繪製出18億顆恆星的精確位置,並掌握其中大多數恆星與地球的精確距離,以及它們的空中運行狀況。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歐洲蓋亞太空望遠鏡最新觀測發現銀河系恆星數量達到18億顆,這一最新恆星目錄被稱為「終極天空之書」。12月3日,科學家最新發布了當前銀河系觀測恆星數量,迄今為止,蓋亞太空望遠鏡已繪製出18億顆恆星的精確位置,並掌握其中大多數恆星與地球的精確距離,以及它們的空中運行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