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天基望遠鏡的測量更為精細,全新的完整銀河系地圖繪成

2020-12-23 中國科學技術館

天文學家們完成了「APEX望遠鏡大區域星系觀測」(ATLASGAL)任務,繪製成一幅全新的、迄今最精細的全銀河系地圖。這幅完整地圖使得全世界的研究者們都可以去探索銀河系並了解其構成,進而以「煥然一新」的方式展開未來的研究,揭秘銀河系的過去以及太陽系的未來。

歐洲南方天文臺2016年公布

隸屬歐洲南方天文臺的阿塔卡馬探路者實驗望遠鏡(APEX)位於智利阿塔卡馬地區,是地球上最高的天文臺址之一,這個直徑12米的望遠鏡在毫米波和亞毫米波波長運行,而亞毫米波天文學是一個相對未開發的前沿,天文學家利用其來研究分子雲的化學和物理條件以及宇宙中最早和最遙遠的星系。APEX望遠鏡正是在冷宇宙的研究中扮演著「開拓者」的角色。

此次觀察即是首次用亞毫米波長捕捉到了銀道面,也就是銀河系大部分物質所在的地方,這讓科學家們可以繪製出剛好在絕對零度以上的氣體雲和塵雲的圖片。新的ATLASGAL地圖所覆蓋的天空區域,是此前第一個ATLASGAL地圖版本的四倍多。而新地圖不但質量更高,還對某些區域進行了重新觀察,以在整個觀測區域內獲得更統一的數據。

團隊成員介紹,ATLASGAL任務補充了歐洲空間局普朗克探測器的觀測結果,首次繪製了從南半球可見的銀河系平面的全部區域圖像,其呈現的效果比天基望遠鏡的測量更為精細。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射電天文學研究所科學家提姆亞·斯恩格裡表示,ATLASGAL任務為高質量恆星和星團的形成提供了「令人興奮」的見解,通過將其與普朗克的觀察數據相結合,科學家現在已可以獲得巨型分子雲大規模結構相關的聯繫。

APEX望遠鏡,來源:EOS官網

研究人員表示,ATLASGAL任務讓人們用全新方式去觀察銀河系中稠密的星際介質,人們可以了解到更多關於銀河系的歷史與未來,同時,這一前所未有完整的測量圖,也為在龐大的數據集中尋找奇妙新發現提供了可能性。

目前,ATLASGAL任務已經發表了近70篇相關的科學論文,並且隨著向整個天文學界不斷提供數據,其成果將進一步得到擴展。

總編輯圈點冒險來臨前,我們需要地圖。地圖讓我們知道自己身處何處,並指引出前往遠方的路。地圖也告訴我們,哪裡是未知領域,哪裡尚待探索,有危機但也藏著獎賞。科學家繪製過很多張銀河系地圖,隨著技術的發展,地圖一張比一張宏大,一份比一份清晰。人們全球協作,用新的項目,新的設備,開啟宇宙冒險之旅。我們一次次在地圖中繪製我們的新發現。但是,銀河系太大,沒被發掘的地方太多,願手握地圖,我們能將目光繼續投向認知邊界之外。

本文來自: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蓋亞望遠鏡完成了20億顆恆星的數據測量
    最近,歐洲航天局的蓋亞太空望遠鏡發布了迄今為止最詳盡,最準確的星圖,其中包含近20億顆恆星的高精度數據,為了解銀河系的起源和未來提供了關鍵信息。12月3日,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發布了迄今為止銀河系大範圍內最詳細的恆星清單。
  • 中國天文望遠鏡重大成果!銀河系比你想像的更大!
    銀河系在哪裡?兩百年前,天王星之父赫歇爾通過天文望遠鏡將天上的星星數了一遍,發現絕大多數星星都集中在一個扁平的盤狀區域裡,於是繪製成圖,這成了我們對銀河系最初朦朧的印象。赫歇爾手繪銀河繫結構圖(圖源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隨著郭守敬天文望遠鏡這樣能夠獲得數百萬條恆星光譜數據的望遠鏡出現,使給銀河系繪製「高清」圖像成為可能。
  • 銀河系的重量是什麼?
    銀河系的重量是什麼?我們無法將整個銀河系放在一個規模上,但是天文學家已經能夠使用美國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和歐洲航天局的蓋亞衛星,對我們銀河系的質量進行最準確的測量之一。這個插圖顯示了我們的島嶼恆星銀河系的基本結構:螺旋盤,中心凸起,以及恆星和球狀星團的漫射暈,但是它並沒有顯示我們銀河系周圍的大量暗物質暈。我們無法將整個銀河系放在一個規模上,但是天文學家已經能夠使用美國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和歐洲航天局的蓋亞衛星,對我們銀河系的質量進行最準確的測量之一。
  • 地球速度比想像中更快,更靠近銀河系的黑洞
    這些是來自日本VLBI(超長基線幹涉儀)項目VERA(無線電天文測量VLBI探索)的新天文測量目錄的首批結果。天體測量的研究對象是空間物體的精確位置以及隨時間變化的運動。此種情形下,該技術可以讓我們獲得銀河系恆星在我們周圍移動的方位。根據論文:
  • 銀河系有多重?其質量相當於8900億個太陽
    (圖源:歐洲南方天文臺)科學家對於人類所在星系質量大小得出了一個更為精確的新測量數據:銀河系質量相當於8900億個太陽,也就是3.9百正磅 (圖源:Baidu)想要測量出銀河系的質量實非易事,測量過程中存在著一些非同尋常的困難,因為我們就生活在其中。
  • 星空探索入門指南,如何測量天體距離,如何選擇合適望遠鏡介紹
    天文學家以度數來測量天空的距離和大小。例如 90° 表示從地平面(你正前方的那個點)到天頂(你正上方的那個點)的距離。從望遠鏡看出去,你能看到的視野就縮減到只剩 1°。這時,天文學家會使用弧分或是弧秒來測量距離。每 1° 等於 60 弧分,每弧分等於 60 弧秒。我們常會說,我對某件事情「了如指掌」。
  • 歐洲公布銀河系大地圖,驚訝發現:地球正朝著一個黑洞前進!
    最近,科學家根據歐洲航天局蓋亞太空探測器的數據,創建了銀河系3D地圖。該探測器自2013年以來一直在掃描恆星,發現銀河系不是一張切面,而是有厚度,地球也正在朝黑洞前進,日近一日。歐洲航天局的科學家們希望,該地圖將為我們賴以維生的銀河系之運作,提供新鮮的研究思路,也能進一步幫助天文學家測量加速度,測算出自從宇宙啟動以來、我們的時空已經膨脹到了多遠。
  • 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太陽,我們來了!
    我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將於2022年發射升空,揭示太陽磁場、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一磁兩暴)的形成及相互關係。大約46億年前,在距離銀河系中心約2.6萬光年之處的螺旋臂上,一團分子雲開始在自身的引力作用下坍縮,並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太陽。從古至今,太陽引發了人類太多的思考,我們對這顆耀眼的恆星充滿了好奇:它為什麼會發光?
  • 蓋亞「宇宙探索機器」:銀河系有18億顆恆星!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歐洲蓋亞太空望遠鏡最新觀測發現銀河系恆星數量達到18億顆,這一最新恆星目錄被稱為「終極天空之書」。12月3日,科學家最新發布了當前銀河系觀測恆星數量,迄今為止,蓋亞太空望遠鏡已繪製出18億顆恆星的精確位置,並掌握其中大多數恆星與地球的精確距離,以及它們的空中運行狀況。
  • 類星體宇宙學距離:光學幹涉測量
    Shapley認為渦狀星雲是離我們不遠的氣體雲,而整個宇宙是由一個單一的星系(銀河系)組成,而時任臺長的H.Curtis則推測渦狀星雲是遙遠的恆星系統,而我們宇宙則是由大量這樣的「島宇宙」組成的。雙方都提出了很多觀測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論點,但辯論最終仍未得到決定性的結論。如果能夠測量出渦狀星雲與地球的距離,再把它與銀河系的尺度比較,那麼這個難題便能迎刃而解。
  • 超高速星緣何在銀河系狂飆
    超高速星可以擺脫銀河系的引力束縛  天聞頻道  近日,國家天文臺發布郭守敬望遠鏡(LAMOST)一期巡天成果。作為我國自主創新研製的一架主動反射施密特天文望遠鏡,LAMOST大顯神通,在近千萬光譜中大海撈針發現了五顆超高速星,而目前世界上已證認的超高速星僅有幾十顆。  超高速星是迄今為止人類在銀河系中發現的速度最快的一類恆星,其速度可達1000公裡/秒,遠超其他恆星。如此「超速」足以讓它們擺脫銀河系的引力束縛,飛向更廣袤的宇宙。  超高速星為何如此「超速」?
  • 科研人員精確測量銀河系的塵埃消光
    在沿著銀盤的方向(低銀緯)上,由於塵埃的嚴重消光,在光學波段幾乎無法看到銀河系以外的天體。因此,一般來說,銀河系外(河外)天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遠離銀盤(高銀緯)的天區。儘管如此,由於銀河系的盤存在一定厚度,而太陽處於銀盤厚度上的中心位置,我們從任何方向看出去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銀河系塵埃消光。因此,對於河外天體來說,銀河系的塵埃消光是一個必須改正的效應。
  • 銀河系有多大?從銀河系中心揭示銀河真面目
    如今無法跳出銀河系的我們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我們銀河系又是什麼樣子的?這個問題,恐怕身在其中的我們無法回答吧。用合適的望遠鏡,我們只能看到銀河系的側面什麼樣。可如今,科學家說:銀河系是個盤狀的漩渦,那麼科學家是如何知道的?    我們知道地球是球形的,因為跳出地球的衛星可以為我們拍到地球的照片。
  • 長文讀懂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
    該理論為理解引力提供了全新的基礎。引力在最大程度上塑造了宇宙。自此之後,廣義相對論為所有的宇宙研究提供基礎,並且在我們最常用的導航工具——GPS中,也有實際應用。愛因斯坦的理論描述了引力如何掌控著整個宇宙中的一切。引力讓我們站在地球上,引力也控制著行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以及太陽繞銀河系運行的軌道。引力也促使恆星從星際雲中的誕生,而最終恆星又在引力塌縮下死去。
  • 超大規模望遠鏡下的自然常數
    他們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可以預測黑洞,並確認銀河系的中心是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體積相對雖小,但質量卻相當於 400 萬個太陽質量。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強大引力場,除了可以增加我們對黑洞的理解,也是我們在極端條件下研究自然的實驗室。今年的諾貝爾獎得主、來自 UCLA 的安德裡亞 · 蓋茲和其他研究人員,已經測量了強大引力是如何改變精細結構常數的。
  • 哈勃望遠鏡計算出球狀星團
    哈勃望遠鏡計算出球狀星團    4月19日消息,據美國太空網報導,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觀測發現以及所拍攝的照片,美國天文學家計算出球狀星團——半人馬座ω星團內的恆星在未來1萬年如何移動。根據天文學家的觀測,這個位於銀河系,距離地球近1.6萬光年的星團擁有大約1000萬顆恆星,並且均繞著一個共同的引力中心運行。  通過分析哈勃望遠鏡先進巡天照相機4年內拍攝的存檔照片,天文學家對這個球狀星團內10萬多個居民的移動進行了有史以來最為精確的測量。此外,這也是迄今為止針對星團內恆星移動而進行的規模最大的研究。
  • 科學家發布史上最大宇宙3D地圖,包含400多萬個星系
    據法新社報導,該地圖被命名為「擴展重子振蕩光譜調查」(EBOSS),基於斯隆數字天空調查(SDSS)的最新觀測結果,數據收集自美國新墨西哥州的一架光學望遠鏡,歷時六年之久。有史以來最大的宇宙3D地圖在地圖上與60億年前的宇宙有關的部分,研究人員觀察到了最古老和最紅的星系。
  • 大量麥哲倫星雲流入銀河系,形成新的恆星
    在銀河系的光環中,這種氣體更為瀰漫和更為熾熱,產生了錯誤的條件才能生出新星。圖注可以通過此處顯示的顏色/大小圖表了解星星的生命周期。 隨著恆星群體的年齡增長,它們「關閉」了該圖,使我們能夠確定星團的年齡,而較舊的星團在一定時間後會失去所有藍星。
  • 繼哈勃太空望遠鏡之後,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究竟有多牛?
    延長超過一個數量級的波長,從可見,橙光深入紅外線,它應該能給我們前所未有的觀點最早的恆星,最年輕的星系形成過程中,銀河系和附近星系中的年輕恆星,柯伊伯帶有數百個新天體,以及用於優化其他恆星周圍行星的直接成像直接。這將是JWST上大多數觀察者使用的主要攝像機。圖片來源:Astrium / NIRSpec / GSFC / NASA / ESA。
  • 如何測量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地圖看世界·國情系列
    對珠穆朗瑪峰的測量,最早始於清康熙年間,康熙這位歷史上數學最好的皇帝,幾何學得很溜,對天文、歷算等都有一定的造詣。公元1714-1715年,他派出理藩院主事勝住、喇嘛楚爾沁藏布和蘭本佔巴,專程到西藏測繪地圖,繪成地圖作為 《皇輿全覽圖》的西藏分圖,並將珠峰命名為「朱母朗馬阿林」。他們採用經緯圖法和梯形投影法,第一次對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嘗試了測量,但結果沒有記載。